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满足工程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通过培养一批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机构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工程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动工程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培养。
工程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支持,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多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实践与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科技创新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培养、实践与实践能力培养、合作与团队精神培养以及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培养。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机构提供重要的参考,推动工程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阶段,而创新能力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在研究生教育中,明确培养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跨学科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研究生教育应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的推行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交叉的领域中。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应当推行跨学科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组织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来实现。
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能力。
三、导师制度的优化导师扮演着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指导和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优化导师制度,研究生院可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鼓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此外,研究生学院还可以组织定期的导师培训,提升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优化导师制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四、科研环境的改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支持。
为此,研究生院应当改善现有的科研设施,增加研究生的科研经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此外,研究生院还可以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项目,如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基金,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培养创新能力。
五、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并激励他们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推行跨学科教学,优化导师制度,改善科研环境,并建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和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需要推陈出新,探索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
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导师制度的改革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导师制度主要是以研究生为主导,导师担任指导角色。
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导师制度中注重打破学科界限,推动不同领域的融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导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培养创新人才。
三、开设多元化的课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一,主要注重学术方向的深入研究,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开设更多与实际需求相关的课程。
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提升个人发展和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因此,研究生教育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和支持。
总结而言,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导师制度,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围绕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构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工程科技创新的发展。
一、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1.人才培养的现状当前,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问题的存在当前,工程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实践机会较少,导致他们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一些困难。
(2)缺乏创新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知识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3)就业压力大: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许多毕业生虽然获得了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造成了人才浪费。
面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培养创新意识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科技竞赛和创新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通过探索与实践,对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首先,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需要加强科研导师的指导和培养。
高校应当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升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实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验室、设备和项目支持。
其次,应强化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研究生应具备创新能力。
在培养模式上,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新项目、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锻炼创新能力。
第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班会、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开展项目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注重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校应当加强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方面,高校应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学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空间。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研究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研究生的成果评价和能力评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科研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育探讨中国工程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育探讨”项目组前言培育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加自主创新实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定要求,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育探讨》重大询问项目。
经过两年探讨,在12个课题探讨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探讨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探讨报告。
综合探讨报告阐述了当前培育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并对人才培育的机遇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育的重要建议。
一、培育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1.人才培育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虽然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数量众多,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育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探讨型”高校,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化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化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降低。
2.工程教化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化必不行少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减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严峻影响高等工程教化的质量。
在许多学校,试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在试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削减,多年来始终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试验越来越难落实;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和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更多地是纸上谈兵,课外科技活动由于受条件限制难于大面积开展。
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我国现有高校科研导向引导老师过分重视论文、嘉奖和纵向科研。
在对老师的业绩考核方面,唯学术化的倾向特别明显,许多学校为促使老师发表SCI论文和获得科技嘉奖,往往设置特别的激励政策,而许多工程性强的课题由于周期较长,很难出短平快的理论文章,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探讨。
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研究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创新和高科技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
首先,大多数研究生和教师都重视理论研究和学术论文,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其次,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过于固定,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另外,大多数研究生往往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依赖导师指导,导致研究内容和成果缺乏独创性和领先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推进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应该转变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进行实践性的科研工作,让研究生成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同时,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该满足研究生创新研究的需求,重视实践案例教学,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
其次,研究生应该注重自身发展,并在尽早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并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参加专业学术交流会,掌握最新信息。
通过对外交流和实践机会,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研究生和导师、教师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合理的指导机制。
导师、教师应该耐心指导研究生做独立研究,引导培养研究生自我探索和创新性思维,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鼓励研究生通过创新实践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同时,研究生应该积极主动,增加与导师、教师的沟通机会,与导师共同探讨研究方向和方案,确立创新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储备。
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置课 程体 系 , 注重本 科 生 、 硕士 生课程 体 系的渐进性 、
连贯性 和系统性 , 精简课程数量 , 拓展教学 内容 的广度 和深 度 , 加强课程的导 向启发作用 , 涉及学科 的融 合与 交叉 , 突出专业课在培养研究生创新 能力中的作用 。以 提 高研究生创新 能力培养为 目的 ,建 立 了一个 由公共 基础课 、 业基础课 、 专 专业选修课及 实验技能培训课 构 成的课程体 系。通过规 范课程体 系 , 固基础知识和加 巩
中 图分 类 号 : 6 2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92 (0 20 ~ 10 0 17 — 3 42 1 )6 0 5 — 2
研 究生 教育属 于 国民教 育序列 中的高等教 育 , 研
究 生作 为专科和本科 以后 的深造课 程 ,在我 国大学 毕 业 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的今 天 ,很大程度上 缓解了
【 教师观点 】
普通 高校研究生创新型 人才培 养模 式 的探讨
海 洪, 金文英 , 峥 , 再彬 刘 郝 ( 桂林理工大学 化学 与生物工程学院 , 广西 桂林
5 10 ) 4 0 4
摘要 : 究生教育是高端人 才培养的重要 阶段 , 研 创新能力是提 高研 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 因素。本文从 完善研 究生的课程体 系; 高为师 , 学 身正 为范; 强科研 交流和科研 训练及研 究生创 新思维的 自我培养 四个方面阐述 了 加 研 究生教育创新型人 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 究生 ; 研 创新型 ; 才培 养 人
创新 型人才 培养之后 ,首先要修 订研 究生培养方 案设
上组织邀请外校 的高水平专家来校进 行学术讲座 和指 导, 进行科研 交流 , 开拓研究 生的科 研视野 。同时在 内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论文创新是推动世界前进的核心动力之一,而工程的发展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际竞争力。
如何培养创新工程人才,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成果三个方面探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论文。
一、培养理念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以“创新”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这种理念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意识,通过自主思考、实践和协作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
二、培养模式1.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
创新工程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因此,针对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采用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配合、同步教学、引导式、探究式、课内外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2.以团队合作为培养重点。
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为此,采用了“任务驱动、小组协作、领导轮流、表彰激励”的学生管理机制,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完成团队任务,互相协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和协作,积极展现出个人的优势和团队的力量。
3.以导师制度为保障。
在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导师的引导和创新指导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校采取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分配一个导师,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三、培养成果1.创新研究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究问题的思考和理论的分析,进行创新性研究。
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将为将来从事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2.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实践探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
这种能力在将来从事工程实践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工程的不断发展。
3.运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通过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提高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优化解决方案。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H i g h c r E d u c a t i o n
No. 2, 2 01 4
S e r i a l No . 2 3 8
程科技人 才的培养要 以工程教育 、 创新教育为主线 , 完成对学生的创新意识 、 创新 思维、 创 新能力 以及 综合素质 的培养 。创新 型 工程科技人 才的培养模式要从培养 方案 的制 定、 课程体 系的构 建、 教 育教 学理 念更新 、 实验与研 究平 台的搭 建、 校 企共建人 才培养基地 等方面综合、 系统地 构建和 实施。
教育向 关注创新教育的研究性教育转变; 要从以教师为主体 专业所属学科的背 景, 又要体现专业自 身特色。 加强各学科
收稿 日期 : 2 o 1 3—1 2— 2 0 基金项 目: 2 0 1 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作者简介 : 仲伟峰 , 哈尔滨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 教授 , 主要从 事电子信息 、 自动化专业 教学研究 。
一
到“ 大工程观” 的背景下进行。“ 大工程观” 要求工程教育应 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 强调工程的实践性、 创造性, 更 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背景。“ 大工程观” 强调工程科学教
、
创 新型 工 程科技 人 才培 养 的指导 思想
高校在制定创新人才培养 目 标时 , 要切实考虑培养的人 育与工程训练并重, 其丰富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工程教 才所面向的产业特点 , 以社会 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 厚基 育领域 ̄B - g t 反映_ 3 J 。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应包括创新素质的 础、 宽口径、 强能力、 求创新” 为教育理念 ; 以“ 知识、 能力、 素 培养, 包括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等 , 这些素质培养要 质协调发展” 和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原则。 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 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 并掌握扎实 的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工程创新 的基础, 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是工程创新的动力。其次, 创 贯穿于知识培养、 能力培养和工程教育的始终, 通过它们的相 在知识结构方面, 首先,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 互作用和聚 合, 产 生创新的 推进 力, 进而 形成创新能 力。
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自主研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高级人才,在当前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以及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
1.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是进一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阶段。
研究生教育通过学术研究、科学实验和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人才。
2. 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开展创新讲座、创新论坛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动态,培养学生对创新的热情和追求。
其次,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导师作为研究生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应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资源,帮助学生解决研究难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仍需进一步优化。
首先,要加强导师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确保研究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指导。
其次,改革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并提供相应资源和支持。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结语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导师制度以及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还需要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并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工程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人才是工程科技创新的核心。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的工程科技发展趋势时,已经显露出一系列问题。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缺乏实操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科技的发展需求脱节,无法及时适应新兴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
迫切需要探索新型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将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将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通过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阐述了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更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
通过研究新型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途径,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工程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学习技能,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创新能力。
研究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和工程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型和工程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我国科技创新与
经济发展需求。
该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注
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践环节:将实践环节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的实验、
调研、设计、制造和项目管理等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工程
师和科学家,以及具有前沿研究成果和思想领袖地位的学者。
4. 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平台,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开展研究和创新活动的
条件和支持,包括创新实验室、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等。
5. 学风建设:培养创新型和工程化研究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风和文化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总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浅谈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收稿日期:2018-01-16资助类别: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名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J1310005作者简介:杨迪(1974-),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助理研究员;马超(1979-),男(回族),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源食品化学成分分析、纳米化加工与营养评价一、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接班人。
因此,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是一个对研究生系统开展科研训练的过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与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1999年以来教育部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一个空前发展时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随之增加,以农学类研究生的招生为例,从1997年至2017年我国农学类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呈持续大幅上涨的趋势,其中2003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上涨幅度最大,博士研究生招生数比上一年上涨42.2%,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比上一年上涨33.49%。
由此可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教育一般分为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三个阶段。
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撰写环节。
课程教学作为培养的起始阶段,不仅要让研究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性应用知识,还需要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与交叉学科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方法与思维训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研究生课程学习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适当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理解、评价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及解决学术争议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的。
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研究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提升方向,不断 改进和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05
预期成果和影响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将得到系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其创 新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增强研究生综合素质
通过参加创新项目和实践,研究生将获得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科研素养等多方 面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
02
加强学术交流
组织定期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会,让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成果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03
鼓励团队合作
提倡研究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促进知识共享和
思想碰撞。
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设立创新基金和项目
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创新基金和项目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创新 性研究。
改革课程设置
研合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03
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
力。
04
具体实施措施和方案
设立创新实践基地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 和创新平台,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
在创新实践基地中,提供必要的研究设备、实验器材和 资料信息等,为研究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包括科研经费、实验设备、指 导教师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
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多元化评价机制
个性化培养方案
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他们能 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科技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该模式的具体实践经验。
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旨在培养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让他们亲身参与科研项目或实践操作,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创新思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学生将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他们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并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3. 促进学术与产业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学生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或实践活动,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和需求,加深对产业的理解,并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1. 实践项目: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实践项目,邀请企业提供实际的工程问题,供学生进行解决。
学生在实践中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机会。
2. 实习实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程教育为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程教育为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工程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本文将从工程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工程教育现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程教育也越来越重要。
目前,工程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工程领域的需求。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工程教育比较理论化,实践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教育过程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因此,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将是当务之急。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教育学中的理论和方法论。
其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基础。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全民参与、全员学习、资源共享、共同创造的环境和氛围。
学习型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唯有不断进行新的创新和改进,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以学习型社会为支撑并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原则是“问题为导向,实践为主题,学生为主体,团队为核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等教育理念。
首先,应扩大工程实践的范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真实的实践项目为背景,组织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测试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应注重学生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其次,应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科技创新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科技创新在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科技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实践等方面探讨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科技创新的作用。
一、培养目标在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工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这种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二、教学方法在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适合科技创新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创新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
因此,高校可以增加实验课程的设置,提供更多机会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
此外,导师制度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导师的讨论和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创新的方法和过程。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兴趣广泛、具备创新能力的工学人才。
三、学生实践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参与。
学生实践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学术竞赛、实习就业等形式进行。
这些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四、产学研结合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科技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可以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产学研结合中,学生可以参与工程项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产学研结合也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转化和实际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浅谈摘要:本文将分析目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未来发展需求,研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界定、培养要素及我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环境优势,提出我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为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产学研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talent training,the future development needs, the definition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ure elements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dvantages in our school,our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r our school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provid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Key Words:Graduate;Innovativ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Research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长治久安的力量源泉。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需符合市场需求,符合现代化发展目标。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保障。
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未来2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中指出,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从2009年的14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200万人,可见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要。
我国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革新,形成了一系列尤具特色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并在这种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特别是“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提出,将研究生的教育带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1 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我国未来工业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十八大的召开,重新定位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战略部署。
从国务院、教育局发布的各项纲要和规划都显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加快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这不仅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的目标已经明确,同时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国际上工程师的短缺也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未来的就业提供了基本保证。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加快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存在机遇和可行的。
1.1 研究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现状近年来由于某些高校的盲目办学,导致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存在数量众多、结构松散、培养不到位等问题。
主要是:长期教学不当所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工程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脱节,不注重实践等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评价体系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重学术,轻工程,重论文、轻实践;经费投入不足,重视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教育的严重失衡,同时工程性与创新性的缺位,使得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难以满足国家未来发展对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
因此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1.2 我国未来工业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研究表明,我国未来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征。
(1)需求多样化。
除了对传统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仍然需求外,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理论、实践、多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才是保障工业快速、高效发展的人才基础。
只有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多样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
(2)需求的普遍性和多层次性。
普遍性要求每一个工程科技人员都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积极思考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只是宝塔尖的高层次人才或领军人物的责任,更应该包括工程科技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类型中的工程科技人员。
(3)需求随GDP增长而增长。
GDP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其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数量是呈正相关的。
因此,必须结合国家对人均GDP的战略目标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调整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等。
(4)“适销对路”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由于前期某些高校的盲目办学和盲目扩招,导致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基数大,质量差。
在对“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2002年和2003 年排名分别倒数第三、第一。
这个现象说明我国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与我国工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所以如何培养与世界科技发展、我国产业发展相结合,适应我国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界定、培养要素及我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环境优势2.1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界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方式,以及其他能力的有机结合。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较强的专业技能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根本;创新思维方式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保障,是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发展的不竭动力、力量之源;其他能力,如情商、智商、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国际视野等,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足企业、适应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只有将这些能力有机的组合起来,在满足国家未来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上,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2.2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工程实践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知识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知识和专业经验知识。
其形成过程,是不断积累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是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是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2)能力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既包括“硬能力”,同时也包括“软能力”。
它是这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硬能力”是指知识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最基本的能力。
“软能力”是指沟通交际能力,分析、组织、管理能力,情商和智商等,辅助“硬能力”更好的发挥和运作。
(3)素质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创新精神等的结合。
而创新精神是主要的,它是推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
这种创新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
它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同时敏锐的判断力、成熟的思维模式、热爱献身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勤奋敬业精神等也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要素。
2.3 我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环境优势我校的办学特色是基于“区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强调“区域”是因为我校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绵阳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科技城,其具有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四川长虹总部所在地;中国原子弹、氢弹研究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所在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同时具备大量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这些专家所具备的渊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高创造型的科研水平,以及获得的重要成果。
为我们建立区域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制,建立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4所西部高校之一,诞生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大背景下。
因此,满足市场的教育需求和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就成为了我校建设之初的首要目的。
目前在东西方教育界广泛流行的“要素模式”与“组织创新交互模式”两种创新理论模式都强调环境因素在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中的重要性。
我校由于地处西部,其身边拥有一个巨大的教育需求市场和丰富的社会科教资源,主要表现在:(1)绵阳市经过近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西部的科技电子城,绵阳市委、市政府早有在当地建设一所水平较高的大学的规划,学校面向绵阳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是整个西南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建材专业为主的工科高校,建材又在四川省六大支柱产业中排名第三,学校为产业发展所需培养人才势所必然。
(3)学校虽然不是重点大学,但是教学管理规范,师资队伍较为整齐,且教学设施等配套完善。
(4)学校周围拥有一系列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一批以“高”“精”“尖”技术著称的科研院所,大量的高级科研工作者。
这些环境条件都为我校开展特色鲜明的“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了保障。
3 我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工程师是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捷径;是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效益的社会发展需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的突破点。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来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坚力量。
其创新能力的好坏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同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有助于缩小我国工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
工程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中“回归工程”的趋势。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成为了各个高校教育的突破口。
解决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专业素养太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
将工程教育回归到更加重视工程实际、更加符合企业对工程科学人才的需求。
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