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孔子朋友相处之道
孔子朋友相处之道
孔子非常重视朋友间的相处和交往方式,他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被后人称为孔子朋友相处之道。
以下是其中一些要点:
1.忠诚和诚信: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忠诚,赤诚相待。
朋友之间要保持诚信,言必信行必果。
2.知己知彼:孔子强调了解朋友,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和
价值观。
只有真正了解朋友,才能建立深厚的友谊。
3.避免纠纷与争执: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避免争吵和争执,
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鼓励友善的沟通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4.相互尊重与包容:孔子主张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接纳对
方的不同之处。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包容彼此的缺点和错误。
5.真诚和慎言:孔子强调朋友之间要保持真诚,不虚伪和做
作。
同时要慎重言辞,不轻易说出伤害他人的话语。
6.彼此扶持与进步:孔子主张朋友之间应该彼此扶持和鼓励,
共同进步。
友谊的目的是共同成长,互相帮助达到更高的
境界。
这些原则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孔子的时代,对于今天的人际关系和友谊也依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孔子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
孔子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1.1 认真学习坚持反刍孔子有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要不断学习,反复思考,使自己的学识更加深入。
就好比我们平时吃饭一样,吃完一顿又要反刍,才能消化得更好。
而且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学习要有兴趣,要善于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乐趣。
1.2 与人为善不煮孔明孔子强调待人要善良,要知人善任。
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学过,就好比不要把自己家的狗粮给别人家的猫吃,人家猫叫爽了,自家的狗就饿了,多不公平啊!孔子还说“人在生活中要以礼待人”,意思是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习惯和感受,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1.3 言行一致切莫口是心非孔子非常重视言行一致,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他非常注重言行的一致性,如果你说了什么就要做到什么。
比如,你说你要减肥,可是每天都在吃吃吃,减肥变成了无厘头的事情。
再比如,你说你会给别人留言,却从来不履行,这样口是心非,没有信用的人孔子是鄙视的。
2. 孔子常用的一些口头禅2.1 井井有条孔子经常说“井井有条”,这个俗语形容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都有条理,整齐划一。
就好比我们做事情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好。
2.2 才高八斗孔子经常用“才高八斗”来讲述一个人的能力超群,非常有才华。
这个俗语源自古时一个经典的典故,说的是有个叫禹的人,如果把他的才华转化为斗的重量,可以装满八斗,所以形容一个人很有才华,孔子就用了这个俗语。
2.3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孔子也不是一味溺爱学生,他有时会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这是在学生犯错误或者做错事情时,要适度惩罚,不要一味姑息,容忍到底。
因为容忍到底会导致恶劣行为的蔓延,坏人占了上风,那岂不是太不公平了。
3. 孔子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的意义3.1 平凡中见伟大孔子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给我们启示,就是要从平凡中见到伟大。
孔子与人相处之道夫妻相处之道孔子
孔子与人相处之道夫妻相处之道孔子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智慧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不仅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同时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
在孔子的教导下,他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
首先,孔子强调夫妻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平等。
在他看来,夫妻关系应该基于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应该被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这种平等的态度可以促进夫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而加强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其次,孔子强调夫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他认为,夫妻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
夫妻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夫妻之间的误解和隔阂才能够解决,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亲密感。
此外,孔子提倡夫妻之间的宽容和包容。
在婚姻中,人们难免会犯错误或犯错。
孔子认为,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对方的过失,并尽力包容对方的不完美。
他认为,只有通过宽容和包容,夫妻之间才能够建立起稳固的关系,实现共同的幸福。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夫妻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并保持对对方的忠诚。
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夫妻之间才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和挑战。
因此,孔子教导夫妻应该保持对对方的忠诚,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
最后,孔子还谈到夫妻之间需要共同追求道德和美德。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共同努力,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美德的完善。
只有通过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夫妻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加坚固和持久。
因此,孔子强调夫妻之间应该共同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孔子的思想在夫妻相处之道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互相尊重、沟通、宽容、信任和共同追求道德,夫妻之间可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共同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孔子的教导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仍然对我们的婚姻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教导与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孔子教导与人际关系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导。
在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找到孔子对人际关系的丰富教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孔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教导。
一、尊重他人和谐相处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并且要以和谐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例如,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对待别人的仇恨,孔子回答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要求人们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以此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教导人们要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论语·子张》中,孔子教导说:“君子师之以文,亦可以弗如之矣”,即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三、言行一致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言行一致,做到言行相符。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对弟子述而的行为进行评价时说:“君子言有信,然后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信任和尊重。
四、辨别是非孔子教导人们要善于辨别是非。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能够辨别是非。
例如,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教导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会追求某种人为的身份和地位,而是用自己的真实品质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这种正确的判断力可以帮助人们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五、慎言慎行孔子教导人们要慎言慎行。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经过深思熟虑,以免伤害他人或破坏人际关系。
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一个政治家的品质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包括了言行慎重。
他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论语十二章道理
论语十二章道理一、父母1. 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教育不应受限于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所有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2. 孝道:孔子强调子女应孝敬父母,对父母尽心尽力,尊敬和敬畏他们的地位和意见。
二、兄弟1. 兄弟之道:孔子认为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有共同责任和义务照顾彼此。
2. 尊师重道:孔子强调应当恪守兄弟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互相学习和尊重各自的长处。
三、子弟1. 学而优则仕:孔子鼓励弟子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最终能够贡献给社会,为国家效力。
2. 恭敬有节:孔子强调子弟们应该恭敬有礼,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节制地行事,不放纵自己的欲望。
四、朋友1. 交朋友有道: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慎重选择,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共同追求道德和知识的进步。
2. 朋友之道:孔子主张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真诚待人,关心朋友的福祉,激励对方,互相帮助成长。
五、君臣1. 君臣之道:孔子强调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君主应行使正义的统治,臣民应尽忠职守,共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2. 忠诚奉公:孔子认为臣民要对君主忠心耿耿,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六、言行1. 谨言慎行:孔子主张人们在言行上都应该慎重,避免出言不慎,行事不当,应该谨遵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先修身,使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达到最高水平,然后治理和影响家庭,再延伸到国家,最终影响整个天下。
七、政治1. 如玉:孔子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像玉石一样纯洁无瑕,高尚贤能,坚守道德和公正。
2. 民为重:孔子强调民众的利益和福祉是国家最重要的目标,政府的一切行为和政策都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八、官职1. 仕宦之道:孔子主张官员应该以忠诚、正直、责任为核心,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2. 用人唯才:孔子认为用人应当唯才是举,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和能力,就应该得到重用和提拔。
九、修身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修身是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懂得自我约束的人的首要任务,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孔夫子的交友之道
论孔夫子的交友之道一、“朋”、“友”的内涵朋友作为“五伦”之一在《论语》中的探讨不在少数。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把交朋友作为人生一大乐事,是乐我所乐的道乐的一种。
朋友一词作为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尚书・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
”此处“孝”指孝敬父母,“友”用于兄弟之间意为友好友善。
商周时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社会。
天子传位,嫡长子继承王位此为大宗,其他庶子被分封为诸侯此为小宗。
诸侯再传位于自己的嫡长子此为诸侯之大宗,其他庶子封为卿大夫此为诸侯之小宗。
君臣关系同时又是兄弟关系。
所以提倡兄弟之情的“友”也肩负着理顺君臣关系上下有别的“礼之用”。
据统计,《论语》中“友”出现27次,“朋”出现9次,“朋友”连用共8次。
孔子开创私学,招收贫民入学读书,使不少庶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入仕为官。
朋友作为独立的一伦也在此时出现,最早适用于没有血缘之亲的同门弟子之间。
它的主要来源就是士阶层集团。
友由兄弟之情演变为“同门日朋,同志日友”。
由此扩大了朋友的主体内涵,使交友之道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进德修业的必要一环。
二、择友的标准(一)道不同,不相为谋朋友不是任意选择的,要有共同的志向与追求,此种朋友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儒家的“道”即“仁道”,以孝悌为本以忠恕为原则以礼为精神规范的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目的是实现天下归仁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
有共同追求的朋友之间还能产生激励共勉的效果,相互督促共同进步,人生得一知己也是何等的乐事。
孔子曰:“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论语・季氏》)(二)无友不如己者交朋友不仅是情感需求也是进德修业的需要,所以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良师益友可以增长我们的学识扩宽我们的眼界,从而更好的修身养性培育仁德。
从 论语! 看孔子的人际交往之道
∀ 刚、 毅、 木、 讷近仁。 #
[ 1] ( 子路 ! )
孔子
对言语抱有十分谨慎的态度,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 ∀ 信 #的看重, 他一再说自己害怕话讲的过 多而行动跟不上。 3 . 忠恕。孔子协调处理人己关系, 奉行的是 ∀ 忠恕之道 #的原则。孔子尝以 ∀ 吾道一以贯之 # 之语以告曾子。曾子释云: ∀ 夫子之道 , 忠恕而已 矣。 #
[ 1] ( 先进 ! )
就是从 道德实践上说 的, 并不 是从
地位或职业上说的。再者, 孔子对夫妻、 父子、 兄 弟、 君臣、 朋友等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 即夫妻互 敬互爱、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君礼臣忠、 朋友忠信 等 , 也都体现了相互之间人格上的平等相待。 但是, 在人格之外 , 孔子是承认人有等级差别 的 , 如 : ∀ 齐景公 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
[ 1] ( 学而 ! )
等级层次的不同, 也
规定了权力和义务的不同。各等级层次的人必须 遵守所在等级层次的道德规范 , ∀ 以道 #行事。
二、 以 ∀ 礼 #为保障的人际交往规范
为确保人际交往的顺利和通畅 , 并使其 ∀ 仁 # 学思想在各类人际关系中得以贯彻落实, 孔子还 建立了一套关于规范人们交往行为的保障机制, 这就是 ∀ 礼 #。孔子所谓的 ∀ 礼 #, 主要包括两方面 的含义 , ∀ 一是指长期形成的人们立身处 事行为 规范的基本准则 , 二是指夏商周三代以来形成的 各种礼法制度 #
19
一的一种美德。 然而, 孔子的 ∀ 爱人 #既不同于墨家的兼 爱, 又不同于道家的自爱, ∀ 承认爱人 , 但强调爱有差 等 ; 承认自爱 , 但更重视忠君孝亲。主张在突出君 父地位的前提下给人、 己以一定的照顾, 但绝不容 许人、 己有脱离或超越君父统治的权利。 #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但其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卓越的智慧使得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圣人。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经历出发,详细阐述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早年经历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他勤奋好学,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曾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场管理员等职务,但始终不忘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2.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收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提倡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同时,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3.周游列国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多次碰壁。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4.晚年经历晚年时期,孔子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的事业。
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如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孔子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1.勤奋好学,追求卓越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
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明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孔子能够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勇往直前。
即使面临挫折和困难,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孔子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最终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敬仰。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当面恭维而背后毁谤之人和只会夸夸其谈说大话之 以下情况:一是“言未及之而言”,意为不该说话 人交朋友,对我们是有损而无益的[3]。那么,什么 时却乱插嘴。对方还在讲述某些事情时就迫不及待
是益友?《学而》载:“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打断其话语,孔子称之为“躁”,即“急躁”,这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7 即在家能尽 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二是“言及之而不言”,是
第 41 卷 第 5 期 Vo1.41 No.5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5.005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2021 年 5 月 20 日 May 20, 2021
孔子认为,道相同,则可为朋友,道不同,则选择 情,也不能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谈到平等,《论语·乡 不相为谋。这里的“道”外延很广,既可指世界观、 党》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2]150
人生观、价值观,也可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有 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不被任何物质的东西所牵绊,是
时还可理解为人生境界等[4]。
许 娥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论语》记载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其中对社会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朋友关系就隶属于该部分。关于交友,孔子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一是交友法则,即正己修身;二是择友之
策,即择贤、择益、择同;三是处友之道,注意把握“度”,同时注意“言”“行”。
心孝顺父母,工作中不怕困难,必要时愿意为国献 说到真正该说话的时候又不说了,即“隐”,意为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
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
"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
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
"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
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
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
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
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
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滥交友。
"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
学习孔子的小故事
学习孔子的小故事1. 孔子的求学之路孔子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和坎坷。
他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他出身贫寒,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来继续他的学业。
尽管困难重重,孔子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他四处奔走,找寻知识的机会,并通过辛勤努力终于获得了他所追求的学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并实现我们的目标。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德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以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有一次,有人问孔子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为人以仁为先。
” 他强调人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关心他人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3. 孔子的谦逊之道孔子是一位非常谦逊的思想家。
他常常与他的学生和同事讨论问题,并乐于接受别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他从不自负,总是虚心地接受新的想法和知识。
他认为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而是一个永远在研究和成长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逊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并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4. 孔子的人际关系智慧孔子的人际关系智慧是他非常受人尊敬的一面。
他善于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尊重他人,崇尚和谐,并以身作则,成为一个榜样。
他的谈吐和行为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他的温和和善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研究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合作。
通过学习孔子的小故事,我们能够领悟到许多关于道德和人生智慧的重要教训。
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谦逊之道和人际关系智慧,用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这样,我们可以变得更加有品德和有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视。
他们通过《论语》一书传达了许多有关人际交往的智慧和道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从中寻找古代人际交往的宝贵经验,以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启迪。
一、尊重他人在《论语》中,亚圣孔子一直强调对待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他提倡人们应当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强加于人。
同时,孔子还强调以礼待人。
他认为以礼待人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论语·子罕第四》中,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味着即使是经过的人也要受到我们的礼貌与尊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二、追求真实与信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和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实相待,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不知其仁矣。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诚实与真实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让他人相信我们的言行是真实可信的,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诚实坦率对待他人是培养信任的关键。
三、虚怀若谷孔子提倡虚怀若谷的品德,在《论语·公冶长第十六》中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越于其所。
”孔子认为做一个君子,不应虚荣心太强,要保持谦虚。
这样的态度使人更加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会因为自我膨胀而引起冲突。
虚怀若谷包含了虚心学习、善于倾听和谦逊待人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虚怀若谷的品质同样重要。
无论是职场中还是家庭生活中,谦逊待人能够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和睦共处。
四、保持善意和友善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强调了保持善意和友善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良好的动机去对待他人,表现出友善和仁爱的态度。
在《论语·颜渊第十五》中,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之同道;不得其友而相与为之。
孔子交友之道的经权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交友之道的经权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思想内涵丰富,其中经权思想涉及守经与权变两方面,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阅读《论语》能感受到孔子经权思想的妙处。
一、经权释义及孔子经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经”“权”释义“经”字本义是指织物上纵方向的纱或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织之从丝谓之经。
”孔子经权思想中的“经”则是其引申义,指常道,有原则性而不会更改的含义。
“权”字最初是指黄桦木,因其坚硬的特点常被用于秤锤。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权,黄桦木,从木,■声,一曰反常。
”与“经”的“常”这一含义相反,“权”有“反常”即变的意思。
《论语·子罕》“可与立,未可与权”中于“权”,朱子集注有“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
”此则体现“权”通权达变之意。
(二)孔子经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经权思想中“经”具有原则性与不变性,《中庸》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此三者亦是孔子常提及的,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进而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经”是孔子思想中坚守的大道。
至于“权”,《论语·子罕》载:“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这是孔子直接表达“权”的一处,孔子认为可与共学的,不一定能与之适道;能与之适道的,不一定能与之坚守不移;能与之坚守不移的,则不一定能与之通权达变。
可见孔子也不赞成一味的坚守不移,为人处世要“可与权”,能够灵活变通。
《论语·子罕》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直接体现孔子为人是不喜任意、专断、固执而自大的人,“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孔子将这样的人也称作“小人”。
只知道坚守“经”的固执而不知“权”反而不能把握孔子思想的内在深意。
儒家思想是儒家在追求理想社会与人生中形成与发展的,孔子思想的“经”使得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能够把握思想核心,“权”则让儒家思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保持活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有新的适应性发展。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孔子,又称孔夫子,在中国古代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智慧之道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教导,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主要思想,并剖析他的智慧之道。
一、仁者爱人孔子的智慧思想主要体现在“仁”这一概念中。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慈爱、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对社会公义的追求。
孔子强调,一个善良的人应该以仁心看待他人,对人持有宽容包容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人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品质,并将这种修养延伸到家庭中。
只有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成员才能成为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而政治治理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主张仁爱和智慧的统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认为,只有具备道德和才能的人才能胜任治国理政的重任。
三、克己奉公在孔子的思想中,克己奉公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戒除私欲和私心,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下,为社会作出奉献。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道义,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贯穿于自己的行为中。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智慧和价值。
四、协和万邦孔子鼓励不同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取得共赢的局面。
他主张各个国家通过和平相处和相互学习,实现国家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协商、互助和共同理想的追求,社会才能取得长久的和平和繁荣。
五、教育为本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完备的教育理论。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意见的表达。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公民,在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
他倡导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放在国家治理和家庭培养的核心位置。
总结起来,孔子的智慧之道体现了他对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他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孔子的想法和建议
对孔子的想法和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着重探讨孔子的想法和建议,包括他的思想观点、教育理念、社会治理观念以及人际关系建议。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仁”、“礼”、“义”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和美德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
孔子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教育体制以及道德伦理的建设。
他的思想对于培养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尊重和理解他人,在社会中建立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对于教育也有着独特而深入的思考。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不断实践,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提倡个体的品德修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他认为教师应该是榜样和引导者,通过身教和言传,培养学生的德才。
孔子对于社会的治理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主张君主应该通过明断、公平的执政以及正确的道德行为来带领国家和社会。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成为人民的楷模,并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注重办事效率和人民福祉,通过科学的制度和良好的治理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孔子还对人际关系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助合作和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以及正确的道德行为来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质量和友谊的深度。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和建议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变化不断、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寻找到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品德,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探讨《论语》审视孔子的交友观
探讨《论语》审视孔子的交友观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首创语录之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朋友”作为“五伦”之一,在《论语》中字字句句皆是金玉良言,其阐述的交友之重,择友准则和交友之道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交友之重《论语》共20篇511条,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条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把朋友从远方来看作是人生一大乐事。
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交友之道中最早最具影响的一句名言。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聊起彼此的当年,曾今的梦想,曾今的疯狂,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和感动的事。
这无疑给我们快节奏,电子化的,冷漠而枯燥的机械生活到来了抚慰和能量。
人是群居动物,不能脱离社会群体,个体是集体中的个体。
孔子在《论语》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广交益友,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又如孔子所说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乐多贤友”便是在提倡广交朋友。
“多贤友”会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有意义,更加精彩,与友畅谈不仅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还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
交友固然重要,但择友更是重中之重。
2 择友准则《论语》中也不乏对择友准则的阐述。
其中最著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论语·季氏》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者三友”是指那些正直、诚实、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人。
“损者三友”是指那些谄媚拍马、两面三刀、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朋友,这些人终究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孔 子谈学习乐趣与交友之道
孔子谈学习乐趣与交友之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其思想和教诲至今仍熠熠生辉。
孔子对于学习的见解以及交友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指引,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明智地前行。
孔子认为,学习本身应当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学习之后能够按时温习和实践所学的知识,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断的温习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从而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
这种乐趣源自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当我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取得进步时,内心所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便是学习的乐趣所在。
同时,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而喜爱知识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只有当我们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其视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和享受,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克服困难,不断探索。
这种以学习为乐的境界,使我们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我提升和充实的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还注重思考的重要性。
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就会陷入迷茫;而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思考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对于交友之道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正直的朋友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错误和不足,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诚信的朋友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真诚和信任,使我们的友谊更加稳固;知识广博的朋友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第十二章,探讨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学习的看法。
本文将就《论语》第十二章展开讨论,探究孔子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在《论语》第十二章中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与他人交往、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无论我们与谁相处,都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首先,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不同人的尊重和包容。
他认为,无论他人的地位、知识水平、经验背景如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只要我们虚心向他们学习,我们就能够从他们身上获益。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
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可能有的人擅长沟通和表达,有的人擅长分析和解决问题,有的人擅长创造和思考等等。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不同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孔子的这句话也启示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他认为,我们自己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的心态,承认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向他们学习。
正如孔子所说:“我师足矣,人告我足矣。
无教我者,多是也。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有限的,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不能自负和自满,时刻保持一颗虚心的心态,不断吸收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进步。
另外,孔子的这句话还提醒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思考方式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他们的经历和观点可能会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最后,孔子的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寻找学习的机会。
孔子与弟子相处之道
师生和谐平等师徒相互尊重
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种关系取决于老师有很高的学识,有很高的品行,有很高的道德.孔子对弟子们态度谦顺,弟子们对老师也非常尊敬。
文革期间批判孔子,其中罪名之一,就是“师道尊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然,师者,表率也。
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人品上,都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我不知道一个自私自利的,学业上不求上进的,人品上人人厌恶的人,怎么可以当得了老师?
弟子们对孔子也是极尊敬的。
子贡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此话说得真好。
颜渊也感慨万端地说:老师的学说,越是仰望就越高大,越是钻研就越觉得坚实,眼看着他在前面,忽而又在后面。
老师循序渐进,善于诱导人,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我,用严格的礼节来约束我,想要停下来也不可能。
孔子对学生既尊重,又民主。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很有意思,他主张启发式教育,民主式探讨式的研究问题。
孔子关爱学生,伯牛患了疾病,孔子毫不犹豫,前往探访。
并为之感慨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 王可云
向孔子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
【摘要】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论语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 处。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出 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时而产生一些“碰 撞” ,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如 何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 妨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为人处事的秘诀。 【关键词】 孔子;孔子思想;人际交往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 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德行高不 可 攀, “ 高 山 仰 止, 景 行 行 止 ” ,我们虽 然不能达到孔子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 向往他、追求他,从他那里学习如何做 人,如何与他人相处。现实中,由于每个 人能力的大小,素质的差异,经历阅历的 不同,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不和 谐的音符,时而产生一些“碰撞” ,给和 谐社会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处理人际 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 通过学习孔子思想,从中获得与他人和谐 相处的秘诀。 照一照“镜子” ,经常反省一下。 孔 子曾勉励自己: “一日三省吾身” 。要想与 他人和谐相处,首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 事事做到反躬自省,严于律己,通过自省 使矛盾得以自解。一是严于律己少犯错。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 自己: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 这三戒如同人生的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 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去便是一张不合 格的人生答卷。不管处于什么阶段、什么 境地,与人交往时都要时刻牢记这三戒, 以理性约束自己的欲望,尽量避免自身犯 错误。二是静坐常思自己过。在日常工作 生活中,要时常反省自己,不断查找自身 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 己,看工作中有哪些失误,生活中有哪些 不足;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别人,拿别的人 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达到思想上 的统一和认识上的一致。三是闲谈莫论他 人非。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 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管一个人学历水平 有多高,工作时间有多长,资历有多老, 都不可能一点过错或失误都没有,都不会 是始终的、一贯的正确。君子可以和而不 同,但不可背后议论是非。既要敢于坚 持自己的观点,又要有理解他人的肚量。 千万不能人前不作声,背后来作梗,对他 人说三道四,论长道短。四是换位思考出 迷局。换位思考是自我反省的一种行之有 效的方法。就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时,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全盘衡量,综合 考虑,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谅对 方,审视自己。从而,认清对方所想、所 言、所行的原因、理由,查找自己所做、 所为的不足和过错。 忍 一 忍“ 性 子 ” , 学 会 退 让 一 步。 “以约失之者,鲜矣” 。 《孔子家语》中记 载了孔子对忍字的解释。他说,君子处 世,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屈则屈,可 以伸则伸。屈节是为了有所期待,求伸是 要把握时机。日常工作生活中,当与他人 发生摩擦时,我们要发扬忍的精神,以免 招致不幸或者坏了大事。一是小不忍则乱 大谋。古语说:忍字心上一把刀,遇事能 忍祸自消。一个忍字,被许多人奉为为人 处世的良方。唐朝宰相张公艺,有幸九世 同堂,为世人羡慕。唐高宗问他成功的秘 诀时,张公艺挥笔写了一百个忍字。宋朝 的王安石也说过: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 不忍。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如此,能包羞忍 辱者方是真男儿。共同工作生活在一个屋 檐下,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和 矛盾。如果一方能够高风亮节,忍让一 下,显现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阔胸襟, 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识大体、顾大 局,就可轻而易举地化解这些矛盾。二是 轻松幽默地化解矛盾。有一次,苏格拉底 跟一群学生谈论学习问题时,他夫人突然 跑来,无端地大发雷廷,先是一顿大骂, 随机抄起一桶水浇在了苏格拉底的身上, 这使苏格拉底非常难堪。学生们感到,接 下来将是一场激烈的“斗争” 。但苏格拉 底却诙谐地笑了一下说: “我就知道,打 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 ”大家听后禁不 住都笑了起来。就这样,苏格拉底用自己 的幽默摆脱了尴尬局面,避免了矛盾的进 一步激化。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妨学一 学苏格拉底,也许很多矛盾和不愉快都会 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三是退一步海阔 天空。人往往是自私的,就像便宜谁都想 占,而吃亏人人避之,故人生在世,与人 产生矛盾是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心胸 宽广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 空。心胸狭窄绝对是坏事,会影响人际关 系甚而影响个人事业。唐太宗面对魏征直 言进谏时的尖酸刻薄,顿时怒火中烧心中 不快,但他闭上眼睛把魏征以往进谏立下 的功绩在脑中过了一遍,就觉得魏征的话 虽有些直言不讳,但却言之有理有据,便 怒气顿消。对待他人的直言不讳,我们也 应象唐太宗那样,多想一想对方给予的支 持与帮助,常思一思对方的优点和长处, 你的胸襟就会越来越宽阔,并赢得更多人 的尊重。 拉一拉“袖子” ,时而帮上一把。 孔 子的一个朋友死了,后事却无人来管,在 紧要关头,孔子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承办这 丧事。殡葬之礼在古代是很受重视的,花 费很高,而孔子也不富裕,这就充分体 现了孔子的圣人之智。人是有感情的高级 动物,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这些感人至 深的情意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一是要排忧 解难。大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 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实际困难,要努力做
122
办公室业务
2012·7
办公室业务
2012·7
121
办公室业务·办公史话
到有事没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多捧场,急 事难事多帮忙。当他人生活有难、身体不 适、家遇不幸之时,我们要有钱的出钱、 有力的出力,急之所急、帮之所需,倾之 全心抚慰、用之全力相助,使其时刻感 受到人间的关怀和温暖。二是要雪中送 炭。成功可以招引朋友,挫败却可以考验 朋友。只有大恩不言谢的人患难才能见真 情。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两 人结伴穿越森林碰到狗熊时,一人爬到树 上逃生而弃另一人于不顾的故事,几乎人 人皆知,充分说明了患难见真情。一个人 身处险境,如果其好友都来雪中送炭,关 键时刻拉上一把,那他的朋友就是可以信 赖的;如果其好友都如鸟兽散,见其有难 绕道走,那他的朋友不要也罢。只有自身 具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能与朋友同生 死、共患难,雪中送炭而不是落井下石, 才能得到更多的良师益友,才能赢得更多 人的尊重与信任。三是要锦上添花。人一 生中碰到过雪中送炭பைடு நூலகம்事情绝对远远少于 锦上添花,古往今来,锦上添花也都是作 为一门学问,出现在各种所谓兵法、人生 必读之类的书中。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 也都喜欢锦上添花。当他人处于较好、较 顺的状态,其事业、生活程蒸蒸日上之 时,我们锦上添花,在好的事情面前多说 几句顺风话,成人之美,实在是一种不错 的人情交际。很多人也正是因为精通此门 学问而得以升迁、发财。 “夫 控一控“嗓子” ,宽恕他人一些。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是指的儒家 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恕,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可以使人终身实 践,让人永久受益。人生在世,不如意事 十有八九。人事纠葛,牵丝攀藤,盘根错 节,错综复杂。只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中的矛盾,才能避免心荐芥蒂,消除隔 阂。一是宽容待人。宽容不是迁就,也不 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做人 的原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为人处世之 道。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 心责己则寡过” ,就是告诉我们对己要严, 对人要宽。宽容的人能够理解人之难,补 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从而产生
端地怀疑人、猜测人,而是要先觉防人, 既不猜测别人的不善,又能在不善者刚露 马脚时察觉,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只 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坏人无法得 逞,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有交友之道。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 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主张先分辨 益友与损友,再决定亲疏。他的交友择 友之道,实际上也是一种为人处事之道。 《 佛 说 孛 经 》 中 说: “ 友 有 四 品, 不 可 不 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 友如地” 。这与孔子对朋友的界定大同小 异。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正直,并有上 进心,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才会受到他 人的尊重;只有多交益友,远离损友,才 能真正从与他人交往中得到进步与快乐。 看一看“样子” ,向他人学习一番。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成就了他大学问价的美德。正 所谓学海无涯,在宇宙之大、社会之广、 知识之博的客观环境里,谁都会有许多自 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人应该虚心好 学,善于而且勇于向他人学习,学会在学 习中与他人友好相处。一是不耻下问。不 懂不要紧,向人请教便可。可在向谁请教 上,有些人却好面子、张不开嘴。其实, 学习知识光明正大,没什么可害臊的。现 实生活中,我们的上司、同事、下属、客 户、竞争对手甚至街边路人都可以成为我 们学习的对象。我们不仅要不耻下问,还 要不耻上问;不仅要多问,还要善问。只 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别人优点, 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 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自负、不自满、 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注意 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认真查 找自身不足,诚心改正自身错误。三是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见 人之善就学,学习长处,学习有经验的东 西;又要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避免短 处,避免走弯路。这样,无论与何人相处, 都可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胶南市委党校)
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人只要在社会中 生活,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宽 宏大度者,会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 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对非议、 误解,如能冷静、忍耐、谅解,容时间作 证,最终可以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六 尺巷”的故事,张廷玉失去的仅仅是祖传 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相 处及流芳百世的美名。我们称颂为人厚 道、宽以待人的君子,欣赏相逢一笑泯恩 仇的举动。二是不强人所难。设身处地的 为别人着想,不是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的 感受,而是以一颗善良之心去对待别人, 不把自己的喜恶强加于别人的头上,不强 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能够允许别人 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大度者,能够善待 他人,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能够与他人和平共处,更能够得到他人的 认可和追随。革命途中,共产党善待士 兵,允许意志不坚定者离开部队,并承诺 发放回家路费,这与国民党到处强抓壮丁 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爱戴与支持。其实,善待他人就是善 待自己,不强人所难,或许你会有意想不 到的收获。 长一长“脑子” ,防范他人一点。 孔 子认为,君子不逆诈,不亿不信,但要有 先觉。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居心叵测。 对谁都坦诚相对,毫无戒备之心,固然是 一个善良、浑厚的人,但也容易遭坏人暗 算,让好人吃亏。为人处事要善良正直, 但也要长点脑子,不能任人宰割。一要有 防人之心。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 人之心不可无。现实生活是非常残酷的, 人际交往过程中更是随时可能成为他人的 垫脚石或者牺牲品,所以,每人都要学会 防范他人,加强自我保护。当年刘禹锡参 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遭小人陷害,两 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让 他深感世路艰难,凶险异常,故而有“瞿 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 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感慨之 言。平时,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没错,同事 间互信互助也没错,但也不能“两耳不闻 窗外事” ,对那些喜欢拨弄是非的小人就 得处处留心,小心防备。孔子主张不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