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机械基础——第一章机械概述教学教案01(高教版)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1.1 机械基础知识介绍机械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机械原理及其应用领域1.2 机械元素的识别与功能介绍常见的机械元素,如螺丝、螺母、轴承等解释每个机械元素的功能和作用1.3 机械制图基础介绍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解释机械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方法第二章:机械传动与控制2.1 机械传动概述介绍机械传动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传动的作用和应用领域2.2 齿轮传动介绍齿轮的类型和特点解释齿轮传动的原理和计算方法2.3 液压与气压传动介绍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解释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应用和控制系统第三章:机械结构与设计3.1 机械结构概述介绍机械结构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2 机械零件设计介绍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解释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选择方法3.3 机械装配设计介绍机械装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解释机械装配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第四章:机械制造与加工4.1 机械制造概述介绍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制造的过程和方法4.2 机械加工方法介绍常见的机械加工方法,如铸造、锻造、切削等解释每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领域4.3 机械加工精度与质量控制介绍机械加工精度和质量的概念解释机械加工精度与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手段第五章:机械设备与维护5.1 机械设备概述介绍机械设备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5.2 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介绍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解释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性5.3 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介绍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步骤解释机械设备维修的方法和技术第六章:力学基础6.1 力学基本概念介绍力、质量、速度等基本力学概念解释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6.2 静力学讲解静力学的解题方法,如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摩擦力、重力、支持力的概念及计算6.3 动力学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加速度、力与运动的关系探讨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转换第七章:材料力学7.1 材料力学概述介绍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解释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的概念7.2 材料的力学性能讲解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性能探讨材料强度、韧性、塑性的区别与应用7.3 杆件受力分析分析轴向拉伸、压缩、弯曲的受力特点及计算方法介绍剪切、扭转的受力分析及计算第八章:机械零件8.1 轴承与轴介绍轴承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解释轴的尺寸、形状和加工方法8.2 齿轮与传动讲解齿轮的啮合、传动比、齿轮的材料与强度计算探讨蜗轮、蜗杆等其他传动机构的应用8.3 联接与紧固介绍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解释螺纹、螺栓、螺母等紧固件的设计与选型第九章:机械系统9.1 机械系统设计概述介绍机械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解释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与优化9.2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如惯性、阻尼、弹性探讨机械系统稳定性的判断与提高方法9.3 机械系统控制介绍机械系统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释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的选用与集成第十章:机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10.1 机械创新介绍机械创新的类型、方法及其重要性探讨机械创新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案例10.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机械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机械领域的应用探讨绿色机械设计、制造和回收的技术与策略10.3 机械发展趋势分析现代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等探讨新兴技术如3D打印、等在机械领域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机械基础知识机械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领域重点环节2:机械元素的识别与功能常见机械元素的识别和功能机械元素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重点环节3: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机械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方法重点环节4:机械传动与控制机械传动的分类和作用齿轮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原理和应用重点环节5:机械结构与设计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机械零件设计、装配设计的要求和步骤重点环节6:机械制造与加工机械制造的过程和方法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领域重点环节7:机械设备与维护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重点环节8:力学基础力、质量、速度等基本力学概念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重点环节9:材料力学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的力学性能材料强度、韧性、塑性的区别与应用重点环节10:机械系统机械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机械系统动力学特性和控制方法本文针对机械基础电子教案,重点解析了机械基础知识、机械元素的识别与功能、机械制图基础、机械传动与控制、机械结构与设计、机械制造与加工、机械设备与维护、力学基础、材料力学、机械系统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

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

课时教案备课时间年月日第一章(单元)第2课时授课日期年月日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机器的组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机器的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兴趣,更热爱本专业重点机器的组成难点机器的组成教学方法演示法分析法练习法教学媒体电脑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基础课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传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二教材内容及授课进度教材共8章第章略第重点第4章背诵数据较多,最后讲。

第一章授课顺序第一节机器的组成观看视频对照视频分析机器的组成回答机器的组成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机器特点:①人为的实体组合②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③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称为机器2.机构机器与机构的区别:P2机器与机构的关系:3.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4.构件、零件构件:独立运动的基本单元零件: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之间的关系饮料罐装机器——槽轮机构模型对照视频总结机器的特点分析机器与机构分析、零件、构件、机械、机器的关系展示视频对照模型分析讨论,分析机器的定义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对照模型和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机器的组成强调重要性,每次理解记忆考试的第一题小零件——构件——机构——机器机器的四部分结作练习册第一页业板书设计课后。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概述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让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机械的概念与分类机械的基本参数机械的性能指标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1.4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机械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5 教学评价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的理解。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机械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机械零件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方法。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概念与分类机械零件的功能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实践教学法:展示机械零件的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其选材和加工方法。

2.4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机械零件在机械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3. 实物展示:展示机械零件的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其选材和加工方法。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5 教学评价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零件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的understanding.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选材和加工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机械传动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

让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机械传动的概念与分类机械传动的原理机械传动的计算方法与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

实践教学法:演示机械传动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应用。

最新机械基础——第一章机械概述教学教案01(高教版)

最新机械基础——第一章机械概述教学教案01(高教版)

第一章机械概述(第1课时)[课程名称]金属材料的性能,机械零件的强度[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所包括的内容。

2.了解机械零件失效和强度的内涵,内力和应力的定义。

b380MPa的换算方法。

3.掌握应力的常用单位二、能力目标1.掌握力学性能对金属材料所起的作用和工艺性能对加工的影响。

2.掌握应力对材料的强度的关系。

三、素质目标1、2、四、教学要求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了解失效、应力与零件强度的关系。

1、2、[教学重点]了解金属材料各种性能的定义及应力和强度的含义。

掌握力学性能对机械零件强度的影响。

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2、了解失效的含义。

掌握强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应力的常用单位。

[难点分析]强度的分类和应力的分类[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学生分析]1、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初中已多少学过,而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强度是新知识,可能比较陌生。

2、强度的种类较多,应多举例以示区别。

失效的含义较难,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应多做解释。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安排]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穿插提问与设问,最后归纳小结。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常用的机器零件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零件,不仅要求寿命长耐用,而且机械尺寸精巧又要易于加工,价格还要低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机械零件的性能要求。

如坦克的履带和挖掘机的铲齿都要求材料不仅要硬,还要耐磨损;机床的齿轮不仅要求表面硬度很高,而且芯部要具有足够的韧性;飞机的零件不仅要求材料要轻,同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气流的冲击。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概念解释机械的定义强调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2 机械的分类介绍常用机械的分类和特点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机械1.3 机械的基本参数介绍机械的基本参数,如功率、效率等解释参数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机械零件的概述解释机械零件的概念和作用强调机械零件在机械中的重要性2.2 常用机械零件的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零件,如齿轮、轴承等解释零件的构造和功能2.3 机械零件的配合与连接介绍机械零件的配合与连接方式解释配合与连接的重要性第三章:机械传动3.1 机械传动的概述解释机械传动的定义和作用强调机械传动在机械中的重要性3.2 常用机械传动的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传动方式,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解释传动的原理和特点3.3 机械传动的选型与计算介绍机械传动的选型与计算方法强调选型与计算的重要性第四章:机械制动与控制4.1 机械制动的概述解释机械制动的定义和作用强调机械制动在机械中的重要性4.2 常用机械制动的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制动方式,如摩擦制动、液压制动等解释制动的原理和特点4.3 机械控制与调节介绍机械控制与调节的方式和方法强调控制与调节的重要性第五章: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5.1 机械设备的使用介绍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重要性5.2 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介绍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内容和方法强调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5.3 机械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修介绍机械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修方法强调及时维修的重要性第六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6.1 金属材料的概述解释金属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强调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6.2 常用金属材料的介绍介绍常用的金属材料,如碳钢、合金钢等解释材料的性质和用途6.3 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热处理的概念和作用解释热处理的种类和工艺第七章:机械加工工艺7.1 机械加工工艺的概述解释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和作用强调机械加工工艺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7.2 常用机械加工方法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如铸造、焊接、切削等解释加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7.3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介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和步骤强调编制工艺规程的重要性第八章:机械设计基础8.1 机械设计的概述解释机械设计的定义和作用强调机械设计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8.2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如分析、规划、计算等解释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的应用8.3 常用机械设计原理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设计原理,如强度、刚度、运动等解释原理的应用和意义第九章: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9.1 机械制造工艺的概述解释机械制造工艺的定义和作用强调机械制造工艺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9.2 常用机械制造工艺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如铸造、焊接、热处理等解释工艺的原理和特点9.3 机械制造设备的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如车床、铣床、钻床等解释设备的功能和应用第十章:机械自动化与技术10.1 机械自动化的概述解释机械自动化的定义和作用强调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制造中的重要性10.2 常用机械自动化设备介绍介绍常用的机械自动化设备,如PLC、等解释设备的功能和应用10.3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介绍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强调技术在现代制造中的重要性和前景第十一章:机械设备的安全与环保11.1 机械设备安全概述解释机械设备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安全措施在机械操作中的必要性11.2 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介绍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强调遵守规程对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性11.3 机械设备环境保护解释机械设备操作对环境的影响介绍减少机械设备对环境影响的措施和方法第十二章: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12.1 机械设备安装概述解释机械设备安装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正确安装对机械设备运行的影响12.2 机械设备安装步骤与技术要求介绍机械设备安装的步骤和技术要求强调遵守安装步骤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性12.3 机械设备调试与验收解释机械设备调试的概念和目的介绍调试和验收机械设备的方法和标准第十三章:机械设备的改造与创新13.1 机械设备改造概述解释机械设备改造的概念和意义强调改造对提高机械设备性能的重要性13.2 机械设备改造的方法和实例介绍机械设备改造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实例展示改造前后的效果和性能提升13.3 机械设备创新解释机械设备创新的意义和驱动力介绍机械设备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第十四章: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14.1 机械设备管理概述解释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有效管理对机械设备运行的影响14.2 机械设备维护保养介绍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和方法强调定期维护保养对机械设备性能的保障作用14.3 机械设备故障分析与处理解释机械设备故障分析与处理的重要性介绍故障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第十五章:机械设备的未来发展15.1 机械设备发展趋势解释机械设备的发展趋势强调科技进步对机械设备的影响15.2 机械设备的创新技术介绍机械设备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强调新技术对机械设备性能的提升作用15.3 机械设备未来挑战与机遇分析机械设备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机械设备行业的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机械概述、机械零件、机械传动、机械制动与控制、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自动化与技术、机械设备的安全与环保、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的改造与创新、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以及机械设备的未来发展等内容。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标题: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概述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3、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5、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机械设计基础概述、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标题: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探讨机械设计原理、结构、运动与力的学科,是工科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石。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理解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2 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和分类机械的基本参数(如功率、效率等)机械的性能指标(如强度、刚度等)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实物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的结构和性能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掌握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教学目标熟悉常见机械零件的名称和作用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方法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加工方法2.2 教学内容常见机械零件的名称和作用(如轴承、齿轮等)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如尺寸、公差等)机械零件的选型方法机械零件的材料(如金属、塑料等)和加工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常见机械零件的名称和作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参数和选型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加工方法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常见机械零件的名称和作用的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零件参数和选型方法的掌握第三章:机械传动3.1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机械传动的原理和结构了解机械传动的特点和应用熟悉机械传动的选型和计算方法3.2 教学内容常见机械传动的原理和结构(如齿轮传动、链传动等)机械传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机械传动的选型和计算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常见机械传动的原理和结构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的特点和应用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选型和计算方法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常见机械传动原理和结构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传动特点和应用的掌握第四章:机械设计4.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步骤和技巧了解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4.2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可靠性、经济性等)机械设计的步骤(如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如AutoCAD、SolidWorks等)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步骤和技巧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熟悉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设计步骤和技巧的掌握第五章:机械制造5.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熟悉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5.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如铸造、焊接、切削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量等)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如加工顺序、检验方法等)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措施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的掌握进行实操考核,评估学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第六章:机械装配6.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装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机械装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机械装配的工艺流程和精度控制6.2 教学内容机械装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机械装配的基本方法(如固定联接、活动联接等)机械装配的工艺流程(如组件装配、总装等)机械装配中的精度控制和调整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装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装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熟悉机械装配的工艺流程和精度控制6.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装配基本概念和意义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装配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进行实操考核,评估学生在机械装配过程中的技能和精度控制能力第七章:机械维护与维修7.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维护与维修的重要性掌握机械维护与维修的基本方法熟悉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7.2 教学内容机械维护与维修的重要性机械维护与维修的基本方法(如润滑、紧固等)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维护与维修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维护与维修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熟悉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维护与维修重要性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维护与维修方法的掌握进行实操考核,评估学生在机械维护与维修过程中的技能和故障排除能力第八章:机械自动化8.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机械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机械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机械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机械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如传感器、执行器等)机械自动化的方法(如PLC编程、应用等)机械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熟悉机械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8.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自动化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自动化原理和方法的掌握进行实操考核,评估学生在机械自动化应用过程中的技能和发展趋势理解第九章:机械创新9.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机械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机械创新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9.2 教学内容机械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机械创新的基本方法(如改进、革新等)机械创新的设计原则(如实用性、可靠性等)机械创新的评价方法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熟悉机械创新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9.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创新意义和重要性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创新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进行实操考核,评估学生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技能和评价方法理解第十章:机械伦理与法规10.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伦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机械伦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机械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10.2 教学内容机械伦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机械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安全、环保等)机械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伦理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机械伦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讨论分析,使学生熟悉机械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10.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伦理意义和重要性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伦理原则和方法的掌握进行讨论考核,评估学生在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机械概述章节中对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以及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课题: 绪论第1章机械概述一、教学目标及要求:1、本课程得性质、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2、掌握机器得概念、术语及组成3、掌握摩擦得概念、类型、磨损及磨损规律4、掌握力得概念、基本性质、物体得受力分析二、教学重点、难点:1、机器得概念与术语2、力得概念、基本性质、物体得受力分析及计算三、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解重点内容,教具演示、师生互动。

课型:课堂讲解配合多媒体四、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激发兴趣引入主题,综述本门课学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学习方法。

1、课程得性质:机械专业得综合基础课2、课程内容: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学、机械零件、机械传动与液压传动等方面得基础知识。

适当补充机械识图知识。

3、学习方法:教师重点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4、总教学目得及要求:1)了解与掌握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学、机械零件、机械传动与液压传动等方面得基础知识。

2)能瞧懂机械原理图与结构图3)初步具有使用、维护一般机械得能力4)初步具备分析一般机械得能力第一部分:入门基本理论知识概述机器得概念及组成章节名称螺纹连接及螺旋传动授课形式讲授课时3班级电气、机电教学目得了解螺纹得应用与分类、代号教学重点1、了解螺纹及主要参数;2、机械制造常用螺纹及螺纹联接得基本类型3、提高螺栓联接强度得措施4、螺旋传动得类型、特点及应用教学难点1、螺纹联接得预紧与防松手段2、螺栓联接得强度计算与校核辅助手段模型或多媒体辅助★教具演示并导入新课:(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螺纹联接:利用螺纹零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得零件相对固定起来得联接。

螺旋传动:利用螺纹零件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从而传递运动或动力得装置、一、螺纹得形成二、螺纹得类型1、按线数分在圆柱体上沿一条螺旋线切制得螺纹,称为单线螺纹。

也可沿二条、三条螺旋线分别切制出双线螺纹与三线螺纹。

单线螺纹主要用于联接,多线螺纹主要用于传动。

2、按螺旋线绕行方向按螺旋线绕行方向得不同,又有右旋螺纹与左旋螺纹之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第一章:机械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3. 理解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基本参数(如力、速度、功率等)3. 机械的性能指标(如强度、刚度、磨损等)4. 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械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机械?机械有哪些分类?”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3. 分析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械的认识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机械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2. 举例说明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如何评价一个机械的优劣。

第二章:静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能够运用静力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作用点、力矩等)2.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求解方法3. 力矩平衡的条件及求解方法4. 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公式推导法,讲解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开展数值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

4. 分析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静力学?静力学有哪些基本概念?”2. 讲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讲解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4. 开展数值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举例说明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

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

课时教案备课时间年月日第一章(单元)第2课时授课日期年月日GAGGAGAGGAFFFFAFAF一、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基础课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传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二教材内容及授课进度教材共8章第2.3章略第5.6.7重点第4章背诵数据较多,最后讲。

授课顺序 1.5.6.7.8.4第一章第一节机器的组成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1.机器特点:①人为的实体组合②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③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称为机器2.机构机器与机构的区别:P2机器与机构的关系:3.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4.构件、零件构件:独立运动的基本单元零件: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之间的关GAGGAGAGGAFFFFAFAF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机器的组成强调重要性,每次考试的第一题理解记忆小结零件——构件——机构——机器机器的四部分作业练习册第一页板书设GAGGAGAGGAFFFFAFAF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22694 58A6 墦28137 6DE9 淩21270 5316 化40470 9E16 鸖20908 51AC 冬32964 80C4 胄27159 6A17 樗s40023 9C57 鱗37791 939F 鎟aE 23587 5C23 尣GAGGAGAGGAFFFFAFAF。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章节一:机械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机械的分类,机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2. 分析机械的主要特点;3. 介绍机械的分类;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的应用。

章节二:常用机械传动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蜗轮传动。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2. 演示皮带传动的过程;3. 讲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4. 分析蜗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章节三:机械零件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功能和选材。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机械零件的功能,机械零件的选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2. 分析机械零件的功能;3. 介绍机械零件的选材;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零件的应用。

章节四:机械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设计的方法,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 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3. 分析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章节五:机械制造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机械制造的方法,机械制造的工艺。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2. 演示机械制造的方法;3.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制造的应用。

章节六:机械强度计算教学目标:学习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轴、齿轮、联轴器等零件的强度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2. 引导学生练习计算轴的强度;3. 教授齿轮强度计算的方法;4. 演示联轴器强度计算的案例。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第一章:机械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

3. 熟悉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机械的性能:强度、刚度、磨损、疲劳。

3. 机械的参数:尺寸、形状、位置、运动。

4. 机械的常用单位:长度、角度、力、速度、加速度。

5. 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实践法:演示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性能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机械概述PPT。

2. 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

3.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3. 演示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4. 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性能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学习机械的参数和常用单位。

第二章:机械零件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和使用寿命。

3. 熟悉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机械零件的性能:强度、刚度、磨损、疲劳。

3. 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铸造、焊接、切削、热处理。

4. 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疲劳寿命、磨损寿命。

5.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实践法:演示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和使用寿命。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零件性能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机械零件PPT。

2. 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零件。

3.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机械零件在机械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知识,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3. 理解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基本参数3. 机械的性能指标4. 机械的运用和维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2. 难点: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引出机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3. 实例分析:分析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第二章:机械传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和特点。

3. 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2. 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3. 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2. 难点: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引出机械传动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六章:联接件与紧固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联接件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紧固件的种类和选用方法。

3. 理解联接件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联接件的概念和作用2. 紧固件的种类和选用方法3. 联接件的设计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联接件的概念、紧固件的选用方法。

《机械基础》 教案

《机械基础》 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

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1.2 教学内容机械的基本概念:机械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机械的分类:传动机械、执行机械、控制机械等。

机械的性能:强度、刚度、精度、可靠性等。

机械的基本参数:尺寸、形状、位置等。

常用单位:长度、质量、时间、力、能量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利用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机械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功能和选型原则。

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零件的分类:固定零件、传动零件、执行零件、控制零件等。

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齿轮、轴承、联轴器、弹簧等。

机械零件的功能和选型原则:根据机械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零件。

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配合尺寸、配合类型和配合精度。

运动传递方式: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介绍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常用机械零件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机械传动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和选型原则。

3.2 教学内容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机械传动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1.2 机械的基本参数1.3 机械的标准化与系列化1.4 机械的维修与保养第二章:机械传动2.1 传动系统的类型与特点2.2 齿轮传动2.3 皮带与链条传动2.4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三章:机械零件3.1 轴与轴承3.2 联轴器与离合器3.3 齿轮与齿轮箱3.4 弹簧与弹性元件第四章:机械结构设计4.1 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4.2 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4.3 机械强度计算4.4 机械的稳定性与刚度第五章:机械制造工艺5.1 机械加工方法与工艺过程5.2 铸造与锻造5.3 焊接与粘接5.4 机械加工质量与控制第六章:机械动力学6.1 牛顿运动定律6.2 动能与势能6.3 动力与阻力6.4 机械振动与冲击第七章:机械控制7.1 机械控制系统的类型与特点7.2 机械控制原理7.3 常用控制元件7.4 机械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实例第八章:机械自动化8.1 机械自动化的概念与发展8.2 自动化装置与系统8.3 技术与应用8.4 自动化生产线与装配第九章: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9.1 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9.2 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9.3 机械设备的维修方法与技术9.4 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工程第十章:机械设备的安全与环境10.1 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10.2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监督10.3 机械设备的环境保护10.4 机械设备的职业健康安全第十一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11.1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能11.2 钢铁材料的热处理11.3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11.4 材料的选用与失效分析第十二章:非金属材料及应用12.1 塑料及其应用12.2 橡胶及其应用12.3 陶瓷与玻璃材料12.4 复合材料及其特点第十三章:机械测量与检验13.1 测量的基础知识13.2 长度、角度、形状的测量13.3 机械零件的检验与测量13.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第十四章:机械设计方法与工具14.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14.2 设计方法与流程14.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14.4 有限元分析(FEA)与计算流体力学(CFD)第十五章: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15.1 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元件15.2 并行工程与集成设计15.3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15.4 精密工程与微机械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份全面的“机械基础电子教案”,涵盖了机械概述、机械传动、机械零件、机械结构设计、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动力学、机械控制、机械自动化、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以及机械设备的安全与环境等多个方面。

机械基础绪论教案-第1章 机械概述

机械基础绪论教案-第1章 机械概述
机构的各个相对运动的实体。
机构与机器的区别:机器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机构只是完成传递运动、力或改变运动形式,同时机构是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机器的组成
一台完整的机器,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原动机部分(动力装置):
作用是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以驱动机器各部分的运动。
执行部分(工作机构):机器中直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3、导热性:金属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一般用热导率(导热系数)λ表示导热性能的优劣。单位为W(m·K)
4、热膨胀性:金属材料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性能。常用线膨胀系数αl表示其膨胀性。
5、导电性:金属材料传导电流的性能。
6、磁性:金属材料导磁的性能称为磁性。
(二)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能
σ=N/A
式中σ称为正应力,它反映了内力中横截面上分布的密度,国际单位为帕斯卡(Pa)。
P P
P N
3、许用应力·强度条件
1)在外力作用下材料不被破坏的条件下,应力能够达到的最大限度,称为该材料的极限应力σjx
2)将测定的极限应力σjx作适当降低,规定出杆件能安全工作的应力最大值,这就是许用应力〔σ〕。
3、学习方法:教师重点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预习和复习相结合
4、目的要求:1)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学(自学)、机械零件、机械传动与液压传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能看懂机械原理图和结构图;3)初步具有使用、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4)初步具备分析一般机械的能力、
机器的概念及组成
《机械基础》授课教案
第1讲 机械概述、力的基本性质
课 题:绪论、机械概述、力的基本性质
课 型:课堂讲解
目的要求:1、本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机械是一种用以转换和传递能量或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装置。

1.1.2 分类:机械可分为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和手工机械等。

1.2 机械的基本参数1.2.1 尺寸参数:长度、宽度、高度等。

1.2.2 力学参数:力、压力、扭矩、功率等。

1.2.3 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等。

1.3 机械的组成与结构1.3.1 组成:机械由多个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

1.3.2 结构:机械的结构包括主体结构、支承结构、传动结构等。

第二章:机械传动2.1 传动的基本方式2.1.1 摩擦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2.1.2 啮合传动:齿轮传动、蜗轮传动等。

2.1.3 电磁传动:电磁感应、磁力等。

2.2 齿轮传动2.2.1 齿轮的分类:直齿轮、斜齿轮、圆柱齿轮等。

2.2.2 齿轮传动的原理:齿轮的啮合实现力的传递和运动的变化。

2.3 蜗轮传动2.3.1 蜗轮的特点:传动比大、自锁性好等。

2.3.2 蜗轮传动的应用:适用于减速传动。

第三章:机械连接与紧固3.1 机械连接的基本方式3.1.1 螺纹连接:螺栓连接、螺母连接等。

3.1.2 键连接:平键、斜键等。

3.1.3 焊接连接:气体焊接、电弧焊接等。

3.2 紧固件3.2.1 螺栓: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零件。

3.2.2 螺母:与螺栓配合使用,用于固定连接。

3.3 联轴器与离合器3.3.1 联轴器:连接两个轴,传递扭矩。

3.3.2 离合器:用于连接或分离动力源与传动装置。

第四章:机械轴承与润滑4.1 轴承的基本类型4.1.1 滑动轴承:滑动摩擦小,适用于高速、高精度场合。

4.1.2 滚动轴承:滚动摩擦小,适用于较重、低速场合。

4.2 轴承的材料与结构4.2.1 材料:钢、铜、塑料等。

4.2.2 结构: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器等。

4.3 润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3.1 原理:润滑剂减少摩擦,降低磨损。

4.3.2 方法:油润滑、脂润滑、气润滑等。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和认识1.2 教学内容机械基础的定义和分类机械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传动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机械基础的应用领域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应用领域的认识第二章:传动系统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传动系统的功能和分类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传动方式: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培养学生对传动系统的兴趣和认识2.2 教学内容传动系统的功能和分类: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常见的传动方式: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计算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传动系统的功能和分类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传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动系统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动系统的功能的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常见传动方式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计算方法的认识第三章:控制系统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分类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控制方式: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兴趣和认识3.2 教学内容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分类:机械控制、电子控制、计算机控制常见的控制方式: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分类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控制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功能的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常见控制方式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的认识第四章:执行系统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执行系统的功能和分类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执行元件:电机、气缸、传感器培养学生对执行系统的兴趣和认识4.2 教学内容执行系统的功能和分类: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常见的执行元件:电机、气缸、传感器执行系统的设计和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执行系统的功能和分类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执行元件引导学生思考执行系统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执行系统的功能的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常见执行元件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执行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的认识第五章:机械基础的应用实例5.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兴趣和认识5.2 教学内容机械基础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机床、机械基础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汽车、飞机机械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家电、玩具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基础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的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第六章:机械零件设计基础6.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兴趣和认识6.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强度、刚度、可靠性、经济性机械零件的主要设计参数:载荷、材料、尺寸、形状机械零件的计算方法:应力分析、变形分析、寿命计算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机械零件设计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的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的主要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机械零件设计计算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七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7.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流程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铸造、焊接、切削、装配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兴趣和认识7.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流程:设计、加工、检验、装配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铸造、焊接、切削、装配机械制造工艺的优缺点和选择原则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流程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7.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选择和应用的认识第八章: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8.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流程和要点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兴趣和认识8.2 教学内容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原则:预防性维护、计划性维护、完整性维护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流程和要点:日常检查、定期维护、故障排除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技术手段:润滑、紧固、调整、清洁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流程和要点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在实际机械运行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8.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原则的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流程和要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第九章:机械自动化技术9.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机械自动化装置: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培养学生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兴趣和认识9.2 教学内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常见的机械自动化装置: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机械自动化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9.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常见的机械自动化装置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能力第十章:机械创新设计10.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使学生掌握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的兴趣和认识10.2 教学内容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新颖性、实用性、可靠性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机械基础电子教案”这一主题展开,共包含十个章节。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掌握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1. 机械基础的定义和分类。

2. 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机械基础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讨论法:探讨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基础概述。

2. 投影仪:展示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讨论材料:关于机械基础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的案例。

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机械基础的分类和应用,展示相关案例。

3. 分析:分析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基础的重要性。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机械基础的发展前景。

练习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机械零件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零件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和选用原则。

3. 熟悉机械零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的定义和分类。

2. 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

3. 机械零件的选用原则。

4. 机械零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概念和分类。

2. 实践教学法:演示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零件的选用原则。

4. 讨论法:探讨机械零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零件。

2. 机床设备:演示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

3. 案例材料:关于机械零件选用原则的案例。

1. 引入:介绍机械零件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展示相关案例。

3. 演示:演示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加工过程。

4. 分析:分析机械零件的选用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机械零件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机械概述(第1课时)
[课程名称]
金属材料的性能,机械零件的强度
[教材版本]
李世维主编。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所包括的内容。

2. 了解机械零件失效和强度的内涵,内力和应力的定义。

3. 掌握应力的常用单位
380b MPa τ=的换算方法。

二、 能力目标
1. 掌握力学性能对金属材料所起的作用和工艺性能对加工的影响。

2.掌握应力对材料的强度的关系。

三、 素质目标
1、
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2、
了解失效、应力与零件强度的关系。

四、 教学要求
1、了解金属材料各种性能的定义及应力和强度的含义。

2、掌握力学性能对机械零件强度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2、了解失效的含义。

掌握强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应力的常用单位。

[难点分析]
强度的分类和应力的分类
[教学方法]
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学生分析]
1、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初中已多少学过,而
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强度是新知识,可能比较陌生。

2、强度的种类较多,应多举例以示区别。

失效的含义较难,可能一时难以
理解,应多做解释。

[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穿插提问与设问,最后归纳小结。

2学时
(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常用的机器零件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零件,不仅要求寿命长耐用,而且机械尺寸精巧又要易于加工,价格还要低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机械零件的性能要求。

如坦克的履带和挖掘机的铲齿都要求材料不仅要硬,还要耐磨损;机床的齿轮不仅要求表面硬度很高,而且芯部要具有足够的韧性;飞机的零件不仅要求材料要轻,同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气流的冲击。

等等。

力学性能是机械零件在力的作用下所表示出的特性;工艺性能是零件进行冷热加工时所表示出的特性,它们都是课程研究的重点。

教师设问:塑料的应用很广,但为什么不用塑料来代替金属做重要的齿轮呢?而有些地方却可以用塑料来代替齿轮,如家用电器中的组合音响、DVD影碟机的转盘,随身听的传动都是塑料齿轮。

这是什么道理?
二、新课(70分钟)
1-2金属材料的性能
选择适合于机器使用的材料,主要依据于金属材料的性能。

它分为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使用性能是指在使用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物理、化学、
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在机械设备中力的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能,是课程研究的重点,关系最为密切;而工艺性能是零件从毛坯到成品加工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对零件的加工影响很大。

讲课中把力学性能作为重点,特别是强度的含义及所包括的内容要讲清楚。

硬度要把洛氏和布氏硬度作为重点,注意应用场合的区别和表示方法,应多举例说明,如HB170~230;HRC45~50,要注意说明为什么不给一个具体值,而要给一个范围?疲劳强度要举例说明,如飞机规定使用1万小时飞行后必须强行退役;出租汽车运行满3年后要报废等实例说明疲劳对零件寿命的关系。

工艺性能以举例说明更能帮助学生理解。

如铸造性好的金属其流动性好,可以铸造薄而大的表面,否则易出现填不平;塑性好的低碳钢容易锻造成型,而含炭量高的金属不易锻造,高速钢更难锻压;焊接性好的材料如普通碳素钢,而铜次之,铝更难。

1.3机械零件的强度
重点讲清几个概念:
1、失效
2、载荷
3、应力及常用单位
4、强度
5、主要失效形式—各种应力状态下的不同形式。

讲课时,多举一些学生能理解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

使学生感到所讲
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结(10分钟)
1、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而使用性能中的力学
性能与零件关系最大。

2、 强度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强度越
高,抵抗破坏能力越大。

常用强度是抗拉强度和强度极限b σ。

3、 常用硬度表示方法有HB 布氏和HRC 洛氏硬度,后者用于淬火后
材料的硬度表示。

4、 失效的定义和应力的含义及应力的单位关系。

1380b MPa
τ==100b MPa τ==1N/mm 2. 5、
区别静应力和交变应力不同状态下产生的失效形式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