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_下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下)
□孙占鳌
四、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
元代以后,丝绸之路贸易整体上趋向于衰落。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海上丝路贸易的繁荣,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数百年间,北方地区战火纷飞,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直接服务的黄河流域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同时,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贸易安全难以保障,丝绸之路因此逐渐衰落。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
次年五月,北宋灭亡,赵构即位称帝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重要影响。
南宋建立后,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南方相对和平稳定,这些条件促使南方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南方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更是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但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欧洲海权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特别是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
此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开始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陆上丝绸之路,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
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
元代中央政府、元代官方积极经营对外贸易和允许私人出海贸易的开放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贸易的繁荣。
元政府大力鼓励外国来中国进行贸易,并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专管外贸事务。
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这些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广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
同时,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其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元代中期,中西丝绸之路贸易曾一度活跃。
从东亚到西亚钦察道——
—敦煌、哈密、别失八里(吉木萨尔)、土库曼、克里米亚半岛;波斯道——
—敦煌、罗布泊、天山南路、大不里士到土耳其,驿道纵横交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由这些驿道来到中国,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但好景不长,到15世纪初,察合台后王势力进一步分裂,新疆和中亚地区各自割据,不相统属。
同时,为了推行伊斯兰教并控制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察合台后王与明朝争夺哈密,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百三十余年。
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
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通行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方便。
元代丝绸之路交往的主要目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
诸如马可·波罗和长春真人的游记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从侧面反映西北丝绸之路贸易的衰落。
明代中期以后,采取闭关政策。
与此同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上交通更是代之而起,使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五、21世纪丝绸之路的复兴
进入21世纪,丝绸之路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出现了复兴热潮。
FAZHAN·LONGYUANCHUNQIU陇原春秋
25
2014年第06期/总第284期
FAZHAN·LONGYUANCHUNQIU 陇原春秋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重建丝绸之路也成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愿望。
与中国相邻的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
同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断呼吁,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由于远离全球贸易的主要通道,内陆地区比较贫穷和落后,除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沿海地区依靠全球贸易,更为发达和富裕。
中国国内是这样,全球也是如此。
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很多是内陆国家,其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几十亿人生活的内陆处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边缘,造成了发展失衡。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国内来看,可以使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从全球来看,可以使亚欧大陆的内陆地区更多地参与全球贸易,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都将更为平衡。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这将是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
中国政府的基本设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通过“五个沟通”逐步实施。
首先,加强政策沟通。
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
其次,加强道路联通。
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
第三,加强贸易畅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
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
第四,加强货币流通。
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是一个多赢的构想,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必将使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内陆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会上升,全球经济格局将随之改变,开创内陆和沿海共同发展、更加平衡的新局面。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为中国营造一个与周边国家的良好政治、国防、民族环境,有利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更紧密、文化更互融、政治更互信,有利于中国新疆等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周边国家安全建设;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激发区域内经济增长潜力,为全球经济提
供新的增长力量;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以促进国内改革红利的释放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坚持全球经济开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理念,也高度揭示了中国和中亚经济与能源合作进程中如何惠及其他区域、带动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思路,更是中国站在全球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跨区域效应的新举措。
从国内来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内经济稳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着力点,填补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短板。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将西部地区推送到对外开放的前沿,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的开拓为发展空间,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
更大意义上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很可能会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中国民族复兴的新动力。
从更高层面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共同繁荣,共享合作之益,共享互补之利。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亚国家与我国的友好交往已有上千年历史,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中亚国家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在制造业、路桥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强大的技术力量,双方互有所需。
更重要的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如顺利实施将重新打通阻滞多年的亚欧经济动脉,实现各国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描绘出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
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将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使辐射太平洋至波罗的海间亚欧大陆“共振”,使全球经济格局随之改变,开创内陆和沿海共同发展、更加平衡的新局面。
(完)
参考文献
[1]《隋书》卷六七《裴矩传》.
[2]《隋书》卷六九《裴矩传》.
[3]《资治通鉴》卷一八一.
[4]《隋书·音乐志》.
[5]《隋书·炀帝纪下》.
(作者系酒泉市政府副秘书长、史志办主任)
26
发展·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