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虾蟹类的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情况
该病在我国海水养殖的越冬亲虾中最为 流行,危害性也最大。此外,青虾、淡水 的罗氏沼虾的幼虾和成虾以及龙虾、蟹类、 褐对虾均可发生该病。一般病轻时,可随 着生长蜕壳后自愈,病重时,因造成蜕壳 受阻使虾大量死亡。发病季节一般在越冬 的中后期,即1~3月份。死亡率可达80%以 上。
防治方法
• 1、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保护水质不 受污染,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等。 • 2、在捕捞、运输、放养、选择等操作过程 中,仔细小心,严防虾体受伤。 • 3、池水用25µl/L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 1~2天再用一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 及脱壳素投喂,土霉素的添加量为 500mg/Kg,连喂2周。
第一节 病毒性虾蟹病
一、白斑综合症(即皮下及造血组 织坏死杆状病毒病)
• 【病原体】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虾停止摄食,行动 迟钝,游泳无力,漫游水面或静卧水底, 不久即死。病虾体色有时轻度变红或暗淡 退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 淡黄色斑点,肉眼可见。白点在头胸甲上 尤其明显,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但在有 些地方病虾的白点不明显,甚至没有。病 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
防治方法
• • 以预防为主,尚未有效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池,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对池底进行曝晒、 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机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 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幼蟹养殖期间慎用药物,尤其是对器官损害性大的药物应禁 用。 3、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定期泼洒生石灰mg/kg,使池水 的PH稳定在7.5-8.5。 4、为池塘栽植水草,栽种水草的种类可因地制宜,但栽种面积 已不少于1/3宜。 5、外购蟹种应经检疫,确认为健康无病害的蟹种才能放养:对 蟹种进行放养前消毒。方法为:用5~8µl/L福尔马林或3%的食盐 浸泡消毒。消毒时间可根据蟹种及病原体种类、数量情况而定。 6、饲料中添加免疫增效剂,增强蟹体免疫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教学要求
• • • •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技能目标
• 掌握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及疾病的鉴 别
教学要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防治方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防治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应用。
课程导入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虾蟹类养 殖面积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急剧增 加,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 严重。因此,解决病害的问题已经成为保 持虾蟹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因素之一。必须采取加强病害防治工作, 适度控制养殖规模等措施,才能使我国的 虾蟹养殖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流行情况
河蟹“颤抖病”是一种广泛流行、危 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流行季节长、 发病率高。 该病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 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发病蟹体 重为3~120g,100g以上的蟹发病最高。一 般发病率可达30%以上,死亡率达 60%~90%,蔓延速度极大。从发病到死亡 往往只需15~30天。发病季节为5~10月上 旬,8~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水温为 25~35℃。江苏、浙江两省流行严重。
对虾白斑综合症
Baidu Nhomakorabea
二、河蟹的颤抖病
• 【病原体】 该病可能由病毒引起,据陆宏达等 报道,一种无囊膜,球状的小RNA病毒是该病的 病原;病毒颗粒直径约为6585nm。
•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蟹食欲下降, 活动减缓,对外交刺激不敏感,并伴有蜕壳不遂 的特征,但四肢尚能伸直。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 展,河蟹的指节前端开始出现微红色,并逐渐向 上延伸。此时观察病蟹,常出现步足将身体支撑 的现象,而且支撑的时间逐渐变长,进而可发现 支撑的步足出现“颤抖”现象。随着病情的进一 步发展,河蟹步足中的长节和腕节肌肉出现病变、 萎缩,解剖发现部分肌肉呈现水样状,步足不能 回伸,站立不稳,附肢抖动不停,全身抽搐痉挛, 无力翻身。病蟹不脱壳,体内积水,3~4天后即 会死亡。解剖病蟹,可见鳃丝呈灰黄色或黑褐色, 肝脏病变十分明显,肝胰脏囊肿呈灰白色,肝组 织糜烂并发出臭味,肠道无食,而且有明显的炎 症反应,三角膜出现水肿,打开腹甲有明显的炎 症。




第二节 细菌性虾蟹病
一、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体】 该病主要是一些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 菌侵袭所致。从病灶上分离出来的细菌有许多种,主要有 贝类克氏菌,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巴斯德氏菌、 黄杆菌等约30余个菌种。但由于人工感染没有成功,且环 境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及营养失衡也会导致黑斑病,因此认 为该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病因可能有下列四种: (1)上表皮先受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从 伤口乘机侵入,引起甲壳溃疡。我国亲虾越冬期的褐斑病, 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点。 (2)先是由于其它细菌破坏了上表皮,然后具有分解几 丁质能力的细菌侵入。 (3)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这一点在龙虾的褐斑病中已 证明。 (4)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等引起的。 蟹类的甲壳溃疡病的病原与对虾褐斑病的病原基本相同。
蟹类甲壳溃疡病
病蟹的外骨骼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 性斑点,在蟹的腹面较为常见。有时呈现 铁锈色或被火烧焦的样子,所以也叫壳病, 锈病或烧斑病。早期症状为一些褐色斑点, 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 溃疡的斑点扩大,互相联结为形状不规则 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为 黑色。溃疡一般达不到壳下组织,在蟹子 蜕皮后就可消失,但可继发性感染其它细 菌或真菌,引起病蟹死亡。
• • •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虾的体表甲壳发生溃疡,出现黑褐斑。溃 疡无固定部位,躯干和附肢均可发生,但以头胸 甲和第1~3腹节的背侧面较多。越冬期的亲虾, 除了体表的褐斑以外,附肢和额剑也会烂掉,断 面也是黑色。溃疡的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对虾 蜕皮时就随之蜕掉,在新生出的甲壳上不留痕迹, 但如果溃疡已深达皮之下,在蜕皮时往往在溃疡 处的新壳与旧壳发生粘连,使蜕皮困难,严重者 细菌侵入甲壳以下的内部组织,引起对虾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