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转座子研究进展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刘志宏1 田 媛2 陈红娜1 周志豪1 郑 洁2 杨晓怀1(1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广东深圳518000;2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改善水稻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有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其中,转基因水稻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到目标水稻的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进展。
在阐述转基因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育种;水稻;病虫害;除草剂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Rice Transgenic Breeding LIU Zhihong1,TIAN Yuan2,CHEN Hongna1,ZHOU Zhihao1,ZHENG Jie2,YANG Xiaohuai1(1Shenzh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henzhen 518000,Guangdong;2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超过1/3的人口提供了主粮,全球种植面积约1.4亿hm2[1]。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续稳定在2亿t以上[2]。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稻品种改良仍是保障种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水解酶类 .水稻白叶枯病菌除不产生淀粉酶 外,纤维素酶、蔗糖酶、木聚糖酶、磷酸 脂酶、卵磷脂酶和蛋白酶均能产生。这些 酶在病叶组织中的活性均高于健叶组织。 通过对用Tn5诱变的无毒菌株的生化行为的 研究,我们发现所有无毒突变体除淀粉酶 活性有质的变化(阴性变为阳性外),蛋白 酶活性增强,EPS产量增加,大多数突变体 的果胶酶活性是从无到有,纤维素酶活性 基本不变,大多数突变体的脂酶活性有所 降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Xoo的胞壁水解酶 和胞外多糖与其致病性并没有严格的相关 性。
条斑 气孔
+ + - +
65.0%
Xco-1-/Xcocola+
表1
水稻黄单胞两个致病变种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征
(二)小种分化 小种分化是指病原菌在不同 品种特异性互作关系。自60年代起,日本、 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和我国相继对水稻白叶 枯病菌的小种分化进行了研究。由于对水 稻白叶枯病菌在水稻品种上特异性互作的 标准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各国间对水稻白 叶枯病菌小种的致病性分化分别表示为小 种和致病型(表2,3,4)。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全球五大洲 中,除欧洲外均有报道。环亚洲太平洋各国发生 较为频繁,其中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发生较高。在我国除新疆外,其它各省市都有报 道。尽管由于抗病品种的应用,水稻白叶枯病已 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每年尚有近1亿亩发病 面积,其中防治面积仍达3000万亩,所以该病在 我国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 都特别重视对该病的研究。美国、日本、菲律宾 、印度和我国植物病理学家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表5
日本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推荐用以监测水稻 白叶枯病菌小种分布及新基因鉴定的国际鉴别品种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水稻的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水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1.1高质量水稻基因组测序和注释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IRGSP)启动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历时十年,于2012年公布了高质量水稻基因组序列。
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水稻基因组的底图,也为全球的水稻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除了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的注释也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HostPathogen”(Waxman),通过整合多种表达组学数据,对水稻基因组的注释进行了更新,共发现了14614个新的基因,有效地促进了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1.2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89Mb,包含大约4.29万个基因。
其中,基因密度比拟其他植物要大,基因的组织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分。
此外,水稻的基因序列中还含有许多支配了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如调控元件、非编码RNA等。
这些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解析水稻的遗传机制。
第二部分: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2.1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水稻主要遗传特征的研究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提供了核心思路。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水稻各个方面的遗传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使水稻茎粗略化的“SNU-16”基因的敲除,使其茎干更粗壮,抗风能力更强;(2)针对水稻的“脱粒非白化”基因进行靶向基因编辑,在保持其他基因不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2.2水稻病虫害抗性的研究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水稻的病虫害抗性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得。
因此,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抗性的提升,科学家们也探寻了许多新的遗传调控方法。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121 L . . TR 反 转 录 转 座 子 中 的 Ty 一o i 组 : 1cpa L TR不 编 码 任 何 已 知 的 蛋 白 质 ,但 含 有 与 该 类 转 座 子 转 录 密 切 相 关 的 启 动 子 和 终 止 子 ,L R 通 常 T
以反 向 重复 序 列 5一 G一 5一A一 束 .L T 3和 C 3结 TR 反
( 四川大学 生命 科学 学 院 ,成 都 6 0 6 ; 四川农业 大 学水 稻研究 所 ,温 江 6 1 0 1 10 4 1 3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摘要
反 转录 转座 子是 生 物界 中存 在 的一 类可 移 动 的遗传 因子 ,其转 座 功能 通过 RNA介 导 反 转 录来 实 现 .它 在
转 录 转 座 子 由 一 条 含 5 一 U5P S编 码 蛋 白 区 一 R— 一 B -
P T- 一 3 P U3R一 的 mR NA 分 子 编 码 . 编 码 蛋 白 区
且 因 其 特 有 的 复 制 模 式 ,保 留 了插 入 位 点 的 序 列 , 引 起 的突 变 相 对 稳 定 . 由于 反 转 录 转 座 子 具 有 存 在 广 泛 、高 拷 贝数 、插 入 位 点 专 一 性 等 特 点 ,在 研究 植 物 基 因组 的组 成 ,表 达 调 控 、基 因组 进 化 、系 统
用来 实 行 反 转 录 转 座 子 的 复 制 供 座 功 能 ; it基 n
1 植 物 反 转 录转座 子 的类 型 结构 及 分 配
1 1 植 物 反 转 录转 座 子 的 类 型 .
因编 码 的整 合 酶 协 助 反 转 录 转 位 子 以 DNA 形 式 插 入 一 个 新 的 染 色 体 位 点 .一 般 而 言 ,g g,p l和 a o
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斑马鱼 Danio rerio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血红丛赤壳菌 Nectria haematococca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水稻 Oryza sativa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家鼠 Rattus spp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海胆 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
1
反转录转座子不同于转座子,是以DNA-RNA-DNA的途径来实现转座,在整合酶的作用下,将新 生成的以DNA状态存在的反转录转座子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这样,反转录转座子在宿主基因组中的 拷贝数得到不断积累,从而使基因组增大。由于反转录转座子带有增强子、启动子等调控元件,所以 会影响宿主基因的表达。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反转录转座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是否具有编码 反转录酶的能力,反转录转座子可分为两个家族: 自主性反转录转座子和非自主性反转录转座子;按 照序列结构中有无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又可分为有LTR反转录转座子和无LTR反转录转座子。自主 性反转录转座子包括内源性反转录病毒(ERV) 、LTR反转录转座子及长散在元件(LINEs);非自主性反 转录转座子包括短散在元件(SINEs) 及修饰性反转录假基因(刘冬,2008)。
赤拟谷盗 Tribolium castaneum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银锭夜蛾 Macdunnoughia crassisigna
同源克隆
表 1 来源:王建军,等,2009。
与其他转座子相比,piggyBac 转座子在昆虫纲中分布较少,但其却能在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中发
挥作用。目前,利用 piggyBac 转座子已经成功获得了多种转基因昆虫(表 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
中国水稻科学(Chin J Rice Sci), 2024, 38(3): 266-276 266 DOI: 10.16819/j.1001-7216.2024.230904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朱裕敬#桂金鑫#龚成云 罗新阳 石居斌 张海清*贺记外*(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沙 410128;*通信联系人,email:**********************;*****************.cn)QTL Mapping for Tiller Angle in Rice b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ZHU Yujing#, GUI Jinxin#, GONG Chengyun, LUO Xinyang, SHI Jubin, ZHANG Haiqing*, HE Jiwai*(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email:**********************;*****************.cn)Abstract:【Objective】Tiller angle is a critical agronomic trait influencing rice yield. Identifying rice tiller angle QTL (genes) and detecting their elite haplotypes can be beneficial for developing ideal rice varieties. 【Method】333 core germplasms from the rice 3K resources were utilized as research materials. These germplasms were cultivated in Yunyuan and Chunhua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2020 and 2022, respectively. Tiller angles of various germplasm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heading stag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MLM model of TASSEL 5.2, combined with the genotypes of the germplasms. 【Results】Six QTL for tiller angle were identified on rice chromosomes 2, 5, 6, 9, and 12, designated as qTA2, qTA5, qTA6.1, qTA6.2, qTA9, and qTA12, respectively. These QTL explained phenotypic variation ranging from 6.23% to 16.22%. Notably, qTA9 co-localized with the major QTL TAC1 for tiller angle, while the other five QTL were newly discovere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these five QTL. The candidate genes for qTA2 and qTA6.1 were identified as Os02g0817900 and Os06g0682800, respectively. Os02g0817900 encodes a rice cytochrome P450 family protein, while Os06g0682800 encodes a zinc finger domain protein.【Conclusion】This study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new QTL for tiller angle in rice and analyzed candidate genes,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cloning of tiller angle QTL (gen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iller angle in rice.Key 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tiller angle; QTL; candidate gene; haplotype摘 要:【目的】水稻分蘖角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挖掘水稻分蘖角度QTL(基因)及其优势单倍型,有助于构建水稻理想株型。
插入突变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入突变、转座子插入突变等。主要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并分析和讨论了插 入突变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插入突变T-DNA转座子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
Study
on
the Insertional
Mutagensis
Su Hon91・2
12
AdDs系统插入和逆转录转座子插入法,如Tosl7插 入建立水稻突变体库…。转座子可通过DNA复制 或直接切除两种方式获得可移动片段,重新插入基 因组DNA中。根据转座的自主性,这类元件又可分 为自主转座子和非自主转座子,自主转座子本身能 够编码转移酶而进行转座,而非自主转座子只有在 自主转座子存在时才能转座,如Ac/Ds系统中,Ac 属于自主转座子而Ds属于非自主转座子。逆转录 转座子是通过RNA中间体进行转座的,这类转座子 转座后不需切割,因此能产生永久的突变。逆转录 转座子的主要特征是两端具有长的同向末端重复序 列(10ng
terminal
repeat,LTR),LTR主要携带有转录
起始和终止信号及转座所需的调控序列,在正常条 件下它们是失活的。逆转录转座子因其产生的插入 稳定,用于基因标记具有很大的潜力,如Tosl7反转 录转座子已发展成为一个在水稻上很有希望的体 系。然而相对较低的转座频率限制了它们用于大规 模的基因标记。 Ac/Ds系统是玉米中的一个转座子家族,广泛 应用于水稻插入突变体构建。Ac因子单独存在便 可引起转座突变,但变异不稳定;Ds因子在有Ac因 子或合成转座酶的序列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引起插入 突变。Ac/Ds因子以非复制的方式转座即所谓“切 粘”机制,但也会在染色单体间发生基因转换,使转 座子拷贝数增多,如水稻花粉育性相关的aidl突 变体‘8|。 Tosl7是水稻中第1个被鉴定的最有活性的逆转 录转座子,它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可以被激活,且随培养 时间的延长其拷贝数会提高。实验表明Tosl7在正常 繁殖的水稻品种中的拷贝数因随基因型而有所不同, 一般只有l一5个拷贝;在组织培养下其拷贝数随继代 培养时间的延长而较快增加,当培养16个月以后,其 拷贝数开始保持稳定;一般组织培养可使Tosl7的拷贝 数增至5~30,且Tosl7只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被激活,再 生植株的Tosl7仍然是没有活性的一。。
水稻胚乳研究进展
水稻胚乳研究进展摘要水稻胚乳发育是个复杂的过程,胚乳、胚和母体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
淀粉作为胚乳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其代谢与胚乳的发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目前,人们主要围绕淀粉代谢的一些关键性酶进行研究,对贮藏蛋白和脂肪合成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展了相关表达调控研究。
随着胚乳发育和基因调控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我国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将大大提高,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关键词水稻;胚乳;胚乳发育;淀粉;基因调控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人们日常食用的大米(加工后的精米)即为水稻的胚乳,胚乳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水稻胚乳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胚乳是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中由胚囊中的二倍体中央细胞与1个精细胞结合发育形成的三倍体[1]。
胚乳是种子内营养物质贮藏的最主要场所,胚乳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胚乳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合胞体、细胞化、分化和死亡。
这几个时期的长度和重叠程度依物种不同而有差异。
其中细胞化过程是胚乳发育最为关键和活跃的时期,此阶段胚乳同时进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产生完整的外周细胞和向内开口的管状细胞,体积迅速扩大,直至整个胚乳细胞化。
根据胚乳细胞化的方式不同,早期胚乳发育可分为 3 种模式:核型、细胞型和沼生目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核型胚乳,禾谷类如玉米、大麦和水稻等以及双子叶植物拟南芥的种子中胚乳发育属于核型胚乳,其特征是原初胚乳核经历数轮分裂而胞质不分裂,形成由许多游离核在中央细胞中靠边缘排列的合胞体,这种游离核的定位表明,在早期合胞体中可能有预存于大配子体中的定位信息起作用。
随后胞质开始分裂,由四周逐渐向中央液泡推进,直至胚乳全部细胞化。
随着胚乳的生长,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开始,最终所有淀粉质的胚乳细胞死亡[2]。
胚乳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胚乳、胚和母体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
水稻驯化过程中结构变异的进化基因组学研究
水稻驯化过程中结构变异的进化基因组学研究Mol. Biol. Evol. 37(12):3507–3524 doi:10.1093/molbev/msaa185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关于结构变异还有许多研究不清楚的地方,比如:结构变异SV对表型的影响,SV的普遍性,个体SV事件在群体内的频率。
研究的第一步需要鉴定群体内的SVs,过去基于长短reads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尽管通过提高测序深度,短reads序列也可以用于鉴定SVs,但对一些SV类型的鉴定上,仍存在低估,比如大的INV,因此作者增加了长reads序列和de novo基因组以确定鉴定到的SVs的准确性。
本文作者使用了水稻和其近缘野生祖先 O. rufipoogn 的样品,拟通过鉴定 SVs 作为研究驯化的工具。
关于水稻的起源以及驯化基因的研究很多,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背景。
关于水稻 SV 的研究也有一些,但缺少同时比较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比较研究。
葡萄中比较了野生和栽培群体中的SV频率,提供了基因组中人工选择区域的独特见解,反映了与无性繁殖相关的遗传负荷会增加。
但其它物种中的情况尚不清楚。
此外,基因的获得丢失也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作者利用发表的高倍重测序数据鉴定了SV,然后比较了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SV群体频率;调查了不同TE家族的MEI频率;估计了和驯化有关的特征。
二、研究方法和特色作者充分利用已发表的数据,除高倍重测序数据外,还使用了已发表的长reads序列和de novo基因组以确定鉴定到的SVs的可靠性。
基于鉴定到的SV分析了群体内的多样性、频谱分布、LD decay;驯化过程中的遗传负荷,群体间的分化水平,并同SNPs数据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利用候选基因策略,评价了基于SV有助于提高寻找驯化基因的效率。
分析了基因组中的不同TE家族的群体动态及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
三、主要结果和重要发现基于重测序数据,作者鉴定了 SNP 和 indels,并基于 SNPs 构建了系统发生树,Fig. 1a所示,aus 和 indica 聚为一支,japonica 和 aromatic 聚为一支,O. nivara 和 O. rufipogon 聚到了一起,而 O. rufipogon 分为两支,一支主要是东南亚和印度的材料,另一支主要是中国的材料。
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展望_肖景华
摘要
功能基因组研究是植物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从少数基因的克隆到重要农
关键词
功能基因组 全基因组 SNP 芯片 4D 基因组 水稻育种
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解析, 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阐明了水稻育种 中的一些重大生物学问题 , 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为水稻品种改良和育种技术变革奠定了基 础. 着眼未来,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继续推进“水稻2020”研究计划, 适时启动水稻4D基因组 的发展建议.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 * 联系人, E-mail: xiaojh@ 2015-04-14 收稿, 2015-05-04 接受, 2015-05-22 网络版发表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300)资助
引用格式 : 肖景华 , 吴昌银 , 袁猛 , 等 . 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展望 . 科学通报 , 2015, 60: 1711–1722 Xiao J H, Wu C Y, Yuan M, et al. Th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in China (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2015, 60: 1711–1722, doi: 10.1360/N972015-00391
[2]
型突变体库、 核心种质资源和高密度的基因表达谱芯 片等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 , 发掘和克隆了一批控制 重要农艺性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 , 在 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网络解析方面取得突破性 进展 , 为水稻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1Biblioteka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平台
植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研究及其应用
植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研究及其应用转座子是一个有趣而又神秘的基因组元素。
虽然它们被视为“DNA垃圾”,但它们却在進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转座子是自适应进化的“引擎”,可以改变基因组结构、创造多种基因功能以及促进基因组重塑。
同时,他们对基因的功能输出和基因的调控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植物学中,植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植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研究及其应用。
一、什么是转座子?转座子是指一类可以在基因组中“跳跃” 的DNA序列。
与传统的基因不同,转座子不具有明确功能,不能编码或调控蛋白质的合成,也不能直接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
然而,它们能够通过裂解、复制和负责他的转移,实现在基因组内的位置乱跳,并插入到新的基因组位点上。
这种行为对于染色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也能够在基因组重塑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转座子由于其具有特殊的靶向和剪切机制,所以是几亿年来基因组重构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与此同时,它们也是基因组进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促进了基因的适应性变化、灵活性增强和多样性生成。
因此,转座子一直都是基因组学和机理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二、植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在植物的基因组中,转座子构成了大约50%的重复序列。
这些转座子的类型也非常繁多,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选择性反转录转座子(SINEs)、长转座子(LINEs)、短转座子(SINEs)和简单的转座子(Simple Transposons,STs)。
其中,SINEs和LINEs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转座子,分别占据了基因组中35%和20%的比例。
SINEs由一个短的一级结构单元(core region)和一个可变长度的非一级结构单元(variable region)组成。
它们的由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驱动插入到基因组内。
与SINEs不同,LINEs是一种长序列,长度一般从1kb到6kb不等。
转座子应用的研究进展1
江西农业学报 2009,21(5):108~110Acta Agricu lt urae Ji angxi转座子应用的研究进展马艳平,刘永生*,张杰,丁耀忠,杨生海收稿日期:2009-03-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00597)。
作者简介:马艳平(1984-),女,硕士,山东宁津人,主要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
*通讯作者:刘永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摘 要:转座子是存在于DN A 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它存在于生物界的各个领域,转座子及其相关技术是后基因组时代用于研究基因组功能的生物技术。
综述了转座子的分类、转座子的转座机制以及转座子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座子;分类;转座机制;应用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9)05-0108-03R esearch Progress i n Applica tion of T ransposonMA Yan-pi ng ,LIU Yong-s heng *,Z HANG Jie,DING Yao-z hong ,Y ANG Sheng-hai(S tate K ey Labora t ory of Veterinary Eti olo gical B i ol ogy ,Key Laboratory of An i m alV irolo gy ofM i nistry of Agr i cu lture ,Key Labo 2ra t ory ofVe teri nary Pub lic H ealth ofM i n istry of Agricu lt ure ,Lanzhou Veter i na ry R esea rch Instit u te ,Ch i nese Acade m y ofAgricult ural Sciences ,Lanzho u 730046,Ch i na)Abstra ct :Transposon is t he basic unit of se lf-rep lica ti o n and shift i n D NA ,it exists i n all fi e l ds of b i ol ogy ,transposon and its re lated technolo gy are the po werful weapons for st udyi ng the functi o n of the geno m e i n the post-geno m e era .Th i s a rtic l e revie ws t he classificatio n of transposo n ,the transposable m echanis m of trans poson ,as we ll as the appli cati on and dev e lo p m enta l prospects of trans 2poso n .K ey wor ds :Transposon ;C lassificatio n ;Transposab l e mechanis m;App lica ti o n转座子又称跳跃因子,其实质是基因组上不必借助于同源序列就可移动的DNA 片段,它们可以直接从基因组内的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
植物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植物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进展蒋爽;滕元文;宗宇;蔡丹英【摘要】反转录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它们以RNA为媒介,在基因组中不断自我复制.在高等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是基因组的重要成分之一.反转录转座子可以分为5大类型,其中以长末端重复(LTR)类型报道较多.LTR类型由于其首尾具有长末端重复序列,内部含有PBS、PPT、GAG和POL 开放阅读框、TSD等结构,可以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预测.LTR反转录转座子的活性受到自身甲基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DNA甲基化抑制反转录转座子转座,而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够激活转座子,从而影响插入位点周边基因的表达.同时由于LTR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丰富的拷贝数以及多态性为新型分子标记(RBIP、SSAP、IRAP、REMAP)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类型、结构特征、LTR反转录转座子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LTR反转录转座子的预测以及标记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3(033)011【总页数】7页(P2354-2360)【关键词】反转录转座子;长末端重复(LTR);预测;功能;分子标记【作者】蒋爽;滕元文;宗宇;蔡丹英【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园艺系,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园艺系,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园艺系,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园艺系,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植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可移动的遗传因子,统称为转座子[1],其中第一大类型是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基因组中的特殊DNA序列[2-4],植物中最初是在研究玉米突变体时发现的[5]。
植物MITEs转座子及其应用
收稿日期:2015-03-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1201189);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0JDG134);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2KJB210002)作者简介:朱克明(1980-),男,江苏无锡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水稻蛋白质组学和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电话)159********(电子信箱)uegzkg@。
1951年美国的McClintock 在玉米中首先发现了DNA 转座子(DNA-transposon),以后陆续在矮牵牛、金鱼草、甜豌豆等其他高等植物和动物中也证实了转座子的存在。
另外,在一些多细胞绿藻中也发现了转座子的存在。
研究证实,在高等真核生物中转座子构成了其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类基因组的45%,玉米基因组的60%都是由转座子构成的[1,2]。
虽然转座子在水稻和拟南芥的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仍然大量存在,例如水稻基因组的29%是由转座子构成的[3]。
尽管转座子的研究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转座子在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转座子的结构与功能,对转座子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使转座子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近年来,转座子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转座子在许多植物的基因和基因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4-12]。
1转座子的种类和特性转座子根据其转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类型Ⅰ转座子(Class I),又称作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以RNA 为中间媒介,将原有的元件复制并粘贴到新的位点,这类转座子在基因组中一般呈多拷贝分布;类型Ⅱ转座子(Class II),也称作DNA 转座子(DNAtransposon),是以DNA 为媒介,将元件从初始位置剪切出来,单链的或双链的,然后粘贴到新的位点,其拷贝数一般较少[13]。
1.1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其转座过程是转座因子DNA 先被转录成RNA,再借助反转录酶(RNaseH)反转录成DNA,之后插入到新的染色体位点,从而引起基因的突变或重排。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
49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水稻类病突变体是一种水稻外表在没有明显损伤、外界环境没有出现逆境或病原物侵染的条件下,自发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坏死性病斑的外观病变,病变能扩散到整株水稻上。
其病变位置、颜色、大小有所不同(Lorrain S et al.,2003;杨雪静等,2010)这些突变体被分为两个类型,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几乎所有的突变体在病斑的大小,发病时间和病斑颜色上有独特的表型。
类病斑的发生受到外界环境(低温、高光强)、遗传背景和水稻植株的发育状态这些因素的影响(Johal et al.,1995)。
1 水稻突变体来源第一个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报道是1923年Emerson报道的一个玉米类病斑突变体(黄奇娜等,2010)。
在水稻中,日本科学家S e k i g u c h i 于1965报道了第一个类病斑突变体,将其命名为Sekiguchi lesion(sl)。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主要来源为自然突变、化学诱变、物理诱变、插入突变等方法。
自然突变产生的类病斑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人工诱变产生的。
近年来,通过转座子标签、T-DNA 标签插入突变和人工诱变产生了大量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到目前为止报道了近200个(陈析丰等,2011)。
这近200个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大部分没有进行正式命名和基因的等位分析。
目前,国际谷物基因组数据库Gramene()只注册了32个水稻类病斑基因。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截止2014年12月一共有73个水稻类病斑基因被鉴定和命名。
国际谷物基因组网数据库统一以lrd (lesion resembling disease)命名。
表型不同的突变体赋予不同名称。
其中,lrd1-lrd6又被称为bl1-bl6(brown leaf spot,bl),lrd7-lrd17、lrd26-lrd30和lrd33又被称为spl1-spl14和spl18(spotted leaf,spl),lrd18-lrd20又被称为cdr1-cdr3(cell death and resistance,cdr),lrd21又被称为sl(Sekiguchi lesion,sl),lrd22又被称为RPR1(Probenazol inducible gene Pbz1,RPR1),lrd23又被称为ysl(yellow leaf spot,ysl),lrd24又被称为fgl(faded green leaf,fl),lrd25又被称为zn(zebra necrosis,zn),lrd31又被称为lrd。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技术,为水稻的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篇文章将探讨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1.背景水稻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使水稻获得某些特定基因的性状。
这样可以通过调整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使其在抗病、耐旱、提高产量等方面得到改善。
2.研究方法水稻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 农杆菌介导转化:将所需基因导入农杆菌载体,经过处理后将其导入水稻细胞中,使细胞产生抗病、提高产量等性状。
(2) 基因枪法转化:将所需基因载入金属小粒子上,压缩空气将粒子“射”入水稻细胞中。
(3) 电穿孔法转化:利用电场作用使水稻细胞短暂性开放,使基因能够有效导入细胞中。
3.研究进展目前,水稻转基因技术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虫基因的成功导入:2007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并以此培育了多个抗虫水稻品种。
(2) 抗病基因的成功导入:我国科学家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米瘟抗病基因导入一种水稻品种中,并获得了抵御米瘟病的水稻品种。
(3) 抗旱基因的成功导入:我国科学家成功将抗旱基因导入水稻,良种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大大提高。
二、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 抗虫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多个抗虫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并与优良品种杂交,产生出的基因工程作物比传统种植方法的作物更加耐虫。
2. 抗病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已经获得了多个抗病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并与优良品种杂交,产生出的基因工程作物比传统种植方法的作物更加耐病。
3. 提高产量基因工程水稻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水稻生产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并缩短生长周期。
4. 改善品质基因工程水稻的应用还可以改善水稻品质,如改良失酬水稻的品质和味道等。
水稻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规律
水稻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规律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规律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运用各种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探讨水稻生长发育的机制和规律。
1. 分子机制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是由复杂的信号网络控制的。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激素、转录因子、miRNA和其他信号分子起着关键作用。
其中,植物激素是最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它们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促进或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比如,生长素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并调节根系的发育,而赤霉素则促进植物的整体生长和发育。
除了激素,转录因子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例如,OsMADS1和OsMADS6是控制花器官发育的关键基因,它们通过调控其他基因来影响水稻的花开花落。
另外,miRNA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
miRNA通过配对靶标基因的mRNA,诱导RNA靶向降解或抑制翻译,从而调节基因表达。
在水稻中,一些miRNA已经被发现与叶片生长、根系分化、花器官发育等方面有关。
例如,OsmiR156d抑制了OsSPL14的表达,从而促进了水稻的分蘖。
此外,基因剪接、修饰、转运和降解等也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机制。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已经能够更深入地探究这些机制,为揭示水稻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完整的图景。
2. 进化规律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进化历程也备受研究人员关注。
根据分子进化的数据显示,水稻分为两个亚类:粳稻和籼稻,它们在300万年前自从共同祖先分离而来。
粳稻在东亚普遍种植,籼稻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种植,它们分别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进化过程中,水稻的基因组发生了重复事件,由于基因家族扩张或其他原因,同一个基因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具有多个副本。
这些副本的分化和调控是水稻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因组转座子鉴别与注释方法研究进展
基因组转座子鉴别与注释方法研究进展靳佩;解增言;蔡应繁;舒坤贤;黄飞飞【摘要】转座子是一类可以在基因组不同位置间移动的、重复的序列,广泛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基因组中,并对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进化有着重要影响.转座子鉴别与注释是基因组注释工作的重要一步,相关软件可分为3类:从头算法、基于同源性的算法和联合算法,不同的软件实现方法和功能各不相同,并各有优缺点.文中对此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在今后的开发中将会出现更多结合多种算法的综合流程程序包,它们整合多种方法的优点,针对性强,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解决实际问题.【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08【总页数】4页(P3294-3296,3361)【关键词】转座子;鉴别;注释;隐马尔柯夫模型;同源性;结构特征【作者】靳佩;解增言;蔡应繁;舒坤贤;黄飞飞【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重庆4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转座子(transposon)又称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由McClintock[1]首先发现,是一类可在基因组不同位置间移动的序列。
根据转座的机制可将其分为2类:逆转录转座子(RNA转座子)和DNA转座子[2]。
逆转录转座子由反转录酶利用RNA作为媒介,通过复制和粘贴的机制实现转座。
该类转座子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原核生物中迄今还未发现;DNA转座子通过剪切粘贴或复制粘贴机制实现转座,没有RNA作为媒介。
其中,逆转录转座子根据序列与分布特征又分为长末端重复(LTR)、长散在核元素(LINE)和短散在核元素(SINE)。
转座子广泛分布于真核和原核生物基因组中,是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在人类基因组中转座子序列占45%[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7, 24 (5): 667−676, 收稿日期: 2006-11-08; 接受日期: 2007-04-0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471066)* 通讯作者。
E-mail: gao -dongying@.专题介绍.水稻转座子研究进展高东迎*, 何冰, 孙立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南京 210014摘要 转座子是植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植物基因组进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水稻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开展和完成, 水稻转座子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 目前已经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了几乎所有类型的转座子, 约占水稻基因组的35%。
在正常情况下, 大多数水稻转座子不具有转座活性, 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如组织培养或辐射等), 水稻基因组中沉默的转座子可以被激活, 从而可能导致插入突变并影响基因的表达。
在水稻中已鉴定出6个有活性的转座子, 其中Tos17已被应用到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
转座子序列的新的分子标记转座子展示(transposon display, TD)现已被开发, 并在水稻遗传作图和遗传分化研究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 基因表达, 水稻, 转座子, 转座子展示高东迎, 何冰, 孙立华 (2007). 水稻转座子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4, 667−676.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 或 transposons)是指基因组中那些能够移动或复制自己并整合到新位点的DNA 片段(Curcio and Derbyshire, 2003), 其对于研究植物基因组的组成、进化和基因的表达调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Feschotte et al., 2002)。
水稻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 禾本科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
近年来, 水稻转座子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并已取得较大进展。
本文将对水稻转座子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新进展进行归纳。
1 水稻基因组中转座子的种类传统观念认为, 水稻基因组中不存在转座子, 但随着水稻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特别是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开展和完成, 科学家们意外发现, 在水稻基因组中不仅有转座子,而且几乎包括所有类型转座子(Mao et al., 2000;Turcotte et al., 2001; Jiang et al., 2004b; 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转座子约占水稻基因组组成的35%, 其中第1类转座子(ClassI, 也称反转录转座子)和第2类转座子(Class II, 也称DNA 转座子)分别占19.4%和14.0%, 但从数目上讲,第2类转座子要远多于第1类转座子, 这是因为第2类转座子包括了大量微小转座子 (表1)(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现对水稻的主要类型转座子介绍如下。
1.1 MITEs微小反向重复转座子(miniature inverted 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 MITEs)是水稻基因组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转座子, 大约有90 000个(Jiang et al.,2004b)。
MITEs 为非自主DNA 类转座子, 但是其序列小(一般为100-500 bp)且拷贝高, 具有插入位点偏爱性, 使得其与一般非自主DNA 类转座子又有明显不同。
由于MITEs 不编码转座酶(transposase), 其分类主要依据非编码区的相似性, 如MITEs 的末端反向重复(terminal inverted repeats, TIRs)及其插入到基因组后所形成的2-3 bp 的同向重复序列(target site duplications, TSDs)。
根据这个标准, 大多数水稻MITE 被分为Tourist (3 bp 的TSD,668植物学通报 24(5) 2007通常为TTA或TAA)和Stowaway(2 bp的TSD, 通常为TA)2类(Zhang et al., 2004)。
1.2 MULEsMULEs(Mutator-like transposable elements)是水稻基因组中的另一大类DNA类转座子, 包括自主和非自主2种类型。
此类转座子一般特征是: (1)具有较长的末端反向重复(一般大于100 bp); (2)大小从几百bp到30 kb左右不等, 且内部序列变化较大; (3)有9-11 bp的靶位点重复。
与其它家族转座子不同的是, 非自主MULEs并不都是由对应的自主转座子基因序列缺失导致其转座酶失活; 在有些情况下, 非自主MULEs可以俘获寄主基因片段, 这种带有寄主基因片段的MULEs称为Pack-MULEs, 其对水稻基因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Jiang et al., 2004a)。
目前在水稻基因组中已鉴定出8 274个MULEs, 其中有1 337个带有寄主基因片段(Juretic et al., 2005)。
1.3 CACTACACTA家族(也叫En/Spm家族)为DNA类转座子, 该家族有自主和非自主转座子2类。
CACTA类转座子最典型特征是反向重复序列末端是保守的CACTA; 同时,该类转座子具有长10-28 bp末端反向重复, 是转座酶的识别位点。
其另一个特点是反向重复序列区保守性较低。
在水稻基因组中CACTA转座子有将近1.1万个拷贝,约占整个基因组的2.69%(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Tnr3 是最早发现的水稻CACTA转座子, 是作为插入片段被鉴定出来的,其大小为1 539 bp, 并有13 bp的反向末端重复(末端以 5'-CACTA-3'开始)(Motohashi et al., 1996)。
1.4hAThAT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另一大类转座子。
玉米Ac转座子是最早发现的该类转座子, 随后在金鱼草和黑腹果蝇中也发现了类似于Ac的转座子, 分别称为Tam3和hobo。
1994年Warren 等取最早发现的3个该类转座子(hobo、Ac 和Tam3) 的第1个字母, 将该类转座子命名为(hAT)(Warren et al., 1994)。
hAT转座子的特征是: (1)在转座过程中产生8 bp的靶位点重复; (2)有5-27 bp的短反向末端重复; (3)大多数hAT类转座子小于4 kb (Kempken and Windhofer, 2001)。
水稻中hAT类转座子有1.1万个, 数目与CACTA类转座子接近, 但其长度较小, 平均约为1.27 kb, 因而在水稻基因组中的比例较低(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
1.5 LTR retrotransposons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典型特征是在转座子的两端具有正向长末端重复(long terminal repeat, LTR), 主要包括gypsy和copia两大类。
在水稻基因组中copia类转座子长度一般为4-6 kb, 而gypsy类转座子长度一般为10-13 kb, 其大小约为copia类的2倍; 水稻LTR类反转录转座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5 bp的靶位点重复(McCarthy et al., 2002)。
LTR类反转录转座子不仅拷贝数高, 而且该类转座子的平均长度大于其它类型转座子(如MITEs和CACTA等), 因而该类转座子在水稻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大约在15%或更高(McCarthy et al., 2002; Ma and Bennetzen, 2004; 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1.6其它TEsHelitron是最近被鉴定出的另一类DNA类转座子, 在水稻基因组中大量存在, 与其它类型转座子最明显的区别是此类转座子不形成靶位点重复。
水稻约有10 000多个Helitron, 占水稻基因组的2%左右。
另外, 在水稻基因组中也包括大量的LINEs 和SINEs, 但其数目不如上面提到的几大类转座子多(表1)。
2水稻转座子的发现鉴定虽然转座子既古老又在水稻基因组中大量存在, 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被发现。
直到1992年,日本学者Hirochika等(1992)首先发现水稻中存在反转录转座子。
此后科学家们鉴定发现了大量水稻转座子, 使得人们对669高东迎等: 水稻转座子研究进展水稻转座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转座子鉴定思路和相关技术的创新以及水稻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开展和完成。
鉴定水稻转座子的方法很多,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传统方法转座子可通过转座插入到基因组中某些位点(如基因或其调控序列), 引起插入位点(靶位点)基因失活或影响其表达, 从而导致表型变化形成突变型。
有时转座子可以从原来插入位点跳出, 使得靶位点基因恢复活性而表现正常性状。
转座子从靶位点切除常发生在植株发育过程中, 可以发现一些组织表型正常而另一些组织表型异常,即出现所谓的嵌合性状, 这种不稳定的变异常常是由于活性DNA类转座子活动所致。
由于转座子发生回复突变的频率一般较低, 所以可通过对转座子插入导致的突变体和野生型的遗传分析,最终鉴定出转座子。
如Teraishi等(1999)从γ-射线辐照的粳稻Gimbozu种子后代中发现一个籽粒颖壳细长突变体IM294, 该突变体经多次自交繁殖仍不能完全稳定, 在同一单株不同穗之间或同一稻穗不同支梗之间籽粒形状存在嵌合情况。
遗传分析表明, 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SLG)控制, 用三体和RFLP分析将基因定位到第7号染色体上(Teraishi et al., 1999)。
图位克隆分析表明, 突变体有1个433 bp插入片段, 并发现插入片段序列为1个MITEs类转座子, 命名为mPing (Nakazaki et al., 2003)。
2.2引物杂交法由于反转录转座子引起的变异稳定遗传, 通过传统遗传方法难以将由转座子插入引起的突变和其它变异区分开,反转录转座子必须通过其它方法才可以鉴定出来。
引物杂交法鉴定反转录转座子的主要原理是: 有些反转录转座子5'端LTR下游有一个包含十几个碱基组成的PBS(primer binding site, 引物结合位点)与起始蛋氨酸的tRNA(tRNA i Met)3'端序列互补, 而且植物中tRNA i Met 序列是高度保守的(Sprinzl et al., 1987); 故可利用一段与起始蛋氨酸tRNA 3' 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序列作为探针,筛选水稻基因组文库, 获得水稻反转录转座子的片段, 对这些片段进行测序或再作为探针继续筛选分析, 最终可得到完整的水稻反转录转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