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情况总论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蒙古灾情分析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蒙古灾情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b81ac63968011ca2009178.png)
The Condition of Disaster in Inner Mongolia in the “Three Years of Natural Disasters”
作者: 于永[1];张亚红[2]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
摘要:从全国角度看,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从内蒙古自治区角度看,1959年自然灾害类型有水雹灾、旱灾、霜冻和病虫害4种,受灾农田占播种面积的17%,粮食单产为70公斤,属于丰收年;1960和1961年自然灾害种类有水雹灾、旱灾、霜冻,其中旱灾最重,总受灾面积分别占该年播种面积的46%和64%。
这两年与其后的1962年和1963年,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罕见的连续4年的大灾。
概论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
![概论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cc9491f14791711cc7917e0.png)
Vol.28No.2Feb.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一邓云特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曾经给灾荒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来向我们解释其含义.“所谓灾荒者,乃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之失调为基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之失败所招致之物质生活上之损害与破坏也”.[1]与此同时灾荒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我们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灾荒也一直伴随其左右,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到了清代,随着“明清冰河期”的结束,我国遭遇到了一个灾害爆发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清政府内政外交情况的恶化;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移民垦荒等原因,使之由于灾害导致的灾荒在人为因素促使下,从爆发的范围到爆发的次数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的态势.许多鲜有灾荒爆发的地区,也不断地有灾荒发生.例如本文所述的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虽然也不时有灾荒发生,但是无论是范围、烈度和次数明显要少于中原地区,但是到了近代之后,随着气候、移民、政府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促使之下,灾荒的爆发范围、次数、烈度都不多的上升,这不得不引起学者的注意.我们这里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一下:概论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张若开(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随着气候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当地的环境的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切最终都在灾害所导致的灾荒中严重的危害到了当地百姓生命财产.本文对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以及影响进行了简单论述.关键词:近代;内蒙古;东部;灾荒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2-0094-04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内蒙古教育厅《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研究》系列论文之一(NJSY11213)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冰河期”之前,内蒙古地区的各类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频率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即使某一个时期的某一项灾害发生数量比较频繁,也不会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灾害发生的总量出现了暴增态势.而且,根据史料的记载的记载绝大部分灾害都发生在近代和民国,其中由于各种资料、出版著作对于近代截止时间的不同,使得清朝结束之后到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间,对于灾害的统计和记述也有不同.所以导致一些资朝代次数灾种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民国旱灾27393096518712411水灾132151*********风灾724351110611雪灾5155134368霜灾14412145206雹灾61628201512虫灾3739714135震灾1120710162036疫病3231848其他342414合计751466417016617923593表1内蒙古地区历代自然灾害统计表注:材料来源: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册第28卷第2期(上)2012年2月94--料出现了补充版、续编版,来补充说明.故此,本文引用表格和统计数据也仅提供参考之用.二内蒙古这一概念是指清代的“内扎萨克蒙古”,包括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6个盟的49个旗,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的北部,东西相距2500公里,南北相距1200公里,地域辽阔,并与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多个省相毗邻,整个地区主要是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其中戈壁、沙漠约占整个内蒙古地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需要指出一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大量沙漠都是近几百年形成的或是在近代开始重新出现的例如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而内蒙古地区的水系分为内流水系、外流水系.外流水系如黄河水系、永定河水系、滦河水系、西辽河水系等;内流水系如乌拉盖河、锡林郭勒河、沙拉木论河等.湖泊主要有呼伦湖、贝尔湖、克什克腾旗的达里湖等.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摄氏度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摄氏度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摄氏度.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2]由以上的一些资料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内蒙古地区,西部的自然气候和生态条件非常的脆弱,尤其是到了清代由于气候和移民、放垦、“雁行人”等原因使得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灾荒变得异常频繁.目前,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时,都将注意力投放在了西部地区,而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相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加上离京畿较近;所以,甚少遭遇灾荒.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在内政上的衰败,使其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维持对内蒙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在灾害发生后的一系列赈济措施,加上政策的变化使得大量的汉民开始在东蒙地区大量垦荒,这也使得灾害发生愈加频繁;外交上不断失利,国际地位日渐衰落,与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使大量的列强国家用经济殖民的方式大量掠夺性开发东蒙地区的自然资源,使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的恶化.例如沙俄、日本等国就利用在东蒙地区开办商行的方式,掠夺性开采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让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本文的重点就是概述内蒙古东部四盟包括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由于卓索图盟已并入昭乌达盟,以后本文将把两盟合并一处进行叙述)在近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这一地区发生的灾荒.下面通过一组数据,让我们能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近代灾害发生种类和数量、时间有所认识:通过以上的表格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从清末时期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各类灾害的爆发的数量开始上升.尤其是到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之后,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各类灾害明显增加,而且许多以前只是偶有发生的灾害,已经成为了主要灾害.当然这里有许多客观原因,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改变以及清统治结束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以及地区政治局势的混乱和冲突,都是促使灾害导致的灾荒发生和扩大因素.第一个明显增长的时期是1911—1920年的十年时间,各类灾害导致的灾荒数量明显上升,烈度也开始增加.如1911年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地区、兴安盟扎赉特地区水灾;赤峰克什克腾旗牛羊死亡过半.[3]1912年巴林左旗、乌力吉水灾,沿岸损失惨重.1913年,赤峰地区遭遇雹灾人畜伤亡惨重.[4]而更让人深思的是1914年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大雪,气候寒冷,因气温骤降,旗札萨克台吉居然冻死在公干途中,由此可见普通牧民在灾害中的境遇.赤峰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雪灾,平地雪深1米,牧草全部被覆盖,成年牲畜损失过半,幼畜大半死亡.阿鲁科尔沁、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死亡牲畜两万余只,百姓过活艰难.[5]1915年赤峰地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遭遇大旱,农田不能播种,蝗虫遍野,禾草被食尽,群蛇被烈日晒死.至翌春,因黑灾,牲畜死亡五万多头,灾种类次数时间水灾旱灾雪灾风灾疫病其它1838-185053————1851-1860—————1 1861-18701—————1871-18801————1 1881-1890743—13 1891-1900242—21 1901-1910425———1911-19201053121 1921-19301271154 1931-19402123—911 1941-1949159241911总计78361963833表2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代灾害1838—1949年注:1、资料来源:《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刑野主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内蒙古卷》沈建国编;《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下册;《内蒙古大事记1840———1949》曾石编;《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办公室;2、表格未将锡林郭勒盟灾害计算在内.3、计算方式是以一年之中某一地区遭遇灾害的种类进行计算,如果同一地区一年中两次遭遇灾害或者不同地区同时遇灾,则按两次计算,以此类推.4、表格中其它种类灾害包括个各种生物性灾害、雹灾、霜灾、冻灾、震灾等以及在原始材料中记述不详细者.95--民两万余人.[6]1917年赤峰、通辽地区暴雨成灾,西辽河、清河、细河等河水出岸,水深1—1.5米,房屋倒塌1700余间,一万两千余公顷农田绝收,冲失牲畜三万余只,灾民万余人.[7]而在1920年呼伦湖的满洲里地区爆发鼠疫,传染至扎赉诺尔地区,死亡矿工一千名,该矿区不得不关闭.[8]应该说这场疫病的爆发范围和烈度都不如其他灾害,但是一并对人们心理造成的恐慌和威胁却远远高于其他的灾害.有关这一点以后会谈到.第二个历史高发时期是1921—1930年这十年期间,这十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类灾害从频度到烈度都较上一时期有上升的态势.这里举几个典型的灾荒.1921年初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免渡河、博客图等地区鼠疫流行,死亡4529人,接近六月疫情才得到控制.同年2月呼伦湖地区某一潜伏期病人将鼠疫传染至满洲里,死亡1141人.后波及齐齐哈尔、哈尔滨等31城镇,共计死亡9300人.这已经属于一场波及范围广、烈度极强的一场灾害了.[9]1924年通了科尔沁地区连降大暴雨,辽河决口267米,淹没农田万余公顷.洪水冲进街区,倒塌房屋数百间,民不聊生.民国政府不得不设立20处难民所,17处粥棚,用来赈济难民.[10]1930年,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白灾,羊死亡三万余只,牛马等大牲畜也多有死亡.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发生草原鼠灾,大片草场被毁坏,牲畜无草可食.不久鼠害又引发疫病,致使羊死亡数十万余只.同年五月,赤峰地区宁城县灾荒严重,农民无以糊口,纷纷外逃觅食.小米每斗的时价由三个银元上涨到十八个银元.上涨六倍之多.又是在同年,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夏秋连降大雨60天.牧草场和农田被淹,粮食绝收,旗民纷纷逃荒到兴安盟扎赉特旗等地以求活,旗民称之为“白马年大水”.[11]第三个时期就是1931—1940年这十年期间,这一时期较前两个高发期都有明显的增长,比之晚清时期更是异常明显.由于这一时期的灾害过多,可以说是年年遭灾.所以,我们在这里只列举一些有特点、情况比较严重的灾荒例子.如1932年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元宝山区、敖汉旗发生腺鼠疫,共计死亡384人.同年,通辽科尔沁区道德营子发生霍乱,死亡二百余人.同年夏秋之际,赤峰城郊地区遭遇特大雹灾袭击,大如鸡卵,小如枣,平地雹深尺余,秸秆遍野,颗粒无收,百姓纷纷逃难而出.通辽地区扎鲁特旗遭遇暴雨袭击,洪山蔓延,淹没农田六万三千公顷,百姓缺粮,牧畜缺草,生计艰难.[12]1933年,赤峰城郊地区因兵燹、旱荒、赋税过重,8000户灾民弃家外逃.[13]1936年,赤峰西拉木伦河以南旱荒,农民多以糠皮、树皮、枯叶代食,大批灾民逃往,巴林左旗、林西县.[14]1940年,赤峰、通辽在10—11月均遭受了大范围的雨夹雪,以及大范围的霜冻袭击,连山中野兽都被冻死,甚至一些幸存下来的野鸡、黄羊,跑进农民家与家禽争食.大量牲畜冻毙.很多交“出荷”粮的农民冻死于路途之上.[15]第四个高峰期就是1941—1949年这九年的时间,这九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灾害发生的数量与上一时期大体相同,但是在烈度上要强很多.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如1942年4—12月份赤峰的阿鲁科尔沁地区和同僚的科尔沁地区爆发鼠疫,共计死亡1137人.[16]1943年赤峰地区西拉木伦河以南大旱,庄家收获仅三成.翁牛特旗等地农民以草根、树皮、野菜为食,饿殍遍野,幸存者逃往他乡求活.[17]1944年,赤峰北部地区大旱,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农田绝收,共计1.5万户,约6万人受灾,饿死牲畜四万余头,人相食.阿鲁科尔沁旗粮食颗粒未收,逃荒人多有冻饿而死于路途之上.翁牛特旗全境大旱,北部尤甚,春耕未动,秋无收成,民无食粮,以糠皮、野菜、树皮、草根、枯叶为食以充饥.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是属于人为制造的灾荒范围.[18]1947年通了科尔沁区爆发鼠疫,发病1.75万人,死亡1.4万人.其中死绝户的1.8户.城区死亡人口4311人.死绝户88户.同时,赤峰的翁牛特旗、喀喇沁旗也爆发鼠疫,死亡一万余人.可见当时疫情之酷烈,范围之广阔.同年,赤峰敖汉旗春早.到五月底有2.9万灾民以吃树皮、草根为生,并多有饿死、自杀发生.七月底灾民数量增加到15万余人,其中有四十天未见米粒者.饿死24人,逃荒外县者多达470户、1700人.[19]1948年,6月15日之前无透雨,赤峰地区旱荒,赤地千里.其中敖汉旗5433户,近三万人断粮,近两千余人到外逃荒,饿死24人.而且新惠镇再发鼠疫,1820人死亡.[20]1949年,赤峰地区灾荒甚重,其中宁城县饿死1253人.虽然材料当中并未注明是何种灾害导致的灾荒,但是通过仅仅是宁城一县的死亡人数,我们不难察觉到当时所遇灾害情况的严重程度.[21]三随着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爆发越来越频繁,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数量众多的百姓外逃和死亡.灾荒所导致导致的严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而这对于灾区百姓的生计无疑是致命的.实际上,当大范围、长时间的灾害发生时,通常百姓家中会有一些存粮,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生计.但是,当存粮吃完之后,百姓如果得不到接济,就不得不另寻它法求活,吃树皮、草根、枯叶甚至人相食的惨剧将会发生.不仅如此,长时间的饥饿会使人的的抵抗力下降,加速灾区百姓的死亡.同时,幸存的百姓为了生存,只好外逃以求活命.如前文中所举例子1933年,赤峰城郊地区因兵燹、旱荒、赋税过重,8000户灾民弃家外逃.[22]1936年,赤峰西拉木伦河以南旱荒,农民多以糠皮、树皮、枯叶代食,大批灾民逃往,巴林左旗、林西县.[23]1947年通了科尔沁区爆发鼠疫,发病1.75万人,死亡1.4万人.其中死绝户的1.8户.城区死亡人口4311人.死绝户88户.同时,赤峰的翁牛特旗、喀喇沁旗也爆发鼠疫,死亡一万余人.同年,赤峰敖汉旗春早.到五月底有2.9万灾民以吃树皮、草根为生,并多有饿死、自杀发生.七月底灾民数量增加到15万余人,其中有四十天未见米粒者.饿死24人,逃荒外县者多达470户、1700人.[24]1948年,6月15日之前无透雨,赤峰地区旱荒,赤地千里.其中敖汉旗5433户,近三万人断粮,近两千余人到外逃荒,饿死24人.而且新惠镇再发鼠疫,1820人死亡.[25]这些史料虽没有给出一个历次灾荒中总体死亡人口数字,但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属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但是尚且遭受如此严重的灾害,加上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96 --动较大,所以真实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其二,对农牧业生产的极大破坏.前文已述及,经过清代、主要是清末的大规模开垦,内蒙古的赤峰和通辽地区已经是重要的农业区.灾荒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大范围的农业生产被破坏.由于人口大量流亡,牲畜大量死亡.灾荒过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受到很大制约.灾荒还直接造成耕地的毁坏.而在内蒙东部地区的灾害以水、旱灾害为多,其他爆发频繁的灾害则对农业生产危害远不如二者.其中的水灾又多半是由降雨形成的大范围水灾.1917年通辽地区暴雨成灾,西辽河、清河、细河等河水出岸,水深1—1.5米,房屋倒塌1700余间,一万两千余公顷农田绝收,冲失牲畜三万余只,灾民万余人.[26]1947年通辽遭遇特大洪水,河流决口202处,淹没行政村253个、自然村748个、受灾人口28.9万人、淹没耕地14万公顷、倒塌房屋4万间、损失粮食6.375万公斤、淹死居民五十余人.[27]此外旱灾也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例如1899年赤峰克什克腾旗、宁城、翁牛特旗和通了地区遭遇大旱,河水断流、庄家颗粒无收、草木皆枯,人畜死亡甚多.[28]1915年赤峰地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遭遇大旱,农田不能播种,蝗虫遍野,禾草被食尽,群蛇被烈日晒死.至翌春,因黑灾,牲畜死亡五万多头,灾民两万余人.[29]1936年,赤峰西拉木伦河以南旱荒,农民多以糠皮、树皮、枯叶代食,大批灾民逃往,巴林左旗、林西县等等.[30]此外其它突发类自然灾害也会破坏农业生产,例如1891年赤峰克什克腾旗连续两年遭遇雪灾,人无粮、牧畜无草,农牧民大量逃往他乡,路有饿死者.[31]1902年赤峰、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白灾,平地雪深四尺,饿死牲畜无数.[32]1930年,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白灾,羊死亡三万余只,牛马等大牲畜也多有死亡.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发生草原鼠灾,大片草场被毁坏,牲畜无草可食.不久鼠害又引发疫病,致使羊死亡数十万余只等等,此类事例举不胜举.[33]总体而言,各类大范围灾害造成的灾荒对农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牧业不同于农业,大量的牲口死亡,可以说对牧民、牧业的打击异常巨大,通常遭遇一场巨大灾害之后所造成的损失,需要几年来恢复,而不会像农业次年即可恢复耕种.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例如在1920年,赤峰地区遭遇大荒之年,四乡两万多饥民携械进城示威,反对粮商杨某开设的粮店大量屯粮行径,要求分粮给灾民.[34]也有一些是由于灾害之后百姓困苦,而税赋沉重.所以一些百姓抗税.例如1851年,因灾后赋税过重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爆发以吴保泰、王伯龄为首的抗租斗争,次年二人被捕遇害,抗阻斗争失败.[35]由于地理的特殊性,使东部地区的灾荒很少出现西部地区那种长时间、大范围、强烈度的灾荒.所以,在这方面相对于在灾荒中常发生“易子相食”的西部区,灾荒发生后的社会动荡远不如西部.综合来说,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发展与变化是一个自然、人文等因素干扰下的过程,通过表二我们会发现这一情况.近代前期灾害数量频发,但是并没有让人们觉得反常,虽然较历史记载中已经有很大提高.但是近代后期,特别是民国时期,内蒙古东部的各类灾害所导致的灾荒的数量和规模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这一现象在前文的四个时期当中已经提到过.而对灾荒对这一地区造成的影响我们也同样不难发现,和所有遭遇灾荒地区一样,都是各种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发的灾荒.此外该地区的特殊性在于不仅简单的以单一生产方式为主.这一地区之十分典型的农牧业混合型的二元生产体系.所以,一旦遭遇灾害,它的影响力将会更大,就像我们在前文中所说,农业生产可以在第二年恢复耕种.但是牧业遭受到灾害时,打击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前文所述的几个例子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当牧畜大量死亡时,我们可以预见,这一切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来恢复牧业生产的元气.当然在灾荒时期,人们的一些行为会失去日常的行为约束.就像我们所举的例子,在难以为生的条件下人们会铤而走险,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但是东部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太可能会频繁出现内蒙古西部地区那样的长、大、强的灾荒和惨剧出现.我们在文中以分期和举例的形式让人们对该地区的近代灾荒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而实际上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的频发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气候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所以可以说,这看似比较简单的灾荒背后都有着很复杂的原因.———————————————————参考文献:〔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内蒙古自治区概况》编写组.内蒙古自治区概况[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3〕〔4〕〔5〕〔6〕〔8〕〔11〕〔13〕〔14〕〔16〕〔17〕〔18〕〔21〕〔23〕〔29〕〔30〕〔33〕刑野.内蒙古灾害通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7〕〔10〕〔15〕〔26〕〔28〕〔31〕〔32〕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内蒙古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9〕〔34〕〔35〕曾石.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12〕〔19〕〔20〕〔22〕〔24〕〔25〕〔27〕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送审稿).97--。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范文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67b5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e.png)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篇一一、引言察哈尔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历史上一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近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察哈尔地区的灾荒频发且愈发严重。
本文将针对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情况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二、察哈尔地区概况察哈尔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
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山少平地,农耕资源相对贫乏。
同时,该地区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察哈尔地区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成为我国自然灾害的重点防治区之一。
三、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情况近代以来,察哈尔地区的灾荒情况愈发严重。
其中,旱灾、水灾、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具体表现为:1. 旱灾:察哈尔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旱情愈发严重。
农民无法正常种植作物,粮食短缺成为当地人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2. 水灾:由于地势不平坦,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易导致山洪暴发、河流泛滥等水灾灾害。
水灾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3. 风灾和雹灾:在察哈尔地区,风和雹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大风和冰雹袭击农田和村庄,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甚至引发其他次生灾害。
四、近代察哈尔地区灾荒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近百年来,由于灾害频发且影响深远,察哈尔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频繁的灾害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产量不断下降。
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往往面临饥饿和贫困的困境。
2. 民生问题:灾害使得当地人民的住房、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村庄因灾害而毁坏,人民流离失所。
同时,灾害还导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破坏和短缺。
3. 心理影响: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许多人因灾害而失去亲人、家园和财产,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和创伤。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政府应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
《2024年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8088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b.png)
《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兴安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问题逐渐成为该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成因及解决方案,以期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现状1. 土地资源紧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兴安盟地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农业扩张等各方面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土地供求矛盾突出。
2. 土地利用不当部分地区存在土地利用不当的现象,如违规建设、乱占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
这些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3. 土地权益纠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原因,兴安盟地区存在土地权益纠纷。
这些纠纷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还阻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成因分析1. 政策因素政策是导致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制定不够科学、执行不到位,以及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土地问题的产生。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土地供应有限,导致土地价格上涨。
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剧了土地问题。
3. 社会因素社会观念、文化传统、人口增长等因素也对兴安盟地区的土地问题产生影响。
例如,传统农业观念使得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难以接受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四、解决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对策建议1. 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加强土地执法力度,打击违规建设、乱占耕地等行为。
2. 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3. 完善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妥善处理土地权益纠纷。
《2024年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6358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d.png)
《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1. 土地沙化与水土流失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导致土地资源减少,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面源污染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过度使用成为常态,导致了农田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此外,农膜等农用设施的使用也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3. 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设施,这些垃圾和污水往往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对策研究1.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1)实施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限制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2)推广科学的土地利用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保护和恢复土地资源。
2. 推广绿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1)加强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和合理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2)加强农膜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农膜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
(3)建立农田水体保护和修复工程,改善农田水环境质量。
3.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2)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结论内蒙古东部农村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a0932d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4.png)
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包庆德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3()4
【摘要】关于灾荒史的研究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的研究只滞留和徘徊在资料汇编或散见于有关农业发展的论著当中,系统深入的研究尚付阙如。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生态灾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做前期理论梳理和思路铺垫,旨在为后续的系统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宏阔的灾荒背景并揭示其极为厚重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54-58)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背景;现实意义
【作者】包庆德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94
【相关文献】
1.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初探 [J], 吴彤
2.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状况之述评 [J], 包庆德
3.“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对外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J], 翟禹
4.“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对外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J], 翟禹
5.内蒙古集宁地区徐武家变质辉长岩的形成背景及其地质意义 [J], 王智;王惠初;施建荣;常青松;张家辉;任云伟;相振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地区近30年干旱特征及其成灾原因
![内蒙古地区近30年干旱特征及其成灾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7f81b0890c69ec3d5bb7556.png)
机理 的研 究 旨在 为 内蒙 古 地 区制 定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措 施提 供科 学依 据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资料说 明
灾 因子 和灾 情 的研 究 仍 少 见 报 道 。通 常 而 言 ,降 水 量减 少 会 促 进 干 旱 化 的 发 生 ,而 干 旱 是 否 致 灾
仍 然是 目前 学术 界具有 争议 的主题之 一 。
0 引 言
旱灾 是气 象 灾 害 中 造 成 经 济 损 失 最 为 严 重 的 自然 灾 害 之 一 ,具 有 发 生 频 率 高 、持 续 时 间 长 、 影 响范 围广等 特点 I 2 J 。据统计 ,我 国气象 灾 害损
因 和干 旱 ( 化)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等 I 9 。对 我 国西 北 地 区气 候 变 化 与旱 灾 灾 情 的 分 析 表 明 ,西 北 地
区受 干旱 化 气 候 和水 文 变 化 趋 势 的 影 响 ,旱 灾 所 造 成 的粮食 损 失不 断增 加 1 0 ] ;干 旱 气 候 的产 生 带
对湿度 与成灾 面积之问存 在时间上的格兰杰 因果关 系。
关键词 :旱 灾 ;综合 气象干旱指数( c I ) ;变点探测 ;格 兰杰 因果检验 ;内蒙古
中 图分 类号 :X 4 3 ;s 4 2 3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0— 8 1 1 X( 2 0 1 3 J 0 4— 0 0 6 7—0 7
来 了严 重 的干 旱 灾 害 。根 据 区 域 自然 灾 害 系 统 理 论 , 自然 灾 害 是 致 灾 因 子 、孕 灾 环 境 和 灾 情 共 同作用 的结 果 ¨ 。虽 然 学 术 界 对 干 旱 成 因和 区域 干 旱演 变 特 点 进 行 了 大 量 的研 究 ,但 综 合 考 虑 致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分析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491a28dd36a32d72758105.png)
关键词:近代;内蒙古;东部;灾荒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12)03- 0188- 03
内蒙古东部地区在近代以来在各类灾害量开 始快速增长. 虽然相关资料中没有详细的统计数 据,而且在表一中也没有将内蒙古地区的近代灾害 发生数量进行统计.但是,笔者在这里通过分析和 整理相关资料中的灾害记录,统计并制作一个粗略 的表格.进行分析和论述,是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 到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的特点,表格如下:
1 晚清时期的灾荒概况 清王朝晚期,由于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
的变迁时期.所以,近代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以及 一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频繁的爆发各类灾
内政外交混乱衰败,加上这一时期又处于一个气候 荒,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表格中的数据:
灾型 地区
河北
表 1 1840 年―1927 年间全国各省区受灾县数数据
1
47
50
287
云南
335
71
2
1
139
64
543
广西
316
268
86
7
4
37
705
华南地区
广东
464
46
2
72
13
18
527
福建
260
46
3
69
53
16
379
东北地区 东三省
450
《2024年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abcfb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5.png)
《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兴安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兴安盟地区的土地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当地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近代兴安盟地区的土地问题,分析其成因、影响及解决路径,以期为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现状(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兴安盟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但利用方式较为粗放。
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导致土地退化、沙化问题严重。
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土地闲置、低效利用等问题,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土地权属不清由于历史原因,兴安盟地区部分土地的权属关系尚未明确。
土地权属不清导致土地纠纷频发,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土地征收与补偿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兴安盟地区需要征收大量土地。
然而,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补偿标准不统一、补偿不足等问题,引发了被征地农民的不满和抵制。
三、土地问题的成因分析(一)政策因素政策是影响土地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土地权属不清、土地征收与补偿等问题。
(二)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
兴安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土地资源利用与农民利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自然因素自然环境是土地问题的重要背景。
兴安盟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气候条件恶劣,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导致土地退化、沙化问题严重。
四、解决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路径(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是解决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关键。
应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二)明确土地权属关系明确土地权属关系是解决土地纠纷的重要途径。
《2024年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2e5b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8.png)
《近代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兴安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兴安盟地区的土地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解决方案,以期为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产生原因1.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兴安盟地区的土地资源压力逐渐增大。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土地问题逐渐显现。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兴安盟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扩张、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不断侵占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3. 土地政策与法规的不完善土地政策与法规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土地权属不清、土地流转不畅等。
三、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现状1. 农业用地减少,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用地的增加,兴安盟地区的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这导致当地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2. 土地权属不清,土地流转不畅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缺陷,兴安盟地区的土地权属不清。
这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部分地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粗放式开发、过度开垦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解决兴安盟地区土地问题的对策建议1. 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优化产业结构针对兴安盟地区的土地问题,应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优化产业结构。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范文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ca8f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5.png)
《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篇一一、引言察哈尔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在近代时期遭受了频繁的灾荒。
这些灾荒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代察哈尔地区灾荒的情况、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与治理的不足之处。
二、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情况近代的察哈尔地区常常遭受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些灾害往往连续发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水灾导致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旱灾则使农田干涸,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蝗灾更是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三、灾荒的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察哈尔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分布不均,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此外,蝗虫的繁殖与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气候适宜,蝗虫便会大量繁殖,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灾荒的重要原因。
例如,过度开垦、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此外,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也使得救灾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如政府救灾不力、救援物资缺乏等。
四、灾荒的影响频繁的灾荒给察哈尔地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首先,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许多人因灾荒而丧失家园和亲人。
其次,灾荒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减产,粮食短缺使得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此外,灾荒还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五、治理的不足与反思在近代时期,察哈尔地区的灾荒治理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政府救灾不力,救援物资缺乏,无法满足灾民的需求。
其次,当时的救灾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组织,导致救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此外,当时的救灾政策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救灾资金不足、救灾措施不力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灾民无法及时得到救助,加剧了灾荒的危害。
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灾害预警与监测,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救灾机制的建设,完善救灾政策,确保救援物资的及时供应。
论日俄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以《盛京时报》1906-1911年资料为主
![论日俄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以《盛京时报》1906-1911年资料为主](https://img.taocdn.com/s3/m/b9bbf79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6.png)
论日俄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以《盛京时报》1906-1911
年资料为主
季静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6(000)016
【摘要】报刊是研究日本侵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要资料,《盛京时报》作为近代以来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资料价值尤为可贵.分析1906-1911年《盛京时报》有关沙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侵略报道,其中主要包括分析沙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侵略方式的转变、俄军保护下的俄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掠夺和调查、沙俄与蒙古王公的债务等问题,构建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言论平台.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季静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中的新闻资料使用探讨——以《盛京时报》为中心 [J], 郑毅
2.论日俄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以《盛京时报》1906—1911年资料为主 [J], 季静;
3.本世纪初日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侵夺 [J], 李淑霞
4.清末民初蒙古族初等教育发展研究——以盛京时报为例 [J], 王胡伊乐
5.九一八事变之初长春及其周边抗日活动小考——以《盛京时报》等资料为线索[J], 孙妍;段凡;张晓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赤峰、通辽地区的灾荒研究
![近代赤峰、通辽地区的灾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3cb8de192e45361166f51d.png)
近代赤峰、通辽地区的灾荒研究作者:于晓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于晓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灾荒层出不穷。
这其中既有明清“小冰河期”结束时候的气候因素,也有着上述两个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所导致的因素。
由于赤峰地区和通辽地区二者在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都非常类似,所以二者的灾荒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二者亦有一些明显不同。
关键词:近代;赤峰;通辽;灾荒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027-03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地区和通辽地区(近代称哲里木盟,为方便读者统称为通辽地区)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灾荒与日俱增,这其中既有明清“小冰河期”结束时候的气候因素,也有着上述两个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所导致的因素。
由于赤峰地区和通辽地区二者在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都非常类似,所以本文将两地区归为一文论述。
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内蒙古地区属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但是在近代以来,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灾荒频发。
一赤峰地区和通辽地区虽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内蒙古地区都比较优越,但是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例如赤峰地区山地约占总面积的42%,沙地占23.3%。
通辽地区以风沙土为主,占总面积的43.5%,同时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倍左右。
可以看出,两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赤峰地区的山区面积较大,而通辽地区的沙地面积较大,都占所在地区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可以说正是由于以上自然环境特点,造成了近代以来该地区灾荒频发。
如果将1838年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的时间,每10年分为一段共计11段。
从不同时间段上灾害的变化数量,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两地区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灾荒。
在这里我们可以分别通过两组表格数据来看一下赤峰地区和通辽地区各时期的灾害发生情况:根据表中所显示的数据不难看出,两地区近代自然灾害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而且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明显体现出这一态势,这其中尤其以赤峰地区为甚,其种类、数量、规模等均明显要高于通辽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822bba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e.png)
内蒙古自治区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1.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内蒙古中部。
该市在自然灾害方面主要受到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
干旱是呼和浩特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会对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
沙尘暴则是由于该地区干旱和沙漠化程度较高所导致的。
沙尘暴会给城市的交通、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2.包头市: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东部。
该市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和干旱。
洪涝是由于该地区降雨量偏多,地势较为平坦,排水能力不足而引发的。
洪涝会给城市的交通、农田和住房等方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干旱则会对该市的农作物生产和水资源供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3.赤峰市: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该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沙尘暴和冰雪灾害。
由于地处草原和沙漠交界地带,赤峰市的沙尘暴频率较高,对城市的交通和能源供应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赤峰市也会受到冰雪灾害的威胁,冰雪灾害会对城市的交通、供电和农田等方面造成严重破坏。
4.通辽市: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沙尘暴。
干旱是该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会对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沙尘暴也是通辽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干旱和沙漠化区域,沙尘暴频率较高,对城市的交通和能源供应等方面造成严重威胁。
5.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沙尘暴。
干旱对鄂尔多斯市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沙尘暴也是该市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草原和沙漠交界地带,沙尘暴频率较高,对城市的交通和能源供应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困扰。
总的来说,内蒙古自治区各省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沙尘暴和冰雪灾害等。
这些自然灾害会给城市的交通、农田、住房和能源供应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55年内蒙古东北部暴雨气候特征研究
![近55年内蒙古东北部暴雨气候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6a6a1ced630b1c59eeb5b6.png)
近55年内蒙古东北部暴雨气候特征研究作者:王慧清包兴华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利用1961-2015年内蒙古东北部16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5年内蒙古东北部暴雨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东北部暴雨总次数及平均次数为大兴安岭东部多、西部少;暴雨次数在60-70年代初期偏少,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暴雨次数较多,21世纪暴雨次数显著下降,暴雨次数呈减少趋势,2010年代前五年暴雨次数又呈增多态势。
暴雨集中在7月,以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为最多;8月暴雨主要在中西部地区;9月暴雨主要在大兴安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基本无暴雨发生;各地暴雨次数分布具有明显月际变化,大暴雨多出现在大兴安岭东部;内蒙古东北部暴雨范围小,局部性强,区域性暴雨次数少。
关键词:暴雨;气候特征变化;局地性一、资料及定义标准选取内蒙古东北部16个国家站(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1961-2015年共55年日降水量资料,日界为北京时间20时。
参照《降水量等级》(GB/T 28592-2012)国家标准划分降雨量等级,某观测日内有且仅有1个国家站日降水量≥50.0mm,记为单站暴雨;某观测日内有2个或以上国家站日降水量≥50.00mm,为区域暴雨;一个观测日内有至少1个国家站日降水量≥50.0mm,且额外有至少2个国家站日降水量≥25.0mm,即记为一次暴雨过程,连续多日达到上述标准,记为同一次暴雨过程;某观测日有1个或以上国家站出现暴雨,记该日为暴雨日;一个或连续多个暴雨日记为一次暴雨过程。
二、气候特征1.暴雨发生次数分析内蒙古东北部16个台站55年来暴雨总次数、平均次数(图1a、b)发现,全市暴雨总次数及平均次数空间分布为大兴安岭东部多、西部少特点。
其中暴雨次数最多台站为扎兰屯,55年内共43次,平均0.8次/年,其次阿荣旗39次,小二沟、鄂伦春、莫旗都>30次,最少为鄂温克旗,仅4次,平均0.1次/年,最少台站次数占最多台站次数的9.3%。
内蒙古近547 a旱涝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内蒙古近547 a旱涝演变及驱动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56afa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3.png)
内蒙古近547 a旱涝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作者:杨思敏权全严登华刘铁军党康宁来源:《人民黄河》2021年第11期摘要:內蒙古气候干燥少雨,旱灾频发。
在常年干旱的气候背景下,会出现雨急量大的超长暴雨,造成相当严重的水灾,水灾是仅次于旱灾的内蒙古第二大灾。
旱涝引发的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80%以上,从旱涝灾害的角度出发,研究内蒙古旱涝演变特征、规律及驱动力的影响。
对内蒙古近547 a的旱涝等级序列进行重新构建,采用M-K检验、B-G算法、CEEMDAN、交叉小波和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分析旱涝的演变规律及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470—2016年内蒙古旱涝序列以0.012/(10 a)的速率从干旱频发期向洪涝频发期演变,可划分为3个时期,并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
旱涝序列各分量周期显示出不同的年际振荡和年代际波动,旱涝转移优势状态总体趋于正常。
在共振周期上,相比NAO、PDO、ENSO 等气候因子,SSN和AO对内蒙古旱涝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旱涝演变;马尔科夫链;交叉小波;内蒙古中图分类号:P426.616;S423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11.015引用格式:杨思敏,权全,严登华,等.内蒙古近547 a旱涝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人民黄河,2021,43(11):81-86,102.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Drought-Flood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ver the Past 547 YearsYANG Simin1, QUAN Quan1, YAN Denghua2, LIU Tiejun DANG Kangning4(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co-Hydraulics in Northwest Arid Region of China,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China;2.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 China;3.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for Pastoral Area, Hohhot 010020, China;4.Shaanxi Hanjiang-to-Weihe River Divers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Co.,Ltd., Xian 710100,China)Abstrac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Region has a dry climate with little rain and frequent droughts. There will be heavy rain in the context of perennial drought, resulting in serious flooding. Flood is the second most serious disaster in Inner Mongolia after drought.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drought and flood account for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evolu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riving force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tudied. It reconstructed the drought and flood grade serie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the past 547 years. By using Mann-Kendall test, B-G algorithm, CEEMDAN, cross wavelet and Markov chain mathematical model, the evolution law and change features of drought and floo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470 to 2016, the drought and flood sequences in Inner Mongolia evolve from frequent drought period to frequent flood period at a rate of 0.012/(10 a). The drought and flood grading serie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rate of drought and flood grad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The cycles of each component of the serie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show different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and inter-decadal fluctuation respectively. The dominant state of drought and flood transfer tends to be normal on the whole. At the resonance period, compared with NAO,PDO, ENSO and other climatic factors, SSN and AO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drought and flood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Key words: evolution of drought and flood; Markov chain; cross wavelet; Inner Mongolia水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容易形成水分短缺或过多的干旱或洪涝现象,在各种气候事件共同影响下,从而形成旱灾和洪灾[1]。
近代绥远地方的灾荒
![近代绥远地方的灾荒](https://img.taocdn.com/s3/m/4d2ad54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5.png)
近代绥远地方的灾荒
牛敬忠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32)003
【摘要】本文以1840-1930年绥远地区的灾荒为研究对象。
在此期间,绥远地
区共发生三次大的灾荒,即1877-1878年、1892-1893年、1928-1929年。
灾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人口大量死亡、流离,耕地荒芜,农业生产破坏,社会动荡。
灾荒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绥远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农业生产是灾荒形成的客观原因。
社会原因包括水利设施不完善、社会动荡、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
我们认为,灾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整合能力的逐渐丧失是赞成灾荒及其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牛敬忠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32-09
【相关文献】
1.地方社会力量在灾荒救济中的社会整合作用——以近代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 王军;王庆国
2.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灾荒教训分析 [J], 于永
3.广西近代灾荒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刍议--大数据时代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突破“同质化”倾向的思考 [J], 薛辉
4.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灾荒中的人口问题述论 [J], 张建军
5.近代以来中国人灾荒观的演进及冲突——以“天谴人事”灾荒观为中心 [J], 白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内蒙古地区近代以来就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地 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盟市灾荒频发,波及 范围广、且数量频繁。而近代内蒙古的东部地区也 由于气候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导致自然 灾害数量、种类、烈度等不断加剧。在本项目的其他 文章当中已经对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进行了 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盟市的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 其有了一个表较直观和深入的了解。综合来看近代 东部四盟市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在人文、社会以及 生产方式上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系列的 改变最终促使这一地区在近代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灾害频发、灾荒不断。
一带的自然环境都是非常的优越,植被情况多数时 间以森林和草原为主。一直到了十六国时期,慕容 部攻破宇文部所建的南罗城,其首领逸豆归走漠北, 其依附 部 契 丹,根 据《魏 书》所 载“俱 窜 于 松 漠 之 间”,[1]也有史书记载是“俱窜都足以表明一个 事实,那就 是 在 此 时 的 赤 峰 地 区 已 经 出 现 了 沙 漠。 此后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始逐渐恢复,这一情况 一直持续到辽代,这一地区的自然情况一直都是非 常的优越,以湖泽、草原和森林为主。辽代末期到金 代初期,伴随着长时间的农业开发和自然气候的变 化,这一地区的自然情况开始剧烈恶化,沙漠近乎覆 盖这一地区。金代一位文学家周昂,留下了描写科 尔沁沙地南 缘 地 区 的 沙 漠 状 况 的 诗 作《莫 州 道 中 》 :“大凌河东古莫州,居人小屋如蜗牛。屋边向外何 所有? 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拽,风惊 沙流失前辙,马蹄半跋牛领穿,三步停鞭五步歇。鸡 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人有祷,沙应神。 辽东老兵非使臣,何必埋却双行轮。”[3]周昂所到的 只是沙漠边缘地区,但是从诗中不难推断出当时这 一地区沙化的严重程度。自此以后,赤峰、通辽地区 在金元时期都少有人活动,而且环境也比较恶劣,沙 化严重。一直到明代末期,这一地区的植被情况开 始恢复。期间虽然偶有波动,但是总的来说这一地
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原因。受此种原因影响比较 典型的例子就是呼伦贝尔地区。在以前文章中提到 过,呼伦贝尔盟地区呼盟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 分界线: 从气候类型为: 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 区为大陆气候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到东地势缓 慢过渡。而且呼伦贝尔地区的降雨量由于受到地理 位置的影响。所以,东部要明显高于西部。而呼盟 的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是夏季风开始代替 冬季风的交替季节,气旋活动频繁,气候多变,并且 多大风,大风日数占全年的 40—50% 以上,降水量 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因此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 点。夏季秋季本区处在北方冷空气与南来的暖湿空 气交绥地带,降水量集中,相当于年降水量的 60— 70% ,除个别年份秋雨集中外,多天高云淡,天气晴 朗。秋雨和寒潮常一起袭来,降温急剧,对农业生产 影响甚大。呼盟的灾害主要集中在阿荣旗、扎兰屯 等两三个地区。这主要是这几个地区属于农业开发 地区,对气候以来较重,而且皆处于大兴安岭与松嫩 平原的交汇处,河流中多其中阿荣旗,有河流 20 余 条,扎兰屯拥有河流 47 条,且河流连贯纵通。这一 带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6—8 月,占全年降 水量的 70% 左右。[5]而当来自温带的气流受到大兴 安岭的阻挡凝结之后,会形成大量降雨,而大量的降 雨又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形所致,对下游的地区形成 水患。加之又经常受到来自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的 寒流影响,所以会有烈度很强的雪灾、雹灾和霜冻等 灾害,从而导致上述地区灾荒。[6]
2012 年第 10 期
第 28 卷 ( 总 310 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情况总论
No. 10,2012 Vol. 28
Total No. 310
张若开
(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此论文是内蒙古教育厅《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研究》系列论文之五,项目编号: NJSY11213。 收稿日期: 2012—07—02 作者简介: 张若开( 1980— ) ,男,吉林辽源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106
区的自然环境情况到近代时,已经恢复了以稀疏森 林、草原和湖泽组成的地理环境。赤峰、通辽地区的 近代以来的自然环境应该说一直是由稀疏的森林、 草原以及湖泽组成。但是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有流动 的沙丘,这主要是由于金代严重的沙化仍没有彻底 的恢复,另外就是这一带植被情况比较脆弱,稍一破 坏或是气候有所变动就会造成沙化现象。例如清代 晚期的巴林桥一带沙化就很严重,行人困难。咸丰 七年的情况是: “遍地皆沙丘,旋过沙岭五六道,车 马疲累不堪,末一岭将至戴,复被沙溜下数次,过沙 岭二里余,抵巴林桥”。“由色拉木伦( 西拉木伦河) 北 行 过 沙 岭 无 数,平 地 亦 皆 深 沙,沙 漠 之 名 不 虚”。[4] 现 在 的 巴 林 桥 南 北 一 带,虽 有 沙 漠,但 基 本 上都是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甚少。可见咸丰时巴林 桥一带的沙化比现在要严重。以上可以看出赤峰、 通辽地区的近代自然环境比较复杂,而且在近代的 近百年时间里变化比较明显。
摘要: 随着近代以来气候和清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改变,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逐步增多。本文在结合该项目一系列文章 之后,对灾荒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对当今内蒙古自然环境现状也进行了介绍,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一些 自己的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
关键词: 近代; 内蒙古; 东部; 灾荒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2) 10—0106—03
二
通过分析上述原因,可以发现在四盟( 市) 之中 导致其灾害爆发的主因大概包括以下几个:
首先是气候改变原因。明清小冰河期的结束时 期后开始发生变化,各类灾害都开始变得频繁。根 据史料记载,内蒙古东部地区尤其是赤峰和通辽地 区曾经出现过数次气候变化,导致这一带的自然环 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记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