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2.维新派主X“断发”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事件的影响,体现出政治时局影响习俗,故D项正确。
答案:D3.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说明() 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B.某些城市有崇洋媚外的倾向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初,故A项错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一些城市的“媚外”现象,故B项正确;C项中“占据主导”和D项中“根本性变化”说法有误。
答案:B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答案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生治活 联 系 在 一 起 。 中 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 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 得个性过渡。
解析答案
123456
3.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
A.北京四合院
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
D.福建土楼
解析答案
123456
4.1872 年 《 申 报 》 报 道 : “ 妇 人 女 子 原 宜 深 藏 闺 阁 , 不 令 轻 见 男 子 之 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 道路,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 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重点精讲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 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 比较自由。
归纳总结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婚俗的变化 材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1.自由恋爱
3.会亲(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新式礼仪在中国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涪陵地区,“民国成立改为脱帽鞠躬……唯于公会行之……乡人则循旧跪拜,即不跪亦必长揖”。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想一想:上述材料和上图反映了哪些礼仪?这些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式礼仪的流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礼仪:鞠躬、跪拜、作揖、握手。
(2)发展趋势:鞠躬、握手等新式礼仪逐渐流行。
(3)说明: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习俗日益近代化。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演变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转变。
2.近代男子服饰(1)________是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________后传入中国,________后流行开来。
(3)辛亥革命后,______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________。
3.近代女子服饰(1)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________的方向发展,____成为这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____历经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________。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4.现代男女服饰(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和________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_____,军装和“_____________”盛行。
(3)_____________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__________过渡。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到了清朝末年,鲁菜、__________、川菜、______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
2.19世纪40年代起,____传入中国后,______并行于世,但存在明显区别。
(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 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总体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 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 传统习惯坚如磐石。
2.(2019·浙江1月学考)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如图为20世 纪8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 ) A.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C.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D.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
解析:C 苏式服装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普遍选择,材 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A。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是在清末 民初,且宣传画并未反映包办婚姻,排除B。从宣传画的男女服饰及背 景图片看,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服饰差异很大,受港台、欧美文 化影响较大,故C正确。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社交礼节是在民国初期,且 材料没有反映见面礼节,排除D。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废止缠足这一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根据题中“清 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到处劝设不缠足会” 得出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废止缠足近代主 要在沿海城市被接受,在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并未被完全接受,故B项 错误;根据题中“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到处劝设不缠足会”可知是新兴 知识分子的努力,C项不能完整的表达题意,故C项错误;题意强调的是官 民对废止缠足的大力推动,并未牵涉社会习俗变迁的步履维艰,故D项错 误。答案为A。
(2)丧葬风俗:
①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必修2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概况1.服饰的变化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
③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④清代普通女子的着装,满人为长袍,汉人则以上衣下裙为主。
⑤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受到青睐,中苏关系恶化后趋于过时。
⑦“文革”时期,国防绿军装受到普遍欢迎;之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的变化①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百年的事情。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③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住宅的变化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民居的代表。
②外国人来华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风俗习惯的变化①婚姻风俗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葬礼俗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③其他风俗变化: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从根本上说,这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具体来讲,是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近代政府的强大影响以及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西式服装在辛亥革命后迅速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讲,清代的服装,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女子以旗袍、袄、褂、裙和披风为主,都长过膝盖,没有腰身,没有曲线;而西装“窄袖革履”,穿着适体、潇洒。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①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和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误区警示]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欧化住宅(1)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基础巩固1.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某某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2.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X始于( )A.洋务运动期间B.中日甲午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3.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某某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 )A.欧式洋房出现B.吃西餐成为时尚C.出行乘火车、轮船D.剪辫易服,废止缠足4.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无法反映日常服饰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婚姻礼俗的变迁,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的表述以点代面,同时B项“已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从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婚姻自主观念普遍流行,故D项错误。
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
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他们“喜用外货”“互相效法”,这反映了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C项正确;A、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错误;B项仅提到西装革履的流行,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故错误。
6.观察下列一组中华民国初期的“老照片”,完成要求。
(1)上述图片主要反映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现象:西装流行;剪除发辫。
说明: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日益走向近代化。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
2023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contents •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习俗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经验的总结目录01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化从传统食品到现代食品,例如方便面、膨化食品等的普及,以及西式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的流行。
饮食服饰居住交通从传统的棉麻布衣到现代的化纤、混纺面料,以及西服、休闲装的普及。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从传统的步行、骑马到现代的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
社会习俗的演变传统礼仪逐渐淡化,现代礼仪逐渐普及,例如握手、拥抱等社交礼仪的普及。
礼仪从传统的戏曲、曲艺到现代的电影、电视、音乐等娱乐方式的普及。
娱乐传统婚礼逐渐简化,现代婚礼逐渐多样化,例如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形式的出现。
婚俗传统节庆逐渐融合了现代元素,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秋赏月等活动的普及。
节庆02物质生活的改善1 2 3从传统的中式服装到西式服装的转变,以及中西合璧的混合风格。
服饰风格随着技术的进步,纺织品、毛皮、合成纤维等新型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棉、麻、丝等天然材料。
服饰材料国产品牌逐渐崛起,与国际品牌竞争,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服饰品牌03饮食文化融合了中西餐饮文化,烹饪技术、餐饮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
01饮食种类从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到引入了更多的肉类、乳制品等高质量蛋白质食品。
02饮食习惯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转变,以及快餐、外卖等新型饮食方式的兴起。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公寓、高层住宅的转变,以及房屋内部布局的现代化。
房屋结构城市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包括绿化、公共设施等。
居住环境住房面积、室内装修、卫生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变化03社会习俗的现代化见面礼从传统的拱手作揖、磕头作揖,逐渐发展为握手、拥抱、亲吻等更为国际化的见面礼。
礼仪习俗的变化礼物送礼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送红包、烟酒等实物,到现代的送卡片、花束、小礼品等多样化的礼物形式。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史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国防绿”“海军蓝” 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 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 年代,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 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 史料三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 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 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
[史料解读] 史料一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 了重大变化。 史料二、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 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 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 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 活中的影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一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 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 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
史论总结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 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 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 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灰蓝色调 朴素单一
五彩缤纷 形式多样
归纳小结:与时俱进——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阶段 鸦片战争 前
鸦片战争后 至新中国 成立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长袍马褂 旧式旗袍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式旗袍
宽大拘谨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 烙印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至十一届 干部服 三中全会前
全面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 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 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 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 家接轨的表现。
(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 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 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C.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土洋并存)
★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 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 ③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 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⑤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导航人民版必修2word版本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近代中国女子服饰(1)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4.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作“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俗称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住房,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大城市出现了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姻风俗的变迁(1)在古代社会,婚姻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 “菜篮子工程”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 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
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 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 他说: “非 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2)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 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 约性。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 运动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 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以近现代习俗风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其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原因的理解, 回答时注意观察、 理解材 料,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 明;推行变法新政。
(2)现代社会: ①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 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③改 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渡。
[易错易混]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 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解析:图中所示服装样式是中山装,开始流行于辛亥革命后,故选B项。
答案:B2.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答案:C3.张德彝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866年”“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说明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故选B项。
A项“成为主流”说法错误;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B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解析: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餐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故选B项。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人民版必修2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础夯实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
第40、59回有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有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可以看出官宦人家——贾府用上了从外国进口的奢侈商品。
要注意项中“民众”的区别。
“贾府”和D2.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的服装的产生。
这种现象说明了(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难以发生剧烈变动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耕经济的解体是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的。
3.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
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你认为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A.英语开始在全国流行B.上海成为完全西化的城市C.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D.汉语受到严重冲击4.导学号52440045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A.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可以采用排除法。
吃西餐显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特权;西餐代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说它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仅通过吃西餐,也无法得出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实行同化政策这一结论。
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自来水在近代引进上海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说明西方文明刚引进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的变迁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
典题精讲
例1 近代中华民族日常服饰可谓多元化。
这里的“多元化”主要是指()
A.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并行不悖
B.中国大多数民族有多种样式的服装
C.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服饰
D.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服饰
思路解析:本题中的“近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当时,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传统服装与西式服装并存的局面。
答案:A
绿色通道:分析某一种历史现象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近代中国出现了很多“新东西”,主要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如西式服装、西式住宅、新式机器等;而古代中国的“新东西”主要是中国人民的发明创造,如曲辕犁、筒车等。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解答问题时,注意不要把历史现象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割裂开来。
变式训练1
鸦片战争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应是()
A.西装
B.中山装
C.黄军装
D.长袍马褂
思路解析:长袍马褂是近代中国男子的传统服装。
答案:D
变式训练220世纪20年代以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是()
A.满裙
B.旗袍
C.列宁装
D.干部装
思路解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式样进行了改革,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答案:B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的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
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会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趋于模糊。
请完成:
晚清习俗的变化有哪些?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解析:首先,需要运用教材中的大背景:鸦片战争后新的服装、观念、住宅等传入中国。
其次,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再次,判断这些“新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原因的回答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背景。
参考答案:习俗变化:趋洋附西的生活方式模式、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应酬商业化、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等级身份观念有所淡化。
积极的变化:清政府的政策转向“以工商立国”、男女平等、社会成员的平等。
消极的变化:崇洋倾向、商业化倾向。
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绿色通道:解答材料解析题时不能单纯地阅读和理解材料,还应该在结合教材大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结合教材内容去解答有关问题,从而使答案更加完善。
变式训练1
下列能反映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鲁菜的形成
B.土豆等进入百姓饭桌
C.西式糖果糕点进入百姓生活
D.人们喜欢吃兰州拉面
思路解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土豆、洋葱、卷心菜等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中国百姓餐桌。
答案:B
变式训练2近代中国农村盛行的葬礼是…()
A.土葬
B.开追悼会
B.火葬 D.葬入公墓
思路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多盛行土葬。
答案:A
问题探究
问题鸦片战争以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西方接触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以及留学生等,最先穿起西装,但多数人仍然习惯穿长袍。
辛亥革命以后,西装迅速流行起来,一些更舒适、便于行动、漂亮大方的西装逐渐被采用和推广,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着装人数急剧增加。
西式服装为什么在辛亥革命以后能够迅速流行?
导思: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
西式服装称身适体,简洁明快,适应了近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另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再加上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探究: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辫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辫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蓝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