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学 同孩子一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科学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实验在教学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实验异常现象,尤其是探究实验中出现的异常也越来越多。如何对待这些异常呢?

课堂案例回顾:记得在演示高中必修1(人教版)中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时,由于认为之前在初三的教学中演示过这个实验,所以也就没有提前做实验,等我按照以前的操作步骤演示完成后,我们只看到蔗糖变黑的现象,而疏松膨胀的“黑面包”并没有出现,一时间同学们非常失望,我也感到诧异——这个实验我已经做过好多遍的!怎么办?首先我得承认实验的失败,以后再补做吗?显然对学生的影响不好。最终我决定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药品的用量、添加试剂的先后顺序……我们逐一分析、实验,并比较了这次实验与以前的化学环境的不同点,最后发现:原来最大的差别在于外界环境温度的不同,以前初三的该实验是安排在夏季,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环境温度较低使体系热量容易散失,体系温度不高,不能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产生。

问题找出来了,如何解决呢?我们再次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对体系稍微加热,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小心加热了接近1分钟,撤去火源,理想现象立刻就出现了,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大量的浓烟滚滚而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味,以前虽有这样的现象,但此次要严重得多,大多数同学捂着鼻子,我赶紧把装置移出室外。此时已经到了下课时间,我留了一个课外任务给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将污染降低到最小。

课后带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研究。最终我们将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①仪器:将原来的烧杯改为两个试管:直径为3cm的大试管1只、约7×2.5cm 的短试管一只(可利用20×2.5cm自制试管)。

②药品:将药品用量减半:10克蔗糖、浓硫酸7.5ml。

实验步骤:

1、将细线系在短试管上,称量10克蔗糖放入短试管中,并滴加3-5滴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向大试管中加入3-5ml 10mol/L新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温度较高)。

3、量取7.5ml浓硫酸加入蔗糖中并用玻璃棒快速搅拌均匀。

4、将短试管轻轻放入大试管中,塞紧瓶塞。

5、当黑色疏松多孔状物质形成稳定时,轻轻拽动细线将短试管拿出,并盖上瓶塞振荡大试管,使二氧化硫充分吸收。

经过这样改进后我们发现,在保证现象明显的前提下,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还节约了药品,师生获益非浅。

通过对这次“失败的实验”经历的反思总结,我对实验异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从心理上要能够接受异常存在的事实,要尊重科学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知道,化学反应大多是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化学环境中进行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异常现象是正常的。做铁置换铜的实验时我们没有看到象教材彩图所示的“铜树”,我们看到的是大部分铜都滑落到试管底部,甚至细心的同学还能发现不断的有小气泡冒出,这又是教材中没有说的现象;让学生探究银镜反应时,有的得到的是黑乎乎的物质,有的什么也得不到;在自制肥皂的探究过程中,有的得到的是油乎乎的物质,有成型的也有不成型的,有的颜色较淡有的颜色较深……

当出现以上这些“副”现象,或是没有预期的现象,我们不能认为是自己的耻辱。回顾化学中,有许多的发现都是源于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没有异常现象的研究,拉波德就发现不了碘,没有实验异常,贝克勒耳就发现不了放射现象;没有实验异常就没有维勒的人工合成尿素……由此可见化学异常谁也避免不了,甚至还可以作为资源。

所以,当这些异常出现时首要的一条,我们要尊重科学,科学精神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我们先要承认实验现象,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其分析原因,即使自己不能解释,也不能否认事实或支支吾吾而言它。回顾化学史,为什么称拉瓦锡是氧气的发现者而不是普利斯特里或舍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这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困惑、好奇心,因势利导结合实验异常进行相关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创新

对于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承认实验“异常”事实这一层次上是远远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的的。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之一。所以我们要结合实验中的“异常”,充分利用学生的困惑、好奇心,因势利导进行相关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创新,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的已有知识是有限的,在探究过程中如果不给予一定的指导启发,学生往往会陷入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比如在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演示失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蔗糖已经变黑说明什么?理想的实验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当我将蒸馒头的原理告诉学生后,学生就有了合理的猜测,接着我将“黑面包”产生的原理的相关化学方程式书写在黑板上,接下来的活动就较为顺利的展开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探究性学习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探究学习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能给予引导,而不能束缚学生,甚至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所获得。

再次,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充实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同孩子一起成长。

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有很多,我们无法避免“异常”的产生,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异常”,而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将会使我们在“异常”面前更加运用自如,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使自己不断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