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课件(王宁)——汉字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https://img.taocdn.com/s3/m/4c0c000e76c66137ef061904.png)
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
”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
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
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
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https://img.taocdn.com/s3/m/6873df64b52acfc788ebc91c.png)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8103946e009581b6ad9eb01.png)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王宁主编《古代汉语》
![王宁主编《古代汉语》](https://img.taocdn.com/s3/m/a91752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8.png)
王宁主编《古代汉语》
王宁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编排:分为上下两编,下编是文选,郭本是常识与文选穿插的。
- 选材范围:文选均来自先秦两汉,为了所谓的“纯正”。
与郭本相比,不免显得单调,部分篇章较为晦涩。
- 小学常识:小学常识和背景比较突出,尤其在音韵学常识,训诂学方法论方面比郭本细致,增加了一定学习难度,但叙述上比较清晰。
- 文字使用:增加了文字使用的篇幅与辨析,但对于字义的引申演变实例不如郭本丰富。
- 古代文化常识:篇幅没有郭本长,但在小学常识方面略胜郭本。
- 语法方面:相对简明,二者都完成了相应的语法常识介绍,其中有些语法点略有差异,比如“类定语”。
- 文选注释:特殊用法注释得较详细,但有些字词注释还有点粗糙。
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在内容和结构上可能存在差异,具体的编写方式和特点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教辅资料。
1王宁:汉字(本科)
![1王宁:汉字(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75a796335a8102d276a22fc4.png)
3、因形求义的作用 、 更好地理解文献词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尚书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豺狼 成性” 残害忠良、杀子屠兄、 成性”、“残害忠良、杀子屠兄、弑君 鸩母……” 鸩母
第一章 练习 一、写出下列古文字对应的楷书,并说明 写出下列古文字对应的楷书, 属于传统六书前四书的哪一类。 属于传统六书前四书的哪一类。
二、指出下列字的字际关系 1、一暴(曝)十寒 、一暴( 2、山峰(峯) 、山峰( 3、取(娶)亲 、 4、颜渊蚤(早)死 、颜渊蚤( 5、春(旾/萅)天 、 萅天 6、莫(暮)夜 、 7、亲戚畔(叛)之 、亲戚畔(
四、形声 1、定义和例字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声符的表义作用 、 条理) 仑-沦、轮、伦、论、纶(条理) 相交) 冓-觏、遘、媾、篝、溝(相交) 细长) 巠-经、茎、颈、胫、径(细长)
3、形符和声符的形体 、 位置关系:钱财;放鸭;茅室;柴盆; 位置关系:钱财;放鸭;茅室;柴盆; 闻问;匪固;颖赖; 闻问;匪固;颖赖;衷街 省形省声: 蹇謇、 省形省声:考、歸、亭;夜、蹇謇、姗珊 4、特点 可以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运用的部分 含有表音构件
二、因形求义的步骤 1、回复古形:暴、昔、间 、回复古形: 2、分析字形以求本义 、 3、文献证明 、
“旅” 旅 (1)复形(2)分析本义(3)例证: )复形( )分析本义( )例证: 军队。 论语》 加之以师旅 加之以师旅。 A、军队。《论语》“加之以师旅。” 大众。 左传》 敢烦里旅 敢烦里旅。 B、大众。《左传》“敢烦里旅。” 祭祀名。 论语》 ( 季氏旅于泰山。 C、祭祀名。《论语》“(鲁)季氏旅于泰山。” D、商人。《吕览》“来商旅。” 商人。 吕览》 来商旅。 来商旅 远行。 旅行” E、远行。“旅行” 军队 (人多)大众 人多) 远行)旅行、祭祀名、 (远行)旅行、祭祀名、商人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042d2e1a58da0116c1749ad.png)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37272d54cf84b9d528ea7a5a.png)
主讲:王 宁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第二章 词汇
一、词汇问题的重要性 二、古代汉语中的字和词 三、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 附:关于汉语词汇结构的一般知识 四、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五、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六、同义词 七、同源词
词汇问题的重要性
•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语法、语音 就没有实体来承负。语法中心是西方的习惯,不 适合汉语。 • 母语的习得是以词汇积累的速度和质量为基准的, 语言的贫乏主要是词汇的贫乏。 • 语感的产生与人的心理词典直接相关。 • “通语法”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初级层次,增加词 汇量”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高级层次。 • 不通古汉语,无以丰富现代词汇。
连绵词
连绵词的语音结构模式 • 双声联绵词如“犹豫”、“憔悴”、“踌躇”、 “仓卒”、“流连”等。 • 迭韵联绵词如“从容”、“烂漫” 、“慌忙”等。 • 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迭韵,但仍 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系,如“迷阳”等。
关于词汇和意义的一般知识
• 词组(短语)、合成词、单纯词(单音词、连绵词) • 语素: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走麦城”——“走狗” “(他盗之)出入”——“(与事实有)出入” “ 西南隅谓之奥” (《尔雅· 释宫》)——“奥秘”“奥妙” • 单音词、复音词(合成词、连绵词) • 构词法——语法类型(非现行语法)漆黑、油绿、雪亮、血 红(名+形——状中), 流畅、溜圆、滚烫(动+形——状 中),雷鸣、口服、笔谈(名+动——状中), 绕行、跃进、 渴望、封存(动+动——状中);语义结构:燃烧、焚烧— X焚燃;消费、花费、花消、费用 — X消用、花用 • 汉语词汇结构方式演变的三个阶段——原生、孳生、合成 • 义项、义位和词项
古代汉语(王宁版)串讲资料
![古代汉语(王宁版)串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2b9f412aa00b52acec7ca49.png)
文字部分文字附屬於詞彙文字、詞彙連接的樞紐——形義統一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本字、本義本字是指專為記錄某個詞所造的字,它的形體是以這個詞的某一義項為根據而造的。
分析本義采用“六書”中的前四書:A.眉馬星息B.目刃徒牧C.茅孟上亦D.月雞舂耳分辨要點:象形是獨體字,指事是獨體字加標志符號,會意、形聲都是合體字,分辨的關鍵在于其中有沒有表音的部件。
分辨形聲字要特別注意找到位置特別的聲符:聞、徒、哀、穎、疆、賴、脩通過本字的結構分析本義本義是與字形相貼切的、可以用文獻來證實的詞的義項。
重點記憶經過演變現代漢字理據不明的字的本義,如:春,甲骨文作亦(亦),即“腋”字,從“大”,繪正面人形,兩個點指事腋下部位舂(舂)從臼從午(杵本字)從廾,會雙手執杵而舂米之意。
本義與古書的用字直接發生關系,所以這個概念是連接漢字與古漢語詞匯的樞紐。
本義不僅與字形相貼切,而且應當在古代文獻中使用過:伐:《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
”“伐”指攻打。
《說文•人部》:“伐,擊也,從人持戈。
”象以戈擊人,會“殺伐”之義。
領、頸、項:都以頁作義符,其詞義都與頭部相關。
領,指整個脖子。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領望之矣。
”項,指脖子的後部。
《漢書•左雄傳》:“項背相望。
”頸,指脖子的前部,如“刎頸自殺”。
本字本義直接關系古書字用。
因為有了本字與假借字的關系;才有了本義與假借義的關系本字與借字必然有聲音關系,但學習時依據教材,明白就可以,不必強記古韻。
錫—賜。
《春秋公羊傳•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
錫者何?賜也。
”“錫”是一種金屬,這裏的“錫”是“賜”的借字,是“賜予”的意思。
(“錫”和“賜”同屬心母錫部,二者雙聲疊韻。
)考—拷。
《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考”的本義是“老”,這裏的“考”是“擊打”的意思,與“老”沒有關係,“考”是借字,本字應為“拷”。
(“考”和“拷”都是溪母幽部,屬雙聲疊韻關係。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课件王宁古代汉语概说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课件王宁古代汉语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42d5ba4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d.png)
• 无生民心。 • 夫人将启之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 既而悔之 • 公赐之食 • 公语之故 • 且告之悔
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继承关系係
词汇意义的直接继承和领域补偿 “类”的“种类”义可以单用,直接进入构句,而它的“类似”义已经 不能单用,只能用来构成“类似”、“类风湿”、“类人猿”等词。用 单音词表示“类似”义,现代汉语改用“象”。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 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庾信《哀江南赋》:“弊箪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 不能止黄河之浊。”
《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马融注:“救犹止。” “救 ”可以带两方面的宾语:一是带有关灾难的宾 语,如“救火”、“救死”、“救亡”、“救 灾”……这是用“救”的“止”义;二是带遇难对 象为宾语,如“救命”、“救民”、“救人”、 “救某人”……这是用“救”的“助”义。
“发”的引申义列
发射(枪炮) 量词 发頻(射箭) 首次公开(发现) 兴起(发生) 扩展
出发 使出发(派遣)
打开 开花
不断提高对积淀在现代层面上 的历史语言现实的锐敏性
在阅读中注意古今汉语的联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李商隐:《巴山夜雨》)
《诗词曲语词汇释》:“却,回、返”。 退却、望而却步、却之不恭
王宁古汉文选译文(北师全)
![王宁古汉文选译文(北师全)](https://img.taocdn.com/s3/m/f125bd4ce45c3b3567ec8b55.png)
古文译文(北师大正点)正对王宁本文选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2)晋灵公不君——《左传》 (3)鞍之战——《左传》 (3)殽之战——《左传》 (5)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 (6)庄辛论幸臣——《战国策》 (7)学而——《论语》 (9)大同——《礼记.礼运》 (10)学记——《礼记》 (10)《老子》两章 (12)尚贤——《墨子》 (13)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4)民为贵——《孟子》 (16)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16)桀纣之失天下——《孟子》 (18)劝学——《荀子》 (18)性恶——《荀子》 (18)说难——《韩非子》 (21)管晏列传——《史记》 (22)淳于髡传——《史记》 (23)杨王孙传——《汉书》 (23)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24)过秦论——贾谊 (26)专务——《刘子》 (27)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27)祭十二郎文——韩愈 (28)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29)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31)贾谊论——苏轼 (31)韩文公庙碑——苏轼 (32)不见诸侯.孟子.滕文公 (33)离娄.孟子 (33)强国.荀子 (33)戎右.周礼 (34)《说文解字.序》許慎 (34)《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 (37)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00536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桉(王宁)[1]
![00536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桉(王宁)[1]](https://img.taocdn.com/s3/m/f85c46124431b90d6c85c74f.png)
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古代汉语0导言(王宁)
![古代汉语0导言(王宁)](https://img.taocdn.com/s3/m/18a12e17910ef12d2bf9e708.png)
•
• •
• • •
•
怎 历不 的关 提 注 身养 必 言古
样 史断 积键 倡 意 阅成 须 的代
语提 累在 熟 读 读良 摆 基汉
言高 现对 实积
于 读 注 古好 正 础语 有 和 书的 语 理是 理 背 打阅 理 论工
学 习
古 的淀 论 诵 下读 与 课具
锐在 指
良习 语 课
敏现 导 性代 的
代 好惯 感 ,
寻常
“寻”与“常”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古8尺为 寻,两寻——即1丈6尺为常。《庄子·庚桑》: “夫寻常之沟“,《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 常以尽其民”,都已将“寻常”连用,但都还有 长度的意思。唐诗中的“寻常”已脱离长度之义。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 来稀”,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已不再有长度之义,而当 “平常”讲。现代汉语承袭中古而与原初词组义 偏离。
的, 的 也
层进 面行 上词
基为 关 是
础今 系 历
后
史
汉 语
的汇
终
语
“质”的引申义列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质”多次出现,具有以下7个义项,只有第8个义项是课本 以外的:
(1)质地,底子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天资,素质 《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由心不若余之
物色
“物”字在古代有“颜色”的意思,《周礼·春 官》:“以五云之物辨吉凶。”这个“物”就是 “颜色”。古代还有一种旗子,是由杂色的帛缝制 的,叫作“物”,也与“颜色”之意有关。现代汉 语双音词“物色”的“物”采用的仍是“物”的古 义。
用古汉语解释现代汉语现象
王宁汉字构形学---精品管理资料
![王宁汉字构形学---精品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b95b8258fafab068dc0291.png)
汉字构形学前言……………………………………………………………………第一讲汉字的性质………………………………………………第二讲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第三讲构形与构意………………………………………………第四讲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第五讲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第六讲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第七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上)…………………………………第八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下)…………………………………第九讲汉字的构形属性与构意讲解……………………………第十讲汉字构形的共时相关关系………………………………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第十二讲汉字构形系统……………………………………………第十三讲汉字构形规律与汉字教学………………………………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 字 构 意 的 演 变
早期古文字的构意直接、具体,甲金文较多 是靠直绘物象来构形 小篆以后的汉字象物性淡化和部件意化,义 符的意义信息可以从系统中归纳出来 会意字部件的形合与意合 形声相益构成形声字
早期古文字的构意直接、具体,甲 金文不少是靠直绘物象来构形
沫 洗 网
目
州
初 吹
客
浴
盡
益
射
小篆以后象物性淡化和部件意化 义符的意义信息可以从系统中归纳出来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即时互相转化,在此过程 中,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 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 生了一批同音借用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 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慽 ”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捨弃”字,“ 辟”的本意是“刑法”而借作“逃避” 、“嬖宠”字等等 。但是,表意的汉字群体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 排异”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 写作“慽”、“捨”、“避”、“嬖”等,再度义化。正 因为如此,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 。
2.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二个原则 2.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二个原则
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有些文字——比如汉字——还有相当长时期 的发展历史,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要 看这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汉字总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 特点。 第二、表意的汉字群体对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异”作用,假借 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形声字是以义符为纲,并利用声符作为 别词手段的。 第三,汉字简化一般是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的。汉字不 论怎么简化,都不会把应有的意义信息全部舍弃,决定简化程度的下限, 一般是汉字表意特性的保留。
(2) 汉语对汉字的决定作用
汉语的单音节决定了汉字表现的语音单位是音节 琵琶,枇杷,劈啪(噼啪) 新加坡(SINGAPORE) 汉语的孤立语性质决定了汉字的构形原则,使它能坚持表意 特性 a book , two books 一本书 , 两本书 sing , sang 唱歌 ,(昨天) 唱歌 汉语语音系统简化和同音词数量多,决定了形声造字成为汉 字结构的主体。 同类者以音别——铜,铁(迭,跌),钢,银(垠,龈) 同音者以义别——银,垠,龈
汉字的特点
一、两维构形 二、超方言性 三、异体字多 四、信息量大
两维构形
初 初 初 州 州 州 客 客 客
异写字与异构字
齒:
隹:
粮-糧
仙-僊
傘-伞 繖
夢-夣 瞢 梦
創-创 剏 刱 刅
汉字的面性排列组合使相对说来比 较容易识别。因为人的视野是一个面 而不是一条线。数量相等的字符呈面 性排列要比呈线性排列更易于被人的 视觉感知。试比较下列图形:
第三,汉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 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调节字形的杠杆是汉 字的表意性质。汉字总是不断减少构件与笔画,来减少书写 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但是,这种简化一般是在不影响 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的。例如:大篆很多从礜的字,小 篆都改从辫。大篆“集”作亮,小篆作谅大篆“流”作骀 ,小篆作骁。大篆“涉”作骅,小篆作骈 汉代碑刻的隶书文字经过归纳整理后,表意性尚存的占 91%左右,马王堆出土帛书传抄上古典籍的隶书文字,保留 表意性的占89%以上。现代汉字形声字已达90%以上,义符 的表义能度也较好地保留下来。这些都表明,在历史上,汉 字不论怎么简化,都不会把应有的意义信息全部舍弃,决定 简化程度的下限,一般是汉字表意特性的保留。
关于第一个原则的两点说明
第一,就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而言,一切文字都同 时记录语言的音与义,表音文字绝非只记录音而与 义无关,表意文字也不是只记录义而与音无关。为 了不把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和它构形的依据混淆, 更准确的称谓应当说,英文是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汉字是构 拼音文字 构 意文字。 意文字 第二,有些理论认为,世界文字发展要经历表形 (象形)、表意、表音三个阶段,它们认为表意文 字处于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必然要继续发展 为拼音文字。这个说法是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事实 的,世界文字并不一定都经历三个阶段,表音和表 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我们主张“ 世界文 “ 字发展两种趋势论” 字发展两种趋势论” ,不同意“三阶段论”的观点。
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汉字常要改造自 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 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总 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砲”本从“石 ”,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从“火”的“炮”。“快”在唐 宋本有从“马”的俗字,写作“駃”,交通发达后,就由表示 “快感”的意义“快”引申了等等。 再如,当原初构形的意图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便采取 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意功能。 会意或形声字再度累加的 如“捋”、“援”、“歌”等。
3.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三个原则 3.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三个原则
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 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 一符或某一类字符。 根据第三个原则,我们需要考察汉字不同类型 的符号是否都能列入表意体系。其中特别需要论证 的,是带有示音构件的形声字是否仍然可以在表意 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 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结果。声 符是因为增加意义信息被动转化而成的。
汉字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词汇 语义的信息,确证文献语义一般都要用汉字的构 形作旁证 汉字在传承和使用过程中,有分化、假借和通用 现象,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犯望形生训的错误 汉字的表音机制很少,形声字有钩稽古音的线索 作用,但形声字的声符不宜用来直读 字与词既有关系又有很大差别,要有字词相关的 意识,也要有字词差别的意识
古 代 汉 语
主讲:王 宁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第一章 汉字
关于汉字的预备知识
汉字问题的重要性 汉字的性质 汉字的特点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问题的重要性
汉字问题的重要性
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是汉语书面语的依托。他转写汉语口语, 超越方言,使汉语免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汉字是华文教育的基石。不论是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和运用, 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依赖汉字来理解和记忆 汉字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它记载了汉语的过去,影响了汉 语的发展,也影响了汉语今日的现实 汉字字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引渡中华文化的 一叶小舟 汉字的基础教育和研究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要有识别汉 字伪科学的能力
形合:意化以后的部件组成新字时有的还
保留着物象关系
舂(舂)两手举杵在臼里舂米,手在两旁,杵在
上方,臼置其下
薜(尘)籀文的“尘”由三个鹿和两个土构成,土
插在三个鹿之中,象群鹿奔跑扬起尘土
牢(牢)牛被拴在牢圈里,牛在宀中
意合: 意合: 汉字中的大部分已不保留原来的物象
关系,可以考虑字形的整齐、美观来安置构件
汉字的性质
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
1 要看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的哪个 要素相联系 2 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3 不拘泥于这种文字的一字一符,要 看它的整体系统
1.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一个原则 1.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一个原则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 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所以,文字 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口头语言有两个 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 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 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世界文字体 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 ■■■ 木林森
口 回品
因部件相对位置不同而异义 因部件置向不同而异义 因部件数目不同而异义
闷闻问 镚锧楮 闺闸阁
因部件选择与功能不同而异义
汉字与汉语
(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第二性符号系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字形是汉字的本体, 字的音与义是它从语言那里承负来的。汉字必须以自 己的字形关联了语音、语义才能称为文字,因此,他 必须依存于汉语,对语言来说,汉字符号是第二性的。 汉字的历史状态和现状、特点都不是偶然的,是 汉语决定的;但是,有了汉字以后,又反过来影响了 汉语的发展和现存的特点;所以,汉语和汉字是不可 分的、相互依存的两个符号系统。
“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 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 暗 ”等 带入字形:
晶 昭 暗 晦 昏……中的“日”有“明暗”的意义 时 昨 昔 暂 暇……中的“日”有“时间”的意义 旦 旭 莫 晒 景……中的“日”仍具“太阳”的意义
会意字部件的形合与意合
形合:意化以后的部件组成新字时,有 的还保留着物象关系; 意合:大部分已不保留原来的物象 关系,可以考虑字形的整齐、美观来安 置构件。 。
解 (解)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 了 手 ,
意义信息足够说明“解剖”义
孙 (孙)系是连续,子的连续是孙。子系是语
义的结合,不存在物象关系
沙 (沙)沙子在水底,水少沙见,是语义的
结合,不存在物象关系
形 声 相 益
部件意合标志着它们直接和语言结合,意化必 同时有音,形声相益成为可能 隹 —— 锥 椎 骓 谁 睢;雉 雌 雄 雕 雏 雀 马 —— 妈 吗 码 玛 蚂;骑 驯 驾 驱 骋 骄 口 —— 扣 叩 ; 刀 —— 召 叨 到; 喉 咽 喝 吃 吹 叫 削 割 剖 判 刷 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