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导语:《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最近,读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对我有很大触动,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
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教特色对我们现在也很适用:
第一,曾氏认为应当“耕、读”并列,不要丢失农家子弟的本色。“耕”(包括种菜、养鱼、养猪等)可养子弟勤劳之品质并使家衣食足而有生机;“读”则可使家有书香之气。二者结合,则既能提高子弟的各种能力,又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在耕读教育方面,曾国藩强调:“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又严格规定:“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椅、牧粪、锄草,是极好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氏把“耕读”教育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它是家道充满活力、延续不改的辅助力。如果不进行耕读,家庭就像一辆车没有了润滑油一样,会影响其运转的。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要学习曾国藩的教育观点。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是“6+1”,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事事为孩子考虑,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参加劳动,有些很大了生活还不能自理,曾经出现了参加小学集体活动时,一个10岁的孩子还不会剥鸡蛋的现象,因为以前在家里,什么都是家人帮着干的。在国外很重视孩子的锻炼。有些国家孩子平均每天干半个小时以上的家务,而中国只有小时,是几个国家最低的。因此,我们要学习曾
国藩的教育方法,不仅要孩子读书,还要教育孩子适当劳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第二,曾国藩认为,对子弟进行教育,要力持“勤、敬”(谦恭,恭敬),戒骄、戒惰、戒奢。曾氏从家庭全体成员,不管是男是女,是长是幼,都应有出息,不致家道败落的信念出发,纵观考察其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历观古来家世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曾氏认为,理论与事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勤敬二字则贯通其中,这是家世兴衰好坏的基本准则。
与勤敬相反的则是“傲惰”。曾氏认为,教训子弟的关键为力戒“傲惰”。他反复提醒在乡下主持家业的弟弟曾国潢,好好管教子侄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事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在教育子弟戒傲戒惰的同时,曾国藩还主张力戒奢侈。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臣(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他主张:戒傲惰,必须以守谦勤为主;戒奢侈,必须以崇尚俭约为主。
现在的许多孩子,在优越的家庭中长大,不懂得友好相处,不懂得合作。“我爸是李某某”、“我爸是x长”、“李长江儿子打人事件”均应引起我们对教育孩子的反思。我们不能助长孩子的傲戾之气。要教育孩子勤劳的习惯。曾国藩教育子弟“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许多日本和欧美
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在这些国家,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因此我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要让孩子适当经历点失败,能够面对和经受挫折!
第三,曾氏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孝友”,即对长辈要孝敬,对子弟友邻要和善,兄弟之间要团结。曾氏最痛恨的是仕宦之家,因为它能延续一二代者实不多见,最欣赏的是孝友之家,次则耕读之家,如能把孝友与耕读二者结为一体,那么家世将有可能永不衰败。
有一年,曾国藩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赚得1000多两银子,曾国藩寄钱回家,并嘱咐“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虽然,后来弟弟们极力反对改为“八二”,在他们家庭不宽裕时,还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正说明了他的“孝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