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约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
“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
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
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
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曾国藩家书有感(通用24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1曾国藩从一介草民,通过科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成为晚清影响时代最总要的人物,自己组建体制外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延长了满清的寿命。
门徒李鸿章也借曾国藩的栽培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初读《曾国藩家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亲切。
是的,虽然身居高位,但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傲气。
就像那个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自己的兄长一样,不断告诫自己做学问要讲究勤与恒,考试落榜不要灰心……不断告诫自己要不断践行。
曾国藩毕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专一与踏实。
比如看书,在一本书没有看完之前绝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没有理解之前绝不进入下一章。
在学业上贵在有恒心,不要贪多,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同样,他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
每天都会静坐一刻,来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修订成册,不断告诫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他的文字里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孝悌之道。
他认为读书重在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悌。
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向父亲禀报身边发生的零零种种,在不同时刻告诫兄弟们家族团结的重要性,即使不能考取功名,只要能够立德,行得正依然可以成为君子,为光耀家族做出贡献。
对于结果,他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
左右不了世界,只能管好自己,修德与学问多做一分就长进一分,来不得半点虚假。
而最后的功名利禄很大一部分来自天定,有则感恩,无亦坦然。
曾国藩其实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昨天天哪里不舒服,今天买了笔墨鱼肉,后天又要去哪出差。
在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之间,他总不忘告诫家人应当如何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
即使在戎马军营之中,每天面对生死未卜,他依然没有忘记修业与功课。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疑惑。
当时的社会,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新老意识在不断交替,官场腐败,民心浮动,四处起义,可谓内忧外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推荐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推荐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第1篇】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家书是他一生的心得体会和教育子女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他对人生、学习、做人处世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完曾国藩的家书,让我深受启发,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学习和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规划。
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做人处世的道理,他强调了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等品德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和原则,才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些道理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要更加努力地去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曾国藩还在家书中提到了关于学习和工作的道理,他强调了勤奋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他说,“读书如饭,善用如衣”,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他还强调了对于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他认为只有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这些道理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我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不断地进步,也要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此之外,曾国藩在家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他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宝贵,他认为人生苦短,要珍惜时间,要珍惜生命,要珍惜身边的人。
他还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对于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这些道理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要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也要更加努力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曾国藩的家书,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家书不仅让我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学习和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规划。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2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
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
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精品10篇)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精品10篇)】,供你选择借鉴。
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篇1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
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
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
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
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在书店中,这本书往往被附上“成功学”、“人生哲理”等标签,或者说我们对曾国藩本人也是这种感觉,但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在于“家书”二字,以日常为主,记录了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子女日常点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处世之谈,又不乏治军从政之道。
透过这些平实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洁”一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就文风而言,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居高临下的傲气,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话语,而只是一位知识渊博、深谙处事之道的长者的人生体悟。
当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浮现于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从中领悟。
《曾国藩家书》强调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这是曾氏齐家的价值准则。
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不能不强调勤俭。
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即使为官后没有忘记儿时生活的艰辛和勤俭的必要。
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从更直接的来说,即使曾国藩的官阶已经很高,但他仍经常回家告诉家人要勤俭、要养猪养鱼等等,只要做好这几件事情,就算家里没有人做官,也能过得很好。
对于曾国藩的勤俭主张,不仅仅要从物质和经济层面理解,还要从道德和精神层面领悟。
俭以养德,勤俭能调补心态,培养品德,在曾国藩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是孝悌要义,更是保家之道。
《曾国藩家书》强调持之以恒的“恒”,这是曾国藩约束自己的做事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要成其事,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
家书中,他常常以身作则,叮嘱兄弟坚持读书。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
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
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
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
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
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
“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
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
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
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
其一,“治家贵严”。
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
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
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
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
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其二,知足常乐。
读《曾国藩家书》个人感悟心得7篇
读《曾国藩家书》个人感悟心得7篇读《曾国藩家书》个人感悟心得精选篇1纵观中华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冲锋陷阵,吓破敌胆,有的官拜一品,开创盛世等等。
而我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越来越欣赏这位清朝后期的第一名臣。
在读书方面,作为程朱理学的唯一传人,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他晚年回忆学习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读书天赋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别强调一个“静”字,每次看书不允许任何人去打扰,说到读书唯有静才能真正的领悟书中的真谛,读透书中的文意。
而在现在喧嚣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被外面的繁华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
“人若有恒,事无不成”是他一身的写照,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看到他的汗水,却没有看见他含着泪水依然在奔跑。
曾国藩的坚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一日不读书”,只有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
而现实的世界,坚持已经成了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能坚持的人已然不多,当自己回首失败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废导致的失败呢?在他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书信里,他写到“无愧于兄弟”,其实推而广之,就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无论是兄弟还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数学家,一位文学家。
特别是二子曾纪鸿,为了鼓励他,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学习数学。
而现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或许真的是那样,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调节的,只要我们用心花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悟。
何愁不成功呢?读《曾国藩家书》个人感悟心得精选篇2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2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选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第1篇】好书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书信,也是一位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位胸中含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与此同时,它也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家书》曾被媒体誉为“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之心的如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是为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在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还记得在《致沅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封信中,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接着,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观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不能重蹈覆辙。
虽然这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当我如今带着一个大二学生的视角去品读后,有了新的体会。
温故而知新,平凡中瞥见光芒,这或许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身处大学时代,我们大学生常常因接触到错综复杂的信息而感到迷茫和焦虑。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
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
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
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
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
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
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
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精选有关《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范文三篇
精选有关《曾国藩家书》的范文三篇《曾国藩家书》的1 曾国藩生于清代,早年的他并不聪明,命运多舛。
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晚清重臣。
他的智力虽然不如别人,但他时刻检省自己。
一点点努力,坚持了几十年。
对后代的教育,曾国藩也是如此。
连一个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们这些人有什么借口不勤奋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走捷径,一定要脚踏实地。
在曾国藩平叛有功后,被升为了二品大员,但他却保持低调谦虚;在满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曾国藩却在学习西方的知识,为晚清中兴做出宏大奉献。
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不因为自己获得了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曾国藩虽为晚清重臣,但他认为“穷”乃“善身”之道,并以此教育后代。
假如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不懂节省,最终一定会走向败亡。
就像我们不能互相攀比鞋子,书包等。
应该一切从简,好好学习。
不然会因为攀比而变得荒废学业,一天到晚只关心物质。
要节俭自律,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能做到这些的人,将来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为他知道“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道理。
我们也要学习他勤奋,谦虚的优点,一点点的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是也不要过度的去谦虚,过度的谦虚会让人失去很多锻炼的时机。
有些人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认为,“那我一定要成为第二个曾国藩”之类的,却不知道有些东西不要过度地去追求,过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种“奢”。
不需要做得像孔子,明和曾国藩那样,只要去尽自己所能就好了。
《曾国藩家书》的2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家书,这个问题到认真读完他的家书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写家书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也时刻叮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时向父母表达敬意。
言辞之间是充满了好心的批评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担当,承当责任,广交豪杰,能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奉献自己的力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曾国藩家书范文篇1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
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
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
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
《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
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
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
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优秀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优秀1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优秀10篇)】,供你选择借鉴。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篇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字篇2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
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
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
“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
”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
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
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
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
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
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
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
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
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
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
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
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
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
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
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家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家书的典范之一。
这部家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其思想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曾国藩家书以其平实、朴实的语言,直抵人心。
在书中,曾国藩不仅向子孙后代传授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后人展示了一个真诚、勤奋、忠诚的形象。
他在书中强调勤奋、诚实和忠诚的重要性,这些品质不仅是他自己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后人的期许。
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我们成长和成功的基石。
曾国藩家书中的“立身”、“立学”、“立言”、“立事”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
他强调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不断学习,要言行一致,要勇于承担责任。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
曾国藩家书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追求真理和善良。
在家书中,曾国藩还强调了“诚实守信”、“勤俭持家”、“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社会中,诚信是立足之本,而勤俭持家更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同时,敬老爱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提醒我们要尊重长辈,关爱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
曾国藩家书中的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
曾国藩家书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追求真理和善良。
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我对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供大家学习.《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1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_.学习其养生之道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_.学习其读书方法〝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_.学习其治军之道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_.学习其为人之道《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2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应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须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够简便越过.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3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其一,〝治家贵严〞.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其二,知足常乐.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人人皆知的古训,但真正做到的人则寥寥无几.人们对金钱.权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国藩教育子女,〝境地须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欢乐的事,快欢乐乐过每一天,我们平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三,慎独.〝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独处时谨慎,则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心悦诚服;信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是啊,一个人独处时的状态是最最真实的,于独处时.细微处最可见一个人的素养.外表要整齐严肃.内心要思虑静定,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部分.要有爱民惜物的胸怀,大公无私,到达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读这些话,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完全能够用到我们自身.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君子要有高远的志向,有藐视帝王.退却三军的勇气,但不要轻易表现出来.他还说,人在遭遇困境时,正是他的品德修养提高之时.这不仅仅要做到胸怀坦荡,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其五,理财.〝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他认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钱财,不能过于安逸懒惰,能走着就不骑马坐轿,要常爬山,锻炼筋骨.不积攒钱财,子女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就会懂得自立.他还时常拿出家里的钱财接济亲戚家里贫困而年纪大的人.其六,为官.曾国藩认为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这两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让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这两字.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为官不是为一己谋私利,要磊落过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气定.神定.体定〞.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过,就当改去毫无吝惜之心 .为官要爱民.曾国藩每一天早晚两次正餐都和幕僚们一齐吃,席上国事.兵事谈得很少,大多谈学问文章,甚至街谈巷议.这与我们所说的密切联系群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对我们今日仍有进取的借鉴意义.其七,处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国藩说,一个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后天培养的方面.可举一例: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两人素来不和.曾国藩仕途顺遂,左宗棠却怀才不遇.曾国藩曾对左宗棠有举荐之恩,但两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政见不一样,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国藩在向朝廷报功的奏折中有不实的成分,向朝廷告状,使得两人关系逐渐交恶.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写挽联一幅:〝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表达了对曾国藩的敬佩和悔意.曾国藩所处之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但正是那样纷繁复杂的时局,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图青史虚名,但求为国为民……引之后者几多由衷的赞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4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趣味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我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从他的信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开明,能够很快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彼此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最终一点就是关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鸣头疼的毛病,看多书,思虑过度就身体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们写信时,他时不时提到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由于我对于健康十分重视,基本上每一篇他都会提到〝保身〞,所以无比赞赏他这一点.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可是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保密.家书都是对亲朋好友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他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经过他的家书,我觉得这个人很形象具体,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人一样,十分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荐大家读一读,肯定比我更有感触.《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5曾国藩是中国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第二,关于功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第三,君子之忧.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第四,识盈虚之有数.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0
导语:《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最近,读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对我有很大触动,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
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
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教特色对我们现在也很适用:
第一,曾氏认为应当“耕、读”并列,不要丢失农家子弟的本色。
“耕”(包括种菜、养鱼、养猪等)可养子弟勤劳之品质并使家衣食足而有生机;“读”则可使家有书香之气。
二者结合,则既能提高子弟的各种能力,又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在耕读教育方面,曾国藩强调:“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
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
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
”又严格规定:“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椅、牧粪、锄草,是极好之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氏把“耕读”教育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它是家道充满活力、延续不改的辅助力。
如果不进行耕读,家庭就像一辆车没有了润滑油一样,会影响其运转的。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要学习曾国藩的教育观点。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是“6+1”,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事事为孩子考虑,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参加劳动,有些很大了生活还不能自理,曾经出现了参加小学集体活动时,一个10岁的孩子还不会剥鸡蛋的现象,因为以前在家里,什么都是家人帮着干的。
在国外很重视孩子的锻炼。
有些国家孩子平均每天干半个小时以上的家务,而中国只有小时,是几个国家最低的。
因此,我们要学习曾
国藩的教育方法,不仅要孩子读书,还要教育孩子适当劳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第二,曾国藩认为,对子弟进行教育,要力持“勤、敬”(谦恭,恭敬),戒骄、戒惰、戒奢。
曾氏从家庭全体成员,不管是男是女,是长是幼,都应有出息,不致家道败落的信念出发,纵观考察其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历观古来家世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
”曾氏认为,理论与事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勤敬二字则贯通其中,这是家世兴衰好坏的基本准则。
与勤敬相反的则是“傲惰”。
曾氏认为,教训子弟的关键为力戒“傲惰”。
他反复提醒在乡下主持家业的弟弟曾国潢,好好管教子侄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事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在教育子弟戒傲戒惰的同时,曾国藩还主张力戒奢侈。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臣(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他主张:戒傲惰,必须以守谦勤为主;戒奢侈,必须以崇尚俭约为主。
现在的许多孩子,在优越的家庭中长大,不懂得友好相处,不懂得合作。
“我爸是李某某”、“我爸是x长”、“李长江儿子打人事件”均应引起我们对教育孩子的反思。
我们不能助长孩子的傲戾之气。
要教育孩子勤劳的习惯。
曾国藩教育子弟“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许多日本和欧美
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在这些国家,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
因此我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
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要让孩子适当经历点失败,能够面对和经受挫折!
第三,曾氏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孝友”,即对长辈要孝敬,对子弟友邻要和善,兄弟之间要团结。
曾氏最痛恨的是仕宦之家,因为它能延续一二代者实不多见,最欣赏的是孝友之家,次则耕读之家,如能把孝友与耕读二者结为一体,那么家世将有可能永不衰败。
有一年,曾国藩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赚得1000多两银子,曾国藩寄钱回家,并嘱咐“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
”虽然,后来弟弟们极力反对改为“八二”,在他们家庭不宽裕时,还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
正说明了他的“孝友”。
而当今,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有些大学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曾经在某所高校,一位大学生出手阔绰,穿着也是名牌,可是却拿着助学金。
经调查,其家里确实相当贫困,为了他上大学,家里东凑西借、省吃俭用,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而他却为了虚荣,在父母探望自己的时候,却说是老乡有事过来找他。
同样,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因为自己极度自卑,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因一些小事,就将自己同宿舍的4名同学杀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惨案。
这些事情的发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反面的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家教思想,虽然带有他那个阶级的烙印,但其中很多家教特色,如戒奢、骄、惰,守勤、俭、朴等,至今仍闪闪发光。
我们应该通过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具有合理性的精华,在弘扬中华文明、加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