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押题专练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2轮复习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年高考历史2轮复习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013 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 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 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外内》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 元 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授田三十 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把“理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 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 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 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 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 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是儒学向 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

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材料二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强军队战斗力。

(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烈响应。

影响:统一天下。

2.(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三次调研)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

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三套)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山市顺德区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C2、(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 (2016年山东济南市高三部分学校调研考试)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 01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2016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专题练及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专题练及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1.(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2.(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李悝(前455——前395年)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后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经济上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

第三是实行法治,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影响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2019-2020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校测试(教师版).doc

2019-2020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校测试(教师版).doc

2019-2020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校测试(教师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试题出处】2012-2013福州一中模拟【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毛泽东的评论中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材料一是毛泽东在19岁尚在求学时写的作文。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9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9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专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可知其功能为征发民力;“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可知其功能为控制人民;“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可知其功能为征收赋税。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户籍制度从商朝一直演变到清朝可知其特点为历史悠久。

《精品》2019届高三二轮人教版历史选修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精品》2019届高三二轮人教版历史选修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并制成《开皇律》十二篇。

《开皇律》在改订过程中,废除了一些酷刑,如枭首、宫刑等;减省了一些刑律,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

完善“八议”“官当”制度,主要表现在使封建贵族官僚享有“例减”“听赎”等特权。

“例减”主要指七品以上官吏,犯罪皆减一等;“听赎”指九品以上官吏犯罪可以铜赎罪。

《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平、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下诏说:“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朕甚愍之。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完成了“兵农合一”的过程。

隋文帝在府兵统率方面,沿用“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设置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在法律与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朝在法律与军事方面的改革。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10211130357)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10211130357)

专题能力训练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课标全国H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1966 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治国之法,商鞅变法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摘编自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高考历史专题提升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卷

高考历史专题提升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卷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试图保护所有公民和他们的财产。

他取消了公民的债务,废止了债务奴隶制,他还通过继承法保护小户人家,使之幸免破产的命运。

材料二依照农业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依照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义务。

梭伦还鼓舞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最后决策,新设立的民众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

这种将公民划分等级,依照等级的高下,承担一定义务的做法,特别好地确立了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邦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拥有一定的权利,享有尊严,承担相应的义务、—-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梭伦“废止债务奴隶制”的目的和手段。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别简析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石”产生的作用。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目的:保护公民及其财产;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手段:立法、(2)措施:实行财产等级制;恢复公民大会;建立民众法庭。

作用: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提升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培养了公民的法律(司法)观念。

2。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

”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2019届二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专题卷)

2019届二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专题卷)

2019届二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专题卷)1.(2018·辽宁大连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萧太后不满意旧的用人制度,坚持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拔称职的官吏,而重用汉族官僚则是其改革用人制度的核心所在。

她以战略家的眼光,决心改变只有耶律氏、萧氏两族共议国事的贵族统治格局,大胆任用一批才智过人的汉官,像韩德让、张俭……使他们积极为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献计出力,其中韩德让(赐姓耶律,名隆运)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集团中极为重要的人物。

当时,辽朝守旧派势力“雄强”,他们“拥兵握政,盈布朝廷。

……内外震恐”,是当时契丹社会发展的逆流。

萧太后利用汉官韩德让“易置大臣……夺其兵权”,排除了守旧派贵族势力对新政的阻挠。

以法治吏,推进廉政建设,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张宏等《浅析辽朝萧太后的治国方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作用。

答案(1)措施:多方选拔人才,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官;重用汉族官吏;排除守旧派贵族的阻挠;以法治吏。

(2)作用:增强国力,为辽朝强盛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使辽朝在与北宋王朝的对峙中占据主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坚持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拔称职的官吏,而重用汉族官僚则是其改革用人制度的核心所在”“排除了守旧派贵族势力对新政的阻挠。

以法治吏,推进廉政建设”概括归纳萧太后吏治改革的措施。

第(2)问,根据材料“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并结合所学得出:增强国力,为辽朝强盛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使辽朝在与北宋王朝的对峙中占据主动。

2.(2018·五省六校联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对朝政实行改革。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人教版历史选修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人教版历史选修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含答案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三)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咸丰五年(1855年),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认为:民乱必由官贪,民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民,而是官的贪污腐败。

他来湖北后,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对那些庸官、劣官,或治罪、或撤换。

人称赞道:“由于林翼之忠诚,储才之远识,果然使湖北耳目一新,人才之盛冠全国,一时为各方瞩目。

”与此同时,胡林翼通过改漕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饷。

他对绿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弱留强,经裁撤后的绿营只剩下4000多人,与此同时,胡林翼严整军纪,严惩官兵私逃和奸淫掳掠,并以山乡农民、猎户为勇,大力扩编湘军,同时建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楚军。

经过胡林翼改革,把湖北“天下第一破烂鄂”变成了吏治最清明,风气最正的“天下第一富强省”,史称“湖北新政”。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胡林翼“湖北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胡林翼“湖北新政”进行简要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

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

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

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

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

”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

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

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2019年高考历史专项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年高考历史专项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年高考历史专项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典题精讲典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材料二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普鲁士宪法》〔1850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8分〕〔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7分〕【解题技巧】第〔1〕问比较两那么材料的共同点,不难归纳出两者的共同点既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

日本和英国政体的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第〔2〕问,本问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宪政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总结出答案: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1、梭伦在改革中坚持中立化政策,他对此津津乐道:“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厄运,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据此对梭伦改革评价正确的选项是()。

①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平公正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③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利益④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梭伦改革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原那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表达了公平公正,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梭伦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维护平民的利益,排除含③的选项,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那么出分,家贫子壮那么出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

”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②增加户数,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③形成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②③④解析阅读材料,主要说明了商鞅变法鼓励成年子女分家立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改变社会习俗,鼓励进取,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故采用汉姓,反映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实质表达了确立皇族正统地位的目的,故答案为C。

答案C4、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

……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通关模拟演练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通关模拟演练 含解析

1、(2018·珠海高三质检)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成为豪门世族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劳动力及可供剥削对象,也给国家政治造成不便。

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严厉打击。

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

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土断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赋役对象。

——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影响。

解析(1)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也给国家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等问题。

(2)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等信息,从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任答三点即可)2、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

当时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截留和盗窃。

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

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师预测A (学生版)

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师预测A (学生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县的地位比郡高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5.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A、日本门户打开了B、改革时代到来了C、民主政治建立了D、扩张战争开始了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

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

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押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押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押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年份全国卷Ⅰ(乙卷) 全国卷Ⅱ(甲卷) 全国卷Ⅲ考点分布2021清末新政——“江楚会奏”变法方案北魏孝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改革—2020清末新政振兴商务的措施及影响王安石变法实行将兵法的背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的对外贸易2019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命题规律(1)考情盘点:高考侧重于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考查。

(2)考查方式:设问提示语常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

(3)考向预测:一般会选取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题材,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1.关于改革背景的考查维度及改革原因归纳的一般方法(1)改革背景的考查维度直接考查改革的时代背景这类题型一般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改革所处的时代特征,主要回答改革的必要性问题考查改革的主观意图这类题型需要考虑改革者的阶级属性、自身利益、能力水平等方面,实际上是回答改革可能性问题(2)2.对改革特点与作用的考查维度3.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从改革的阻力和动力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或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1.(2021·全国甲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

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

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知其特点为与征税制度密切相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其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土地兼并加剧导致财政危机和统治者改革。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法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

(答对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3. “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概念,它对于研究北朝隋唐社会政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

”“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

”“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

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重,要言之,既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材料二武则天破坏集团的工作首推科举制,大倡文辞之科破格用人,而文辞之科的进士科地位远胜明经科,这与关陇集团推崇的华夏正统经学治国理念也是大相径庭的。

她开设武举科,也对军功贵族世袭在观念及实践上给予巨大冲击。

武则天还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洛阳,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下以长安为信仰中心的格局。

她还以婚姻为纽带,缔结“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以武氏寒族介入关陇集团,在文化层面把已经不占优势的关陇集团进一步拖下来,原来的胡汉精英集团堕落的速度加快了。

——曹印双《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1)据材料一概括“关中本位政策”的特征。

(2)材料二中武则天打击关陇集团的措施有何特点?其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层流动、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关陇区域是“关中本位政策”生成的空间;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垄断把持政权;围绕整军务农富国强兵实施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成为“关中本位政策”实行的物质基础;融合胡汉民族精神。

(2)特点:通过国家制度的改革进行打击;多种措施并用,重在从精神文化价值层面进行打击。

影响:加速了关陇集团和魏晋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给胡汉中下层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促进了胡汉融合。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点之一。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①废除科举制,大办各类新式学校(当时称为学堂)。

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取士,再加上鼓励兴办新式学堂的政策一一落实,我国出现近代以来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

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 000多所。

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

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②提出新的办学宗旨。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

”1906年清政府又提出“忠诚、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崇尚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的五项办学原则,清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又宣称,学堂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

③制定全国统一的新式学校学制。

仿照日本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大学)。

并规定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师范和工程技术职业教育。

部分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兴办女子小学和师范学校。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提出的办学宗旨和传统旧式学校办学宗旨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史作用,从推动教育的转型、以及教育的近代化方面分析。

【答案】(1)同:都以儒家纲常礼教(或忠君尊孔思想)为办学根本原则。

异:旧式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儒家的文化知识传授,忽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新政教育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

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只突出德育、智育,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旧式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封建官僚(或读书做官),新政教育改革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实用人才。

(2)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新式教育转变,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也产生深远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

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

“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是中国可以薪火相传的根本”,这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基本判断。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

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

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

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

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

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得出教育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中“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得出政府重视科研,“抗【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部的高校遭受破坏,被迫内迁;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2)论证:李约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校数量增加、高校规模扩大;重视科学研究;科技专利数量增加;培养出一批杰出科学家。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

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

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