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措施分析

2020年5月第9期临床用药论坛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措施分析石淑珍嘉峪关市酒钢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摘要】目的:探讨对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相应措施,以提高疗效。
方法:选取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对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等,均予以及时干预,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干预后,基本能继续完成治疗疗程。
结论: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皮肤症状、消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对此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干预,可有效控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071-02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乙肝和丙肝等,其中乙肝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乙肝病毒的可持续性复制及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等种种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抑制病毒复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是治疗的原则。
目前临床上针对乙型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干扰素因其具有抗病毒、抗纤维化及调节免疫力等优点成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但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后,因长期用药及药物对身体的作用,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造成患者心理、身体的不适,从而影响疗效[1]。
本文针对临床所选病例,对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治疗干预,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作为研究对象。
干扰素有哪些副反应?.docx

干扰素有哪些副反应?
干扰素作为一种免疫促进剂在临床上使用已日趋广泛,目前是治疗丙型和乙型肝炎的一线药,在肿瘤治疗方面亦起到相应效果。
有些人认为,干扰素是免疫促进剂,使用它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实任何药物都会有副作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不仅很常见,而且还多种多样。
早期不良反应用药一周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流感样表现,如发烧、畏寒、身痛、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症状较轻时可不予治疗,只须适当多喝些开水、卧床休息,一般10日左右症状便可消失。
症状重者则须服用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中期不良反应用药1个月后有的病人会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或精神症状,如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判断力障碍、嗜睡或失眠,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精神症状。
如果患者原有抑郁、狂躁病史,则可能会使原发病加重或复发。
一般消化道反应较轻者,经2~4周可自行缓解,重者则宜服用促消化药。
皮肤过敏反应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不须特殊处理,但应注意避免刺激皮肤。
失眠较重者可服用弱镇静剂,精神症状较重时则应立即减药,或停用干扰素。
部分患者在用药两个月后可出现脱发,大剂量用药时可提前发生,小剂量时可于3个月后发生,女性较男性更明显。
此外还可导致一过性蛋白尿及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等骨髓抑制现象,个别患者原有的糖尿病、心脏病可能加重。
虽然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可以逆转,副反应的轻重每个人并不一样,也不一定都会发生,但作为开方用药的医生,在使用干扰素前一定要给病人讲明利弊,病人一旦用药,就要有迎接不良反应的思想准备。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可以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也可以睡前注射干扰素或者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
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1、干扰素可以治愈乙肝吗不同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程度不一,自身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使用干扰素必须强调个体化,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剂量和疗程要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临床资料显示,小于30岁年龄组远期有效率达70%以上,30—40岁年龄组为30%,大于40岁的年龄组仅为18%。
表明青少年期是最佳治疗时期,此年龄段的患者自身清除能力、肝脏修复能力均较强,预后也较好。
如使用干扰素每次500万单位或1000万单位,每周三次,皮下注射,其疗效优于每次300万单位的治疗。
干扰素可以治愈慢性乙肝吗?使用干扰素6个月的有效率仅为18%,疗程1年的为40%,疗程2年的为68%。
研究表明,足够的剂量和疗程是影响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
2、干扰素的合理应用2.1、在发病期间使用干扰素可以联合使用转移因子,以提高干扰素使用效果并能缩短病程、降低疫病造成的损失。
2.2、如果机体组织损伤严重,已处于败血症或毒血症阶段,此时使用干扰素,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为时已晚。
临床应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不 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 乏力和虚弱是最常发生的 神经毒性反应 。IN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失 眠、 F 视力 障碍 、 注意 力不集中 、 向力障碍 、 听 、 定 幻 幻视等神经精神症状 。亦有 出 现精神不振 、 企图 自杀及癫痫发作者I 神经系统 的症状通常持 6 1 。 续整个治疗过程 , 于结束 干扰素治疗 后数 日 ~ 周 内缓解 。IN 3 F 导致神经毒性 的机 制不明 , 根据临 床症 状及脑 电图异常 , 推测 IN对前叶可能有直接损伤作用 , F 继发性 细胞 因子 I一 、 一 、 L 1 I 2 L T F等 以及神经 内分泌的变化可能也参 与了 IN的神经毒性。 N F
密 切 观 察 出 血 征 象 ,监 测 纤 维 蛋 白原 ,有 时 纤 维 蛋 白原 在 用 1 2 即可 降 到 l ~次 g以下 。 于 纤 维 蛋 白原 大 于 4 0m /L的患 对 0 gd
43 蚓 激酶是 从赤子 爱胜蚯 蚓 中提 取的一种 酶复合 物 , .
含 有 两 种 类 型 酶 ,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ls ioe cvt ) 纤 纤 pam ngnata r和 i o
用 IN一般不发生红 细胞减 少 , F 也极少有感染或 出血发生 。但 有报道 IN O 可 引起 免疫介导 的溶血性贫血 伴 C o s F —t omb 试验 阳性 、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症等 , 通常 于停止 IN及 应用免 F
疫抑制剂 治疗 2周 ~ 内 ,外 周血 细胞计 数恢 复到 以往水 3周
于辅 助 治疗 。
( 文完) 全
注射可以获得 良好 的效果 。这类药物虽然应用广泛 , 但缺乏大
规 模 循证 医学 的证 据 和应 用指 南 的肯 定 。 用 法用 量 :~ 0Ud 5 1 /,联 用 3d 4d ~ ,需 密切 监 测 纤 维 蛋 白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外剧 血细 胞下 降 1 . 概述 与机 制 :在 I F N一 0 t 治疗 所致 的外 周 血绌 胞 _ l 卜
良反 应 ,常 见 的不 良反应 有流 感 样症 状 、外 周 血细 胞 和 降 巾, 以中性粒 细胞 干 ¨ 血 小板 ( P ) 卜降最为 明 ,其
血 小板 计数 下 降 、 内分泌 和代 谢 性疾 病 、 消化 道症 状 和 发 生机 制 尚未完全 明确 , 几 丁 能与 1 F N — c 【 直接对召 髓祖 细胞 神 经精 神 异常 等 [ 1 - 5 ] 发 生 牢见 表 1 。少 数 患者 几 丁 引起严 ( p r o g e n i t o r c e l l s )增殖 的直接 抑制 有关 [ 9 q o ] 。也 可 能 粒 蘑 良反应 ,如 间质 性 肺 炎 、 自身免 疫性 溶 血或严 重 精 细 胞集 落 刺 激 因 子 ( G— CS F )或 噬 细胞 粒 细 胞 集 落刺 神 性 疾病 等 。 正确 处 理 [ F N 一 Ⅱ 治 疗 中 的不 良反应 呵提 高 激 [ 大 ] 子 ( GM. CS F)分泌 下 降有 关 …] 。此 外 ,I F N一 0 l 所敛 患 者 依 从性 , 从 而有 效提 高 I F N. 0 【 疗 效 。发 牛严 重 不 良 f l J 性 粒 细胞 计 数 卜降 叮能 与 患者 基 多态 性 即 I F N— c 【 信 反 应 者常 需 停止 治 疗 , 以保证 患 者 的安 全 。为进 一步规 号通 路基 因的 单核 苷酸 多态性 ( s NP s )有关 , 故表 现 为 范 并优 化 慢 性病 毒 性 肝 炎患 者 I F N一 0 【 不 良反应 的管 理和 个 体差 异 。 治疗, 《 中华 实验 和临床 感 染病杂 志 ( 电子 版 )》、 《 L 卜 I 2 . 临床 表 现 : 中性 粒细 胞 显著 下 降 常 发生 侄 治疗 2
李亚磊院长详解:干扰素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干扰素也有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如下: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
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
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李亚磊院长详解: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
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不良反应观察和处理

[1] Schouten J.Treatment of cirrhotic ascites.Acta Gastroenterol Belg, 2007,70(2):217-22.
[2] 中华 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学分会 ,肝 病学分 会.病毒 性肝 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 杂志 ,2001,19(1):56-62.
祖 国医学认 为 肝硬 化顽 固性腹 水 属 “臌 胀 ”,喻 嘉 言在 《医 门法 律、胀 病论 》中概括 为 “胀 病 亦 不外 水 裹 ,气 结 ,血 瘀 ”。现代 中医则 认为顽 固性腹水 的发病是患 者肝硬 化后肝 脾 失调 ,气虚 血淤 ,气 血水 不通 ,水 液停 聚所至 ,尤 以脾 虚血 淤 ,水湿 内停 最重要 。此 时如单 纯应用西 医利尿 治疗会 更加 损 伤患者 的脾 肾 ,加重病情 。本 组实验选 取 4项 主要指 标作 为判断疗效 的标 准 ,体重和腹 围反应腹 水 的变 化 ,Alb和 Tbil
表 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 的变 化( ±s)
· 15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讨 论 肝硬化顽 固性腹水主要是指在 限水 限钠基础 上 ,对 大剂
量 利尿剂治疗无 反应的腹水 ,是终末期 慢性肝病 的常 见并发 症 J。目前针对肝 硬化 顽 固性腹水 主要 的治疗 手段包括 :利 尿剂结合放腹水 ,输注 血浆或 白蛋 白,腹水 浓缩 回输 ,腹腔静 脉分流术 ,TIPS,肝移 植等 。以上 治疗 手 段往 往 需要 特殊 的 技 术 ,或 者花费较高 。
反应 肝脏合成及代 谢 功能 。从 实验 结果 可 以看 出在利尿 补 充 白蛋 白治疗基础上 ,加用 中药益气 疏肝 、化瘀利 水治疗后 , 各项 观察指标均有 明显改善 。而且 中西 医结合治疗 ,方 法较 简单 ,无需特殊技 术及设备 ,临床 操作较 简便 ,利 于基层 医 院 开展 ,值得进 一步研究与探讨 。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2期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产生机制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流感样症状患者一般可于注射IFN 2~5小时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有时可达40℃,高热时可伴有寒战,一般在发热3~4小时后自行退热。
注射3~5次后多数患者不再发热或呈低热。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IFN≥3.0×107 U/次时,>70%患者会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可采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亦可于IFN注射0.5~1小时前服药,以预防和减轻发热等症状。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接受IFN治疗过程中,约20%的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轻到中度减少,但极少引起感染或出血。
一般停止IFN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能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开始应用IFN的2周内即迅速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大于淋巴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一般在随后的4~6周可逐渐趋于平稳,停药后可迅速回升至基线水平;IFN可使血小板计数下降10%~50%,往往在注射后24小时即出现,并持续整个疗程。
少数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即有明显血小板水平减低,应用IFN后其血小板计数可能降至警戒线(30 000~50 000/mm3)以下,从而影响IFN的应用。
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应用IFN期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13%~60%,多为轻度,不影响治疗;症状严重者不足10%,但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IFN治疗终止的最常见原因。
乏力和虚弱是最常发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其他包括眩晕、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视觉定向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幻觉、昏迷、味觉减退、食欲缺乏、性欲减退、抑郁、易怒,甚至自杀行为等。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等。
尽管干扰素在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 易疲劳:干扰素的使用可能导致疲劳感,这可能是因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导致了身体疲倦的感觉。
2. 发热和寒战:干扰素的使用会导致发热和寒战,这是因为干扰素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引起体温升高和寒战等反应。
3. 皮肤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引起一些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红斑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是轻微和可逆的。
4. 消化系统反应:干扰素的应用可能导致一些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暂时性的,不会对身体造成持久影响。
5. 心血管系统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导致一些心血管系统反应,如高血压、心律不齐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可逆的,但在使用干扰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健康状况。
除了上述常见的副作用,干扰素的使用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抑郁情绪、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龙源期刊网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李兴旺来源:《保健与生活》2007年第06期老刘患有丙型肝炎。
近些年来,他的肝功能一直不太正常,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丙肝病毒RNA呈阳性。
医生建议他使用干扰素治疗,但他听说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大,一直不敢使用。
最近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肝病已经发展成了早期肝硬化。
其实,干扰素作为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临床应用已经多年。
但由于其疗效的局限性和较多的不良反应,使人们一直无法把它看做能攻克病毒的“青霉素”。
虽然干扰素有多种不良反应,但总体上看还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
干扰素治疗的早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流感样综合征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1)流感样综合征:是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患者在使用的最初1周都会出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头痛、鼻塞等。
发热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4~8小时,可持续4~12小时。
一般前1~2次给药时最严重,随后症状逐渐减轻,大约10天后症状便可消失。
如果每周应用3次,有部分患者在间隔2天后再次给药时仍会有轻度症状。
一般患者只需多饮水,症状重者则可在使用干扰素的同时服用一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这种反应一般不影响治疗的进行。
(2)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可发生于首次给药后,一般在治疗后第1周下降最明显,尔后多趋于稳定。
大部分患者下降并不严重,但有部分患者显著下降,以至于不得不停用干扰素,这是早期终止干扰素治疗最常见的原因。
一般停药后血细胞数在短期内会恢复正常。
另外,干扰素治疗还有中长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或精神症状。
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精神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判断力障碍、嗜睡、抑郁或失眠等。
一般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比较轻,1~2周即可自行消退。
部分患者在用药2个月后可出现脱发,女性较男性更明显。
用药后如出现黄疸甚至发生重型肝炎,则应停用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又影响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作更为详细的解读。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流感样副作用: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反应的强烈和病人的体质、剂量大小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注射的1~3针,个别病人第3针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1针反应最为强烈,大多发生于注射后3~6小时。
预防的方法可选择在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也可视出现症状的轻重酌情处理,如出现较重,给予解热镇痛药,如较轻给予多饮水,多休息即可。
一般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大多病人能渡过这个时期,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而不能耐受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系统作用:也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其发生的机理大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往往见于用药2周~2个月内,3个月后则趋于稳定,故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当每2~4周检测血象,必要时1周检测一次,甚至2~3天复查一次。
是否预防性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尚有争议,如血象低于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 109/L,血小板计数>75 x 109/L,可加强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同时严密监测血象,干扰素剂量和用法不变。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α 剂量;1~2 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干扰素虽然对治疗肝炎病毒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点1.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
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
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
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
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
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
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
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干扰素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
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7.引发冠心病: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8.脱发:发生率也挺高,在长期用药超过三个月时,几乎8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如何应对不良反应:1.流感样症状的处理:发热时可给予乙酰氨基酚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干扰素用药时机掌握在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或休息日给药;多饮水,吃平衡膳食。
2.头痛的处理:服用镇痛药,尽量避免强光和噪声,不饮酒、少食富含酷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食物,限制咖啡因的摄入,保证每日足够睡眠及充足的水分。
3.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的处理:干扰素注射前口服对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处方退热药,就寝前或者傍晚给药,使患者在睡眠中度地发热期;冷敷、热水浸泡或理疗、按摩。
干扰素不良反应与处理

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发表者:孙凤霞(访问人次:1130)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 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Ⅲ)。
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E9/L,血小板<50×10E9/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E9/L,血小板<30×10E9/L,则应停药。
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Ⅲ)。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孙凤霞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使用干扰素前应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中也应密切观察。
抗抑郁药可缓解此类不良反应(Ⅲ),但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α。
4、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抗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
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严重者应停药。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发生上述反应时,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摘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认为,这种全身不良反应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也可能与患者出现治疗应答有关。对于全身不良反应,医生和患者的认知程度较高。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治疗初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指南》建议可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症状,且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或消失,因此较少患者为此中断治疗。
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 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下降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不良反应或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并不严重,患者基本都能坚持治疗。
应用干扰素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流感样症状和一过性骨髓抑制,其他不良反应,如精神异常、产生自身免疫抗体等亦有报告。关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明确阐述,《指南》中还明确了干扰素应用的禁忌证,这对于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我国临床医生在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应结合《指南》中所明确的处理意见和禁忌证,合理应用干扰素,并正确处理不良反应。
对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治疗
表2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
妊娠 甲状腺疾病
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 视网膜病
未能控制的癫痫 银屑病
根据笔者多年对干扰素的临床应用经验,在处理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时应当做到“三要一不要”:
治疗之前要与患者多沟通,把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实践证明,患者的思想准备越充分,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越高。
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要多观察,特别在治疗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实验室指标异常及程度,以便及时处理。
最近发表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亦明确指出,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速度和幅度,对于下降速度较快的患者应当更加密切监测,及时处理。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还要关注是否伴有出血倾向,对下降速度快,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当高度重视。
在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ALT升高,升高的程度因人而异,一般不伴有胆红素升高。这种ALT升高的现象一般认为与干扰素激发的免疫反应有关,常常提示可能发生免疫应答。但ALT明显升高者也提示肝脏炎症程度较严重,甚至与出现肝脏失代偿有关。因此根据ALT升高程度进行适当对症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不良反应或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严重者要及时处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治疗剂量的调整或用药间隔时间的调整。
对使用干扰素的患者尽量不要轻易中断治疗,以免影响整体疗效。
表1 干扰素一过性抑制骨髓的处理
慢性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育龄女性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采取避孕措施,妊娠期间禁用干扰素。对于意外发生、又不愿终止妊娠的患者,妊娠期间不应继续使用干扰素,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对于干扰素治疗后已经出现病毒学应答的患者,为避免停用干扰素后出现的病毒反跳和病情复发,可改用拉米夫定继续抗病毒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最令人关注,常是不能坚持治疗的主要原因。多数学者仍认为,这种现象主要由于干扰素一过性抑制骨髓引起,随着治疗的继续或对治疗方案的适当调整可逐渐好转,治疗结束后亦可恢复正常。我国《指南》对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肝炎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明确给出处理原则(见表1)。
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检测自身免疫抗体,对于产生自身免疫抗体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必要时应停药观察。糖尿病并不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症,但干扰素治疗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因此干扰素治疗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关于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我国《指南》有明确阐述(见表2),临床医生应参照执行。
干扰素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流感样症状等全身不良反应 Marcellin等的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单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发热59%、乏力42%、肌肉酸痛27%、头痛24%、食欲减退18%、关节痛15%、脱发14%、腹泻11%、头晕8%、失眠8%、恶心8%、情绪激动7%、喉痛6%、寒战6%、注射部位反应6%、咳嗽6%、上呼吸道感染5%、瘙痒5%、上腹部痛5%、背痛2%。
未戒断的酗酒/吸毒 既往抑郁症史
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
失代偿期肝硬化 未控制的高血压
有症状的心脏病 总胆红素>51μmol/L,
特别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
治疗前血小板<50×109/L
一些研究提示,干扰素治疗中出现外周血细胞或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不一定都存在骨髓抑制,一些患者可能存在骨髓增生活跃。还有研究报告,干扰素治疗后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并没有继发性感染增加的风险。
在Marcellin等的研究扰素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8%。这两项研究都提示,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且较拉米夫定治疗的对照组(2%和7%)无明显增高。
其他不良反应 在2项国际多中心试验中,聚乙二醇干扰素单药治疗患者的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3%和5%,出现严重甲状腺功能紊乱者2例(1%)。对于出现严重精神异常的患者应停药观察,并请精神科医生共同诊治。
出现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原因主要与干扰素诱生甲状腺抗体相关,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中指出,对于治疗过程中发生甲状腺功能相关的指标(如TT3、TT4、TSH)升高或下降时,应与相关专科医生会诊,必要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暂停干扰素治疗。
血小板<50×109/L,应降低IFN α剂量; 血小板<50×109/L,应降低IFN α剂量;
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75×109/L,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5×109/L,
血小板 < 30×109/L,则应停药。 血小板 < 30×109/L,则应停药。
器官移植者急性期(肝移植除外)**
研究表明,由于安全性原因中断治疗者占7%,由于1项或1项以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需要调整剂量继续治疗者占37%,其中血小板减少者占19%、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占17%、ALT升高者占7%。调整剂量后,多数患者能继续坚持治疗。关于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不良反应或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的其他研究较多,但多与本项研究结果相似。
干扰素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干扰素主要为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这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疗效肯定,临床治疗经验较丰富。但干扰素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或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较为常见,发生率较高,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甚至是影响到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治疗、能否坚持治疗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ALT在5倍正常值上限之内,可以不作处理;如在5~10倍正常值上限之间,可以应用护肝或降酶药物处理;如在10倍正常值上限以上,应加用甘草酸制剂治疗,以抑制较强烈的免疫反应,如控制效果不明显,甚至继续升高或伴有胆红素升高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可收住院治疗或暂停干扰素治疗。一旦病情稳定,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干扰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