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改革及设计方案(参考模板)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改革及设计方案(参考模板)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改革及其设计方案(参考模板)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概述及课程特点统计学原理是财经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收集、整理经济及管理方面的数据资料,并通过特有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描述所研究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水平、速度、比率关系,运用科学推断原理由样本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从而达到认识现象数量发展变化规律的目的。

该课程属于方法论科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直以来,课程沿用期末闭卷笔试考核形式,平均及格率低于经济类其他课程的平均及格率。

这其中既有课程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基本素质下滑等原因,也有教材内容体系不当、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

为解决教材问题,从本学期开始已经采用《应用统计教程》教材,该教材的内容体系简化了有关统计学理论和概念的赘述,省略了繁杂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基于Excel软件技术,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分析及计算结果的正确解读,体现了在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基础上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经济类学生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统计基础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无论是从与教材配套改革方面还是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课程考核内容及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无论是课程考核内容的改革还是考核形式的变化,都基于以下指导思想:1、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人才既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有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

因此,该课程考核改革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为基本指导思想。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统计学原理是为广播电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应该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

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掌握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分析提供基本的数量分析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统计学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3)根据本课程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特点,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把学科理论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际数据的分析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使用本课多种媒体教材。

在学习中应有重点、有选择地使用好本课的教学材料。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1.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具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

统计学原理教学设计

统计学原理教学设计

统计学原理教学设计一、引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统计学原理作为统计学的基础,对于学习和应用统计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总体、样本、变量等;2. 理解统计学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3. 学会描述和展示数据的方法,如频数分布表、直方图等;4.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统计量,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5.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推断方法,如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

三、教学内容安排1.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术语的介绍a. 总体和样本的概念及其关系b. 变量的分类和测量尺度c.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2. 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的教学a.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b. 抽样方法的介绍和应用c. 数据清洗和处理的基本步骤3. 数据描述和展示方法的教学a. 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的制作和解读b. 直方图、饼图和条形图的应用c. 散点图和箱线图的使用4. 基本统计量的教学a.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解释b. 方差、标准差和四分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 统计推断方法的教学a. 置信区间的估计和应用b. 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步骤c.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统计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实践操作:设置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考试,用于检验学生对统计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学生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以检验学生对统计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第2版电子教案

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第2版电子教案
连续型随机变量
取值充满某个区间的随机变量,如 正态分布、均匀分布等。
03
02
离散型随机变量
取值可数的随机变量,如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等。
分布函数
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分布规律 的函数。
04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数学期望
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位置。
方差
描述随机变量取值与其均值的偏离程度,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离散程度。
阐述中心极限定理、大数定律等与抽样分布相关 的定理,以及它们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参数估计
01
参数估计的概念
阐述参数估计的定义、目的和分类。
02
点估计
介绍矩估计、最大似然估计等点估计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条
件。
03
区间估计
阐述置信区间、置信水平等概念,介绍单个总体均值、比例和方差的区
间估计方法,以及两个总体均值差、比例差和方差比的区间估计方法。
课程任务
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运用统计方法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 表、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测度、概 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 分析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进行 数据处理和分析,具备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VS
实施
在实施统计调查时,需要按照调查方案的 要求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 信息安全。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整理
统计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审核、分组、编 码和录入等步骤。其中,数据审核是确保数 据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对数据进行逻辑检 查和计算检查。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1、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统计有时指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二、统计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方法1、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所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开发。

2、统计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

统计学原理教学计划

统计学原理教学计划

统计学原理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统计学原理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收集、处理和解释数据的方法和技巧,可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市场调查、医学研究、经济分析等。

本教学计划的主题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二、活动安排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a. 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b. 掌握常见的统计学概率分布和假设检验方法;c. 能够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内容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安排:a. 统计学基本概念介绍;b. 数据收集和整理;c. 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d.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e. 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f. 实际案例分析和应用综合训练。

3. 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a. 教师讲授:通过授课介绍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b.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实践操作;c. 组内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案例问题;d. 课堂演示:教师通过案例演示,展示统计学原理的应用。

三、教材使用1. 主教材主教材《统计学原理》是一本经典教材,内容全面、体系清晰,适合初学者使用。

2. 辅助教材a. 《统计学基本概念导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b.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详细讲解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c. 《统计学案例分析》:给出了丰富的统计学案例,可供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训练。

四、评价与改进1.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将使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a. 平时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小组讨论汇报等;b.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c. 期末考试:通过综合分析实际案例,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原理的应用能力。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将及时进行教学改进,包括:a.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b.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组织学生参与实际调查和分析项目,提升应用能力;c.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统计学原理知识。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教案系(部)专业年级课程班级姓名第1次课周 2 学时数 2课题:总论(上)教学目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好统计学,同时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从整体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含义,正确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统计的涵义2、统计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3、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难点:1、统计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交流。

教具:粉笔、黑板、黑板擦。

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一讲:总论(上)▲课程的引入:1、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源泉,而且具有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支持决策的作用。

任何国家、部门、单位乃至个人都不能离开信息而生存和发展。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党和各级政府编制计划、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是为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指出: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教育家不能离开统计而究学,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管理。

所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懂得统计,学点统计知识。

2、如何学好统计学统计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统计学中概念多、公式多,学习难度较大,要靠平时多看、多练、多问;要注意学习方法,注重理解;要结合实际学习,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一、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统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统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原始社会:统计萌芽时期;2、奴隶社会:有了初步的国情统计;3、封建社会:有了初步的发展;4、资本主义社会:统计成为一个独立部门;5、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1、国势学派:代表人物是康令和阿亨瓦尔,他们只用文字而几乎不用数字对国情进行系统的描述。

2、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是威廉.配弟,开始用数学的方法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行对比。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第( 1 )次课讲课时间 9.17本次课讲授的重点、难点1、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分类2、统计总体、样本、总体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3、统计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4、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5、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变量和变异、统计调查、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等学生自学需要参考的资源(主教材、辅导教材、网络资源)1、浏览文字主教材、《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内容、2、电大在线:VOD点拨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

作业的布置或作业的讲解安排(本次不安排不用填写)完成第一次作业中相关内容的作业小组活动的时间小组活动的题目安排(本次不安排不用填写)无小组活动的讲评无备注面授辅导教师签名:董建斌《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第( 2 )次课讲课时间 10.8本次课讲授的重点、难点1、统计整理的一般概念2、统计分组3、组距、组中值的计算4、分配数列的作用,累计频数及累计频率的计算5、根据具体资料按规则编制统计表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组限(下线和上线)、组中值、频数和频率的含义次数分配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学生自学需要参考的资源(主教材、辅导教材、网络资源)浏览文字主教材内容电大在线:VOD点拨中的第三章的内容。

作业的布置或作业的讲解安排(本次不安排不用填写)第一次作业讲评小组活动的时间小组活动的题目安排(本次不安排不用填写)小组活动的题目:利用统计学的基本范畴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间为20分钟小组活动的讲评教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进行总结、提升备注面授辅导教师签名:董建斌《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第( 3 )次课讲课时间 10.15本次课讲授的重点、难点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相互关系2、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3、简单算数平均数、加权算数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算数平均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根据众数、中位数的含义确定众数和中位数、变异系数的含义学生自学需要参考的资源(主教材、辅导教材、网络资源)浏览文字主教材、《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内容电大在线:VOD点拨中的第四章的内容。

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引言:统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与实施,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统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样本、总体、平均数等;3.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决策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我们需要选择和组织适合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内容选择:1. 统计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介绍统计学的定义,以及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如抽样、测量误差等;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样本、总体、变量、频数等;3. 统计学的应用方法:介绍统计学的应用方法,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4. 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决策中的应用:介绍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决策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效的运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知;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自进行统计学的应用,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4. 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实际的统计学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方法。

2024版《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

2024版《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

《统计学原理》教案设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描述性统计方法目录•推断性统计方法•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初步•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初步•指数分析与综合评价初步•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学原理课程概述统计学定义及作用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数据的内在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学应用领域统计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为各学科的实证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

统计学原理课程重要性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和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0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观念。

0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

02能力目标学生应具备独立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结构教材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两大部分。

描述统计学主要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推断统计学则介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推断方法。

教材结构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先介绍基本的统计概念和方法,再逐步引入更复杂的统计技术和理论。

同时,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应用。

02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1 2 3研究对象的全体,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

统计总体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用于推断总体特征。

样本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值称为总体参数,描述样本特征的数值称为样本统计量。

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统计总体与样本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数据类型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测量尺度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标准化等。

数据处理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数值,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等。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能够熟练运用 Excel 进行数据分组和绘图。
(1)数值型数据的分组、频数分布、图表显示;(2)分类数据、顺序数据 和数值型数据在图表类型上的选择 (1)以某一调查课题为例,说明从数据收集到数据整理在内容上的联系, 并从中理解数据整理的任务;(2)以某一组数据为例,先引导学生完成数 据整理的过程,再归纳数据整理的步骤;(3)突出数据整理的 Excel 的操 作,让学生体会 Excel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的便利和快捷,通过多媒体展示 Excel 操作路径。
(1)假设检验析的基本思想与步骤;(2)单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与参数估计并列,假设检验是推断统计两部分内容中另一重要分支,共同构 成推断统计内容体系,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假设检验的思想更加抽象, 学习难度较,因此,(1)应在理解统计量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基础 上来学习假设检验的内容;(2)把握假设检验结论的随机性与犯错误的概 率;(3)以案例形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案例引入:通过案例《男女大学生平均月消费支出差异性检验》,说明假设
检验在实践中的作用,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结合实例
理解假设检验的思想。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
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2、假设检验的步骤 3、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4、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的关系 小结:内容回顾,PPT 要点回放 第一节课后练习
案例引入:通过案例《见证奇迹》,引发学生思考,在完成一项调查之后,
怎样进行数据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展示整理的结果?
一、数据整理的程序
1、数据预处理 2、数据分类或分组 3、图表显示
二、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的概念 2、品质数据分组 3、数值型数据分组
4
教 学 过 程 (2)

2024《统计学原理》教案

2024《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描述性统计方法•推断性统计方法•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初步•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初步•指数分析与综合评价初步•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应用领域统计学原理课程结构统计学原理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科学,是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统计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工程学、商业等各个领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包括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实验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

1 2 3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和处理方法,熟悉常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的含义和应用。

知识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具备基本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素质目标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统计学原理》(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统计学导论》、《应用统计学》、《数据分析与统计建模》等。

同时建议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

02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统计总体与样本统计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量。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用于推断总体的性质。

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数据类型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变量的特征,可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测量尺度对变量的测量精度和度量单位,包括类别尺度、顺序尺度、等距尺度和等比尺度。

不同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和变量特征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和测量尺度。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的统计学原理是为广播电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它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一章统计总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的涵义及研究对象(二)统计研究方法(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第二章统计调查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一)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三)统计调查方案(四)统计调查方法第三章统计整理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

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二)统计分组(三)统计分布(四)统计表第四章综合指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一)总量指标(二)相对指标(三)平均指标(四)变异指标第五章抽样估计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

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及特点(二)抽样的基本概念(三)抽样误差(四)抽样估计方法(五)抽样组织设计第六章假设检验不做考核要求第七章相关分析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

第五章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度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①明确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②熟练掌握数值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③了解众数、中位数的概念、特点及其计算方法;④能正确区分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了解几种平均数之间的关系;⑤了解计算平均数和离中趋势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①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②数值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③众数、中位数的概念、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①平均数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②众数、中位数、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度量方法的选择问题;③偏度、峰度的度量问题。

四、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次课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平均数的概念和作用二、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三、教学难点①总体分布及其数字特征的定义与估计问题;②平均数的定义。

四、教学时数:2学时五、课堂设计一、回顾与引入〖要点〗描述性问题与探索性数据分析二、统计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基本内容〗1、统计分布:概念与问题(1)总体分布(理论分布、抽象分布):分组逼近过程(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2)数据分布(经验分布):频数(率)分布数列2、数字特征的概念与问题(1)总体参数(2)样本估计量三、平均数(集中趋势指标):定义、特点、作用与类型〖基本内容〗1、定义(1)教材与参考书上的描述(2)“在某标志的(随机)变化过程中,我们(‘客观上’)发现或(‘主观上’)认为存在一个可能的标志值,它是该变化过程的均衡点或均衡状态,此即该标志的‘平均数’。

”(3)例释(有大量的均衡存在的现象):①人类性别比;②中国汉族人在人类学意义上的一般特征。

(4)理论上的解释:大数定律2、特点、作用与类型〖阅读教材〗六、本次小结当我们欲估计总体的种种性质时,其中一类即总体的“同质性”。

这种“同质性”真义何在?它的确是存在的吗?此即本次讨论的主要问题。

主要结论是:这种“同质性”即某标志变化过程的均衡状态;其存在的基本理论根据即所谓“大数定律”;其度量方法又可分为二类:位置平均数与数值平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基本说明1.课程的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院财经类经济与管理(专科)各专业的学生。

2.学时及学分学时:90课时学分:5学分3.教师简介主编、主讲教师:厦门大学教授陈仁恩4.开设情况本课程为成人学院财经类(专科)的必修课程,一学期开设。

5.课程的基本特点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应该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

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掌握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分析提供基本的数量分析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统计学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3)根据本课程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特点,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把学科理论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际数据的分析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使用本课多种媒体教材。

在学习中应有重点、有选择地使用好本课的教学材料。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1.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具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

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统计方案的设计、资料搜集及整理、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分析、动态分析等。

本课共设十章,分别为统计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等。

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按照统计学科及统计工作的逻辑关系顺序展开的,在阐述了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基本指标的概念、计算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第六章、第十章不做具体的教学要求。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统计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三)统计研究方法(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五)国家统计的职能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一)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三)统计调查方案(四)统计调查方法第三章统计整理教学目的和要求: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通过本章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

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二)统计分组(三)统计分布(四)统计表第四章综合指标教学目的和要求:广义上说,所有的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综合指标。

根据综合指标数字的表现形式,可将综合指标分为三大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本章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一)总量指标(二)相对指标(三)平均指标(四)变异指标(五)综合指标的运用第五章抽样估计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

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及特点(二)抽样的基本概念(三)抽样误差(四)抽样估计方法(五)抽样组织设计第七章相关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

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教学内容:(一)相关的概念和种类(二)相关系数(三)回归分析第八章指数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指数分析法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指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总指数两种形式的编制方法,并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一)指数的概念及种类(二)综合指数(三)平均指数(四)因素分析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

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三)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三、课程教学媒体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主教材、辅导教材(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课件等1.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章末有对本章重难点内容的小结,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辅导教材主要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过程进行详细的示范,同时配有大量的不同题型的练习,用以强化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本课程的文字主教材为黄良文、陈仁恩主编的《统计学原理》(修订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版。

学习指导书为熊应进等主编的《新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有录象教材、录音教材和VCD光盘录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之一。

电视课以模块式讲授为主,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在讲述课程内容的同时,对如何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了指导。

该录象教材共29讲,由厦门大学陈仁恩教授和中央电大熊应进副教授主讲,国家统计局电教中心录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发行。

各地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收看。

可在辅导课前或课间播放,也可由学生自行播放等。

VCD光盘是配合录象教材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各单元内容的总结、解答重难点及典型例题的讲解。

VCD光盘全套8盘,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发行。

3.其他教材统计学原理CAI课件是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

课件以日常练习为重点,每一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提示做题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对于错题,计算机自动记录到拾遗补缺中,学生可进行查阅和强化练习。

此外,在课件的重点、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课程重点、难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由中央电大与甘肃电大联合开发。

4.网上教学资源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充分利用电大在线()发布的网上教学资源,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进度、课程学习重难点指导、具体案例分析,同时推出网上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教学信息发布及反馈、电子邮件答疑等静态和动态的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密切注意学生需求,及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特点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性欠缺的遗憾。

同时也鼓励学生与教师联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条件成熟的地方可考虑开设热线咨询电话、网上教学辅导,回答学生提问,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渠道,等等。

5.直播课堂为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提高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收看直播课堂的,其内容包括各章节重、难点解答、学习方法及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思路的提示、期末复习要求。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1.成立统计学原理课程组课程组一般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组长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

课程组也可吸收1——2名兼职教师参加。

2.教学研讨为保证该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中央电大课程组与试点电大课程组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如师资培训会,网上BBS等,在本课程网络课程中,设置了网上教研室,除了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外,还将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希望各地电大本课程责任教师积极参加。

各地教师还可通过电子信箱、电话等方式积极与中央电大主持教师沟通,共同研究教学问题。

3.教学过程的组织及监督制定本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及活动安排、平时作业等教学安排内容),各教学点的辅导老师可以从教学媒体的具体使用、学习小组活动的内容及课堂讨论的题目等方面,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配备2名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负责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检查与批改、实践环节指导、考试组织等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