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规范学习)【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规范学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B.品德就是道德
C.品德就是个性
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
【答案】A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理成分。品德不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并不等同于个性。品德对社会有利有弊,良好的品德对社会有益。因此,答案选A。
2.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C.沙盘游戏
D.对偶故事法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以谈话法为研究方法,即先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因此,答案选D。
3.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答案】C
【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到的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C项对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道德意义。
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答案】A
【解析】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
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选A。
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
A.1岁
B.2岁
C.3岁
D.5岁
【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此之前,儿童还要经历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规则概念的阶段即前道德阶段。5岁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只做规定的事情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判断。
6.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答案】C
【解析】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论的方法,通过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最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科尔伯格围绕着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从而研究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被试的道德发展
水平。
7.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答案】C
【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因此,答案选C。
8.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水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虽然在第一水平中,儿童已经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还是纯外在的,儿童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二、概念题
1.纪律性
答:个体以群体或社会确立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品质和倾向。学生必备的思想品质。衡量道德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保证。培养学生纪律性,使纪律内化为个体认识、信念、意向,并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可从常规训练开始,充分利用奖惩和监督手段,坚持执行的一贯性;随学生年龄、智力和意志力的增长扩大纪律要求的内容与范围,并伴以更多的说理教育,以提高自觉性;结合集体的形成,进行民主与集中的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借助集体舆论力量,使学生纪律性在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内达到深刻完善。
2.品德[东北师大2004研]
答: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决定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集中体现为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为使儿童将来适应社会,具备社会所
要求的伦理与德性,家校均有意安排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使发展中的学生在待人、做事、律己等各种互动关系中,学会辨是非、分善恶、判真伪。这种教育实为品德的培育。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学生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养成独立自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健全品格。
3.道德
答: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有哪些内容、特点和作用?
答:(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建构品德结构,获得人际交往经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学习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2)内容
①按规范内容来分,可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与学习规范等等。
②按规范的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
③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
④按规范的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