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与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与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与分析目前,全球人口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

城市作为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核心场所之一,其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一次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针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我们选取了两个重要的维度进行调查,包括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通过调查居民的收入状况、住房条件、基础设施等指标来了解其物质生活水平。

在非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调查了居民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社交活动等指标来了解其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五个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西安。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二、物质生活调查1. 收入状况收入水平是人们生活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五个城市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西安。

这一结果与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相符。

然而,也有很多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

2. 住房条件住房是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在住房条件上相对较好,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广州、成都和西安的居民的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较低。

因此,改善住房条件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基础设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深远。

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较好,居民的日常生活便利程度较高。

成都和西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待提升,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三、非物质生活调查1. 健康状况健康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调查显示,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较好,但存在一些常见健康问题,如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疾病。

此外,城市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需要进一步提高。

全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

全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
标 应赋予 重权 的基本思想 。
三、 实证 分 析
民人均 纯收入 、 村改 水 累计 受益 农
率、 人均生活用 电量 、 每百 户城镇居 民拥有 的家庭 电脑数 、 城镇 居 民恩 格尔 系 数 、 村 居 民恩 格 尔 系 数。 农 其 中城镇 居 民人 均居 住 面积 、 农村 改水 累 计 受 益 率 未 能 取得 相关 资

I ,
一 i
i 1 2 … , = ,, … 7 ’ ’
() 3 、
动态 权 数 的综 合 评 价 方 法 , 据 根
20 0 3年的数据 , 对全 国 3 个 省市 自 1
式 中, 为第 i 项指标 的权数 , 为第 i 项指标 的标
准差 系数 。 3 计算 总得 分 并进 行排 名 。先将 各 省市 自治 区的 .
料 , 指标 体 系 中剔 除。剩 下 7个 从 指标构成 评 价指 标 体 系, 别用 x 分 i
( =12 …… ,) i ,, 7 表示 , 前面 5个 为 正向指 标 , 2个 为逆 向指标 。本 后
应用上述方 法对全 国 3 个省 市 自治 区 的居 民生 活 1
澌汀统计 I06 2 1 0年 期 7 2
式 中, 为 指 标 原 值 , 为 无 量 纲 化 后 指 标 值 , ,( ) Ⅳ 为原指标值 中最小值 。
2 计算各指 标 的动 态权数 。计算 各项 指 标 的标 准 .
差, 与其平均值 对 比得到各指标 的标 准差 系数 , 并据 以计
算各指标 的权数 , 公式为 :
治区居 民生活水平进行 了排 序和分


各项指标 的无量纲化 指标值 乘 以该项指标 的权数 , 得到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本文将利用统计数据和现有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一、宏观分析1.1 GDP与消费关系GDP是反映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9.09万亿元,人均GDP为70154元。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支出总量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9.5%。

这也说明了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总量密切相关。

1.2 城乡消费水平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4283元和17151元。

城镇和农村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人均收入和消费结构不同。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一般较高,因此也能享受更多高档次的消费,如购买名牌商品和旅游等。

而农村居民则以必需品和物业维护等为消费主要支出。

1.3 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居民购买住房和保险等非基本消费支出逐渐增加,而食品、衣着和居住三大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下降。

这也说明了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转向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消费。

二、微观分析2.1 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有所不同。

根据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序,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较高,为45560元,而其他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也均显示出较高的人均消费水平。

这也反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时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2 个人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705元和13828元。

而个人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消费品质和数量的选择,高收入人群一般会消费更昂贵的奢侈品和服务,如高档豪车、奢侈品、高消费餐厅等,而低收入人群则主要选择经济实惠、性价比较高的消费品。

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调查

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调查

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调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深入调查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了解其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生活水平的调查人民生活水平的调查是了解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人民的生活水平。

1. 平均收入水平调查调查人民平均收入水平可以揭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人们的收入水平,并统计分析数据,从而得出人民群众的平均收入水平。

2. 住房条件调查调查人们的住房条件,包括房屋面积、住房品质等,可以了解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情况。

此外,还可以了解到人们的住房拥有情况以及租房比例等数据,为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教育、医疗条件调查通过考察人们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教育和医疗资源的获取情况。

可以调查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程度以及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指标,从而了解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二、消费能力的调查消费能力的调查可以揭示人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状况,有助于企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营和政策决策。

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可以了解人们的消费能力。

1. 消费结构调查通过调查人们的消费结构,了解人们在不同领域的消费情况。

可以分析人们在食品、服装、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消费比重和变化趋势,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2. 消费习惯调查调查人们的消费习惯,可以了解到人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的偏好和习惯。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获取人们的消费习惯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到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3. 旅游消费调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人们的旅游消费情况,可以了解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水平。

基于SPSS的城市化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互动关系的统计分析

基于SPSS的城市化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互动关系的统计分析
二 、我 国城 镇居 民生 活现 状
( 一 ) 收入 方 面
近 十年 来 ,城镇 居 民工资水 平 随着 企 业 效益 的逐 步好 转 而 日益 提 高 ,就 业 途径 的拓 宽 也 带 动 了城 镇 居 民其他 劳动 收入 的增 长 。市 场经 济 越来 越 活 跃 , 自主 创 业 、 自谋 职 业者 日渐 增 多 ,极 大促 进 了城 镇 居 民经 营性净 收入 的增 长 。受 房地 产 价格 影 响 ,财 产 性 收入 总体 呈 现 增 长态 势 。 随着 城 市 最低 生 活


我 国城市化 发展 现状
( 一 )城 市化发展 速度 快
近十年 来 ,我 国城市 化发 展速 度加快 ,城 市 化水 平 由 2 0 0 2年 的 3 9 . 1 %增 长 到 2 0 1 1的 5 1 . 3 % ,十
年增 加 了 l 2 . 2 个 百分 点 ,年均 增长 1 . 2个 百分点 。“ 十一 五 ” 期 间 ,我 国城市 化发 展迅 速 , 由 2 0 0 6年
市化水平 的提高而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增加消费 ,拉动社会需求 ,社会生产随之增加 ,
从 而创 造 出更 多工作 岗位 ,吸引 大批 劳动力从 农村 向城 市转 移 。城 市化 与城 镇居 民生 活水 平相 互影 响 , 互 相促 进 。对 城市化 与我 国城镇 居 民生活水 平进行 实证研 究具 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进行 分析 ,结果表 明二 者之 间存在着双 向因果和 良性循环 关 系。对科 学推进城 市化和进一 步提 高 我国城镇居 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城 市化 ;城镇居 民;生活水平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47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0 5 2 0 ( 2 0 1 3 ) 0 4— 0 0 1 4— 0 5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本文将从食品消费、教育消费、户外旅游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我国居民对食品的消费正逐年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这使得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购买能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品消费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增长,其中,高端食品、有机食品和零食的消费增速更为明显。

此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在增加,使得高质量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其次,教育消费成为我国家庭主要的支出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主要受到教育体制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被家庭广泛关注的教育消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

这一趋势表明人们对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而教育消费也成为了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

再次,户外旅游消费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旅游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和品质,愿意为了品质更好的旅游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

同时,随着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推广也进一步推动了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

最后,网络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居民通过网络进行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接近8亿,其中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更是高达6亿。

无论是在线购物、网络订餐还是在线娱乐,网络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物流、支付和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趋势。

食品消费、教育消费、户外旅游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方面的增长正在推动我国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我们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为政策制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析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元,比2018年增长了8.9%。

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7.9%、9.2%、12.5%和8.6%。

2.收入结构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逐渐优化,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2019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为54.3%,经营性收入占比为34.2%,财产性收入占比为5.7%,转移性收入占比为5.8%。

这表明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收入,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3.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2019年达到19143元;中部地区为14383元;西部地区为13415元;东北地区为12411元。

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农民收入来源广泛。

二、农村居民消费分析1.消费水平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3327元,同比增长8.5%。

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比为31.6%,衣着消费支出占比为7.1%,居住消费支出占比为23.7%,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为11.1%,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为10.2%,其他消费支出占比为16.3%。

2.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生存型消费需求逐步满足,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在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占比下降,肉类、蔬菜、水果等多样化消费需求逐渐上升。

在居住消费中,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和舒适度。

村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

村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

村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分析与解读引言村工作报告是村级组织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和未来发展的规划,统计数据是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村工作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解读,从不同角度展示村庄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村庄人口与生活状况村庄人口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该村庄的人口规模和变化趋势,为制定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同时,分析村民的生活状况,如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数据,可以了解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二、农田面积与农作物种植结构通过对农田面积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村庄的耕地利用状况,为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通过统计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可以评估农业生产的效益,为未来的种植计划提供参考。

三、农业机械使用情况农业机械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该村庄农业现代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同时也能了解农机使用情况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农机的数量、类型和使用频率,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评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如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还可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庄经济、教育和生活的影响。

五、村庄产业结构与发展村庄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统计各个产业的增加值、税收贡献和就业情况,可以评估村庄产业的增长潜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为未来的产业布局提供指导。

六、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村庄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了解村庄的教育资源、学校建设和教育投入情况。

同时,还可以评估文化教育对村庄居民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七、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村庄居民的生态福祉。

通过统计环境污染情况、绿化覆盖率和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可以评估村庄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措施。

八、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村庄居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用恩格尔系数分析人民生活变化

用恩格尔系数分析人民生活变化

恩格尔系数分析我国人民生活变化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

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

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

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经历了“高位徘徊——波动下降——较快下降”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80%左右,之后长期在60%以上徘徊,温饱不足是那个时代我国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日益凸显。

城市的繁华和发展,与农村的贫困和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城市居民在工资收入、教育医疗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势,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落后的基础设施、缺乏教育医疗资源等问题。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教育医疗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收入水平差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是城乡生活水平差异的主要体现之一。

一方面,城市居民由于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因此收入相对较高。

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和临时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村居民的两倍以上。

收入水平差异带来的问题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则受到限制。

收入水平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育医疗资源差异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资源差异也是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优质,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城市居民更容易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农村居民面临着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足和教育质量低的问题。

其次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

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医院设施齐全,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较高;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条件艰苦,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不平等。

教育医疗资源差异带来的问题是城乡居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差异。

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健康水平较好,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教育质量低、医疗条件差的问题。

这种差异也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生活环境差异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差异也是城乡生活水平差异的重要体现。

城市的环境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便利。

农村的生活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条件艰苦。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为弄清楚一个事件或一个情况,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项的调查,调查结束以后,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篇1一、中国在变,城镇也在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小组利用寒假时间在杏树小镇针对桃园小村居民生活进行调查总结,让我们对城镇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丰富了我们的寒假生活。

(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根据村委会杨主任给我们的资料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我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约1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1.5万元,由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特征,其收入构成也随之变化,收入明显提高。

(二)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受消费价格的影响,吃的比重上升,穿、住、交通通信等都略有下降,而医疗保健比重也上升了,已高于吃的比重,跃居第一位,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服务性消费、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美容用品和美容费支出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五大消费热点和亮点,有力地推动了总体消费水平。

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

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追求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保健、环保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

1、从主要食品消费量看,主食稳定,副食上升。

各类蔬菜人均消费明显上涨,各种鲜奶及奶制品人均消费也同比增长很多。

2、从享受性消费来看,精神消费人均消费相对于往年来说也略有提高。

(三)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我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呈快速增长态势。

统计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往年增长。

多元统计分析案例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案例分析

一、对我国30 个省市自治区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作聚类剖析1、指标选择及数据:为了全面剖析我国乡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主要考虑从收入、花费、就业等几个方面对乡村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观察。

所以选用以下指标:农村产品价钱指数、乡村住所投资、乡村居民花费水平、乡村居民花费支出、乡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耕地面积及乡村就业人数。

现从2010年的检查资猜中抽取30个样本,指标数据以下:耕地乡村乡村居乡村私农产品价乡村居乡村居民面积住所民生活营公司格指数民花费家庭人均2008地域投资花费支就业人(上年水平纯收入(万(亿出共计数(万=100)(元)(元)公元)(元)人)顷)北京12886 13262天津7814 10075河北3867 5958山西4500 4736内蒙古4486 5530辽宁5739 6908吉林4663 6237黑龙江4536 6211上海13609 13978江苏8196 9118浙江9878 11303安徽4447 5285福建6879 7427江西4397 5789山东5733 6990河南4061 5524湖北4758 5832湖南4513 5622广东5880 7890广西3561 4543海南3846 5275重庆3652 5277四川4748 5087贵州2926 3472云南3603 3952陕西3683 4105甘肃2975 3425青海3684 3863宁夏3894 4675新疆3590 4643数据根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2、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耕地乡村乡村居乡村私农产品价乡村居乡村居民面积住所民生活营公司格指数民花费家庭人均2008地域投资花费支就业人(上年水平纯收入(万(亿出共计数(万=100)(元)(元)公元)(元)人)顷)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3、用K-均值聚类法对样本进行分类以下:聚类成员事例号地域聚类距离1 北京 12 天津 23 河北 34 山西 45 内蒙古 36 辽宁 27 吉林 38 黑龙江 39 上海 110 江苏 211 浙江 112 安徽 313 福建 214 江西 415 山东 316 河南 317 湖北 318 湖南 419 广东 220 广西 421 海南 422 重庆 423 四川 324 贵州 425 云南 326 陕西 427 甘肃 428 青海 429 宁夏 430 新疆 4分四类的状况下,最后分类结果以下:第一类:北京、上海、浙江。

四川省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四川省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四川省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不少于1000字四川省的居民消费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总体情况四川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四川省的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四川省的居民消费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第9位,已经跃居为中等发达地区。

具体来说,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9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7万元。

二、收入与消费1. 收入情况四川省的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作和经商。

虽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城市,四川省的居民收入水平还有待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万元。

与此同时,四川省的人均储蓄余额排名全国第21位。

2. 消费情况尽管四川省的居民消费能力还不算强大,但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基数,该地区的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现在,在全省各个城市,大量的商业中心、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已经涌现出来。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如麦当劳、星巴克和H&M等,也开始涌入四川省。

此外,酒店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四川省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居民消费结构1. 食品和烟酒四川省的居民喜欢吃辣,尤其是辣椒和火锅。

因此,食品是该地区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

此外,四川人也喜欢喝酒抽烟。

烟酒也占据了该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

2. 住房和交通住房和交通是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四川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已经开始由传统的消费品向住房和交通转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房屋和汽车。

另外,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地铁的建设也给交通行业带来了迅速的发展。

3. 娱乐和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川省的居民对娱乐和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农民生活教育与文化水平统计分析

农民生活教育与文化水平统计分析

农民生活教育与文化水平统计分析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民生活教育与文化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教育程度、文化消费和文化参与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农民生活教育与文化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从教育程度的角度来统计农民生活中的教育水平。

数据显示,当前农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只有初中及以下的学历水平。

调查表明,在农民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口的10%左右。

这一现象与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不尽如人意有关。

同时,还存在着农村学生辍学率高和农村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

其次,我们将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统计农民生活中的文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文化消费也在逐步增加。

数据表明,农村地区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产品的销售额也逐年增加。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文化消费方式。

然而,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文化消费的内容也相对单一。

因此,应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消费品质,满足农民对多元化文化产品的需求。

最后,我们将从文化参与的角度来统计农民生活中的文化水平。

文化参与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文化志愿者和文艺团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这表明农民对于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意愿日益增强,对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农村地域辽阔,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文化活动普及程度仍有不足。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参与度。

综上所述,农民生活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农村地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高文化消费品质;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宣传和推广,提高文化参与度。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上升,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1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3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和9.6%。

这表明,我国居民的购买力得到了提高,消费水平自然也随之上升。

其次,从居民消费结构上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的比重逐年向服务类消费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居住、食品和衣着三大类消费品的比重从2008年的69.7%下降至45.3%,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娱乐和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品的比重由30.3%上升至54.7%。

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增强了对服务类消费的需求。

再次,从居民消费品质上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消费品质稳步提高。

以汽车消费为例,2019年全国汽车销量为2569.5万辆,较上年增长3.3%。

这表明,我国居民对于汽车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于品质的要求也在增加。

此外,在其他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品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最后,从居民消费群体上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群体日益多元化。

例如,70后、80后、90后和00后等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在消费方面的需求和口味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城乡居民、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教育水平等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因此,在制定相关消费政策时,需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际状况正在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正在从实物消费转向服务类消费,同时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多元化。

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加强消费品质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

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

SPSS统计分析案例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

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

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

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情况,本文将从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的分析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制于其收入水平,因此首先需要分析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476元,比上年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97元,增长5.8%。

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则较低。

二、消费结构的分析居民的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消费方式和消费品种也在不断更新。

具体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和居住的品质和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对于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等新型消费方式的兴起,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三、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政策调控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2019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5389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294275亿元,增长7.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11114亿元,增长8.4%。

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农村的田园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各种现代化设施和便利条件的提升,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本文将从收入水平、教育医疗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参考。

一、收入水平差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首要表现就是收入水平差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约2.5倍。

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生活水平差异。

城镇居民由于收入更高,有更多的财力去购买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而农村居民则更多地面临着物质生活的困难。

二、教育医疗资源差异教育医疗资源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高品质的学校和医院比比皆是,而在农村,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却相对匮乏。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显示,城市医院床位拥有量为5.6张/千人,而农村只有2.5张/千人。

这意味着,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在教育方面,城市的名校和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着大量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往城市求学,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这种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水平。

三、生活环境差异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差异也是城乡生活水平差异的重要表现。

城市的繁华和便利设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但也伴随着噪音、空气污染等问题。

而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通常更加清新、安静,但同时也会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问题。

尤其在偏远的山区和村庄,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得不到保障。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土地流失、村庄空心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统计作业-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

统计作业-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
【摘要】: spss 在经济、管理、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
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通 过运用 SPSS 分析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支出进行了各种分析, 以便 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等。
城镇居民人均支出 人均现金支出
1516.21 1510.16 1149.7 22.5 15.6 328.41 1413.94 1278.89
4288.09 6295.91 21033.42 23979.2 4282.95 6279.98 19109.44 21809.78 3385.3 4480.5 13707.68 15411.91 77.53 246.24 1713.51 2209.74 90.43 128.38 520.33 648.97 734.83 1440.78 5091.9 5708.58 4102.94 6147.38 18258.38 20365.71 3537.57 4998 13471.45 15160.89
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整政策,结合成都实际,通过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道 路,有效的变“中间的投资需求”为“最终的消费需求”,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以及化解工业化、城市化关键转型期凸显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营造推动城镇居民收入持 续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充分利用税收等政策手段提高居民收入在社会新增财富中所占比重。同时,通过财政转 移支付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在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落实“调高、扩中、保低”的收入 分配政策,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调节制度和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企业 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低保补 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必要时可向低保人员 发放临时生活补助,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尽快使职工收入和福利工资化、货币化。

近十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近十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近十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分析近十年来,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地得到改善。

对我国近十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现状、特点,浅析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扩大的原因。

标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收入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现状分析1.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都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很好的改善。

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为6280元,而截止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就突破了1700元,2000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将近3倍。

对于一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近十年来也发展迅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逐年稳步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

2000年的时候,农村人均收入还是2000多元,到2009年农民的收入突破了5000元,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倍多。

其中,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9%。

近十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大幅度的提高。

特别是农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让人可喜可贺的成就,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地增长,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如今,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得到巨大的改善。

这将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

1.2城乡医疗合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城乡医疗合作全面实施后,“看病难、看病贵”这些困扰农民心头的一大难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同时医疗卫生资源也能实现合理有效地配置。

近两三年,医疗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截止到2011年,我国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8亿人,覆盖了90%以上的城乡居民,相对2008年来说人数增长了1.54亿人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生活水平统计分析1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心健康、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

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不同国家地区居民生活状况都有所统计分析研究。

总结所阅读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献大多是选用几个指标对所研究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最后提出建议。

2 国外对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现状与进展2.1国外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策源地区在美国。

这一研究领域最初起源于对生活指标的兴趣[1]。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ealbrith)在其所著的《富裕社会》(TheAfflentSoCity)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加尔布雷斯因此被看作是生活质量概念及其研究的始作俑者[2]。

美国在1960年发表的“总统委员会国民计划报告”和鲍尔等人于1960年发表的有关美国社会第二次实施的全国规划的文献中也都提出了这一术语。

事实上,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可见于更早期的一些学术著作中。

早在1927年,威廉。

奥格博(Ogburnwilliam)就对这方面的研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在他的领导下,胡佛研究中心于1933年发表了两本《近期美国社会动向》专著,专门讨论和报道美国生活各方面的动向。

在以后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奥格博的学生在“社会动向”的研究上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这些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两大主流:社会指标的研究和生活质量的研究[3]。

50年代和60年代是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成熟期,生活质量的研究在美国各地蓬勃发展。

1957年,密歇根大学的古瑞(Gurin)、威若夫(Veroff)和费尔德(Felcd)联合几个大专院校进行了一次全国随机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民众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13]。

海德雷·坎吹尔(Hadley Cantril)在1965年发表了13国(包括美国)关于生活满意度和良好感觉的比较研究结果[14]。

几乎与此同时,诺曼·布拉德本(Normar Bradburn)也在一项全国民意调查中研究了国民民众的幸福感[15]。

鲍尔在1964年主编了《社会指标》论文集,着重研究了国家的空间计划对美国社会的间接影响[4]。

这一研究激起了人们对生活质量这一领域的广泛重视。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otw)在他1971年发表的《政治和增长阶段》(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ht)一书中深入地探索了生活质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16]。

他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阶段要依次经历“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反映的是一种数量上的消费特征。

在此之后,人们可能转向对“质量的追求”,这种“质量”就是“生活质量”。

70年代,坎贝尔(Angus Campbell)、康维斯(overse)和罗杰(Rodger)进行了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社会的生活质量,重点放在对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及对13个生活具体方面满意度的研究上[16]。

当时的两家最主要的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调查中心和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生活质量的调查与研究。

他们的参与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10]。

霍夫曼与劳特纳1976年的论文集中反映了国际范围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

在斯沙莱与安德罗1980年的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论文集中,有十几个国家的研究成果[5]。

2.2国外生活水平的研究成果G.M. Antony和K. Visweswara Rao通过计算人类发展指数(HDI)和人类贫困指数(HPI),最后开发一个综合指数来测量印度各州的贫困、健康、营养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主要用因子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来评估印度各州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状况[17]。

研究结果是,统计人口、社会经济、健康和饮食在测量居民生活水平上起主要作用。

他们研究发现人类发展指数(HDI)和人类贫困指数(HPI)主要用收入来测量居民生活状况而没考虑饮食和营养状况。

因此,他们又开发一个有关收入和非收入方面的综合指数来测量居民生活水平好人类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通常用作国际间的比较。

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发展的而人类贫困指数是衡量贫困状况的。

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人口统计、健康、饮食和营养指标都要包括确保一个多维的方法来研究贫困、居民生活状况和人类发展。

但是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对研究有局限性,所以在研究某个国家地区居民生活状况时要综合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提出更贴切的建议。

3 国内对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现状与进展3.1 我国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研究我国学者在70年代后期对生活质量作过理论上的探讨,但是对生活质量作大规模的经验研究还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而且起初大多是致力于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和研究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成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因此,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状况研究不断增加。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上面。

从198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有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的“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研究中,提出了衡量地区社会综合发展的五组指标。

此后,由朱庆芳研究员主持,曾对我国社会质量和社会发展作过多年的追踪评估,提出了包括居民消费、收入、吃、穿、用、住、能源消费、生活方便程度、精神生活等在内的指标体系[7]。

1990年前后,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生活质量课题组在北京等几个城市作过调查和研究,主要以生活的环境质量为对象,调查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并用两类指标来对其进行刻划。

一是居民对环境现状的评价和预期;二是居民对环境问题在生活各个方面中的重要性程度的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 人们对于人为因素直接相关的生活环境要素的评价,要远远低于那些人为控制较少的生态环境因素的评价。

(2)居民的环境意识与其文化素质密切相关,素质越高,对环境要素的评价越低,环境意识越强:(3) 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人们能否在主观上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其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去关注,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8]。

1991年12月,由复旦大学人口所、南京大学人口所、北京经济学院人口所等共同组成的“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集全国性生活质量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就生活质量的定义、指标以及评估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并以此次会议论文作为基础,于1992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专著,即冯立天主编的《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1992),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上的成果。

1995年,厦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厦门市进行了千户问卷调查,了解厦门市民的生活质量状况[9]。

纪江明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对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6],其研究成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趋势良好,但各城市在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上存在差距。

针对成三角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等。

张吉献、张艳玲[12]综合运用多要素主成分分析法,在中原经济区最新统计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借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分析各城市排名差别的原因。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3.2 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3.3.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成果郭亚军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与规律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与探讨[10]。

研究成果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纵向上考察,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吃穿住用行等消费支出比例变动较大,在总支出中的次序退后;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中自给性消费的比例下降,货币性消费的比例上升;精神生活消费的比重上升,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

若从横向上进行考察,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正在显著扩大,但是高低收入组的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并不像其它类商品那样明显;第二,城乡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食品类、交通通讯类等方面的消费差异较大;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与结构方面的差异很小。

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较为明显,消费结构正向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方向演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结构尚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

3.3.2 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情况的研究成果张书杰[11]用1989年~ 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基本数据, 运用线性回归法, 找出存在于其间的数量关系及基本规律。

实证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有较强的消费欲望, 但是收入不足制约了其消费水平。

笔者据此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4 总结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用因子分析法、系统聚类法和判别函数分析法对所用指标进行分类,再和别的地区比较、总结,最后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主要还是靠发展经济,所以很多文献从研究消费支出和收入方面着手研究居民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1] 风笑天、林南等著:《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昌:1998年[2] 冯立天主编:《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1992年[3] 林南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社会学研究》[J],1987年第6期:1一5页[4] 潘祖光:《“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和趋势》,《浙江社会科学》[J],1994年第6期:21一27页[5] 卫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深圳大学学报》[J],1998年第1期:17-21页[6] 纪江明:《长三角16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统计分析》,《统计科学与实践》[J]2010年第8期[7] 吴寒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1年[8] 王奋宇:《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管理世界》,1991年第6期:12一20页[9] 丑胡荣:《厦门市民生活质量调查》,《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3一9页[10] 郭亚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11] 张书杰:《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经纬》[J],2010年第4期[12] 张吉献,张艳玲《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对策》,《经济时》[J],2009年第1期[13] G.Gurin,J.Veroff,0.Feld:AmerieansViewTheirMenta1HealthBasie Books.Newyork.1960[14] H. Cantril:The pattern of human concems.New Brunswie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65[15] N.Bradburn:The Strueture of Psyehologieal Well一being,Chieago A1ding;1969[16] A.Campbell,Convorse.ph and Rodgers.W:The quality of Ameriean life,New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17] Antony GM, Visweswara Rao K, Balakrisahna N. Suitabilit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for assessing heal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Econ Polit Wkly 2001;XXXVI:2976–9.[18] Michael S, Beck L, editors. Factor analysis and related technique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5.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19] G.M. Antony, K. Visweswara Rao. A composite index to explain variations in poverty,health, nutritional status and standard of living:Use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Public Health (2007) 121, 578–5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