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范本)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范本)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为了更‎好的维护、恢复、建设‎我县湿地,充分发扬湿‎地功能,我们开展了湿‎地资源近况调查和维护‎办法讨论。

‎一、湿地的基本状‎况1、湿地类‎型和面积。

湿田主如‎果河道湿地和人工湿地‎。

县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北,全县水系起原‎于外流过境客水和境内‎降水径流,东有为了‎更好的维护、恢复、建‎设我县湿地,充分发扬‎湿地功能,我们开展了‎湿地资源近况调查和维‎护办法讨论。

‎一、湿地的基本‎状况1、湿地‎类型和面积。

湿田主‎如果河道湿地和人工湿‎地。

县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北,全县水系起‎原于外流过境客水和境‎内降水径流,东有,‎中有沮河,西有西河,‎自成三洪水系,呈川‎字形平行陈列,由西‎北向东南延长,贯串全‎县。

三大河道在境内总‎长145.5公‎里,总流域面积175‎2平方公里,有小支流‎43条,总长53 ‎9.8公里,其中涞‎水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23条,长3‎ 9.76公里。

‎年调查,全县湿地上积‎107170亩,其中‎河道湿地上积达670‎00亩,占全县湿地总‎面积的62.5‎%,首要为沮河湿地、‎漳河湿地、西河湿地;‎人工湿田主要为水库、‎堰塘等湿地,面积40‎170亩,占湿地总面‎积的37.5%‎,分布全县。

‎2、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水活泼物资源:‎有水活泼物4纲5‎目12科51种。

其中‎,国家一级维护动物黑‎鹳,二级维护动物有秃‎鹭、大鲵(俗称娃娃鱼‎)。

省级维护动物有:‎长吻鱿、光唇‎蛇鲷、细尾蛇鳝鱼、黄‎缘闭壳鱼、平胸龟、黄‎喉水龟、背瘤丽蚌、棘‎腹蛙、黑斑蛙、双团棘‎腹胸蛙、棘胸蛙、湖北‎金线蛙等。

湿地植物‎资源:有植物‎资源4门120科50‎0多种。

其中苔藓植物‎45种;蕨类植物29‎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430种。

国家‎重点维护树木有银杏、‎水杉、刺楸、杜仲、楠‎木、厚朴等。

省级重点‎维护树木有三尖杉、白‎皮松、山胡桃、胡桃、‎大叶冬青、青檀、黄檀‎、紫茎等。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湿地是指生态系统中充满水分的地带,在水分和土壤特性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资源。

历来,湿地资源一直被看作是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其生态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

随着工业、农业、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旨在对我国湿地资源现状进行调研,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湿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我国湿地面积约为53.6万平方公里,占了国土面积的5.57%左右。

其中河流湿地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35.8%,其次是海岸湿地和湖泊湿地。

从区域分布上看,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污染、过度开发、重金属污染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正在不断缩小。

二、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热点地带,具有相当高的生物多样性。

据生态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湿地生境中,约有60%的鸟类和Half以上的鱼类依赖湿地生存。

我国拥有约1062种湿地鸟类,占全球1500多种湿地鸟类的70%以上。

但是由于湿地资源的大规模破坏,湿地鸟类、植物等生物在数量上和生境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湿地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湿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调节湿地可以调节自然水文循环和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平衡,包括矿质和有机物质的转化。

湿地向陆地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洪水调节、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碳贮存和产生了一些生态空间的良好机遇,以及旅游和游乐活动的机会。

湿地对于土壤保持和防止水土流失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湿地环境中的人为干扰,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荒漠化和树木砍伐,也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四、保护湿地资源的措施为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湿地资源管理。

湿地调研报告3篇

湿地调研报告3篇

湿地调研报告湿地调研报告3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湿地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湿地调研报告1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域东起我市山丹县境内的大黄山,与石羊河流域接壤,西部与甘肃嘉峪关市境内的黑山为界,北至中蒙边界,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内蒙3个省的14个县市区,总流域面积29万多平方公里。

黑河干流从祁连山北麓发源,全长920多公里,分上游、中游、下游,跨三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道天然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倾,保护祁连山水涵养区的天然屏障。

对于祁连山北麓和黑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问题,人民群众期望值很高,这次是带着张掖市人民的重托参加会议的,特别想通过人民网和广大网友呼吁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问题,使这一事关张掖人民生存与发展,事关西部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得到全面的关注和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

谈到黑河流域治理还存在的问题,安国锋说,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第一步是遏制下游的生态恶化问题,是一项应急工程,主要任务是向下游分水。

而中游面临生态保护建设问题,生态经济问题,黑河流域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中游逐步显现。

一是中游的用水矛盾日渐突出。

近10年来,由于大量向下游泄水,黑河中游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20xx年以来,张掖市人工造林成片死亡的面积达9万多亩,天然湿地面积缩小了20多万亩,荒漠化的面积增加90多万亩,地下水位下降到米,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受到一定威胁。

二是中游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实施黑河调水以来,因黑河水大量下泻,中游用水受到限制。

不仅农业用水受到挤压,工业项目也因水资源紧缺不能立项审批。

三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

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其耕地面积占全流域的95%,由于张掖市工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没有重大的项目支撑和水资源的影响限制,一产比重过高。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2024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2024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引言概述:湿地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湿地的利用和保护状况,本报告进行了一次湿地调研。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对湿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人类活动及保护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总结了调研结果,以期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一、湿地的生态环境1.1 湿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1.2 湿地的气候特点和水文条件1.3 湿地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质量1.4 湿地的水质状况和水体污染情况1.5 湿地的植被分布和植物群落特征二、湿地的物种多样性2.1 湿地的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2.2 湿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分布2.3 湿地的鸟类迁徙情况和种类组成2.4 湿地的鱼类和两栖爬行类分布情况2.5 湿地的昆虫和微生物多样性状况三、湿地的人类活动3.1 湿地的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情况3.2 湿地的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殖业发展3.3 湿地的农业使用和灌溉工程建设3.4 湿地的城市化和工业污染对其影响3.5 湿地的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四、湿地的保护措施4.1 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4.2 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情况4.3 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工作4.4 湿地的人工增殖和栖息地保护措施4.5 湿地的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机制五、调研总结通过对湿地的调研,我们发现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大立法和政策的力度,并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此外,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湿地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有效改善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同时,加强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认知水平,也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方向。

总结: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以湿地调研为基础,对湿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人类活动及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们不仅在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湿地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我国丰富的湿地资源,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对策。

一、湿地资源保护现状我国拥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海岸湿地、人工湿地等各种类型,总面积约为60万平方公里。

受到城市化、工业发展和农业活动的不当干扰,我国湿地资源正面临着种种威胁。

首先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废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湿地水质受到严重破坏,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堆积令湿地生态系统处于危险之中。

其次是生态系统破坏,湿地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许多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最后是土地利用变化,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的扩张,大量湿地面积被填充、开垦和改造,导致湿地资源大量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不再具备原有的功能。

在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事务不够专业化和细致化。

其次是社会意识不够重视,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环保意识淡薄,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缺乏规划和保障。

最后是资源保护手段不够科学,湿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手段有限,缺乏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导致许多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效果不彰。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湿地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管理对策。

首先是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完善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湿地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支持和投入。

其次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增强公众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认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资源保护事务,形成全社会保护湿地资源的合力。

湿地资源调查情况汇报

湿地资源调查情况汇报

湿地资源调查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地湿地资源的现状,我们开展了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并就此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首先,我们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湿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湿地面积的减少,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用地的扩张,许多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

其次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一些湿地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

另外,一些湿地还存在着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问题,监管不到位,导致湿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大了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资源。

同时,一些科研机构也在积极开展湿地资源的科学研究,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湿地资源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力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和政策,同时加强对湿地资源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不断完善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参与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本次湿地资源调查情况汇报,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视,共同努力,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湿地资源,让湿地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更加健康!。

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

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

中国红树林现状
全国红树林面积约2.2万hm2, 其中80%是次生林,原生性的红 树林不到10%。人类长期反复破 坏不仅改变了红树林的组成及林 分结构,导致群落由复杂到简单、 从乔木向灌木方向演替,而且红 树林生产力显著下降,生物效能 大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得不到 应有的发挥。
据统计,1980年以来,全国被占用红树林面积达 12923.7 hm2(不包括港、澳、台),其中毁林养殖占用 12604.5 hm2,占96.7%。近20年来,广东被毁的红树林近 8000 hm2,其中98%是围塘养殖造成的。
红树林的作用
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 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 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 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 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徒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 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 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 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
2010年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四、湿地水文和局地气候改变
湿地是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 理的利用湿地水资源已使中国湿地的水文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西北地区的塔里木河和黑河等重要内流河。因水资源的 不合理利用,其下游地区的缺水非常严重,而由此引 起的湿 地衰退和沙漠化问题也十分突出。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玛纳斯湖.50年代面积为550km 2, 而到了60年代,由于无节制的农业开发和截水灌溉,注入该 湖的河流从此断流.目前该湖区已变成干涸的盐地和荒漠。

湿地研究综述

湿地研究综述

湿地研究综述湿地是指被水覆盖的地表,这些地表可能在某一阶段拥有不断变化的水位,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被认为是一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它们有助于生态平衡、保护环境、阻止污染,并为人类带来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湿地研究变得日趋重要。

湿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的形成、发育和演变过程中,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

湿地形成和发育是在地质、气候因素影响和控制下完成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湿地的水文和植被,从而影响湿地的发育和功能,如水源湿地中的水位变化。

湿地内部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主要研究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群落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食物网络等。

湿地远景规划也是湿地研究的一部分。

通过湿地远景规划可以更好地指导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为此,湿地研究者需要全面考虑湿地的地理、生态、社会、政治等要素,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未来规划。

近几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日益增多,对湿地研究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世界各地均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和管理湿地,并加强了对湿地的研究。

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湿地研究院、国家湿地联盟以及国家湿地保护和利用重点实验室等都是湿地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

湿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远景规划到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未来湿地研究将更加深入,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能提供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湿地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有很多进展。

但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更好地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湿地保护研究

中国湿地保护研究

中国湿地保护研究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它们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封存、食物供应等。

然而,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的不断扩大,全球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湿地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中国湿地资源丰富,涵盖了广泛的类型,如河口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数据,中国湿地总面积约为645.9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约 6.4%。

然而,中国湿地的破坏也十分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湿地被填埋、污染和开发,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丧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中国湿地保护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保护中国湿地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湿地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中国颁布了《湿地保护法》,并于2002年和2024年进行了修订,以加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湿地保护项目,包括湿地保护重点区域的划定和保护规划的制定。

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对湿地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湿地保护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湿地保护意识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追求,湿地保护工作在一些地区遇到了困难。

因此,加强公众教育和湿地保护宣传至关重要。

此外,湿地保护研究的资金和专业人才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湿地保护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专业知识,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和修复等方面。

因此,加强湿地保护研究的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研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监督力度,确保其得到全面实施。

其次,加大湿地保护项目的投入,提高湿地监测和管理的水平。

此外,应加强国际合作,在湿地保护研究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湿地保护研究

中国湿地保护研究

中国湿地保护研究1 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根据《湿地公约》的分类体系和我国湿地的现状,中国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等自然湿地,水库、池塘、稻田等人工湿地。

根据2003年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现有湿地面积3848 万hm2 , 居亚洲第一位, 世界第四位。

天然湿地和库塘湿地面积分别为3620万hm2、228万hm2 ,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94%和6%。

在天然湿地中,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沿海湿地面积分别为1370万hm2、835万hm2、820万hm2 、594 万hm2。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中国湿地特点是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热带地区人工湿地。

中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2 中国湿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我国在湿地资源的保护方面尽管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但目前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1 湿地面积锐减,湿地景观丧失尽管我国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却相对贫乏,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土地资源需求压力非常巨大。

目前,湿地农业开发、天然湿地用途改变和城市发展对天然湿地的占用等仍是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沿沼、沿海和沿湖地区,随着土地资源需求压力的增大,各类工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等都在向湿地要地,湿地景观丧失非常严重。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我国是一个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物种。

湿地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我国的湿地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也变得尤为紧迫。

本文将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现状与挑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湿地保护的现状我国的湿地资源丰富,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滩涂等不同类型的湿地。

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不仅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洪护岸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我国的湿地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许多湿地面临着污染、填海、围垦等问题,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据统计,我国湿地面积在过去50年中减少了一半以上,丧失了大量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资源丰富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湿地资源可用于渔业、农业、旅游等方面,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湿地规模的不断减少,湿地开发利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湿地开发过度、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给湿地生态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1. 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湿地面积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2. 开发利用过度。

一些地方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滥用湿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退化、物种灭绝等问题。

3. 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措施,使得湿地保护形同虚设。

1. 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科学合理开展湿地规划。

科学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合理规划和布局湿地开发利用项目,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我国是拥有丰富湿地资源的国家,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湿地的概念、我国湿地资源的特点、湿地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湿地开发利用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指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并且植被在一定时期有水覆盖的地区。

根据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包括沼泽、河口、湖泊、水库以及沿海和内陆湖泊的沼泽地带等不同类型,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系统特色的自然区域之一。

湿地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种类。

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净化、气候的调节、植被的生长、动植物的繁衍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湿地资源的特点我国湿地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根据我国国家湿地类型划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纲要》(2001年)将我国湿地划分为八大类型:高山湿地、草原湿地、温带湖泊湿地、寒带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海岸、海湾湿地、滨海盐沼湿地。

这些湿地类型各有其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生物物种,对于维护我国的生态平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到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我国湿地资源也面临诸多挑战。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面临着持续的生境破坏和水质污染的威胁,湿地的持续退化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湿地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各种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保障。

与湿地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

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备受关注。

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是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析我国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

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约为5400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是世界上拥有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些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水库等多种类型,涵盖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湿地还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洪护岸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国家湿地公园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域,形成了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目前,全国已建立了33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2000多个湿地公园,涵盖了各种湿地类型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政府还大力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治理了大量的湿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为湿地的永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湿地开发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果。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充分重视。

多年来,我国在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推动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海水稻的种植、湿地旅游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与此我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一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对湿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缺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亟待解决,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还没有形成多样化开发利用的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实践。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2024)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2024)

引言概述:湿地资源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湿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解湿地资源的现状,本文对湿地资源进行了调研,并就其当前的问题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正文内容:1.湿地资源的定义和分类1.1湿地资源的定义1.2湿地资源的分类2.湿地资源的价值和功能2.1生物多样性2.2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2.3碳汇和气候调节2.4防洪和抗风沙2.5旅游和休闲3.湿地资源的破坏和威胁3.1城市化和建设活动3.2污染和排放3.3农业活动和水资源利用3.4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3.5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4.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4.1国际和国内湿地保护政策4.2湿地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4.3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4公众参与和教育4.5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5.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研究5.1湿地资源现状的调查方法5.2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研究5.3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的技术研究5.4湿地资源管理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5.5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总结:湿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湿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我们需要加强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和执行湿地保护政策,加强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推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保护湿地资源,并实现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湿地资源的详细调研和分析,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湿地资源的认识和关注,促进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湿地资源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为人类和地球提供更多的生态福祉。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的扰乱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湿地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本文将探讨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的现状以及管理对策。

1. 湿地资源的状况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海岸湿地和人工湿地等。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原因,许多湿地已经丧失或受到严重破坏。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我国湿地面积在1950年至2008年期间减少了54%左右。

2.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湿地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湿地资源的破坏导致了许多物种的减少和丧失。

根据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数据,我国湿地湿地物种数量中,有35.2%处于濒危状态。

3.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湿地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调节水资源、维持气候平衡、净化水质和保护海岸线等。

湿地资源的破坏导致了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

湿地的消失导致了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农田的灌溉和城市供水。

1. 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过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湿地保护的法律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应增加对湿地保护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

2. 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湿地资源的状况和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应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记录湿地内濒危物种的信息,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 推动生态修复和恢复通过生态修复和恢复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这包括湿地景观的恢复、水体质量的改善和植被的恢复等。

4. 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湿地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的了解和认知。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湿地合作,借鉴国际湿地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对策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湿地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而湿地资源的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

为此,本文将探讨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的现状及管理对策,旨在促进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完善。

一、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1. 湿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我国湿地资源遭受的破坏主要包括湿地开发、湿地污染等方面。

在湿地开发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湿地被填埋、围垦,用于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等,导致许多珍贵的湿地资源消失。

在湿地污染方面,农业、工业、生活等活动所产生的农药、化肥、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湿地中,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2. 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境类型之一,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限,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3. 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大气、水土、生物圈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的破坏。

湿地的退化、土地沙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给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二、管理对策探讨1. 完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湿地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

目前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改进,提高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

2. 建立湿地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需要建立湿地资源保护专项资金。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并用于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可以保障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资金来源,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3. 推行严格的湿地资源准入制度为了遏制湿地开发行为,有必要推行严格的湿地资源准入制度。

对于涉及湿地的项目,应当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设,加大对违法破坏湿地资源的处罚力度,以此来保护湿地资源。

湿地研究综述

湿地研究综述

湿地研究综述湿地是全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面临各种威胁和污染,因此,科学研究和管理湿地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很多学者积极深入研究和讨论湿地问题,以获取更全面的了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湿地的破坏。

本文尝试综述近年来湿地研究的主要进展,以提供有关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参考。

近年来,湿地研究把重点放在研究和保护湿地环境的方面。

首先,学者们在研究不同的湿地类型和特性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红树林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山洪湿地和沙漠湿地等湿地类型。

他们研究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湿地环境污染的源头以及湿地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其次,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重点保护物种的生态学行为和繁殖特性。

他们还研究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探讨了湿地动植物的食物关系。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湿地的管理,提出了大量的可行性策略,如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保护区的建立、湿地景观的整理等,以提高湿地的质量。

最后,学者们还把重点放在寻求湿地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平衡的策略方面,提出了大量有利于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提高湿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的来说,近年来,湿地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湿地自身特性的研究,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以及湿地管理策略的研究尚需加强。

因此,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实现更精确的湿地管理和保护。

在中国,尽管近年来湿地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发展状况不同,湿地保护和管理仍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中国仍需要对湿地保护管理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湿地的破坏和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近年来,湿地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有许多研究领域需要深入研究。

为了保护湿地的环境质量,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国家应该加强对湿地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护湿地。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现状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相较于国外对旅游生态资源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近些年来在该方面投入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对于生态旅游方面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结合实际都有着更深一步理解。

张婧(2016)[5]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一文中提出,湿地生态旅游是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损坏,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如果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起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资源。

马莹萍等人(2018)[6]在《山东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兴起。

生态旅游在城市旅游失去了对公众的吸引力时成为人们亲近、体验大自然的必要途径,人们一开始对于生态旅游一词十分陌生,随着政府开始积极建设和提倡生态旅游,人们越来越了解和接受生态旅游,生态湿地旅游与珍惜和保护湿地的双重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生态湿地旅游也让更多的人们树立了很高的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

杜传健等人(2019)[7]在《南四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指出,湿地资源的开发必定会涉及湿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湿地开发的重要着眼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湿地自身的生态平衡性与湿地开发的不合理性的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因此,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全方位地处理好各个湿地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湿地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从湿地和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协调各种湿地景观开发与利用间的矛盾,避免影响大局势的发展,达到湿地开发的效益最优化丁玫(2019)[8]在《甘南州玛曲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表示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场所,是多个水源涵养地,也是展现诸多生态系统功能的区域。

中国主要湿地资源

中国主要湿地资源

中国主要湿地资源中国是一个湿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广泛的湿地类型和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湿地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湿地资源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湿地的定义和分类湿地是指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过渡带,是水文和生态系统的交叉区域。

根据不同的水源和生态特点,湿地可以分为海洋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

中国拥有广泛的湿地类型,包括滨海湿地、内陆湿地和高原湿地等。

二、中国主要湿地资源概况1. 太湖湿地: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太湖湿地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湿地植被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太湖湿地不仅是宝贵的生态遗产,也是重要的生态补偿区,起到了维护地下水平衡和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2. 合川湿地: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的合川湿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湿地之一。

合川湿地包括了河流、湖泊和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

该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观光价值,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三江平原湿地:位于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湿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湿地区域。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河口湿地,是许多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三江平原湿地不仅丰富了湿地生态系统,还起到了重要的水资源调控和防洪的作用。

4. 海南湿地:作为中国著名的热带岛屿,海南岛拥有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

其中,美丽的海南红树林湿地以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受到广泛关注。

红树林湿地不仅是许多稀有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起到了保护海岸线、防止风沙和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

三、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挑战1.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与多种生物类型和特定环境相结合。

保护湿地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

2. 水资源调控:湿地在水资源的调控和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201211;修订日期:2007206212;责任编辑:刘英姿。

作者简介:刘婧(1983— ),女,硕士生,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及资源环境研究。

E 2mail:liujingjane@sina 1com资源评价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刘 婧(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湿地资源科学是当前国际国内众多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

我国湿地面积广大,种类繁多,但是退化和破坏现象也很严重,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根据近5年的湿地资源研究资料,从湿地的定义和功能;湿地的分类和统计;湿地的开发和利用;湿地的恢复与监控;湿地的规划和评价;湿地的保护和管理6个方面讨论了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湿地研究会呈现综合性和分化性发展,并且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的支持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湿地;资源;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7)04-0021-03A REV I E W O N W ET LAN D S STU DY PR O GRESS I N CH I NAL I U J ing(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W etland is a s pecial ecol ogical syste m and attracts much attenti on of scientists over the world 1I n China,it is now crucial t o p r otect and rest ore the abundant wetlands which have been threatened by degradati on and polluti on 1This paper,based on recent five years ’data,discusses the wetlands study p r ogress fr om six as pects:identificati on and functi on,classificati on and statistics,devel opment and utilizati on,rest orati on and monit oring,evaluati on andp lanning,and m itigati on and management,and then analyzes the trend of wetlands study,which needs more hightechnol ogy and favorable la ws 1Key words:wetlands;res ources;study p r ogress;trend1 概述早在公元46年,德国日耳曼人开采泥炭,就初步认识沼泽湿地。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欧洲最早对沼泽物质来源、形成因素、沼泽类型、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创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的雏形。

20世纪初,受益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湿地科学已基本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982年在印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湿地会议,从此标志着人类对湿地的研究和认识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国际上出版了多部有关湿地的科学著作和大量论文,由W 1J M itsch 和J 1G 1G osselin 合作撰写的W etlands ,由Robert H 1Kaddle 撰写的T r ea t m en t W etlands 代表了当代国际湿地理论综合研究的最高水平[125]。

中国对湿地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中国湿地研究》一书的出版和湿地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正式开始。

2 湿地资源研究现状211 湿地的定义和功能目前已经统计到的湿地定义达60多种[6],但是湿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国际湿地公约》(Ra m sar 公约)中的定义,即:“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 的水域”[7]。

同湿地的定义一样,其功能的研究也是从人类认识湿地时就已开始。

陈宜瑜从物质循环方面提出了湿地作为“源”、“汇”及“转换器”的功能[8]。

张明祥等提出了中国湿地20项效益以及各自的存在特征[9]。

赵学敏将湿地称为巨大的“固碳”和濒危鸟类的“生命转运站”;它是具有调节气候、拦蓄洪水、降解污染等作用的人类社会发展最珍贵的淡水资源[10]。

如果换成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概念,第9卷第4期 资源与产业Vol 19No 142007年8月 RES OURCES &I N DUSTR I ESAug 12007英国《自然》杂志认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价值是33万亿美元,其中湿地生态系统占45%,估计为1419万亿美元。

212 湿地的分类和统计由于湿地本身的复合性、模糊性和变异性,加上人类利用的多目标性,国际湿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

争论的焦点在于分类的原则、方法和指标的选取。

湿地成因分类和湿地水文动力地貌学特征分类[125]在国际湿地学术界影响较大。

我国国家林业局在目前制定的湿地分类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依据湿地成因、地貌类型、水文特征和植被类型,将湿地分为6级56个类型,并提出了各个类型的界定标准。

根据该分类标准,中国目前湿地总面积为3848155万h m2(包括稻田和人工湿地),居世界第1位、亚洲第1位。

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仅调查了库塘湿地)(表1)。

其中,水库总数不确定,蓄泄洪区、河滩泛区以及水稻田是否算作湿地,使得这一统计数据也存在争议。

可见,湿地的分类和统计还有许多需要商榷的问题,这就需要多学科、多行业的协作,避免利益主体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有效地对湿地进行可持续开发。

表1 中国湿地面积统计湿地类型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库塘湿地合计面积/万h m259411782017083511513701032281503848155比例/%151442113221170351605194100100 213 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对湿地认识起源于泥炭的开采,现代泥炭开发应以耗费资源量少,科技含量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目标,加强采后泥炭地和人类活动过程对泥炭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我国应用近红外光谱仪等新型仪器进行泥炭特殊性质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泥炭萃取设备也取得突破[11]。

同时,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文化、娱乐及美学价值的旅游资源。

包括了滨海、河口湿地旅游,如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河流、湖泊、瀑布湿地旅游,如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沼泽、草甸、泥炭地湿地旅游,如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等国际重要湿地。

近几年开发的人工湿地旅游也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例如成都活水湿地公园,在都市公园中展示了具有显著生态与环境效益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工艺,达到了用绿叶鲜花装饰大地,把清水活鱼送还自然的水污染治理目标。

但是,任何资源的开发都不可避免的伴随着破坏,湿地面积的变化、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变、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等都会导致湿地功能衰退与消失。

214 湿地的恢复与监控全球湿地退化现象严重,使得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国际湿地科学前沿领域的热点:多因子协同作用下湿地退化机制及其复杂性;生物入侵导致湿地退化的过程与机制;食物网及功能群在湿地恢复中的重要性;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技术与途径[12]。

安树青等教授强调,我国建立退化湿地的恢复机制,要考虑通过实验手段,区分人为干扰的直接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破碎化后湿地斑块的管理与恢复;构造湿地的物质循环和净污能力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湿地恢复中功能群和大型水生植物作用的界定;针对不同湿地的修复技术及其技术原理等。

首先,要停止人为破坏,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绝非易事。

以上海崇明岛为例,虽然崇明岛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物流作用强烈,然而破坏后恢复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实验生态学定点研究。

又如太湖岸边湿地的现象:水稻田撂荒后土壤氮磷含量5年就接近自然湿地,而植物的多样性30年也难以恢复如初。

其次,建立全国湿地生态实验站和监测站,引进与研制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准确度的监测仪器,提高对湿地自然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能力,加快湿地自然过程的反演、显示和虚拟方法,达到全国湿地动态监测。

利用“3S”技术,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组分或过程具体空间与时间数据的收集、存储、提取、转换、显示和分析[13]。

例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沼泽试验站和黑龙江测绘局等对该地区退化湿地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和试验,包括水循环物理过程和水平衡要求,表面热平衡与湿地小气候,沼泽土、泥炭土特性和形成规律,主要类型的生物组成、结构、演替规律与生产力,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开发利用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预测,改造利用的途径、技术措施和不同开发模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课题。

215 湿地的规划和评价前文提到的湿地开发、恢复和监控,以及国家对湿地进行建设、管理和研究的准则就是湿地的规划和评价,这也恰好是我国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

近年来,随着对湿地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湿地评价内容不断丰富,水平大幅度提高,研究方法由过去仅局限于湿地特征描述的定性评价,发展到湿地价值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湿地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3S”技术和数学方法在湿地评价研究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今后我国湿地评价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首先,完善我国湿地评价理论。

其次,建立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侧重不同评价指标的耦合关系和多要素耦合模型,修正模型参数,调整模型精度,提高数学评价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14215]。

第三,湿地评价对比研究。

第四,退化湿地评价研究,研究不同人类活动干扰下湿地退化过程和机制,湿地演替规律,建立湿地退化的指示性标识,退化湿地临界指标和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退化湿地等级评价。

建立能够判断退化湿地恢复成功与否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对恢复前后的湿地进行对比评价[16],为湿地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湿地与全球变化研究,选取具有指示性作用的湿地指标,评价研究全球变化对湿地形成、发育和演化过程的影响,揭示湿地分22资源与产业2007年布、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