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步态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2 RLA八分法 一个步行周期中八个典型 动作姿势位点,即支撑前期(initaial contact )、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支撑中 期(midstance)、支撑末期(terminal stance )、摆动前期(preswing)、摆动初期( initial swing)、摆动中期(midswing)、摆 动末期(terminal)。
(5)摆动前期(足尖离地,大概处于步态周 期的50%-60%,相当于第二个双支撑相): 此时为向前摆动下肢做准备,地面反应力在 髋关节和膝关节后方,髂腰肌、臀中肌和股 直肌(髋部)呈向心性收缩(髋关节后伸 10°~0°),股直肌在膝关节处呈离心性收 缩(膝关节0°~屈35°);踝的地面反应力 在其前方,使踝跖屈肌肉持续向心性收缩, 约20°(踝关节0°~跖屈20°),且骨盆向 后旋转4°~5°。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 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 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 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 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 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 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 ,有时也用秒(s)表示。
(3)支撑中期(髋关节逐渐由屈曲过渡到伸直, 直到重心刚好在支撑脚上方,大概处于步态周期 10%-30%,相当于前一半单支撑相):此时地面 反应力通过髋关节以消除髋伸肌的收缩(髋屈曲 30°~0°)(此处是Bobath对于偏瘫患者膝过伸 解释的出处[1]);膝关节由屈曲逐渐伸展但不过伸 (膝屈曲15°~0°),其地面反应力由后方转移 至前方,股四头肌由被动的离心性收缩变为主动的 向心性收缩;踝关节的地面反应力在其前方,踝跖 屈肌离心性收缩以对抗外在的踝背屈力矩(踝关节 从跖屈15°~背屈10°),且骨盆中立位(注意: 在整个支撑中期全足都着地)。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 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 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 约为8±3.5cm。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 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 ,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4)支撑末期(其终点为对侧下肢触地,大概处 于步态周期的30%-50%,相当于后一半单支撑相) :躯干由中立位变为前倾位,髋关节的地面反应力 在其后方,被动性的产生伸髋,约10°(髋0°~后 伸10°);膝关节的地面反应力稍微后移,被动的 产生屈膝趋势(膝0°);当足跟离地时,踝前方 的地面反应力产生的踝背屈力矩诱发踝跖屈,此时 踝跖屈肌肉的活动已从离心性收缩转为向心性收缩 (踝背屈10°~0°)(此处是提供下肢摆动力量的 来源),且骨盆向后旋转4°~5°。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 。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 ,东方男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steps/min,女性平均为123.4±8.0 steps/min 。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 长腿者。
5.2 定性分析 5.2.1 运动学参数,如三维步态分析 5.2.2 动力学参数,如足底压力系统 5.2.3 肌电活动参数,如动态肌电图 5.2.4 能量参数 5.2.5 生理能耗指数
二、以偏瘫患者的运动学参数为例
1、运动学参数
运动学参数主要指时空参数,其包括时间参 数和空间参数,是步态分析指标的基础。步 态时间参数包括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 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 动相;步态空间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幅 、步速和步宽。此外,由于偏瘫患者双侧步 态不对称,故引用步态对称性参数[2],其包 括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和患侧健 侧摆动相比值。除此之外,还有跛行[3]。
步态分析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李威
目录
一、步态分析基础知识 二、以偏瘫患者的运动学参数为例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情况 四、参考文献
一、步态分析基础知识
1、定义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是利用 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 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定 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其中,步态(gait)是指 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walking)和 跑(running)两种状态。 其定量分析参数有:运动学参数、动力 学参数、肌电活动参数、能量参数、生理能耗 指数。
4、正常步态的基本参数
步长(step length)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 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 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 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步长的 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 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 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 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 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 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一般健 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 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数值上 等于步幅/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 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 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一般成人 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 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 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 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 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 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 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 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 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正常髋关节(伸展-屈曲)曲线
正常膝关节(伸展-屈曲)曲线
骨盆(外旋-内旋)
正常踝关节(跖屈-背屈)曲线
故此,为维持正常步态,髋关节屈曲至少 应达到30°,伸10°;膝关节可完全伸直并 屈曲达60°,踝关节跖屈20°,背屈达10° 。
5.1.3 行走能力的评定 5.1.3.1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5.1.3.2 Nelson步行功能评定 5.1.3.3 功能独立性测量(FIM) 5.1.3.4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支撑相(stance phase)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 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 双支撑相。
单支撑相 通常指对侧足尖离地到对侧足跟着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 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足内翻 、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痛、平衡 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病 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下肢伸肌占 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方, 足 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肢痉 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作,是步 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临床意义
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 的性质和程度 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 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3、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 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 步宽、步频、步速、足角、步行周期、步行 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 最常用的3大要素。
(2)支撑初期(由足跟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足着地 ,其终点为对侧下肢足尖离地,也称为承重反应期 ,大概占步态周期10%,相当于第一个双支撑相) :此时,地面反作用力在髋关节前方,髋关节必须 进行臀大肌和腘绳肌收缩以克服屈髋,此期髋关节 屈曲约30°;随着膝关节的地面反应力由前方转变 为后方,产生了一个外在的屈膝力矩,诱发股四头 肌进行离心性收缩,出现屈膝0°~15°的情况; 踝关节由于地面反应力在其后方,外在的屈力矩诱 发踝背屈的离心性收缩,使踝关节呈现跖屈约 0~15°,且骨盆向前旋转4°~5°。
(6)摆动初期(其终点为膝关节屈至最大, 大概处于步态周期的60%-80%,相当于前一 半摆动相):肢体向前摆动,此时地面反应 力位于髋、膝后方,屈髋肌的持续向心性收 缩使屈髋角度加大(髋0°~屈20°),腘绳 肌收缩使膝屈曲约60°(膝屈35°~屈60° );踝的地面反应力位于其前方,踝背屈肌 向心性收缩使踝背屈(踝跖屈20°~跖屈 10°),且骨盆向后旋转4°~5°。
摆动相 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 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 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此阶段的动作要点是: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 下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 完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5、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5.1临床定性分析 5.1.1 四期分析法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是 步态时相四期分析法,即两个双支撑相、一 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健全人平地行走 时的理想状态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双支撑相 大致相等,约各占周期10%~12%;单支撑相 约占步行周期38%~40%时间,摆动相约占步 行周期38%~40%时间。各时相的长短与步速 直接相关。行走快时,双支撑相减小,跑时 双支撑相消失,为0。
(1)支撑前期(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成。此时,足跟 着地,髋关节屈曲约30°,地面反应力位于髋关 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前面,为维持平衡和膝髋稳 定,臀大肌、腘绳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收缩 ,膝关节完全伸直但是不过伸处于0°,但是,踝 关节因受地面反应力的影响而增加伸肌(小腿三头 肌)运动,故此时踝关节的运动趋势是跖屈,同时 因为腘绳肌的拮抗收缩,胫前肌收缩防止足拍地的 发生,这综合起来使踝关节呈现中立位0°,且骨 盆向前旋转4°~5°。
(7)摆动中期(大概处于步态周期的80%100%,相当于后一半摆动相):下肢因惯性 力的推动得以继续向前摆动,使髋被动地屈 曲(髋屈20°~30°),肢体的重力诱发膝 关节被动地伸展(膝60°~30°),踝背屈 肌持续地运动使踝关节保持中立位(踝跖屈 10°~0°),且骨盆中立位。
(8)摆动末期(其终点为足跟触地前,大概 处于步态周期末端):下肢由摆动转向足跟 着地,此时要求屈髋速度下降、伸膝速度下 降以及保持踝处于中立位,因此腘绳肌离心 性收缩使小腿向前摆动减速(膝屈30°~0° ),以配合臀大肌向心性收缩使大腿向前摆 动减速(髋屈屈30°),踝背屈肌收缩以保 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踝0°),且骨盆向前 旋转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