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中国四大区域比较
特征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南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和长城以北的非季风区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包括的省区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内蒙古、新疆、宁夏北部、甘肃北部和中部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省西部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面积20%,人口40% 面积25%,人口55% 面积30%,人口4% 面积25%,人口1% 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自然条件地形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地貌水蚀:黄土高原流水沉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风蚀:雅丹地貌风积:沙漠、沙丘冰川地貌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河湖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长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内流河湖:塔里木河、弱水、伊犁河。
博斯腾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羊卓雍湖自然资源能源资源①煤炭:鹤岗、鸡西、抚顺、阜新、开滦、峰峰、大同、平朔、阳泉、平顶山、焦作、兖州、神府②石油、天然气: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华北等油田①水能:长江流域(丹江口、安康、五强溪、葛洲坝、三峡、隔河岩、宝珠寺、乌江渡、二滩),珠江流域(天生桥、岩滩、西津、大化),钱塘江(新安江),闽江(水口)②煤炭:黔、苏北、皖北③天然气:四川盆地①煤炭:四大露天煤矿(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准格尔),东胜、石嘴山、乌鲁木齐②石油:克拉玛依、玉门、南疆③风能:羊窝堡①太阳能:②地热:羊八井③水能: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自然资源其它矿产资源铁矿:鞍山、本溪、迁安海盐:长芦有色金属:铜(德兴、东川)、钨(大余)、锑(锡矿山)、铅锌(水口山)、锡(个旧)、汞(铜仁)、铝(修文)海盐:莺歌海、布袋铁矿:海南、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金昌镍,阿勒泰的金铁:镜铁山宝石:和田柴达木盆地(“聚宝盆”):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特征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及其问题黑土地黄土地紫色土——四川盆地红壤——东南丘陵水稻土——平原地区1.牧业为主:优良畜种: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新疆—细毛羊2.灌溉农业:四大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引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高原农牧业:1.高寒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2.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豌豆、小麦土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褐土粮食作物春小麦、大豆冬小麦水稻熟制一年一熟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一年二熟或三熟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菜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南疆蚕丝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其它作物三大杂粮:玉米、高梁、谷子谷子—黄土高原干果:枣、核桃等其它粮食作物:小麦、甘薯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树等小麦、啤酒花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沼泽地①节约农田用水②挖掘中低产田潜力③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红壤丘陵:①增施有机肥②补充熟石灰③防治水土流失水源缺乏,风沙危害高寒特征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及其问题1.工业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2.工业带:陇海沿线工业带东段、沿海工业带北段3.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沈阳(东北最大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大连(造船、化工)、鞍山(钢铁)、长春(汽车)、吉林(化工)、哈尔滨(电机、制糖)、大庆(石油、化工)、北京(钢铁、机械、化工、汽车、电子、家电、纺织)、天津(化工、造船、纺织)、石家庄(棉纺)、唐山(钢铁、煤炭、陶瓷)、青岛(棉纺)、郑州(棉纺)、洛阳(拖拉机、棉纺)、西安(电子、棉纺、电机)、兰州(化工)、太原(钢铁、化工、能源)1.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2.工业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沿海工业地带南段3.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上海(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中心)、南京(化工、电子)、徐州(煤炭)、无锡(纺织、电子)、杭州(纺织、电子)、马鞍山(钢铁)、武汉(钢铁、棉纺、造船)、十堰(汽车)、宜昌(电力)、重庆(钢铁)、贵州(有色冶金)、广州(综合性工业中心)、南宁(制糖)1.工业带:陇海-兰新工业区西段2.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包头(钢铁)、金昌(有色冶金)、银川(毛纺)、乌鲁木齐(纺织、制糖、煤炭)、克拉玛依(石油)、酒泉(航天)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西宁(毛纺)、林芝(毛纺)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块状多沿河流分布,呈带状沿黄河、高山山麓或沿铁路线分布,呈点状或带状沿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分布,呈带状生活习惯食:面食住:防寒保暖传统交通工具:骡马食:大米住:通风散热传统交通工具:船舶食:面食、玉米、谷子传统交通工具:马、骆驼食:青稞传统交通工具:牦牛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999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
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一)美国硅谷1、硅谷概况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
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
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
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
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
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硅谷的发展模式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
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东部地区未来要进一步向“创新驱动”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准确地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水平上的差距,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与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三期”叠加阶段,区域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各省级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的不同,地区分化趋势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中部地区降势趋缓,西部地区下滑明显,东北地区缓中存忧”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更多、更复杂。
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
中部地区降势趋缓: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发展较为全面,近年来该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西部地区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
东北地区缓中存忧: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较多,在当前产能过剩严重和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东北三省单一且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其主导产业重工业产值增速回落明显,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我国东部地区几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
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包括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现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
但是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多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也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则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概念,按照舒尔茨教授的界定,传统农业就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其特征是技术状况长期内保持不变。
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先进的科技广泛应用,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受到重视,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大体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现代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适中型现代农业。
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人地矛盾突出,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现代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三农”问题异常突出。
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约束条件,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约束条件以及由此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于: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具有多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别和地区间差异较大;农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经营方式相当粗放;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我国的社区发展模式
不论中外城市,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涉及的基本关系都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相互关系,从这一角度可将社区管理模式概括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世界各地城市社区发展组织管理现状的考察研究,海外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当政者在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方面基本上可分为欧美型和亚太型两大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
所有社区管理计划的制定都基于社区居民的意见,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计划制定到工程实施,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基层民主。社区选出的“社区管理计划”代表下面还有居民选出的楼区代表,楼区代表每年会把问题单分发到各家各户,上面列出一些具体事项,让居民选择他们认为社区最需要改进的事项。而居民临时想到什么社区福利的点子或者有什么意见,也通过楼区代表向县政府反映。社区管理部和各社区负责社区管理计划事务的代表每月开一次会,讨论社区居民的建议和工程项目。社区管理部根据居民意见进行实地调查,确定社区建设优先事项后,找专业人员进行工程设计,接下来是征求居民对设计方案的意见,如果设计方案得到社区60%居民的支持,工程就开始实施。
新加坡的社区主要社会组织有以下三类:(1)咨询委员会。每一个选区设立一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它在选区层次上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负责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并把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2)居民联络所管理委员会。每个选区至少设立一个居民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它代表人协行使建设和管理社区民众俱乐部的职权,它组织举办诸如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社交等各种有益的活动,以增进种族和谐与社会团结。同时,它也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起桥梁沟通的作用。目前,全国共有管委会106个,全年举办各种活动31500项,参加人数333万人次;(3)居民委员会。在所有的公共组屋区都设有居委会,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邻里和睦、种族和谐和社会团结。这些活动包括:组屋舞会、邻里守望、民防演练、家政课程、教育旅游、民众对话会、唱歌、社区联欢会等。这些活动使居住在同一组屋区的居民彼此增进认识与了解,更好地理解和响应政府的政策措施。目前,全国共有居委会493个,每年开办各种项目和活动大约33167个,参与人数390多万人次。
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模式
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崛起,招商引资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策略和模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制定招商引资策略1. 定位明确在制定招商引资策略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资源禀赋和特色,因此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招商方向。
例如,一些地区可以依托区位、优势产业、招商政策等方面制定招商引资方案。
2. 分析市场招商引资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因此分析市场需求是制定招商引资策略的必要步骤。
需要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市场的行业、产品和市场消费趋势等信息,为制定招商引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3. 探寻合作伙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探寻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可以来自国内或者国外,可以是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等,客户群体的广泛与多样化有利于扩大资源获取面,促进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
4. 竞争对手分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招商引资策略的制定离不开竞争对手分析。
需要对现有企业的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产品特点、市场份额等信息,对企业进行比较,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二、实施招商引资模式1. 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通过资金投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手段组织企业、产业集群等,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在一些发展落后地区最为常见。
2. 企业主导企业主导型招商引资模式是指企业自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企业自身优势、品牌、技术等方面来吸引投资,产生协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 公私合作公私合作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1. 招商引资的成效要看长远,不是一时的结果。
我国发展“飞地经济”的四大模式
飞地经济发展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三
产业配套不完善。由于一些地区可能存在产业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产业链不完整,影响飞地经济 的发展。解决方案:加强产业配套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协同效应。
挑战四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一些地区可能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人才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影响飞地经 济的发展。解决方案: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吸引更多优 秀人才投身飞地经济发展。
我国发展“飞地经济”的四大
模式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飞地经济的定义与概述 • 四大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 飞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飞地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 结论与展望
01
飞地经济的定义与概 述
飞地经济的定义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或多个地区之间打破行政界限,通过跨区 域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 置、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经济发展方式。
飞地经济发展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一
资源匹配不均衡。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资源匹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可能存在 资源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影响飞地经济的发展。解决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 进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挑战二
政策协调难度大。由于飞地经济的发展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政策不统一、执行不 到位等问题。解决方案: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机制,确保政策的统一性和执行力度 。
展望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飞地经济作为一种 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飞地经济的发展,推动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内容提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本文对江浙沪三地开放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江苏在“引进来”方面有优势,浙江在”走出去”方面有特色,而上海则在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领先全国;同时,三种模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所谓开放型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将本土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融合,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类型与方式。
因此,开放型经济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就了长三角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现象”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不断深化,也奠定了长三角在21世纪初期在中国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产生与演化比较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选择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支点,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三地在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基础上经过一次次嬗变,原模式所涵盖的区域以及内涵均已大大拓展,甚至发生了质的飞跃,演变成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1、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与演变江苏经济发展的精髓充分体现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着名的“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是对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的高度概括。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本文将从三种模式的起始条件、特点、核心、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对其作简单论述。
这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将对此作简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比较1 引言(区域发展模式类型)当我们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首先遇到的是“模式”这个概念。
“模式”在经济学中主要指某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
近 20 年来,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闽南模式(有人又区分为晋江模式、泉州模式)、沪郊模式、湛江模式等等;也有人将深圳、中关村、浦东的不同开发方式称为不同“模式” ;还有人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不同发展形式称为“模式” 。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几种提法都是可以的,但应当区分各自的适用范围。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属于区域经济,适用于乡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之间的比较;而深圳、中关村、浦东等讲的是特区或开发区,与政策层面关系较为密切;而经济圈的概念则更大,跨市、跨地区甚至跨省,适用于大规模城市群之间的比较。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仅限于第一种。
2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一制多式”的局面。
即在社会基本制度相同的前提下,各个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格局。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是人所共知的三大区域经济模式,也是始终被相提并论、流传最广的三大模式。
2.1 苏南模式“苏南模式” 这个词是在费孝通先生 1983 年所写的《小城镇· 再探索》一文中提出来的。
其发展的起始条件如下:(1)农业基础良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2)交通便利,临海临江,且靠近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国有工业基地,为苏南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推进与区域性差异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推进与区域性差异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 (5)1.4 研究方法 (6)2.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7)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 (8)2.2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9)2.3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 (11)3.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推进 (12)3.1 政治体制改革 (13)3.2 经济体制改革 (15)3.3 文化体制改革 (17)3.4 社会体制改革 (18)4. 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性差异 (20)4.1 各地区现代化的现状与特征 (21)4.2 各地区现代化的差距分析 (23)4.3 各地区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选择 (24)5. 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与对策 (25)5.1 主要挑战分析 (27)5.2 应对方略探讨 (28)6. 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展望 (30)6.1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1)6.2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33)6.3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34)7. 结论与建议 (35)1. 内容概述“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概念,其着眼于构建什么样的中国,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居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评估。
该战略并非简单重复西方模式,而是以中国自身特点为基础,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整体性推进”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各方要素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全方位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原则: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目标和实现路径。
中国区域发展现状: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能力、文化特色等差异。
区域化推进的路径探究:探讨不同区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探索区域合作与互补的可能性。
区域性差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挑战、利用机遇的策略。
本文档力求客观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性差异,为政府制定更精准的政策,推动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梳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导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提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区域联动等方面。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本文旨在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
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到中部的崛起地带,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政策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一、引言二、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三、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四、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五、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六、结论引言: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省份地区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模式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旨在对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是以区域为单位,以经济为主导,由地方政府引导,以地方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开发区域内的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量,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特点,所采用的经济模式也不尽相同。
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苏南模式,顾名思义,是指江苏南部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政策导向性强,经济结构多元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以及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联动。
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温州模式是指浙江温州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企业家主导性强,小微企业极多,趋利避害能力强。
在发展过程中,温州企业家具备较高的创新和风险承受能力,他们不遵循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差异化经营。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1)政策导向性:苏南模式下,政府行政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企业家的创新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企业规模:苏南模式下,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现代化,而温州模式下则是数量多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微企业。
(3)产业结构:苏南模式下,经济结构多元化,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以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工制造业和文化产业。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202x-7-16摘要。
改革开放促使县域经济积极探索特殊发展之路。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及“义乌模式”等是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实验范本。
这些经验模式建立在各自相对优势基础上,只有类型相同的借鉴性,并不是广泛推广的范式。
研究分析这些模式,是为了在新形势下,面向未来,反思过去,学习借鉴,促进中国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体制改革和创新才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模式,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各地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和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出现新的不平衡态势。
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政权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
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基础的县域经济,因其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
中国有2052个县域,从地理条件讲,有山区县(占43%)、丘陵县(占26%)和平原县(占31%);从经济特征讲,有沿海开放县、城郊县、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和牧区县等。
县域经济间发展差异甚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从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化阶段看,有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发展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从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从区域比较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从发展现状讲,有富裕县、发展中县和贫困县。
据202x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 的15.1倍。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2023-10-27
目 录
•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二:长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三:京津冀模式 •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式
01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 式
模式特点
特点一
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 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 为主导,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工 贸易发展,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典型案例分析
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利用北京的大数据技术和天津的先进制造基础,共同打造涵盖数据存储、分析、 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试验区,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京张冬奥冰雪旅游合作区
围绕2022年冬奥会,加强京张两地冰雪旅游产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冰雪 旅游目的地。
04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 式
的特点。
特点二
以港澳为依托的区域合作。珠江 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紧密 ,借助港澳的自由贸易港优势, 拓展国际市场。
特点三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珠江 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为中心,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分工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模式优劣势
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便于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VS
案二
陕西省西安市是另一个西部大开发的典型 案例。政府通过加大对西安的投资力度, 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吸引了众多外 资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了西安的经济发 展。
THANK YOU.
政府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了政策 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了该地区的 快速发展。
模式优劣势
• 优势 • 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长江和沿海两个经济带,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 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升级和转型。 • 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商贸、物流等高端服务业。 • 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优惠措施多。 • 劣势 • 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 劳动力成本较高,部分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
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
新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顺德模式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模式;温州模式是以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模式;晋江模式的特点是开放性,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珠江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相一致,即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其分布特征为:首先,从数量上看,根据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的统计数据,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7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95个,占总数的76.61%;中西部8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2个,中西部最高排名为四川省双流县,排名第3位,东北地区吉林省延吉市首次进入百强县(市),排名第98位。
其次,从发展水平来看,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辽宁省瓦房店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位于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中西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四川省双流县与之相比则差距更大。
2008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75元,比上年增长12.54%;双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增长17.3%;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再者,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省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城市群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一、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城市群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经济实力强大、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著称。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集聚了大量金融、贸易及科技创新等产业;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拥有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京津冀地区则以北京为核心,具备政治文化中心及先进制造业基础。
东部地区城市群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并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然而,在快速经济增长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聚等。
因此,东部地区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密集等特点著称。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核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环渤海城市群以天津为核心,具备重要港口和航运优势。
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早,并且受到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在加强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并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三、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在城市群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成渝城市群、西南地区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著称。
成渝城市群以重庆为核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南地区城市群以昆明为核心,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及国土
(四)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贫富差距巨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 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甚至没有人身自由。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沿海殖民地的现代工业场景与广大内陆地 区原始经济场景并存。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的大城市,如重工 业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南部;上海以轻工业为主;天津、青岛轻 重工业皆有;广州的丝织与手工业工艺制造。内地工业基本集 中于武汉、重庆、太原、昆明等少数城市。农业东部以种植业
(二)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 展转变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变了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农业种植技术提升,使农业生产
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从 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 中国农业向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结构模式转变。农业生产 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具体表现为:种植业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林业、畜禽水产养殖业内部结 构调整进展明显;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 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目 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 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
环太平洋经济圈——亚太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及国土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民族经济异常落后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农业占绝对重
要地位。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不发达;工业主要是 采掘业与原材料初步加工业。
(三)产业经济的高度对外依赖性
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操纵了中国的财政 和经济命脉。外资几乎垄断了旧中国的所有工业部门;帝国主 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成为了帝国 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三大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与比较居阳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本文对中国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三大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并从产生基础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了比较。
本文认为,三大模式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区位、环境条件,并在初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
而其转型发展则主要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完善、先发优势丧失等,在转型方向上呈现出相对趋同的转型趋势。
【关键字】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发展;比较作者简介:居阳(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GIS,环境规划,区域发展研究。
联系方式:juyangnju@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JU Yang【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the Sunan Mode, the Wenzhou Mode, and the Zhujiang Mode.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mode. Then, it compares the modes in their bases of formation and route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modes is the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market,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develop in different route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additi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are the result of turbulences in foreign marke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 and lose of 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follow similar trend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Key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Formation; Development; Comparison1前言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地各区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经济水平各有不同,导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制多式”的格局[1]。
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包括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珠江模式”[2-5]。
对这几种区域发展模式的产生发展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
2三大模式的简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个区域发展模式。
如北京模式、浦东模式、东莞模式、义乌模式、宁波模式、寿光模式、苏州模式等[6-9]。
其中尤其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最为典型。
它们分别代表了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模式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区域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9]。
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主要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等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发展模式。
是以发展工业为主, 集体经济为主, 参与市场调节为主, 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10]。
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主要指浙江省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以大量销售人员拓展市场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11]。
以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江模式”:珠江模式,主要指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模式[2,9,12]。
港澳地区在资本、人力、市场等方面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系紧密,为珠江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大模式的产生发展及阶段性特征3.1苏南模式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阶段。
这一时期,无锡、苏州、常州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为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3,10,13,14]。
1983年,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一说法,标志着苏南模式在理论上的明确提出。
此阶段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我转变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先发优势弱化、企业产权模糊和先发优势减弱的影响,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14-17]。
因此,苏南模式进行了自我转变。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乡镇企业产权、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三大举措,成功实现了苏南模式的转型,并为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新苏南模式形成。
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以多种所有制结构并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制造业兴起,城乡协调发展等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18-19]。
3.2温州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家族企业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温州农村家庭承包制的不断推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温州率先走上以农村家庭工业为特点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11,20-2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股份合作制企业过渡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由于众多小企业对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盲目追求,导致温州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
因此,温州市政府加强对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的监督和控制,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形式大部分由股份合作企业形式替代。
股份合作制企业逐渐壮大[3,21]。
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公司制企业建立阶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1993年温州政府提出温州经济进行“第二次创业”,强调以提高经济质量为核心[22]。
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通过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温州市民营企业从股份合作制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进行转变,从非正规制约走向正规制约[21],温州市民营企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21世纪初至今,新温州模式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温州模式面临要素瓶颈和先发优势弱化等问题,亟需转型[21,23]。
因此,在温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温州模式。
所谓新温州模式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以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为支柱,以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为手段,以庞大的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为依据,以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为骨干,以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24]。
3.3珠江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局部开放阶段。
珠江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公社化时期。
得益于紧邻港澳的良好区位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主要发展对外加工业。
其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对外开放”,以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自主权明显扩大。
这一时期主要的开放区域仅局限于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并建立了出口加工区[25]。
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经济开放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务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包括4个市14个县市[26]。
“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成为了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下,珠江模式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26-27]。
20世纪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产业转型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
珠江模式面临着外源型经济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同质化、国内“多中心”区域经济格局竞争、劳动力成本升高、主导产业利润下降的困境。
为改变这一困境,珠江模式重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如顺德、中山等地的家电企业开始重新“洗牌”,深圳、东莞等地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通过IT业的辅助产品加工,加入了新经济的外围层,并成为其支柱产业[12]。
21世纪初期以来,一体化进程加快阶段。
21世纪以来,珠三角正日益面临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其他区域的挑战。
因此,珠江模式重点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加快。
2003年,珠三角与香港和澳门政府先后签署CEPA,从制度上标志着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经济区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大珠三角”)正式成立[12,25,28]。
2004年,广东又提出泛珠三角的概念,形成了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自治区),及香港和澳门在内的“9+2”超级经济圈[29],标志着珠江模式进入大规模区域合作阶段。
4三大模式的比较总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大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异同之处,下面从产生基础和发展转型两方面做进一步论述。
4.1产生基础从形成时间上来看,三大模式均形成于20年代70年代末期。
三大模式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这种制度安排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有特殊的区位和环境作为支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