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一、选择题1.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答案】C【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故①②③正确,④与题意无关。

2.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根据题干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可知,其根本解决方法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募役法保证了农时,但保甲法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无关,排除A项;将兵法的目的在于强兵,排除C项;实行科举新法的目的在于育才,排除D项。

故选B项。

3.“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 )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C项。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答案】A【解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理财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答案:A
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答案:C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1。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C.都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B.理财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3.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4.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5.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积贫——富国之法B.积弱——强兵之法C.“三冗”——取士之法D.保证时间——免役法6.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

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歌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稻子);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C.描综了南宋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8.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A.保守派的反对、用人不当B.变法措施过急C.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民族矛盾尖锐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

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4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4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答案 C解析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缓和了社会矛盾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王安石变法以富国(理财)为中心,故①说法错误。

两次变法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②说法正确;两次变法皆针对时弊,起到了一定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效果,③说法正确;④说法正确。

3.(2018·北京西城模拟)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防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并——免役法答案 B解析北宋时,王安石利用政府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

4.(2018·北京西城高二检测)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保甲法B.均输法、保甲法C.市易法、将兵法D.免役法、保马法答案 A解析青苗法与“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与此不符;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将兵法、保马法与此不符;综上所述,本题选A。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3.在评议变法时,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句话体现出宋神宗对变法持何种态度()A.宋神宗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是正确的,要废止新法B.宋神宗没有主见,摇摆不定C.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D.宋神宗认为祖宗之法应全部废除4.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形象图,对此图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B.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5.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6.“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隋朝7.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因此符合题意的为D。

2.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D。

3.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解析:选D。

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4.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②王安石变法的性质与商鞅变法的性质相同③王安石变法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④变法的深刻根源是宋太祖的集权⑤为中下级官员提供了一个发挥才干的机会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选C。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王安石变法并不改变生产关系,只是实行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政策,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故②不正确,排除含②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5题22分,第6题16分,第7题20分,第8题22分,共80分)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财不足用与上而下以弊。

【推荐下载】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精选

【推荐下载】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精选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精选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选择题
 1.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民族间矛盾尖锐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措施是
 A、集中军权B、集中行政权C、集中司法权D、集中财权
 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戌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禁军B、防止少数民族进攻
1。

推荐学习K12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推荐学习K12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专题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形象图。

对此图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 )A.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B.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2.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朝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3.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4.右图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的改革是( )A.王安石变法B.庆历新政C.仁宗变革D.军事改革5.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6.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安石变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A.均输法B.市易法C.保马法D.保甲法7.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8.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 增加赋税B. 澄清吏治C. 培养人才D. 充实边防【答案】B【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故A项增加赋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澄清吏治符合题意C项培养人才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科举制内容故排除D项充实边防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改革内容故排除故选B2.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两税占30% 工商税占70% ”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A. 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B.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 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D.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赋税收入的增加情况由工商税占70%可以得出工商业有所发展“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AC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据材料信息“宋神宗后期”可以得出赋税收入的增加与王安石变法有关 C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 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3.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员梁焘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A. 取得中央集权之效B. 减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C. 存在急功近利之弊D. 提高了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揭示了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急功近利操之过急造成社会动荡、百姓不安的弊病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C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简称“三不足” 学界有人认为它出自王安石但更多人认为这是反对变法的反对派编造出来的是用以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口实对于“三不足”是否出自王安石的争论比较正确的认识是()A. 所有重大史实都须考证B. 否定者在刻意贬低王安石C. 肯定者切合历史客观实际D. 王安石具有“三不足”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王安石具有“三不足”精神故D项正确A、C说法绝对故排除依据材料“但更多人认为这是反对变法的反对派编造出来的是用以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口实”可知 B不合题意故选D5.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B.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宋神宗态度的动摇D. 王安石本人的动摇【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失败 A正确危害百姓、神宗态度变化以及王安石自身的动摇都不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C、D.6.“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A.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答案】B【解析】强制分派等字眼说明材料意在强调官吏是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府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官吏是以青苗法聚敛财富而非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7.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 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A. 整治官场贪腐之风B. 缓解中央财政压力C. 压缩地方财权空间D.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答案】B【解析】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选B项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排除A项该变法措施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B8.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A.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D. 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该措施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 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9.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 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 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 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ABD排除故选C10.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 ”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 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B. 寇乱息而戚势强矣C. 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D. 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免役之法成则______ ”依据所学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故A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空白处所指不符排除故选A11.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对空间维度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①项是当时南北势力斗争的体现故A项正确②中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故B项错误③描述的是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④的解释与南北维度的概念不一致故D项错误故选A项12.按图中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A. 王安石变法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A项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法的内容被全部废除继续按照之前的规矩来办事故A符合B项商鞅变法和C项孝文帝改革均未失败故BC不符合D项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清王朝并未完全按照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故D不符合故选A13.《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改革中用人不当B.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 改革涉及面太广D. 改革者优柔寡断【答案】B【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中的“论者”认为范仲淹针对当时的冗官现象进行改革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是变法失败的原因故B正确改革中用人不当和改革涉及面太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可排除A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并非优柔寡断之人故可排除D故选B14.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A. 变法急于求成B. 打击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C. 统治者不支持D. 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变法急于求成故A 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15.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用人不当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④王安石态度动摇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D【解析】①②③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①②③正确而④说法错误王安石变法决心是没有动摇而改革的支持者宋神宗动摇排除故选D16.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A. 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 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 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答案】B【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年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人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制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上述做法导致国家财政人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故B与题意相符故选B17.一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中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对此认识准确的是()A. 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者其言多为污蔑之词不足采信B. 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C.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分析要比其他人客观公正D. 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好友势必为其寻找借口开脱责任【答案】B【解析】根据“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可知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18.(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18.(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答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解析】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答案】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解析】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答案】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解析】题考生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9.(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19.(2)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你有何认识?(请结合必修一、二、三所学到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谈谈你的你看法)【答案】(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解析】(1)第一问由材料“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可知思想被束缚由材料“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可知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由材料“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可知理学哲学化且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由材料“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可知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答案】(2)观点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认识宋朝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层叠架屋式的官僚组织架构这固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地方官僚的相互扯皮推诿降低了行政效率而大量的官员吃俸禄造成冗官现象为了加强中央军事力量将大量的精兵收归中央地方兵毫无训练可言导致兵员众多且战斗力低下形成“冗兵” 而这些造成了费用的大增从而积贫积弱国内不可收拾则对外难以彰显中原王朝的雄风面对少数民族国家频频妥协割地求和所以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若从宋代进入繁荣阶段论证则需从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科技(印刷术、指南针的使用)、思想(理学)、文化(宋词)等角度说明)【解析】(2)根据材料“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可归纳出作者认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关于对宋朝的看法可从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或者当时经济、思想和文化的空前繁荣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五代十国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实行一职多官制,削弱官员的权力B.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权力分割D.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以分割相权解析:选C。

要想实现藩镇割据,一是要有军队,二是要有地盘,二者缺一不可。

赵匡胤把地方的军政财权分开并收归中央,且由中央不同的部门掌握,这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基础,故选C。

A、B只是增加了官员的数量,减少了其权力;D削弱的是相权,而形成藩镇的是地方势力。

故排除A、B、D。

2.1005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解析:选B。

本来北宋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杀死了辽军的统帅,但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诗中的“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作者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③正确;“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强烈不满,故④正确;诗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但没有涉及冗兵、冗官,故排除①;诗中没有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除②;应选D。

4.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的措施是()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C.募役法D.均输法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掌握。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C. 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D. 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答案】C【解析】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这一看法()A. 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 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 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 标新立异创新史观【答案】C【解析】“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过于拔高服务现实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苏辙说“建青苗之法其实放债取利而妄引《周官泉府》之言以文饰其事……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可见苏辙认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①刺激了民间借贷②助长了吏治腐败③干扰了百姓生活④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大意是苏辙说认为实施青苗之法其实质是放债取利只是说法上对它进行了粉饰.青苗法的实施助长吏治腐败虽有法律但也不能禁止.由此可知①刺激了民间借贷不符合题意④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所以②助长了吏治腐败和③干扰了百姓生活符合题意.4.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 ①②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融合②和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故排除②③故选B5.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B. 开创了太学体制C. 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D. 否定了科举取士【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按照考试成绩将太学生划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懒散学风 A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创太学体制 B排除官场腐败是制度腐败导致的不可能杜绝 C排除王安石变法并未否定科举取士 D排除故选A.6.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A. 均输法B. 免役法C. 青苗法D. 市易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7.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A. 青苗法B. 募役法C. 农田水利法D. 方田均税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利益触动最大”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可知正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逃避国家税收等原因导致政府财政困难故D项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规范税收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针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8.王安石说“孔称‘均无贫’ 此语今可取譬欲轻万钧当令众人负”可见王安石主张A. 分田地以化解财政压力B. 兴儒学以强化社会教化C. 平赋税以缓和社会矛盾D. 倡变法以整顿基层吏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均无贫”是指分配均匀再结合材料信息“轻万钧当令众人负”可知“众人负”的不是土地而是指赋税可见王安石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出发主张将赋税分负于天下以达到“无贫”之目的故C项正确排除A项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9.在20世纪末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实行的()A. 青苗法B. 募役法C. 保甲法D. 市易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易法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去符合题干中“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 故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故选D10.以下改革措施中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小农经济的是①什伍制②均田制③免役法④青苗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D. ①④【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废除差役实行募役的法令它可以使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青苗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②③④符合题意要求所以C正确什伍制属于基层管理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巩固无关①不符合题意所以ABD错误11.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A. 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B. 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C. 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D. 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他是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故A正确BCD与史实不符排除12.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 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B.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C.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D.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官员分散权力同时把流民征召入伍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故C项正确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排除A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3.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 重塑本朝正统地位B. 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D. 推动国内政策转向【答案】A【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 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14.王安石整顿太学和维新派兴办学堂相比其相同目的是()A. 维护封建统治B. 改革科举制度C. 为变法育人才D. 繁荣文化艺术【答案】C【解析】这是比较性试题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其共同的目的主要是为变法服务15.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A. 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B. 减轻中央财政压力C. 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D.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答案】B【解析】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将“公使钱”由中央支付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支付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B项正确改革公使钱的支付办法与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无关 A项错误地方承担一部分公使钱不能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C项错误改变公使钱的来源与“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 D项错误16.“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上述箴言适用于()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王安石变法D. 戊戌变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人材料中的人并非指“人才”、“百姓” 而是强调统治者本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7.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 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 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 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B. 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C. 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 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有着不同的评价其中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A正确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资料需要进行考订 B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特征 CD说法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据材料一指出保甲法是针对北宋存在的哪些问题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甲法在当时所起的作用18.(2)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初衷18.(3)据材料二、三请就如何有效推行变法措施谈谈你的看法【答案】问题北宋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军队战斗力下降阶级矛盾激化作用为精简军队创造条件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解析】第一小问”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後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北宋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军队战斗力下降阶级矛盾激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精简军队创造条件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答案】问题一些官员随意增加利息盘剥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初衷使百姓免受高利贷者剥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第一小问“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一些官员随意增加利息盘剥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百姓免受高利贷者剥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看法防止变法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变法措施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止变法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变法措施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19.(1)概括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9.(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并加以评析【答案】(1)原因改革以维护宋室利益集团的眼前利益为出发点因而急功近利改革措施违背了公正和人权的原则百姓没有从中受益【解析】(1)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广大老百姓是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的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可知改革以维护宋室利益集团的眼前利益为出发点因而急功近利改革措施违背了公正和人权的原则百姓没有从中受益【答案】(2)看法材料观点有失偏颇其主要从现代政治理论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证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不客观的【解析】(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材料观点有失偏颇其主要从现代政治理论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证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不客观的2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2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答案】扩增太学校舍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教师【解析】【答案】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答案】C【解析】从材料“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C 正确ABD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2.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改变士大夫多不习法的状况规定自笫一名以下都要加试明法科考试后才能出任官职……还在国子监设立律学这些措施A. 有利于北宋法治的良性发展B. 消除了古代中国“人治”的弊端C. 标志着中国古代法治的开端D. 损害地主阶级利益而被废除【答案】A【解析】科举考试加试明法科在国子监设立律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北宋法治的发展故选A B项错在“消除了” 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端” 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具体内容也没有看到改革的结果排除D3.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A. 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B. 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C. 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D. 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则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说明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 B项正确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不符合史实 A项错误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与经筵活动负责”讲论经史“不符 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 D项错误4.如图所示的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出现于()A. 9世纪B. 10世纪C. 11世纪D. 12世纪【答案】C【解析】澶渊之盟发生于1004年宋夏议和发生于1042年故如图所示的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出现于11世纪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下列关于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D. 军队增多战斗力提高【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养兵政策使军队人数增多了但战斗力并未提高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6.王安石变法既有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也引起了司马光等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列最令官僚集团等守旧势力不满的措施是()A. 改革科举制度B. 按土地多少征税C. 实行“将兵法”D. 向农民提供贷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根据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这样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故B项正确ACD三项对守旧势力的利益影响不大排除7.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 重塑本朝正统地位B. 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D. 推动国内政策转向【答案】A【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 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8.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 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B.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C.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D.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官员分散权力同时把流民征召入伍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故C项正确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排除A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宋朝设官之制……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进谏)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官职不分B. 冗官现象严重C. 官俸开支巨大D. 大兴文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体现的是北宋初年为了加强集权采用分化事权的做法结果虽加强了集权却也造成了严重的冗官问题10.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A. 均输法B. 免役法C. 青苗法D. 市易法【答案】C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11.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的改革是A. 王安石变法B. 庆历新政C. 仁宗变革D. 军事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所以B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ACD错误12.有学者根据《汉书•艺文志》统计制作了《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据此可见当时()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C. 统治思想较为复杂D. 士人就业岗位多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给的时间是西汉时期根据表格里面的数字对比儒家的支派和作品明显多于别的学派的故A正确B项结束说法片面排除西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13.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③“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近京师大姓多止(停止)开质库(放高利贷的商行)市易摧兼并之效似可见”A. ②③④①B. ③①④②C. ③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的内容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两税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故③①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1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展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变法取得的成果是A. 澄清吏治B. 增加大笔收入C. 强兵D. 减轻人民负担【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果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故C正确澄清吏治、增加大笔收入不符合史实故AB错误王安石变法意图减轻人民负担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危害百姓的情况故D错误15.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政者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故排除A、B、D故选C16.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B. “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C. “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答案】B【解析】“新的经济形态”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故A项不正确“时代性的缺陷”是中国始终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故C项不正确“中世纪末期的产物”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的产物故D项不正确材料意思说明“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故B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7.(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谈及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并要达到17.(2)据材料二指出朝廷在变法过程中采取了什么做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17.(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内容免疫法(募役法)目的农时不夺而民均【解析】(1)从材料中的“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可知王安石谈及的是变法中的免疫法其目的是“农时不夺而民均”【答案】(2)做法不断将各地上报的成功经验推行全国问题造成朝令夕改的问题措施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解析】(2)根据材料中的“自去年冬末已后访问诸处仅能成书方议奏报而旋有新制”“半年之间改动者数四官吏惶骇不知定议”可以看出朝廷的做法是不断将各地上报的成功经验推行全国从而造成朝令夕改的问题根据材料中的“正因为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可以看出解决的措施是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答案】(3)改革要因地制宜中央改革的原则性与地方的灵活性有机结合改革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改革不可朝令夕改【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的启示包括改革要因地制宜、要试点先行、不可朝令夕改等方面18.(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18.(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答案】(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材料二三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影响①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②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的“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则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表明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对工商业征收征税主张提高粮食价格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二中的“市易”、“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实行市易法“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说明实行均输法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三信息及王安石变法的意义来回答【答案】(2)相同都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经济的发展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统治危机【解析】(2)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信息的解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及意义分析得出商鞅是主张重农抑商而王安石则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19.(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19.(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19.(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19.(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农田水利法由“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青苗法由“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兴办学校和保甲法.第【答案】(2)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等不满.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解析】(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可知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等不满.由材料“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竞役亦遭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可知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第【答案】(3)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解析】(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可以分析出舍弃义理由“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可以分析出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由“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可以分析出追求利益等.第【答案】(4)政策的制定要经过论证和试验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解析】(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方法主要是正确解读和提取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有用信息找出王安石变法的不足其不足也就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新政增加了农民负担所以我们改革中要得民心.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遭到反对所以我们改革中要要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等.20.(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答案】(1)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严格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限制官员政治和经济特权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学问减轻民众负担等【解析】(1)本题据材料“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燎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吏治、科举、民生方面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答案】(2)变法触动封建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封建官僚的阻碍守旧势力强大最高统治者封建帝王动摇反复以致最后不支持改革改革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方法上缺乏整体规划过于主观等(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用人不当的问题)【解析】(2)本题据材料“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辽夏威协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封建官僚、帝王、政策推行等方面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21.(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21.(2)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否矛盾?【答案】(1)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反【解析】(1)问题根据“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得出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目的注意材料中所涉及人物对待变法的态度——变法的反对者根据司马光阶级立场分析回答【答案】(2)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危害百姓的现象并非王安石新法造成的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解析】(2)观点根据“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概括得出第二问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相关知识作出解答。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缓和了社会矛盾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庆历新政是以整治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故①错误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都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反对②正确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③正确其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④正确因此②③④正确包含①的A、C、D选项错误故选B2.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 农田水利法B. 免役法C. 方田均税法D. 市易法【答案】D【解析】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免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故选D3.“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首流行于北宋东京的歌谣反映了()A. 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B. “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C. “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D. “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等人主持推行的“庆历新政”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故A正确仅从材料歌谣中无法得出“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故B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4.按图中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A. 王安石变法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A项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法的内容被全部废除继续按照之前的规矩来办事故A符合B项商鞅变法和C项孝文帝改革均未失败故BC不符合D项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清王朝并未完全按照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故D不符合故选A5.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B【解析】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排除A通过材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致使“乱臣贼子惧” 说明历史评判影响政治行为 B正确儒家干政是在汉代之后形成的排除C材料与社会凝聚无关排除6.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A. 苏轼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苏轼的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可知苏轼的这封奏折是把王安石变法比作商鞅变法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长久因此是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C正确AB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根本对立”是错误的苏轼与王安石的政策都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排除故选C7.司马光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殆”他的说法()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答案】C【解析】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味同时也攻击了变法问题的关键是用人不当导致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故C正确A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8.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A. 变法急于求成B. 打击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C. 统治者不支持D. 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变法急于求成故A 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9.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A. 宋太祖时期B. 宋神宗时期C. 宋仁宗时期D. 宋高宗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宋神宗时期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A. 发展经济B. 整顿吏治C. 提高军队战斗力D. 改革选官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中范仲淹认为改革的中心问题应该是整顿吏治下定决心裁剪那些老朽、病患、贪污及无能的官员即改革官吏制度限制贵族权利故B项正确A是王安石变法中富国的内容故排除C是王安石变法中强兵的内容排除D虽是庆历新政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核心内容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望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可以得出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答案】(2)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仓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可以得出改革酝酿不够成熟“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之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可以得出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12.(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12.(2)材料二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1)第一小问的状况依据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可以得出问题是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出现原因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造成的【答案】(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内在联系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解析】(2)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的图示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的联系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13.(1)依据材料概括商鞅和王安石治国方略的不同特点概括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13.(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答案】(1)不同商鞅主张厉行法治严刑峻法王安石主张立善法原因战国时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商鞅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严刑峻法打击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北宋中期面临三冗和积贫积弱局面只有对原有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富国强兵【解析】(1)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主张厉行法治严刑峻法王安石主张立善法主要原因原因在于俩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答案】(2)因素是否符合历史潮流是否具有针对性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持用人是否得当【解析】(2)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14.(1)据材料一概括欧阳修指出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针对性措施14.(2)据材料二概括变法中王安石的长处并指出在作者看来制约王安石变法实际效果的因素【答案】(1)社会问题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可概括得出社会问题是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在财政上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军事上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在制度上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答案】(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可概括得出长处是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如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因素。

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是()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注意题目关键信息“过分集权”。

解答本题要考虑到北宋集权所涉及的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每个方面的结果相应找出即可。

2.宋太祖“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重用功臣宿将C.实行兵农合一D.确立文官制度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更戍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

3.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过。

”这段材料说的是()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C.市易法D.青苗法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应选D 项,因为青苗法是指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体现了“金融管制”。

4.1043年,范仲淹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择官长、厚农桑、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这封奏折拉开了一次改革的序幕。

请问这次改革的中心是() A.整顿吏治B.整顿军队C.完善监察制度D.发展农业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1043年”“范仲淹”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这次改革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是整顿吏治。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解析:A、C、D三项仅仅涉及体制变革的某一个方面,B项最全面。

答案:B2.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长。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而扩大军队。

答案:C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解析:A、B两项与材料形不成因果关系;C项正确但不全面,不够深入;D项是澶渊之盟的作用,又是材料所述现象的成因。

答案:D4.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办法的实施( )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军队精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后,地方治安便有了好转,出现了题干中的情况。

答案:C5.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为解决运费高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市易法B.免役法C.均输法D.农田水利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为了解决运费高及商品价格偏高的问题,王安石颁布均输法。

答案:C6.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遇到极大阻力。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四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四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四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是(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注意题目关键信息“过分集权”。

解答此题要考虑到北宋集权所涉及的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每个方面的结果相应找出即可。

答案:D2、宋太祖“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武将专权B、重用功臣宿将C、实行兵农合一D、确立文官制度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经再现课本知识可确定其正确答案为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A3、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长。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而扩充军队。

答案:C4、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解析:A、B两项与材料形不成因果关系;C项正确但不全面,不够深入;D项是澶渊之盟的作用,又是材料所述现象的成因。

答案:D5、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办法的实施( )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军队精简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后,地方治安便有了好转,出现了题干中的情况。

答案:C6、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那么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

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论据论证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家族(如王西、福建籍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而改革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丰富的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解析:选A王安石及其幕僚家族的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守旧势力的矛盾和争论,故A项正确。

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

5.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解析:选B“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和“……不在民,则在官”说明了两人争论的实质为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故B项正确。

6.《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解析:选C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7.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

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解析:选A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A项正确。

8.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

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县令。

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

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

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

之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

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

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

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

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状况、社会矛盾、教育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归纳。

第(2)问,要立足当时与后世,由材料概括归纳得出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答案:(1)背景:农业基础设施破坏,经济发展受影响;官场腐败豪强横行,社会矛盾尖锐;教育滞后;巫术盛行,民众愚昧。

(2)影响: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10.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

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

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

……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6分)(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信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控制民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制度,实行“分异令”,奖励耕战。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信息得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比较客观,对王安石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既看到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压榨民众的局限性,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则只看到剥夺民众的局限性,没有看到积极作用。

答案:(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2)看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

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11.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

……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

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

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

……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反映出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效果?(6分)(2)材料二中,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指出其肯定的理由。

(5分)(3)材料三中,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政府财政状况的角度概括;第二、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其赋税征收的特点可知是募役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姓负担、社会公平的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阐释。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改革的偏重方向、加意聚敛、军事扩张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

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效果: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措施:募役法(或免役法)。

理由:认为该措施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社会进步。

(3)不足:偏重创设制度,忽视整顿吏治;偏重敛财,忽视宽民固本(或与民争利);变法与战争同步,财政需求过大。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