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近义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8 同义词

古代汉语:8 同义词

51
19
回—返
在上古,“回”表示旋轉,《說文》: “回,轉也。”“返”表示返回,《說 文》:“返,還也。”
《荀子·致士》:“水深而回。”
《韓非子·喻老》:“及公子返晉邦,舉兵伐鄭, 大破之。”
大約在隋唐時代,“回”有了返回的意思, 如賀知章《回鄉偶書》比較特別,二字並不是詞義的 自然引申造成同義,而是人為地造成 的。
大被。”
51
38
3.所指行為的方式或情態不同
51
39
言—語
都指說話。但主動跟別人說話叫“言”, 回答他人或跟他人談論叫“語”。
《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朱熹注:
“答述曰語,自言曰言。”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51
40
驕—傲
都可表示不謙虛。
《商君書·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 《左傳·成公十四年》:“今夫子傲,取禍之道
《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 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 寡。” 韓愈《胡良公墓神道碑》:“公早孤,能自勸學, 立節概。”
51
33
低—下
秦漢時“低”不與“高”相對,與“高” 相對的是“下”。“低”指低頭,反義詞 是“卬”。
《國語·楚語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漢書·楊惲傳》:“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褎低
卬,頓足起舞。”
51
34
年—歲
“年”指收成,過去莊稼一年收穫一次, 故“年”用來指十二個月之和這樣一個週 期。“歲”指歲星,即木星。
古人稱“年”、“歲”所使用的時代有區 別。《爾雅》:“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年”、“歲”與數詞相結合表年齡時,先 後順序不同。“年”在數詞之前,而“歲” 在數詞之後。《觸龍說趙太后》:“年幾何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骗人、筹钱2.更、改为3.作、为4.恳请、求5.至、致6.锐、利7.完、备8.贫、穷9.三、参10.十、什11.时、世、期12.官、吏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东站出来,用作“搞”时候也常所含“蓬勃发展”、“缔造”、“创建”。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恳请:恳请对方容许我搞某事。

谋:恳请对方搞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锋利。

利:刀刃慢。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少衣食金钱,与“富”矛盾。

愁:无法贵戚,与“通达”矛盾。

此外:困穷=贫困。

9.三:则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作“三分”或“再分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作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则表示“十倍”、“十分”,可以做为则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以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归属于、还2.游等、游3.改采、改采、彩、彩4.振、震5.援、持、操、把、秉6.征、伐7.获、获8.帝、王、皇9.众、庶10.谏、身11.领有、颈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无法译成游等。

游等:与奔跑有关,都可以译成游等。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 一是过去有的词构成同义关系,但后来没 有了。
• 二是有些词原来没有同义关系,后来经过 词义的引申,变成了同义词。
• 后—王 • 植—艺—树—种 • 信—诚
•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诗经·大 雅·公刘》“于时语语”毛传)
• 发端曰言,答难曰语;言,言己事,为人 语曰语。(《礼记》郑玄注)
• 答述曰语,自言曰言。(朱熹《〈论语〉 集注》)
• “浑言(又叫散言、散文、统言)”和“析 言(又叫对言、对文)”是我国古代语文 学家在辨析同义词时常用的两个术语。
• 夫-妇、君-臣、兵-将、师-徒、君子-小人、 出-入、进-退、取-舍、买-卖、俯-仰、吐-纳、 表-里、今-昔
2.3 反训词
• 在训诂学中,如果一个词同时兼具相反或 相对两种意义,这种词义现象叫做“反训” 或“反义相训”。反训词与反义词的不同 之处在于,反义词是指两个词相互之间具 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而反训词是指一个 词内部具有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反训 现象在汉语史上很常见,从语义学的角度 可以称之为“反义共存”。
• 这两个词都带有“抑恶扬善”的意味,不过 “诛”常指杀有罪者或无道者,含有对被杀者 的贬斥;而“弑”常指在下位者杀在上位者 (如臣杀君,子杀父),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 这是同义词的感情色彩的不同。
•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 王下》)
• 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弑其上。(《荀子·富 国》)
• 训卒利兵。(《左传·文公七年》)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杜预注: “步曰卒,车曰乘。(《左传·郑伯克段 于鄢》)

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原创点滴学古文点滴学古文 2018-01-22 20:06古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数量多,分布广。

下面我以举例子的形式,告诉大家同义词都隐藏在哪些词类中,方便大家学习。

一、名词同义词例:1、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矣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诗)4、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

(刘向:《新序·杂事》)例1中的“身”、例2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例3中的“窗”、例4中的“牖”,都是指窗户。

二、动词同义词例:1、[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3、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xuān)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5、[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1中的“予”、例2中的“与”,都是“给予”的意思。

例3中的“讴”、例4中的“歌”、例5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三、形容词同义词例:1、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反(返)。

(《韩非子·说林下》)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战国策·赵策》)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

(《清稗类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5、负青天,然后图南。

(《庄子·逍遥游》)6、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杜甫:《冬到金华山观》诗)例1中的“缁”、例2中的“黑”、例3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做的叫模,用金屬做的叫範(一說用竹子做的叫範)。 (2)所指物體部位不同。 [股——肱]都是身體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身——體]都可泛指人的身體,但“身”指從頸到股的部分;“體”指兩手兩 脚。
(3)動作行為的方式與情態不同。 [商——賈]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運貨販賣的生意人,“賈”指囤積營利 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賈”的說法。 [提——攜]都指用手握物運物,但方式不同,“攜則相並,提則有高下”(段 玉裁語),所以“提撥”“攜手”中的“提”“攜”是不能互換的。 (4)詞義範圍大小不同。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範圍不一樣,法指法則、制度,範 圍大;律,範圍小,多指具體的刑法條文。 [告——訴]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訴”特指所說 痛苦或者說冤屈,範圍小。 (5)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飢——餓]一般情況下是相通的。對言時有別:飢指一般的餓,餓指一點東西
都沒吃,嚴重饑餓。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詞義輕重不同,《周禮》鄭玄注:“大事曰 盟,小事曰誓。”
2.從語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பைடு நூலகம்能做第三人稱代詞,與現代漢語的“他”或“它”相當。但“之” 只能用作賓語,“其”只用作定語或主謂詞組中的主語。 [恥——辱]用作名詞時是同義詞,但當他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不同;“恥”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二、同義詞的類型
1.本義和本義相同的同義詞
[樹——藝] 上古同義,本義都是種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 穀。”“樹、藝”可以連用。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國策·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

如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

好、美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善、优义。

《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

后来慢引申为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后由于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步”由“步行”引申为“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

09八古汉语同义词

09八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一、古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特点(见《考论》199页)二、古汉语同义词的分类同义词属于词汇学的内容,而词汇学一般研究实词,因此,古汉语同义词一般也限定在实词的范围内。

这样,古汉语同义词按词性类别可分为名词(类)同义词、动词同义词、形容词同义词、副词同义词等。

例如:1、名词同义词①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②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例①中的“身”、例②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2、动词同义词①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一“射稽”,人名。

②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 ③[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①例中的“讴”、例②中的“歌”、例③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3、形容词同义词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韩非子.说林下》)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战国策·赵策》)③有玄云从西北方起。

(《韩非子·十过》)例①中的“缁”、例②中的“黑”、例③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4、副词同义词①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②(袁盎)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例①中的“备”、例②中的“皆”,都是“都”的意思。

古汉语同义词还可以按照同义词的相同程度来分类: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和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

1、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或称异称词,俗称等义词。

一个义位是由众多成分构成的,有六分法、三分法等。

其中最主要的或者核心部分是理性义,又叫概念义或指称义。

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是指理性义相同,色彩义、社会义等其他成分有所不同的同义词。

例如:“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其所指为同一概念,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

但它们是不同时代语言的积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 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 意义都相同。”(参见王力《同源字典·同源 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 • 词的某一意义实际上说的是词的某一义位,同 义关系是以义位为单位,而不是以词为单位。
• 池:❶水塘;❷护城河
沼 • 诛:❶责备;❷惩罚;❸诛杀
• 饥,饿也。|饿,饥也。 • 恐,惧也。|惧,恐也。 • 追,逐也。|逐,追也。 • 逃,亡也。|亡,逃也。 • 谨,慎也。|慎,谨也。 • 珍,宝也。|宝,珍也。
同训指的是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 既然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就说明被训 释的这组词在某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同或相 近。《尔雅》经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含混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同”的一方面来说的;所 谓“析言”,是指分别地说,对比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异”的一方面来说的。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北宋邢昺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 风云‘隰有荷华’是也。”
• 《说文》:“宫,室也。”段玉裁注:“宫言 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荀子·劝学》)苕,芦苇的 穗。
•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 吏》)
•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 信?”(《左传·桓公六年》)
•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文言学习,常用字词要识记,今献锦囊妙计---对比识别,在比中巧记!1爱: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腴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怜:爱怜,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2走:跑。

~马。

不胫而~。

行:走。

日~千里|步~。

亡:逃跑。

亡命之徒。

3安:平静,稳定;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疑问词,哪里:~能如此?治:安定:~世。

~安(社会的秩序)。

天下大~;管理,处理,整治。

宁:níng,1. 平安,安定:~静。

~谧。

息事~人。

2.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

归~。

nìng,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4多:赞许,推崇。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少:shǎo,轻视:“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5厚:重视,推崇:~此薄彼,厚古薄今。

薄:bó,轻视:鄙~。

厚今~古;迫近。

日~西山。

6稍:渐渐。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少:shǎo,稍稍,稍微。

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战国策·燕策》渐:jiān,浸:~渍。

淇水汤汤,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经·氓》7害:妒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

贼:害,伤害:戕~。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残:害,毁坏:~害。

摧~。

8疾:1.一般的痛苦。

2.疼痛:~首蹙额。

3.恨:~恶如仇。

4.古同“嫉”,妒忌。

病:1.重病;伤痛严重。

2.忧虑,担心。

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9白:禀报,报告,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报:1.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3.报答,报酬。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 《苏武传》10克:1.能够:~勤~俭。

初中文言文中的近义词整理归纳.doc

初中文言文中的近义词整理归纳.doc

初中文言文中的近义词整理归纳汉语里的近义词很多,所谓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等。

本文试就初中语文课本里文言文中常见、常用的近义词做一整理与归纳。

1.“疾”与“病”。

“疾”与“病”是近义字。

平时我们习惯连在一起说:“疾病”。

包括很多官方、医学的宣传资料都普遍混用。

《说文?疒部》解:病,疾加也。

也就是说:病比疾严重,是疾发展、衍变、恶化的结果。

疾,也俗称“小病”,不及时医治,就会加重变成“病”。

2.“饥”与“饿”。

有死者曰大饥,无死者曰大饿。

――《谷梁传》疏引徐邈说。

也就是说饥比饿要厉害,很久不吃东西都有死的人了用饥,例“闹饥荒”,就是成灾难了。

饿就是胃要空了,但没到几天或很久没吃东西要死的程度。

饥饿一起用就是饿得无法忍受了。

3.“哭”与“泣”。

“哭”是会意字,“泣”是形声字,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

看来哭泣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有区别的。

4.“沐”与“浴”。

“沐”是形声字,“浴”是会意字。

在古代,“沐”和“浴”是不一样的:“沐”是指洗头,“浴”则是指洗澡。

“沐浴”连在一起,表示洗澡。

比喻受润泽或得到某种恩惠,如“沐浴皇恩”。

5.“器”与“械”。

“器”是会意字,本义为器物、器具。

“械”是形声兼会意字,本义为枷、镣铐一类的刑具。

械作为器物的总称,《说文》:“有盛为械,无盛为器。

”是说,有盛物的构件叫械,没有盛物的构件叫器。

6.“薪”与“柴”。

这二字都是形声字,区别如《礼记?月令》:“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

”7.“赋”与“税”。

“赋”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

“税”收产生初期用来满足军事需要征收的军需品叫作赋。

如征用的兵车、武器、衣甲等。

所以赋字由“贝”加“武”二字组成,即货币用于战争的意思。

而中国古代的税最早是指对土地产品和工商业的征收。

用于国家一般经费。

如《汉书?刑法志》记载: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举例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举例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举例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可以用来表达相同的或相似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父亲和爹: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爹”更常用于口语。

2. 母亲和娘: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娘”更常用于口语。

3. 儿子和儿: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儿”更常用于口语。

4. 哥哥和兄: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兄”更常用于书面语。

5. 弟弟和弟: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6. 姐姐和姊: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7. 妹妹和妹: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8. 来、至、到:都可以表示到达某个地方或某个位置。

9. 去、离、别:都可以表示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位置。

10. 前、先:都可以表示在时间或位置上在前面。

11. 后、后先:都可以表示在时间或位置上在后面。

12. 上、高:都可以表示在位置上的较高处。

13. 下、低:都可以表示在位置上的较低处。

14. 大、宏、巨:都可以表示尺寸或数量上的大。

15. 小、微、细:都可以表示尺寸或数量上的小。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些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词语。

古汉语 现代汉语 意思相近

古汉语 现代汉语 意思相近

古汉语现代汉语意思相近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有一些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爱 - 古汉语中写作“愛”,现代汉语中写作“爱”,意思也相近。

2. 够 - 古汉语中写作“與”,现代汉语中写作“够”,意思也相近。

3. 能否 - 古汉语中写作“可否”,现代汉语中写作“能否”,意思也相近。

4. 便宜 - 古汉语中写作“便麗”,现代汉语中写作“便宜”,意思也相近。

5. 见 - 古汉语中写作“見”,现代汉语中写作“见”,意思也相近。

6. 面 - 古汉语中写作“面”,现代汉语中写作“面”,意思也相近。

7. 群体 - 古汉语中写作“群組”,现代汉语中写作“群体”,意思也相近。

8. 表明 - 古汉语中写作“表明”,现代汉语中写作“表明”,意思也相近。

这些词语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它们的基本意思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仍然相同或相近。

古代汉语近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近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近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的近义词辨析较为复杂,往往需要考虑语境、用法和语感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近义词辨析:
1. 天地/宇宙:都指广阔的空间,表示宇宙的范围。

天地一般
指自然界,有时也指整个宇宙;宇宙则更强调广阔范围的宇宙。

2. 真实/真理:真实表示事物存在的事实,真相;真理则指宇
宙间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真相。

3. 知识/智慧:知识指具体的学问内容或信息,智慧则更强调
对事物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4. 快乐/幸福:快乐指短暂的情绪愉悦,幸福则指长期的生活
满足和愉悦。

5. 发展/进步:发展强调事物自身的成长和壮大,进步则指向
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

6. 爱/恨:爱指对他人产生的喜爱、关心和保护等情感,恨则
指对他人产生的憎恶、愤怒等情感。

7. 心/思:心指生理器官,同时也指心灵、感情等;思则指思考、思索。

8. 永恒/永久:永恒指没有终止和穷尽的状态,永久则指长时
间的保持和延长。

9. 青春/朝气:青春指年轻时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朝气则表示生命的蓬勃和旺盛。

10. 思念/思索:思念表示对远离或失去的人或事物的思考和怀念,思索则指沉思、苦思冥想。

以上只是一些典型的近义词辨析,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需要具体的语境来进行更准确的辨析。

高考语文古汉语近义词语系统汇总

高考语文古汉语近义词语系统汇总

高考语文古汉语近义词语系统汇总常见的近义字意思危、董、耿、鲠、廉、謇、端、雅、正、直、谠、耿介正,正直,纠正,端正徒、特、顾、唯、惟、但、乃、第、直、止、只,仅只典、知、干、秉、莅、掌、董、押、司、提点主管,掌管比、及、逮、须、俟(sì)、迨(dài)、洎(jì)等到皆、悉、咸、举、具、俱、胥(xū)、佥(qiān)都按、案、履、考、录、鞫、讯、谳(yàn)、廉审查,审讯,查办行、披、案、掠、徇、巡、按、巡按、按视巡视脱、其、使、向、诚、即、苟、令、今、若如果相乘、相属、相续、相仍、相率、相随属连续不断,接二连三弥、艾、已、寝、息、止、止息、戢(jí)停止类、伦、辈、属、徒、等、曹、侪(chái)同类的人穷、殚、竭、罄、极、尽、胜、屈(jué)用尽乌、恶、焉、奚、安、曷、盍、胡、何怎么穷、厄、困、病、蹇(jiǎn)、蹙(cù)困窘乞身、乞骸骨、致事(仕)、还印绶告老还乡让、诮、诮诃(hē)、责、谯(qiáo)责备资、赀、币、贿、赂、货、贽(zhì)财产,钱财官、廨(xiè)、公廨、听事、万事官署、办公处赞、诩、弼、摄、资、辅、佐、助辅佐,帮助其、即、诚、苟、脱、向、使、今如果副、辅、弼、摄、相、赞、佐、资帮助瘳(chōu)、差(chài)、间、愈病愈,痊愈脏污、赃秽、臧罪,贪污、臧污贪赃枉法康义、夷晏、安集、清明、安静太平安定矜、伐、尚、诩、夸、侈(chǐ)夸耀坐、当、论、报、劾、科、具定罪,判罪庸、宁、独、其、顾、讵、岂难道权、假、守、署、摄、领、行代理娴、闲、工、善、擅、习、便精通课、科、考、稽、计、功课考核官吏科、课、课程、收敛(liǎn)征税v./税n.:捐不暇、不及、不遑(huáng)没有时间凶、荒、俭、饥、馑(jǐn)荒年宥(yòu)、贷、贳(shì)宽恕致、馈(kuì)、遗(wéi)送工、便、善、闲、娴、擅擅长令、格、科、辟、禁、刑法令焉、然、尔、乎、若、如……的样子忤、迕、乖、蹇、悖、枉违背、不顺。

古汉语近义词

古汉语近义词

古汉语近义词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我们看看下面的古汉语近义词,大家一起学习吧1古汉语近义词1.逃·遁·亡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这几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一人一马为一“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北史·列传第十一之于谨》);两马并驾一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小雅·采菽》);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子·二章》)。

“饥”和“馑”常连用,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如“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韩非子·显学》)。

4届·寺·观这三者都是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但“庙”是一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如“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晋书·列传六十三之何准》);“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另外寺大庙小,从规模上说,“寺”至少由三个大殿构成,否则只能称为“庙”。

而“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礼的是“仙”,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5.皮·革·肤“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去掉毛的叫“革”,如“羔羊之革”(《诗经·召南·羔羊》);“肤”专指人的皮肤,如“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古汉语常用字词句例释(五)——同义近义词例释

古汉语常用字词句例释(五)——同义近义词例释

古汉语常用字词句例释五、同义近义词例释这里说的近义词,是指古汉语书面表达中一些意义相近、运用有些细微差别的单音节词,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不用,如“曰”和“谓”;有的已合成双音节词,如“言”和“语”合成了“语言”;有的由一个单音节词替代了意义相近的两个词,如“饥”和“饿”由“饥”替代;有的虽仍在用古代的原词形,但意义有了些差别……总之,古汉语中的近义词是一种颇为复杂的语言现象,下面试列出几组近义词,举例句辨析。

言、语《说文》谓:“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王力先生说:“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

”王力先生的话可以看作是对《说文》释“言”和“语”的具体明白的解说。

试比较下面例句中的“言”和“语”: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说。

“言”,进言,是佚之狐主动向郑庄公说。

2、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说出事情的原委,并且告诉他自己后悔了。

“语”是郑庄公回答颖考叔的问话。

3、麑退,叹而言.曰……(《左传·宣公二年》)——“叹而言曰”,长叹一声,自言自语说。

“言”是自言。

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论语·子张》)——“语大夫于朝”,在朝廷上对官员们说。

“语”,对人们说。

例1、例3的“言”绝不能换成“语”;同样,例2例4的“语”也不能换成“言”,即使换了,句子似乎也通的,但语意是不通的,试将例4换成“言大夫于朝”,揣摩语意就不对,叔孙武在朝廷上和“大夫”们说到子贡和孔子,这是多人谈论的场合,并非自语,只有“语”才表达多人谈论的意思。

下面这个例句尤其有代表性:5、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吃饭是多人聚餐场合,可以交谈,就是“语”;睡觉是单人独卧,要说话也只能是自语,就是“言”。

“言”和“语”做及物动词,分别就更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程度轻重不同 疾、病:疾指一般的病,病指重病。《左· 宣15》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 “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饥、饿:均指肚子饿,但饥指一般的饿,程度轻。 陶渊明《饮酒》“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饿 指饿坏了,程度重。《论· 季氏》伯夷、叔齐饿于 首阳之下。《孟子· 梁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莩:饿死的人)。《淮南子· 说山》宁一月饥, 无一旬饿。(宁可一个月吃不饱,也不愿十天没 饭吃。)
舟、船:《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 自关而东谓之舟”。《说文》“古曰舟,今 曰船”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这不对,汉以前也有言船的:《墨子· 小取》 “船,木也”,经传中船字不常见,因为它 是方言词,而关中地区的这个方言词随着 汉代政治中心转移到关中也就进入到通语 中来了。
D、与社会发展有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 阶级性。语言虽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就 一定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由于我国封建 等级制度,为了褒贬善恶,或者区别贵贱, 同一概念就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2、依靠古书原文,体会上下文意 《左传· 桓2》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就必须区别出这两组 同义词的差异,视、听只表示耳、目的感 觉动作,而见、闻除了表示耳、目的感觉 动作外,还附带有结果的(看到、听到) 的含义(看了,但是没看见什么;听了, 但是没听见什么)。《论语· 颜渊》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 《孟· 梁》见牛未见羊也。
根柢木株:根指植物须根;柢指植物主根 (根深柢固);株指暴露在土层外面的根 (守株待兔)木指树干下部靠近土层的 那一部分。
陵山岭丘:山指石头大山;岭指小而尖的 山;陵指大土山;丘指夹在大山中间的小 土山。
二、同义词的辨析
A、所指事物微殊。
坟、墓:坟的本义是高大的土堆,引申指坟墓, 在“埋葬死者的地方”这个意义上,坟、墓是同 义词,但在上古,同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坟、墓 是有差别的:墓指埋下土后上面不垒土堆,而坟 则要在上面垒一个高大的土堆,墓平而坟高, 《礼记· 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锐、利:均有锐利的意思。但锐本指锋芒尖锐, 着重在尖;利本指刀口快,着重在快;锐的反面 是挫,即折,锋芒折断即不锐;利的反面是钝。
三、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
1、利用工具书及古书注释 古代编纂的工具书,如《尔雅》、《说文》等, 对某些同义词的注释已经注意到了分辨: 《尔雅· 释器》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麋罟谓 之罞,彘罟谓之羉,鱼罟谓之罛。//金谓之镂, 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 谓之磨。 《说文》园:所以树果也;圃,所以种菜曰圃。 // 凡草曰零,木曰落。 《说文· 言部》论,议也。// 议,语也。// 语, 论也。
3、考察各自的本义和引申义 亟、骤、数:多次、屡次义同,《左传· 隐 元》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宣2》犹不改,宣子骤谏。/《三 国志· 吴· 吴主传》数犯边境。但是它们的引 申义不完全相同,“数”有命运、规律、 密等引申义,是亟、骤所没有的,骤有疾 速这个引申义,是亟、数所没有的。
表示委婉 居官:待罪、窃位、忝守、备员 死:不幸、捐馆舍、归丘、填沟壑、百岁后。不 可为讳 避讳 汉高祖邦(国),惠帝盈(满),文帝恒(常), 景帝启(开),武帝彻(通)、宣帝询(谋), 哀帝欣(喜)。唐高祖渊(深),太宗世民(代 人)。晋人为避郑太后阿春(元帝妻、简文帝母) 讳,凡“春”均改为“阳”,《春秋》叫阳秋, 如《晋阳秋》、《续晋阳秋》,成语有“皮里阳 秋”。
B、词义引申
有些同义词原本意义都不相同,但一经过引申阶 段,变得意义相同了。如: 经 / 缢:原来均无“吊死”义,《说文· 纟部》经, 织纵丝也(织布的纵线,横叫纬);缢,绞也 (两股绳拧在一起,两绳相交而紧)。经由纵丝 引申为悬挂:《庄子· 刻意》“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舒展、伸直”(熊经:象熊一样悬挂在树枝上)。 由悬挂引申为吊死:《论语· 宪问》“自经于沟渎而 莫之知也”;《史· 田单列传》“遂经其颈于树枝”。
区别贵贱: 死:《公羊传· 隐3》“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 曰不禄”;《礼记· 曲礼上》“~~ 庶人曰死”。 赠送东西:平辈间:遗、赠、馈;下级给上级:奉;君给臣: 赐;臣给君:献 到什么地方去:一般人说往、至;皇帝则说幸、临; 妻妾:一般人的妻妾称妻妾;帝王的妻妾则称后、妃。 《礼记· 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 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清代亲、郡王妻叫福晋。 一般人称墓,皇帝的坟叫陵。一般人棺材叫棺,皇帝称梓 宫。 娶一般人的女儿叫娶,娶皇帝的女儿叫尚。 官吏的命令叫令,皇帝的叫诏、旨。
褒贬善恶
杀、戮、弑、诛:杀、戮是中性的,指一 般的杀死,弑有对杀人者的谴责,只能用 于下杀上的特定场合;诛指杀死有罪的人。
当政、执政、当道、当途、当路、用事: 中性;弄权、窃命:特指坏人执政。
谦称和尊称 我余予吾:寡人、不谷、孤仆愚走、小人、 不才、奴、妾 尔汝若:陛下、阁下、足下、君子、先生、 卿、公、君 家父/母:家严/慈、舍弟/妹—— 令尊/堂/ 兄/弟/妹;令爱/郎——小女/儿、犬子。 己妻:内子、贱内、拙荆——人妻:令正、 令夫人,亲近而平辈的叫嫂夫人; 丈夫:夫子/君——对外人称:外子(诗词 中是“良人”)
潜、间:悄悄地、秘密地义同。《蹇叔哭 师》潜师以来。/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 入夜。/《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王使客将军 辛垣衍间入邯郸。/《聊斋· 红玉》卫故田舍 翁,生呼出引与间语。但两词的本义与引 申义不同:“潜”的本义是“藏在水底”, 引申为“隐蔽”、“埋藏”、“秘密”, 它的特点是掩藏;而“间”的本义是“缝 隙”,引申为“间隔”、“隔离”,“秘 密”义是由“隔离”引申来的,它的特点 是隔开众人,单与一个人说,或只有少数 人知道,大家不知道。
F、语法上的差异
畏、惧:均表怕,同为动词,但组合功能不同。畏一般带宾语,《论· 季氏》“君子有 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惧在一般情况下用作不及物动词,有时也 用作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时,惧往往作 使动。《孟子· 滕》一怒而诸侯惧。/ 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左· 昭26》 众可惧也,而不可怒也(可使之惧)。/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治 / 理:治的本义是治水,理的本义是理 玉,二字本义不相同,后经引申,在治理、 管理意义上形成了同义词。唐代避高宗讳, 以理代治,正是同义相代。
C、方言形成 自古以来,汉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方言和标准语的差别,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方言词汇进入通语, 其中有的方言词就和通语中的相应的词构 成了同义关系。 坟、丘:《方言》十三“秦晋之间谓之 坟……自关而东谓之丘”。在“坟墓”这 个意义上,坟、丘是方言同义词,关东 (函谷关以东)把坟墓叫做丘的有:楚昭 王墓叫昭丘;赵武灵王墓叫灵丘;吴王阖 闾墓叫虎丘。
3、同义词的类型
根据同义词中各个词在意义上相互差异的 情况,可将同义词分为三类: A、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也叫绝对同义 词,或等义词,如犬:狗;妻:细君;迎: 逢:逆;豕:彘:猪。这一类极少。 B、意义在某一点上交叉的同义词,也叫相 对同义词:黎庶烝丑师旅众。
C、意义近似的同义词,也叫近义词
B、古汉语词汇自古至今真正同义的不多, 一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同或相近,只要在 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其它方面无论 有多少差异,都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2、同义词的形成 A、语词所反映的事物特点、本质的相似性:世 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各具个性,但它们之 间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进入语词 以后,就导致了同义词的产生。这是同义词产生 的本质原因。如完、备: 两词都具有“全”的意义,但侧重点不同;“完” 着重在形体上,指形体的完整、不残缺,杜甫 《石壕吏》“出入无完裙”;“备”着重在数量上, 指应有尽有、没有遗漏:《孟· 滕下》“牲杀器皿衣 服不备”。
B、范围大小有别 听表示耳朵接受声音这个一般的动作,而 不考虑听到还是没听到;闻不但指听的动 作,还包括听后已经领会或掌握的意思。 如《礼记· 大学》听而不闻。/ 《论语· 里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树、木:树只指树木,木既指树木,还指 木材制成品及木材,还指与树木有关的东 西。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张炎 《绮罗香· 红叶》万里飞霜,千山落木,寒 艳不招春妒。(树叶)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
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 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 定的时代性。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 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 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 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 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 去考虑。
同义词及其辨析
一、古代汉语同义词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 诗》二)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鲍照《代东 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 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
“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 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如张衡 《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 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 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 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 “窃书不算偷”。
徒、步 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 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后由于 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 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 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步”由“步行”引申为 “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 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 “六尺为步”。于是两词各自与别的词构成同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