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陈仕刚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陈仕刚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龙盘完小贵州德江 565200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索解题思路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源于思考,而思考则源于疑问,对知识或问题的疑问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其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为依据,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认知方面产生困惑与冲突,激发其好奇心,使其产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欲望,接着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一课“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列式计算后,两位教师都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第一个发言的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
第一位教师板着脸很生气地说:“你上课的时候在做什么?老师讲课不听,以后你就什么也学不会了。
”接着就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
回答正确后继续上课。
另一位教师则微笑着引导说:“仔细想想,在这道题目里你认为哪句话最关键?”学生回答:“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2倍。
”“非常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到……”这个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
教师说先让其他同学帮助他,然后又让他说一遍。
最后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一学就会!如果上课能认真听讲的话,相信你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
”两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做法也不同,自然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主导地位,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学生,但学生需要由好的引导者为其指点迷津。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摘要: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问题生活化过程情境化课堂开放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解决问题不同于“解题”和“练习”,数学中的一些“练习”不能单纯当作解决问题,一些反复操练的常规应用题也不能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
“解题”或“练习”的侧重点在于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不是一个简单操练的过程,而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心路历程。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是揭示客观事物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学问,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现实素材。
只有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安排学生分两组进行跳绳比赛,其他同学充当“裁判”。
在比赛中,第一组我找了3名同学,第二组找了4名同学。
请“裁判”评出获胜小组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辩中最终得出“比较两组的平均数是最公平的”结论。
后面的“两组同学平均每组跳多少个?”和“其他同学能不能也可以跳到这样的成绩?”等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通过解决这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使他们的动机指向更明确,很好地锻炼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难发现,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
例如:超市里酸奶有不同的售卖形式,哪样更合算?假期全家去旅游,租车和爸爸开车哪样更省钱?学校准备开展高年级研学活动,请设计最省钱的包车方案……虽然有些问题不具体,需要学生调查研究、设计方案、数学建模,但因为它们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所以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例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引言:数学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借助于这些素养,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收集并提供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识别收集整理寻找表达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分解或整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而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的确认、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表征、资源的分配以及监控和评估。
笔者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达为这几步:数学问题的识别,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决方法和策略的寻找,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
1.数学问题的识别所谓的数学问题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
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还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识别,识别出各类问题的特征,为后续解决问题作好最初地准备。
【例1】实验小学5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红手中的座位票21排38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三年级)学生看见题目后,不应该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应该意识到座位是否够,与电影院拥有的座位数有关,只要能求出“电影院的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
从题目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追求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创设问题解决情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时候,可以询问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用三角函数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并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提供研究性学习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适时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问,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找答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1. 分析问题: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学生应该首先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只有正确理解问题,才能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2. 创设辅助问题:有时,学生在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会感到困惑,此时可以尝试创设一些辅助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解决问题,一步步逼近最终的解答。
3. 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思和总结:当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77一、引言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成为了小学数学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其中提升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教学不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在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并且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题目的能力,却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停留在了数学理论层面。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够有效的形成。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会遇到买东西打折然后再叠加各种消费券的问题,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时候只能够关注到其中一种优惠策略,导致实际问题不能够解决。
2.教师不重视学生数学知识框架的搭建数学知识框架的搭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同时良好的数学知识框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实际生活当中很多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应用非常多的知识才能够解决,如果学生没有非常好的数学知识框架,那么在进行问题解决的时候就没有非常好的能力去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会直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策略1.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框架,打牢数学知识的基础想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就必须要能够让学生有着非常牢固的数学功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以问题驱动 促深度学习 论文.docx
以问题驱动促深度学习掂要:问邈化学习是通过系列问巡来引发持雄性学习行为的活动。
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彪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持续的问职系统贯穿学习过程。
传统的课堂总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中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和问题下开展课堂学习.而创新的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来引领课堂教学的进杼。
教师的引领作用更多体现在:精选学生问题设计、把握学生问题研讨、鼓励学生问题生长、支持儿童课堂学习,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关健得:递进问题开放问速变式问题深度学习正文: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中提及:“数学教育的主要使命:我们应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加智皴,也即应当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理性精神的养成。
”我们应始终牢记这一点:数学教育的目标是楮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让学生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并能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这就对数学教学提出r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做到深度学习,进而,适当的问题引领正是我们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很显然,好的问题能够促进深度学习。
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传统、及常用的教学手段,几乎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是否关注过这些问题:“怎样让学生觉得提问是自己的事情?怎样让学牛.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何用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经过思考和实践,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类问题,旨在避免学习浅层化,从而实现有深度的学习。
一、递进问题问题系统化是问题化学习的核心,也是关键.问题产生后,教师需要做的是把这些问题进行系统优化并把它们嵌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
所以在师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将它们••列举,并要求讨论:哪些问题是重点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先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对问题完成筛选和排序。
这其实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慈。
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未必是可以展开探究的核心何题,也未必是教师预设的问题。
为此,我们形成了以下几条策略:(1)梳理问题的解决次序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计常常是浅显的,零碎的,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回答,学生难以体会知识前后的联系,无法深入进行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要体会三个方面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纵向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即横向联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交叉联系。
一堂课可能重点学习一个数学知识,但是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联接成线,再把这些线进一步联接成网,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教学活动多次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能力,逐渐也善于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建构成网状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外,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是广泛联系着的。
许多数学知识来源于其它学科,所有数学知识都将应用于其它学科。
所以学生不应该孤立地学习数学,而应该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也不应该封闭地讲授数学,而应该经常提及其他学科中的数学背景和应用。
这一轮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界限,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
至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其实也可以表述为“数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本“课标”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所以表述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能更加贴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
千万不要让学生误以为数学是数学家用符号编造出来的“天书”,误以为学数学仅仅是为了解题和应付考试。
数学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概述数学思维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方式。
它不仅涉及到计算和运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探索规律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等能力。
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逻辑推理与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是指基于已知事实和条件,在没有直接观察到答案或结论的情况下,通过规则和关系进行合理推断。
在数学中,逻辑推理是一种关键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并且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通过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面临一个复杂或新颖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动脑筋去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不断尝试、分析和总结,他们学会了利用已知信息和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本身,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方法提供多样化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一系列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到各个数学领域,如代数、几何、概率等,并且包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提出新颖或非传统的解决方案。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开放式设计或编程任务中去,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强调超越计算技巧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只注重运算技巧与记忆。
然而,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计算器和电脑等工具已经能够完成大部分的计算任务。
因此,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推理思维以及数学建模能力上。
结论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升他们分析、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出有创意和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应当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在教育中运用不同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热情。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界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年级的教学应该侧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解决问题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使学生根据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申报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
因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探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
然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及如何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很清楚。
作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解决问题”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对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新方法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思考。
1、使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案进行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然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鼓励积极思考和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应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际案例、模拟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生活中的购物活动,教授学生计算折扣、优惠等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分析、归纳和推理,培养他们形成系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使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道题目,并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劣,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四、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学校和教师可以提供各种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学校图书馆可以购买相关数学题库和参考书籍,供学生借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软件和互联网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指导。
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
五、培养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首先,学生需要保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在解决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思考和思辨。
其次,学生需要坚持总结和归纳,将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形成方法和技巧的积累。
怎样培养学生列方程解题的的能力--毕业论文
【标题】怎样培养学生列方程解题的的能力【正文】1.引言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
众所周知用列方程处理某些问题与算术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在列方程解题时,首先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和表示题目中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再根据这一相等关系用字母代替未知数,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和方程,然后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这样的步骤反映了方程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既包含已知数,也包含未知数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和已知数是平等的,我们通过等式变形改变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最后使未知数也成为一个已知数。
而算术解法往往是从已知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能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这样的解法是从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其地位是特殊的。
因此与算术法相比,方程解法具有居高临下、省时省力的优点。
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效果总不够理想。
据统计,历年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单项考核,学生掌握其要领的还不到70% [6]。
近几年来,一些数学教育者对方程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他们已经把方程思想用在几何、三角函数、数列等问题上。
而最近有的数学教育者更是把方程思想和函数的联系做了深入研究,方程思想理论已经逐渐成熟。
但是教学上方程思想与现实教育脱节,阻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前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来研究,探讨一下如何整体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的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2.方程思想2.1.什么是方程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一种从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手段就是通过设元,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等量关系,构造方程或方程组然后求解方程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称为方程思想。
2.2.方程解题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1)正确列出方程的能力有些数学问题需要利用方程解决,而正确列出方程是关键,因此要善于根据已知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2)具备用方程思想解题的意识有些几何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与代数问题无关,但是要利用代数方法一一列方程来解决,因此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论文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论文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从广角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首先,数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推理、问题拆解等思维活动,这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其次,数学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创新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外,数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因为数学题目有时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不断的尝试。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来学习和发现,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将学习和游戏相结合,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实践教学法则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
数学是一门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学科,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后续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巩固,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文|黄俊齐初中数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不懂得如何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懂得如何合理地提出问题,不懂得采用何种方式解决问题。
本文针对当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意义(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使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发问,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思索有关课题。
在发问与提问的互动中,他们的思路得以开阔。
[1](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有关解决方案。
在这种训练中,学生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数学知识,也拓宽了眼界,同时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进而也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大部分初中生缺乏相应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提出疑问,说明情况,寻找解决的途径。
正是由于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正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并发现他们学习的困难,从而协助他们正确地解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等。
[3](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后,初中数学教学全面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变,它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指导者、学生为主动研究者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的传播主体和学习的探索者,并有了不断学习的动机。
目前,除利用各种新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外,还应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发掘问题,在问题的激励与带动下逐步激发他们对数学课程的持久兴趣,进而依靠自己的能力解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篇
浅谈⼩学数学教学论⽂3篇 ⼩学数学课堂教学⼀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素质、能⼒,突出⼩学⽣的特点。
本⽂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浅谈⼩学数学教学论⽂,欢迎阅读! 浅谈⼩学数学教学论⽂篇⼀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并能获得⼀定的情感体验。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注重对学⽣进⾏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学⽣的解决问题能⼒是当前课程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
结合低段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些⼼得体会: ⼀、精⼼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解决问题⼀般都是在情境中让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提出⼀个问题往往⽐解决⼀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学习的知识⽔平和认知特点,精⼼设计问题。
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花。
例如:教学⼆年级两步应⽤题时:创设了⼀个游乐场的场景,游乐项⽬是学⽣熟悉和喜欢的活动项⽬,通过师⽣⾃然的交流,导⼊新知。
让⼩朋友说说图中的⼩朋友在⼲什么?发⽣了什么事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指着图给⼤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是学习的主⼈,教师应突出学⽣的“主体”,为学⽣提供充分的⾃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的潜⼒,⿎励学⽣运⽤已有知识主动⼤胆地猜测、推测,⽤科学⽅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
当学⽣提出问题后,我都给学⽣⽐较充⾜的时间⾃⼰独⽴思考,尝试解决。
⿎励学⽣把⾃⼰的想法写下来。
想清楚每⼀步为什么这样做,想⼀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探究算法,⽼师适时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建立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问题意识。
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因此学生需要明确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激发他们对问题求解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掌握知识点,更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推理和分析。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性的习题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跨越和拓展,加强他们的推理、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开展团队合作学习此外,团队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交流和互助,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连接实际问题另外,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法。
数学并不是一门与世隔绝的学科,它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五、鼓励创新思维最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知识点。
因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起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开展团队合作学习,连接实际问题,并鼓励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教师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帮助和引导小学生树立起问题意识,帮助小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解决有关问题,这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数学与问题解决能力1.小学数学。
从学科本身来看,其最终目标是帮助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强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具备基础的数学运算能力,并且能够用更加有条理、更加有逻辑的头脑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这些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训练,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孩子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往往面临着相对生疏的问题。
这种生疏一方面体现在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比较吃力,更嚴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无法发现自身的问题,后者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
2.问题解决能力。
围绕问题开展研究,在发现数学问题之后,通过思考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并着手实施,以上是数学问题研究和解决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合理路径。
尽管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数学科目对于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以贯之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问题导向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路径1.课堂教学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小学生重视题目阅读。
在小学教学阶段,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培养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敏感度,能够敏锐发现数学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是学生们成长进步的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善用提问的方法。
如在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讲授时,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场景,向小学生们提出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如每天家里给你的零花钱是多少,花掉了多少还剩多少?这样简单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所学的数学学科与世间万物的必然联系,这种“接地气”的逻辑思维过程,本质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
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1、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
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
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积极参与互动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参与互动式学习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倡导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有多个角度和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引入不同的解题路径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提醒学生使用图形、代数、几何等不同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组织数学问题解决活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实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师可以组织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购物、旅行等情境下,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分析、计算、推理,从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逐步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培养数学思维和元认知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思维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思维等。
而元认知能力则是指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与控制能力,包括问题分析、计划执行、监控评价等。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并将其应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六、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他们具备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求解数学题目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数学问题解决是在数学学习中的关键内容,它是衡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对数学概念进行实际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合理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且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
这样的过程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最后,数学问题解决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创新。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有多种思路和策略。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设置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解决。
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分享解题思路,让学生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学习。
2. 引导学生合作解题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彼此的思维碰撞和交流,有利于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解决数学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背景和关联,分析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数学问题的特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数学问题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问题的特点数学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问题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抽象性强:数学问题通常以抽象的方式表达,需要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找到问题的本质。
2. 多样性:数学问题的形式各异,有些问题需要运用已学知识,有些问题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有些问题则需要进行问题拆解和归纳等。
3. 操作性强:数学问题通常需要学生进行计算和推理,通过具体的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
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1. 分析问题: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前,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中涉及到的概念和条件,确定问题的求解目标。
2. 拆解问题:复杂的数学问题通常可以通过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来解决。
学生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解决,最后将各部分解决的结果进行整合。
3. 运用已学知识:数学问题通常需要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学生可以回顾所学的知识,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并将其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 利用模型和图像: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者绘制图像来帮助解决问题。
模型和图像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化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推理和判断:解决数学问题通常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推理,利用逻辑思维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数学问题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摘要】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一些策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学会有用的数学,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52-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是一些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学困生”,一看到问题解决就紧皱眉头,列不出算式。
实际上问题解决就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一些策略。
比如行程问题、用分数解决问题等通常用划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
工程问题的问题解决及一些一般的问题解决通常采用从问题入手分析题意,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再有就是尽量选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去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很有用,使他们乐学好学,在传统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我们也形成了许多解题策略,如:问题解决一般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回答和检验、画图、逆推、猜想、尝试和简化题目
等策略。
对这些解题策略的数学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要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继承与创新。
不过,这些策略的形成过程是以教师讲授、告诉学生为主,还是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领悟为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依然要强调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和分析。
我们还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觉地把握数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直观教学材料与动人的具体事例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利用条件,多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轻松而深刻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学生便于理解相遇这个概念,就让学生上来表演,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争着想来表演一番,气氛相当活跃,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是非常地深刻,可谓一石双鸟。
同时如“相距、相向、同时”等一些概念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再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时候,采用课件,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然后再长方
形的一角出了一只小蚂蚁,这只小蚂蚁沿着长方形的边绕了一圈,学生看完后就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周长的概念,而且记忆深刻。
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是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数学情境:上课铃响后,老师用手机接了电话。
然后问学生:老师刚才的电话你猜应付多少钱?学生很有兴趣地展开了讨论,于是我们切入本课内容,就如何打手机便宜问题与全体同学一起研讨,学生通过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每月通话费、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如意通、神州行、信号等问题展开讨论、计算,兴趣十分浓厚,为打电话、手机入网设计了许多方案。
综上所述,这种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应用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解决问题,继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