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三章界面电化学
电化学原理 教学大纲
电化学原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50108Z10课程名称:电化学原理/Theory of Electro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40/2.5先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电学适用专业:冶金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材、教学参考书:1、郭鹤桐,《电化学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2、李荻,《电化学原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3、蒋汉瀛,《冶金电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4、龚竹青,《理论电化学导论》,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5、查全性,《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电化学原理是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有色冶金学、电化学研究方法、应用电化学、化学电源、金属腐蚀与防护、电解工艺、电镀及表面处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要求:理解电化学反应与化学反应的区别;掌握稀电解质溶液的经典理论;掌握电化学反应热力学关于电势的基本概念、电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掌握电极/溶液界面性质、双电层结构理论和研究双电层结构的基本方法;掌握电极过程动力学基本规律和特征;学会用电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电极反应过程。
能力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冶金过程和电化学工业的工程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以获得有效结论,并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设计解决方案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素质要求: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课外导学的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实践教学安排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期末集中考核采用笔试进行,平时成绩采用课堂考勤、课外阅读、作业测评、平时测试、课内讨论等方式考核。
电化学原理1—3小结
吸附 表面活性物质 吸附的分类
静电吸附 非特性吸附 特性吸附
吸附对电极过程的影响
无机阴离子的特性吸附
对 ~ 的影响
使界面张力下降; 使 max 0 负移。
对 C d ~ 的影响:
i
0
阴离子吸附量与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
对双电层结构的影响:
S =0
M
M
M
1
d
Na2SO4溶液
Na2SO4+KI混合溶液
零电荷电位时双电层的结构及电位分布
超载吸附:电极表面带正电荷,不带电 时就吸附负电荷,带正电时又会吸附等 量负电荷,形成超载吸附。
a
M
1
有机分子的特性吸附
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吸附
充电曲线法
第1段-氢吸附区 第2段-双电层区 第3段-氧吸附区
极限当量电导0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0 0, 0, 离子淌度
Fu , Fu
离子迁移数 t t 1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系数
第2章 电化学热力学
相间电位
电极电位 绝对电位 M S
E
Zn S S
由于界面两侧存在剩余电荷(电子及离子电荷)所 引起的界面双电层包括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 分散层是由于离子电荷的热运动引起的,其结构 (厚度、 电势分布等)只与温度、电解质浓度(包 括价型)及分散层中的剩余电荷密度有关,而与离 子的个别特性无关; 紧密层的性质决定于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两相中 剩余电荷能相互接近的程度;
离子表面剩余量
i i , ji
李狄版电化学原理-第二章__电化学热力学
电池的表示方法
250C , (-) Zn|ZnSO4(αZn2+=1) || CuSO4(αCu2+=1) |Cu (+) 1、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溶液写在中间。溶液中有关 离子的活度或浓度,气态物质的气体分压应注明 2、两相界面用单竖线“∣”或“,”隔开,两种溶液通过盐
桥连接,用双竖线“‖”表示盐桥。
形成原因:
不同的金属相中电子的电化学位不同,电子逸出金 属相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通常以电子逸出功来衡量电 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
结果:
电子逸出功低
电子逸出功高
电子逸出功高的金属带 负电,电子逸出功低的金属 带正电;形成双电层的电位 差→金属接触电位。
2.1.3、电极电位
1 电极体系(简称电极) 如果在相互接触的两个导体相中,一个是电子导电相,另一个 是离子导电相,并且在界面上有电荷转移,这个体系就称为电 极体系(简称电极)。
E = M S - R + R M R =0 E(相对电位)= = M S + R M 实际上,相对电极电位不仅包括M S ,而且包括金属接触电
位 R M 。
3 绝对电位符号的规定
规定溶液深处电位为零,金属与溶液的内电位差看成是金属 相对于溶液的电位降。 金属一侧带正电, 溶液一侧带有负 电,M S 为正值 反之,: M S 为负值。
E ΔZn φS ΔSφCu ΔCuφ Zn
电极材料不变,Cu Zn是恒定值; 若S Cu 恒定,
E = ( Zn S ) 即:绝对电位的变化值是可求出的。
E有用,对不同电极测 量, E 的大小顺序与绝对 电位的大小顺序一致。 参比电极 能作为基准的,其电极电 位保持恒定的电极。
电化学教学资料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一章-绪论
二. 电离与离子水化
电解质溶于水时,同时存在两种变化: 电离作用:中性原子或分子形成能自由 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水化作用:物质与水发生化合叫水化作 用,又称水合作用。 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导致水分子定 向排列,这样的结果破坏了水层的四面 体结构,离子不能裸露存在。
离子水化产生两种影响 : 溶剂对溶质的影响:离子水化减少溶液 中自由分子的数量,同时增加离子的体 积; 溶质对溶剂的影响:带电离子的水化破 坏附近水层的四面体结构,改变邻近水 分子层的介电常数。
上图又称韦斯顿电桥。AB为均匀的 滑线电阻,R1为可变电阻,并联一个可变 电容以便调节与电导池实现阻抗平衡,E为 放有待测溶液的电导池,电阻待测。G为耳 机或阴极示波器,接通电源后,移动C点, 使DGC线路中无电流通过,如用耳机则听到 声音最小,这时D,C两点电位降相等,电 桥达平衡。根据几个电阻之间关系就可求 得待测溶液的电导。
ti
z I u i ci z i u i ci
t
i
1
影响迁移数的因素
温度的影响
0.000 0.005 0.01 0.02
KCl溶液中K+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迁移数
C/mol·dm-3 T/K
298 308 318
0.4928 0.4906 0.4889
0.4926 0.4903 0.4887
阳极(anode):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cathode):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三. 电化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 界面结构与性质 界面反应(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电化学原理第三章2014
d idi qd
00:54:01
离子表面剩余量:界面层存在时离子的摩尔数与无离子双 电层存在时离子的摩尔数之差定义为离子的表面剩余量。
T
(v
v v )RT
ln a
Φ'
(3.21) 可实际应用的求离 子表面剩余量的公
T
(v
v v )RT
若等温等压:Ad nidi 0
等式两面都除以表面积A:d
ni A
d
i
0
令
ni A
i , d
id i 0
d idi
00:54:01
二、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根据Gibbs等温吸附方程,由热力学可推导出界面张力
与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式
d idi qd 3.5
q
(
) i
3.6
层的物质有关,而且与电极电位有关,此界面张力随电极电 位变化的现象叫做电毛细现象。而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 系曲线叫做电毛细曲线。常用毛细管静电计测取液态金属的 电毛细曲线。
界面张力和曲面附加压力
Ps=2σ/R’=ρgh
ρ:曲表面两边物质的密度差 R’:曲面的曲率半径
σ:界面张力
00:54: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电极的极化
• 3.电极极化的原因 • 4. 电极反应的等效电路
Cdl
Cdl
Rs
Rct
Rct
00:54:01
电极的极化
• 5.理想极化电极 • 注意:绝对不发生反应的是没有的,所
以绝对理想极化电极也不存在! • 6.理想不极化电极? • 问题:理想不极化电极的等效电路?如
界面电化学
2 固-液界面双电层
• 剩余电荷分布是静电作用与热运动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剩余电荷分布是静电作用与热运动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因而在不同的电极体系中,双电层的分散性不同。 因而在不同的电极体系中,双电层的分散性不同。 • 金属与电解质(高浓度):紧密双电层 金属与电解质(高浓度): ):紧密双电层 金属与电解质(低浓度): ):紧密层与分散层共存 金属与电解质(低浓度):紧密层与分散层共存 半导体材料与电解质: 半导体材料与电解质:分散双电层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2.5 界面电化学
主要内容
1 2 3 4 5
界面电化学概述 固-液界面双电层 斯特恩(stern)数学模型 紧密层结构 界面电荷转移与电极电位
1 界面电化学概述
• 表面和界面电现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 1 表面物理:半导体器件的表面电荷和界面电荷。 表面物理:半导体器件的表面电荷和界面电荷。
4 紧密层结构
• 对Stern模型的两点重要修正: • 水偶极子定向及对结构的影响(“电极水化”) 水偶极子定向及对结构的影响( 电极水化”
• 水分子是强极性分子,能在带电的电极表面定向吸附, 水分子是强极性分子,能在带电的电极表面定向吸附,
形成一层定向排列的水分子偶极层。 形成一层定向排列的水分子偶极层。 水分子偶极层
M
图6 古 - 查
模型
2 固-液界面双电层
• (3)斯特恩(Stern)双电层模型(GCS分散双电层
模型)
特点 • 双电层同时具有紧密 层和分散层两部分 ,其电势也分为紧密 层电势(φ ψ1)和 层电势(φa-ψ1)和 分散层电势(ψ1) 分散层电势(ψ1)
M
图7 斯特恩模型
电化学原理第四版李荻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5
CHAPTER
超级电容器技术与应用
利用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形成的双电层或电极表面快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能量。
基本原理
充电速度快、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温度范围宽、绿色环保等。
特点
优点
能量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等。
工作原理
通过电极表面快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能量,电极材料通常采用金属氧化物或导电聚合物。
充电过程
正极板上的二氧化铅和负极板上的铅在电解液的作用下,分别生成硫酸铅和水,同时有电子在外电路中流动,形成充电电流。
放电过程
硫酸铅和水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上分别还原成二氧化铅和铅,同时有电子在外电路中流动,形成放电电流。
镍镉电池
01
以氢氧化镍作为正极,氢氧化镉作为负极的一种碱性蓄电池。具有大电流放电特性好、耐过充和过度放电等优点,但存在记忆效应和环保问题。
在放电过程中,铝阳极与水和电解质中的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同时释放出电子产生电流;空气中的氧气在阴极接受电子被还原成氢氧根离子。充电时,逆向反应进行,氢氧化铝得电子被还原成铝沉积在阳极上。
优缺点
铝空气电池具有高的理论比能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存在铝阳极自腐蚀、氢氧化铝沉积等问题导致电池性能衰减。
铂、钯等贵金属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有机合成等领域。
铂族金属催化剂
通过合金化可以改善贵金属的催化性能和降低成本,如铂钌合金、铂铑合金等。
贵金属合金催化剂
纳米级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催化活性,应用于电催化、光催化等领域。
贵金属纳米催化剂
03
非贵金属氮化物催化剂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北航李荻版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北航李荻版2.为什么不能测出电极的绝对电位?我们平常所用的电极电位是怎么得到的?答:电极电位是两类导体界面所形成的相间电位,相间电位中的内电位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故无法直接测出电极的绝对电位,我们平常所用的电极电位都是相对电极电位。
不对,虽然有电位差,但是没有电流通过,所以不能转化为电能。
17、描述腐蚀原电池的特点所在。
①阴、阳极区肉眼可分或不可分,或交替发生;②体系不稳定? 稳定,腐蚀过程是自发反应;③只要介质中存在氧化剂 (去极化剂),能获得电子使金属氧化,腐蚀就可发生;④腐蚀的二次产物对腐蚀影响很大;⑤电化学腐蚀离不开金属/电解质界面电迁移,电子由低电位金属或地区传荷到电位高的金属或地区,再转移给氧化剂;⑥腐蚀电池包括阴极、阳极、电解质溶液和电路四部分,缺一不可;⑦阴极、阳极反应相对独立,但又必须耦合,形成腐蚀电池;⑧ia=ic ,无净电荷积累;⑨腐蚀电池不对外作功,只导致金属腐蚀破坏的短路原电池。
原电池和电解池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装置实例原电池电解池原理形成条件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作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这种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①电极:两种不同的导体相连;②电解质溶液:能与电极反应。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这种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①电源;②电极(惰性或非惰性);③电解质(水溶液或熔化态)。
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由外电源决定:阳极:连电源的正极;阴极:连电源的负极;阴极:Cu2+ +2e- = Cu (还原反应)阳极:2Cl--2e-=Cl2↑ (氧化反应)电源负极→阴极;阳极→电源正极电源正极→阳极;阴极→电源负极电能→化学能①电解食盐水(氯碱工业);②电镀(镀铜);③电冶(冶炼Na、Mg、Al);④精炼(精铜)。
电化腐蚀不纯金属,表面潮湿因原电池反应而腐蚀有电流产生电化腐蚀>化学腐蚀使较活泼的金属腐蚀析氢腐蚀水膜酸性较强 2H+ + 2e-==H2↑ Fe -2e-==Fe2+ 发生在某些局部区域内电镀受直流电作用用电解的方法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合金阳极 Cu -2e- = Cu2+ 阴极Cu2++2e- = Cu 反应类型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由电极本身性质决定:电极名称正极:性质较不活泼的电极;负极:性质较活泼的电极。
界面电化学
• 在电化学文献中,常把两个相的内电位之差叫做伽尔 在电化学文献中,常把两个相的内电位之差叫做伽尔
伐尼( 伐尼(Galvani)电位差。故一个电极系统的绝对电 )电位差。 位就是电极材料相与溶液相的伽尔伐尼电位差。 位就是电极材料相与溶液相的伽尔伐尼电位差。
• 当一个金属电极浸入溶液中时,由于金属相与溶液相的内电位不 当一个金属电极浸入溶液中时,由于金属相与溶液相的内电位不
中心所在的液层称 为内紧密层平面或 Helmheltz平 内Helmheltz平 面。
M
图10 OHP模型 OHP模型
5 界面电荷转移与电极电位
铂丝
• 考虑一个溶液中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的固-液界面问题。 原反应的固-液界面问题。 • 如图所示为一根金属铂丝插 入含FeCl 入含FeCl2和FeCl3的溶液中 。铂丝中的电子会向界面处 溶液中的Fe 转移, 溶液中的Fe3+转移,使其还 原成Fe 原成Fe2+。这个过程非常快 瞬间在铂丝,瞬间在铂丝-溶液界面建 Fe3+/Fe2+ˆ,†• 金属图11 金属-溶液界面电化学 立如下平衡: 立如下平衡:
• :分散层电位差的数值 • q :电极表面电荷密度 • c :溶液浓度
ψ1
3 斯特恩(stern)数学模型
• 若设紧密层电容为常数 紧,则有: 若设紧密层电容为常数C 则有:
ψ 1F q = c紧 (ψ a − ψ 1 ) = 8cRTε 0 ε R sinh 2 RT
1 ψ 1F ϕa = ψ 1 + 8cRTε 0 ε r sinh c紧 2 RT
1 界面电化学概述
研究界面电化学的意义
• 界面电化学中的双电层结构在电极过程动力学中起着 • • • •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三章-界面电化学
Stern模型 Stern模型 该模型认为由于静 电作用和粒子热运 动这两种矛盾作用 对立统一的结果, 对立统一的结果, 使电极/ 使电极/溶液界面的 双电层将由紧密层 和分散层两部分组 成。
M
Stern模型中离子浓度及电位分布 Stern模型中离子浓度及电位分布 c
c−
ϕa
ϕ a − Ψ1
M
c+
电极/ 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 与性质
重点要求 研究双电层结构的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 研究双电层结构的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 优缺点和用途; 优缺点和用途; 界面结构的物理图像(模型); 界面结构的物理图像(模型); 特性吸附对双电层结构、性质的影响; 特性吸附对双电层结构、性质的影响; 相关概念
二. 微分电容的测量 交流电桥法: 交流电桥法:在处于平衡电位 ϕ平 或直 流极化的电极上迭加一个小振幅的正弦 扰动<10mV),用交流电桥测量与电 <10mV), 波(扰动<10mV),用交流电桥测量与电 解池阻抗相平衡的串联等效电路的电容 值与电阻值, 值与电阻值,从而求得 Cd 。
基本线路
∂σ ν± Γ =− ± ∂ln α (ν+ +ν− )RT ± ϕ
,
具体求法 测出不同浓度的 σ ~ ϕ 曲线; 曲线;
σ ~ ϕ 曲线上取同一 ϕ, 下的 σ 从 值,做 σ ~ lnα±
由 σ ~ lnα± 曲线求出某一浓度下的 ∂σ 斜率 ∂lnα , 即 Γ ,从而 i ϕ 得 Γ ~ϕ 。 i
电化学 第3章 电化学极化讲解
第3章 电化学极化 (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绪论中曾提到:一个电极反应是由若干个基本步骤形成的,一个反应至少有三个基本步骤:00R R ze O O s s →→+→-1) 反应粒子自溶液深处向电极表面的扩散——液相传质步骤。
2) 反应粒子在界面得失电子的过程——电化学步骤。
3) 产物生成新相,或向溶液深处扩散。
当有外电流通过电极时,ϕ将偏离平衡值,我们就说此时发生了极化。
如果传质过程是最慢步骤,则ϕ的偏离是由浓度极化引起的(此时0i s i C C ≠,e ϕ的计算严格说是用s i C 。
无浓度极化时0i s i C C =,ϕ的改变是由s i C 的变化引起)。
这时电化学步骤是快步骤,平衡状态基本没有破坏。
因此反映这一步骤平衡特征的Nernst 方程仍能使用,但须用ϕ代e ϕ,s i C 代0i C ,这属于下一章的研究内容。
如果传质等步骤是快步骤,而电化学步骤成为控制步骤,则这时ϕ偏离e ϕ是由电化学极化引起的,也就是本章研究的内容。
实际上该过程常常是比较慢的,反应中电荷在界面有积累(数量渐增),ϕ随之变化。
由此引起的ϕ偏离就是电化学极化,这时Nernst 方程显然不适用了,这时ϕ的改变将直接以所谓“动力学方式”来影响反应速度。
3.1 电极电位与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关系电化学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一个电极上既有氧化过程,又有还原过程)。
若一个电极上有净的氧化反应发生,而另一个电极上有净的还原反应发生,则在这两个电极所构成的电化学装置中将有电流通过,而这个电流刚好表征了反应速度的大小,)(nFv i v i =∝[故电化学中总是用i 表示v ,又i 为电信号,易测量,稳态下串联各步速度同,故浓差控制也用i 表示v 。
i 的单位为A/cm 2,zF 的单位为C/mol ,V 的单位为mol/(cm 2.s )]。
既然电极上有净的反应发生(反应不可逆了),说明电极发生了极化,ϕ偏离了平衡值,偏离的程度用η表示,极化的大小与反应速度的大小有关,这里就来研究i ~ϕ二者间的关系。
电化学原理-(李狄-著)北航出版社-课后5-9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1、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存在三种传质方式?为什么?每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答: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 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 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
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 来表示。
电迁移: 对流:扩散:2.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 什么区别?答:一定强度的对流的存在是稳态扩散过程的前提。
区别:在理想稳态扩散条件下,扩散层有确定的厚度,其厚度等于毛细管的长度l ;而在真实体系中,由于对流作用与扩散作用的重叠,只能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近似求得扩散层的厚度。
理想稳态扩散: 实际稳态扩散: 3.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 答: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
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4. 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
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答: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
电极/溶液界面存在着离子双电层时,金属一侧的剩余电荷来源于电子的过剩或缺贫。
双电层一侧区可以认为各种离子浓度分布只受双电层电场影响,不受其它传质(包括扩散)过程的影响。
因此扩散层中没有剩余电荷。
5. 假定一个稳态电极过程受传质步骤控制,并假设该电极过程为阴离子在阴极还原。
电化学原理 书
电化学原理书
电化学原理是研究与化学变化有关的电流流动现象的科学,涉及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平衡和电化学动力学等基本原理。
电化学反应指的是在电解质溶液中,电荷载体(离子或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电化学平衡是指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荷载体的浓度和电势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
电化学动力学则研究电化学反应速率及其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在电化学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称为氧化剂,而发生还原反应的称为还原剂。
凡电化学反应都包括氧化与还原两个过程,因此被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的电化学反应有电解、电池反应和电化学腐蚀等。
电化学平衡是指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物的浓度和溶液的电势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反应物的浓度和电势趋向于一定的平衡状态。
在电化学平衡中,溶液的电位称为标准电势,它与反应物的浓度呈一定的关系,可用标准电极电势表进行预测和计算。
电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电化学反应速率及其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电化学动力学理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电荷传递理论和电化学方程理论。
电荷传递理论主要研究电流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传递机理和速率,而电化学方程理论则是通过电极反应的速率方程描述电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之,电化学原理是研究与化学变化有关的电流流动现象的科
学,涉及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平衡和电化学动力学等重要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电化学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电池技术、腐蚀防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电化学原理_(李狄_著)北航出版社_课后1-7章习题参考答案
电化学原理第一章习题答案1、解:2266KCl KCl H O H O 0.001141.31.010142.31010001000c K K K K cm 11λ−−−−×=+=+=+×=×Ω溶液 2、解:E V Fi i =λ,FE V i i λ=,,, 10288.0−⋅=+s cm V H 10050.0−⋅=+s cm V K 10051.0−⋅=−s cm V Cl 3、解:,62.550121,,,,2−−⋅Ω=−+=eq cm KCl o HCl o KOH o O H o λλλλ2O c c c ,c 1.004H H +−====设故,2,811c5.510cm 1000o H O λκ−−−==×Ω4、(1)121,,Cl ,t t 1,t 76.33mol (KCl o KCl o Cl cm λλλλλ−−−−+−+−=++=∴==Ω⋅∵中)121121121,K ,Na ,Cl 73.49mol 50.14mol 76.31mol (NaCl o o o cm cm cm λλλ++−−−−−−−=Ω⋅=Ω⋅=Ω⋅同理:,,中)(2)由上述结果可知: 121Cl ,Na ,121Cl ,K ,mol 45.126mol 82.142−−−−⋅Ω=+⋅Ω=+−+−+cm cm o o o o λλλλ,在KCl 与NaCl 溶液中−Cl ,o λ相等,所以证明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的正确性;(3) vs cm vs cm u vs cm u F u a o o l o l o i o /1020.5,/1062.7,/1091.7,/24N ,24K ,24C ,C ,,−−−×=×=×==++−−λλ5、解:Cu(OH)2== Cu 2++2OH -,设=y ;2Cu c +OH c −=2y 则K S =4y 3因为u=Σu i =KH 2O+10-3[y λCu 2++2y λOH -]以o λ代替λ(稀溶液)代入上式,求得y=1.36×10-4mol/dm 3所以Ks=4y 3=1.006×10-11 (mol/dm 3)36、解: ==+,令=y ,3AgIO +Ag −3IO Ag c +3IO c −=y ,则=y S K 2,K=i K ∑=+(y O H K 2310−+Ag λ+y −3IO λ)作为无限稀溶液处理,用0λ代替,=+y O H K 2310−3AgIO λ则:y=43651074.1104.68101.11030.1−−−×=××−×L mol /;∴= y S K 2=3.03810−×2)/(L mol 7、解:HAc o ,λ=HCl o ,λ+NaAc o ,λ-NaCl o ,λ=390.7,121−−⋅Ωeq cm HAc o ,λ=9.02121−−⋅Ωeq cm ∴α0/λλ==0.023,==1.69αK _2)1/(V αα−510−×8、解:由欧姆定律IR=iS KS l ⋅=K il,∵K=1000c λ,∴IR=1000il cλ⋅=V 79.05.0126101010533≈××××− 9、解:公式log ±γ=-0.5115||||+Z −Z I (设25)C °(1)±γ=0.9740,I=212i i z m ∑,I=212i i c z ∑,=()±m ++νm −−νm ν1(2)±γ=0.9101,(3)±γ=0.6487,(4)±γ=0.811410、解:=+H a ±γ+H m ,pH=-log =-log (0.209+H a 4.0×)=1.08电化学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1、 解:()+2326623Sb O H e Sb H O ++++ ,()−236H H +6e + ,电池:2322323Sb O H Sb H O ++解法一:00G E nF ∆=−83646F =0.0143V ≈,E=+0E 2.36RT F 2232323log H Sb O Sb H OP a a a ==0.0143V0E 解法二:0602.3 2.3log log 6Sb Sb H H RT RT a a F Fϕϕϕ+++=+=+; 2.3log H RTa Fϕ+−=∴000.0143Sb E E ϕϕϕ+−=−===V2解:⑴,(()+22442H O e H O +++ )−224H H +4e + ;电池:22222H O H O +2220022.3log 4H O H O P P RT E E E Fa =+= 查表:0ϕ+=1.229V ,0ϕ−=0.000V ,001.229E V ϕϕ+−∴=−= ⑵视为无限稀释溶液,以浓度代替活度计算()242Sn Sn e ++−+ ,(),电池:32222Fe e Fe ++++ 23422Sn Fe Sn Fe 2+++++ +23422022.3log 2Sn Fe Sn Fe C C RT E E F C C ++++=+=(0.771-0.15)+220.05910.001(0.01)log 20.01(0.001)××=0.6505V ⑶(),,(0.1)Ag Ag m e +−+ ()(1)Ag m e Ag +++ (1)(0.1)Ag m Ag m ++→电池:(1)0(0.1)2.3log Ag m Ag m a RT E E F a ++=+,(其中,=0) 0E 查表:1m 中3AgNO 0.4V γ±=,0.1m 中3AgNO 0.72V γ±=, 2.310.4log0.0440.10.72RT E V F×∴==× 3、 解:2222|(),()|(),Cl Hg Hg Cl s KCl m Cl P Pt ()2222Hg Cl Hg Cl e −−++ ,()222Cl e Cl −++ ,222Hg Cl Hg Cl 2+ 电池:222200002.3log 2Cl Hg Hg Cl P a RT E E E F a ϕϕ+−=+==−∵O 1.35950.2681 1.0914(25C)E V ,∴=−=设 由于E 与无关,故两种溶液中的电动势均为上值Cl a −其他解法:①E ϕϕ+=−−0,亦得出0E ϕϕ+=−−②按Cl a −计算ϕ+,查表得ϕ甘汞,则E ϕϕ+=−甘汞 4、 ⑴解法一:23,(1)|(1)()H Pt H atm HCl a AgNO m Ag +=()222H H e +−+ 222,()Ag e Ag +++ g ,2222H Ag H A ++++ 电池:有E ϕϕϕ+−=−=+,02.3log()AgAgAg RTE m Fϕγ++±∴=−。
李狄电化学考试试卷
李狄电化学考试试卷李狄电化学考试试卷篇一:电化学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电化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1.1.1 电化学的产生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1、电化学的产生电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1791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Galvanic)从事青蛙的生理功能研究时,用手术刀触及解剖后挂在阳台上的青蛙腿,发现青蛙腿产生剧烈的抽动。
分析原因后认为,由于肌肉内有电解液,这时是偶然地构成了电化学电路。
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当时成立了伽伐尼动物电学会,但未搞明白。
1799年伏打(Volta),也是意大利人,他根据伽伐尼实验提出假设:认为蛙腿的抽动是因二金属接触时通过电解质溶液产生的电流造成的。
故将锌片和银片交错迭起,中间用浸有电解液的毛呢隔开,构成电堆。
因电堆两端引线刺激蛙腿,发生了同样的现象。
该电堆被后人称为“伏打电堆”,是公认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化学电源。
2、电化学在历史上的作用伏打电堆的出现,使人们较容易地获得了直流电。
科学家们利用这种直流电得以进行大量的研究,大大地扩展了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同时促进了电化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化学理论的发展。
1)扩展了对于物质的认识。
最初人们认为自然界中有33种元素,实际上其中有一部分是化合物。
如:KOH、NaOH、NaCl、H2O 等。
1800年尼克松(Nichoson)、卡利苏(Carlisle)利用伏打电堆电解水溶液,发现有两种气体析出,得知为H2和O2。
此后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电解CuSO4得到Cu,电解AgNO3得到Ag,电解熔融KOH得到K等等。
10年之内,还得到了Na、Mg、Ca、Sr、Ba等,这就是最早的电化学冶金。
10年时间,人们所能得到或认识的元素就已多达55种。
没有这个基础,门捷列夫周期表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2)促进了电学的发展1819年,奥斯特用电堆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影响,即所谓电磁现象。
1826年,发现了欧姆定律。
这都是利用了伏打电堆,对于电流通过导体时发生的现象进行了物理学的研究而发现的。
电化学原理思考题答案-北航李荻版
2.为什么不能测出电极的绝对电位我们平常所用的电极电位是怎么得到的答:电极电位是两类导体界面所形成的相间电位,相间电位中的内电位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故无法直接测出电极的绝对电位,我们平常所用的电极电位都是相对电极电位。
不对,虽然有电位差,17、描述腐蚀原电池的特点所在。
①阴、阳极区肉眼可分或不可分,或交替发生;②体系不稳定稳定,腐蚀过程是自发反应;③只要介质中存在氧化剂 (去极化剂),能获得电子使金属氧化,腐蚀就可发生;④腐蚀的二次产物对腐蚀影响很大;⑤电化学腐蚀离不开金属/电解质界面电迁移,电子由低电位金属或地区传荷到电位高的金属或地区,再转移给氧化剂;⑥腐蚀电池包括阴极、阳极、电解质溶液和电路四部分,缺一不可;⑦阴极、阳极反应相对独立,但又必须耦合,形成腐蚀电池;⑧ia=ic ,无净电荷积累;⑨腐蚀电池不对外作功,只导致金属腐蚀破坏的短路原电池。
原电池和电解池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装置原电池电解池2.化学腐蚀和电化腐蚀的区别3.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区别4.电解、电离和电镀的区别5.电镀铜、精炼铜比较6.电解方程式的实例(用惰性电极电解):除电子转移步骤之外,其他电极过程的单元步骤能否用电流密度来表示它们的速度为什么因为J=zFvr对于我们所讨论的某一反应来说,zF为常数,故J与vr成正比。
这就是说,在电化学中总是习惯于用电流密度来表示反应速度。
由于在稳态下接续进行的各步骤速度都一样,所以在讨论液相传质等步骤时,也可用电流密度来表示它们的反应速度。
因此,在电化学中实际上已经将电流密度变成反应速度的同义语了。
己知电极反应在25℃时的反应速度为0.1 A/cm2。
根据各单元步骤活化能计算出电子转移步骤速度为 X 10-2mol/m2s,扩散步骤速度为mol/m2s。
试判断该温度下的控制步骤。
若这一控制步骤的活化能降低了12kJ/mol,会不会出现新的控制步骤[解〕因为电极反应速度可用电流密度表示,即J=nFv,所以对电子转移步骤,其反应速度可表示为j电子=nFv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常数 2R FlT - n aR FlT n c
48
49
Cd ~
~
50
51
52
53
OHP
dx1x2
M
x1 x2
54
IHP
M
55
1 CdOHP 2CdIHP
C d紧
C H 2O
C分
C 水化阳离子
56
57
58
0
0
0
59
0
~
1
2
3
4
5
Rf
C
电极等效电路
6
C
理想极化电极等效电路
7
HgH ge 0.1V
Ke KHg1.6V
8
9
gh 2cos
r
gr K h 2cos
毛细管静电计示意图
10
11
didi
界面张力的 变化
表面吸 附量
化学位变 化
12
q e F
电子的表 面吸附量
13
de Fd edi qd
q 2R0Trc1F
c→ 0
45
C 0 r
l
l1 F
RT0r
2C
46
1 F RT
ac 1 紧2cR 0rT ex 2R p 1F T ex 2 p R 1F T
1 0
a
1 c紧
2cRT 0r
exp 1F
2RT
47
12R FlT n c 1 紧2cR 0rT 2R FlT n aR FlT n c
60
Cd ~
铋、镉在不 Na溶 同 F 液 浓中 C 度d~的 曲线
1— 0.00 m1/oLl
2— 0.0m 1 /oLl
61
H ~
i ~
~
62
0
Hg KCl
0 0.19V
1 0.1V 2 2 0.2V 4
q1 0
q2 0
63
0
0
0
64
G
G0
65
或 q
66
67
68
平
69
Cd C1
1
q q0
Cd C0
被表面活性有机分子部 分覆盖的电极表面模型
C dd d qC 1 C , C C ,a
76
Cd ~ C Cd
C C,
77
78
79
HadH e Oad2H 2eH2O
80
1 Q 1 1
Cd
S
S
Q
Pt在HCl溶液中的充电曲81 线
Pt在2.3mol/ L溶液中的循环伏
82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83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43
qc紧 a18cR 0T Rsin 2R 1 h F T
a1c1 紧 8cR0Trsin 2hR 1FT
1c 1 紧2 cR 0rT ex 2 R 1 p F T ex 2 p R 1F T
44
1FRT , 2R 1FT1
a
1
1 c紧
2R0Trc1F
d
a 1
1
x
39
40
1
a 紧 + 分 = a 1 1
41
C紧
C分
1d ad a 1 d 111
C d dq dq dqC 紧C 分
42
d dx
q 2 cR 0r e T x 2 R 1 F p T e x 2 R 1 p F T 8 cR 0R sT i 2 n R 1 F h
d idiqd
14
di 0无反 应
=q -
q
u
电毛细曲线微分方程 ( Lippmann方程 )
15
q 0: 0
q 0: 0
16
q 0, 0
17
i
18
i
i
, ji
19
RTln, 20
~
~
~ln
~ln
i
~
ln
,
,
i
21
在 0.1mo/Ll溶液中,正面 、剩 负余 离量 子随 表2变 电 2 化 极
~
max0
70
Cd ~
i
0
阴离子吸附量与电位 极之 电间的关系
71
S
0
M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1
d
Na2SO4溶液
Na2SO4 K混 I 合溶液
零电荷电位时双电结层构的及其电位分72布
a
M
1
73
~
d idiqd
dRTld nc
74
Cd ~
Cd
有机分子吸附对微 分电容曲线的影响 75
q C a1 C ,a q q1
Cd
dq
d
23
q Ci
Ci
Cd
q
q
dq
0
0Cdd
C i q qo 10 0C dd
24
平
Cd
25
交流讯 号源
交流电桥
直流极 化回路
电极电位测量 回路
交流电桥法测定微容 分的 电基本线路 26
Ra
a
C ab
Rf
R
, f
Rl
Cd
C
, d
Rb
b
27
Rf
a Cd
R
, f
Rl
b
C
, d
28
Rf
Rl
a
b
Cd
29
Cd
a
Rl
b
30
1—0.000m1oLlKCl 2—0.00m 1 oLlKCl
3—0.01moLlKCl
4—0.1moLlKCl
31
0
Ci
qCdd
C i q qo 10 0C dd
32
33
M
34
Cd ~
35
M
36
37
M
38
c
c M
c
0d
a
M
x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