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地层学》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补充内容:
1.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解释:指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的形态
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1)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性本身的意义及其与地质上的内在联系;
2)了解并掌握地质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地震响应;
3)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采集、处理)假象;
4)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5)如何理解沉积岩沉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
6)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地震上的多解性。
2.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资料解释。
3.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回顾: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传播的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接触关系,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是寻找构造圈闭的油气藏。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地震反射特征,如同相轴的振幅、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以确立地震层序并进行地震相的分析。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岩性圈闭
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性质,速度,密度,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注:地震资料解释的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阶段: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任务:波的对比,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
①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
②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就是依据位于测线或测线附近的钻井、录井所取得的地质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上各种反射层的特征(如时间深度、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分析地震资料上所反映的各种地质和构造现象,如断层,地层尖灭,不整合,古潜山等;完成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构造解释,地震地层学(沉积相、沉积环境)和岩性学的解释以及各种可能含油气圈闭的解释。
③绘制构造图:主要依据工区内分布的纵横测线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一套地层起伏变化的完整图件—地震构造图或作出反映地下某个局部构造的形态图或其他平面图,最后根据石油地质方面的资料,推断构造圈闭的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
解释三步骤:1、连井解释: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地震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以及各地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地震、
测井资料解释,用以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资料;合成地震记录,提高分层的准确性。
2、剖面解释:基干测线对比,区域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
3、平面解释:任务:了解有利地区的地下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情况
主要工作:各种地质异常(断层组合,尖灭线,岩性变化等)的平面连接及等值线的勾绘
主要成果:各种地质、沉积现象的平面分布图(包括主要目的层位的断层组合,构造纲要,尖灭线范围,岩性变化带等);各层位t0等值线图;各层位深度构造图;各层位的地层等厚图等。
地层岩性解释(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由反射特征、接触关系等解释地震层序、沉积相、沉积环境,分析“四史”,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
开发地震: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
4.地震剖面的特点:
5.剖面对比及实际对比的方法:
剖面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同相性;时差变化规律
注:实际的地质效应: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就不可能与钻井分层界面严格对应;所以,一般用某套地震上的反射层相当于某套地层或岩性来表示。
如果某组(段)地层或岩性横向上在一定地段或地区相对稳定,则来
自该组若干个界面上的地震子波间相互叠加结果(振幅、时间等)表现在地震记录上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我国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地层沉积的特点符合地震记录上干涉叠加的特点。
实际对比方法:
①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②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③重点对比标准层。
④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多相位对比)
⑤波组和波系对比。
⑥研究特殊波。
⑦剖面间的对比、闭合及沿测线闭合圈对比。
⑧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7.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其地质意义:具有较强振幅和较稳定波形的反射波/组称为标准层或特征层,这些标准层往往在工区内皆可追踪对比。地质意义:通常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且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是生储油层。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有利于借此研究地震剖面的结构,构造特点。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规律:海相灰质岩地层由于其沉积条件稳定,表现出最好的地震反射标准层。
深水湖相薄层灰质岩地层组合,由于其岩性往往是由相对稳定条件下的泥岩、油页岩、白云岩、泥灰岩及薄层灰岩的互层组成,因而也能
形成良好的地震反射。
不整合面是产生连续反射的又一地质因素。其原因是不整合面两侧岩性性质差别较大,可望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得到良好的反射。
浅水湖相泥质岩为主夹砂层及沼泽相煤系地层在一定范围内亦能得到良好的反射。
河流三角洲相的砂泥岩互层组合因沉积稳定性差,岩性变化大,其反射波波形不稳定,反射层较多,范围不大。
氧化条件下的河流相沉积有反射,但其连续性差,且反射干涉较严重,变化大。
盆地边界附近一般均为快速的砂砾岩沉积(扇体),一般无明显的反射同相轴,对比较为困难。
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础:
注:含油气盆地的“四史”:构造情况—构造发育史;
沉积情况—盆地沉积充填史;
地层情况—盆地埋藏史;
烃类情况—油气生成聚集史。
目的:建立地震反射特征与地层、沉积相、沉积体系等的联系;利用地震资料(地震剖面及切片)研究沉积相、沉积环境;培养“空间想象力”及学习的兴趣。
任务:划分地震层序,建立区域地层轮廓;地震层序的地震相分析;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分析。
1.沉积学理论、地震学原理及两者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