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3579b8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e.png)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他的故事和经历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比较著名的小故事:
1. 鸡蛋案:一天,曾国藩放学归来,看到母亲煮的五个鸡蛋只剩下四个,另外一个不知去向。
为了找出
偷吃鸡蛋的人,他端来一盆水和一壶水,让家里所有人都喝一口水然后吐到盆里。
最后,一个佣人吐出的水中含有鸡蛋黄粉,从而成功地找到了偷吃鸡蛋的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2. 被梁上君子耻笑: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努力,每天必须背诵一篇文章,否则不睡觉。
有一天,一个
小偷潜入他家,藏在房梁上等待他入睡后行窃。
然而,曾国藩迟迟不睡,一直在背诵文章。
最后,小偷等不及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流利地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给曾国藩听,并嘲笑他笨。
这个故事虽然让曾国藩感到尴尬,但也显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
3. 蟒蛇转世: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经梦见一条巨蟒缠绕在他家的房梁上。
因此,他的祖父
认为曾国藩是蟒蛇转世。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境和传说,但也显示了曾国藩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传达了一些关于求学、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深刻道理。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f0db5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4.png)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字子孝,号忠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一、早年经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对于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曾国藩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湖南的府学。
在府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被誉为“府学之冠”。
二、官场生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职,以及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曾铁军”。
他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使得太平天国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为清朝政府稳定了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受贪污腐败的诱惑。
他注重民生,积极推行改革,为人民谋福利。
他还注重教育,提倡儒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三、晚年生活曾国藩在晚年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读书,写作,思考人生。
他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
他还致力于家族的兴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代。
曾国藩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他的勤奋和才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他的清廉和正直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底线,不能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最后,他的奉献和忠诚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公仆,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总之,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让我们向曾国藩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1233d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b.png)
曾国藩的小故事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在他的事迹中,有一些小故事,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能展现出他的智慧、勇气和品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年轻时曾在江苏扬州的一家书店工作,他对书籍的热爱和渴望知识的欲望使他成为了书店的得力员工。
有一天,一位顾客来到书店,他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想买一本《四书五经》来学习。
然而,书店里并没有这本书,曾国藩却不愿意让这位顾客失望。
他决定亲自去找这本书。
曾国藩来到了扬州城内的几家书店,可是都没有找到《四书五经》。
他不甘心放弃,决定去扬州城外的一家书店看看。
这家书店是城外的一家小店,规模比较小,但是曾国藩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进去了。
果然,他在这家小店里找到了《四书五经》。
曾国藩高兴地买下了这本书,回到了书店。
他将书交给了那位顾客,顾客非常感激地付了钱,然后离开了书店。
曾国藩并没有因为这次小小的帮助而得到什么回报,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有爱心和善良的人。
他不计较得失,只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顾客的尊重,才会去找到那本书。
他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曾国藩的另一个小故事发生在他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
当时,湖北地区正遭受着洪水的侵袭,许多村庄被淹没,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曾国藩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前往灾区视察,并组织救援工作。
曾国藩亲自带领队伍,穿越泥泞的道路,跋涉数十里,终于来到了受灾最严重的村庄。
他看到村民们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心生怜悯之情。
他立即下令将粮食和草席分发给灾民,组织人员修筑堤坝,防止洪水继续蔓延。
曾国藩的到来给灾民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他的行动也得到了灾民们的赞赏和感激。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远离灾区,而是亲自前往,用实际行动帮助了灾民。
这个小故事展现了曾国藩的仁爱之心和对人民的关怀。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4873fe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6.png)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被广为传颂。
以下是一些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
1.少年背书: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背一晚上仍背不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通过勤奋和毅力,成功考取了功名。
2.创立湘军: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将一支松散的民兵队伍打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正规军队。
3.廉洁自律:曾国藩一生廉洁自律,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收受贿赂,不谋取私利。
他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4.慧眼识人: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他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才,为清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他的家书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
6.智慧处理鸡蛋案:曾国藩小时候,家里发生了一起鸡蛋失窃案。
他巧妙地利用智慧,让偷吃鸡蛋的人自己露出了马脚,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
这些小故事展现了曾国藩的勤奋、毅力、廉洁自律、识人用人、家庭教育以及聪明才智等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这些品质和能力不仅为他个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 —。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4997b0cbb68a98271fefa6e.png)
曾国藩故事1.少年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普通农家,白杨坪是一个山冈起伏、沟壑深邃的地方,平凡却养出了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
曾家世代务农,家道不昌,到曾国藩曾祖父曾竟希时才算有了点家业。
曾家家境好转,曾竟希就把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送去念书,希望其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
可玉屏却是懒惰人物,不思上进,好逸恶劳,经常与那些纨绔子弟厮混。
后幸其浪子回头,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维持了父亲留下来的基业。
曾玉屏刚正不阿,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大人物,对曾国藩的影响也最大。
曾国藩常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性格刚毅倔强,胸怀大志,这也是深得祖父之益。
曾玉屏治家极严,“男必耕读,女必纺织。
”,要求家人努力实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
曾玉屏所倡明的家风,的的确确对早就了后来曾国藩一生的品行秉性。
曾国藩的父亲天资平平,屡试屡败,未能实现曾玉屏学而优则仕的愿望。
好在有了个天资聪慧的曾国藩,曾玉屏、曾麟书均对其悉心培养。
曾国藩六岁时,玉屏为其设了塾一所,并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
在这一年,曾玉屏也去世了。
次年,曾麟书屡考不中,便回家办了一家私塾。
曾麟书对曾国藩督求甚严,悉心教导,曾国藩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读完了“五经”。
曾国藩天资聪颖,一心向学,又有韧性,再加上祖父、父亲不厌其烦的督责,学业大进。
2.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十四岁时,曾国藩随父到省城长沙应童子试,成绩甚佳。
十六岁时,再度应童子试,名列第七。
从长沙回来后,曾国藩仍然跟着父亲,父亲自感所学有限,恐误其前程,便让他到外县遍访名师。
先后跟着汪觉庵先生、刘元堂先生学习。
曾国藩原字伯涵,后改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新的姿态面对人生。
二十三岁时,曾国藩。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5bf5ee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2.png)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对于曾国藩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的故事来了解一下曾国藩吧!曾国藩给生人写挽联晚清重臣曾国藩死后,与他绝交的左宗棠为他写了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其实曾国藩也非常爱好写对联,其中更是喜欢为人盖棺定论——写挽联。
他在世的时候就写了很多的挽联,无论是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还是青楼歌妓,一概挽之。
可平时闲来无事,手痒心动跃跃欲试的时候到哪里找那么多死人来写呢?他冥思苦想,终于有了对策——挑拣熟悉的亲朋好友,结合他们的生活为活人写挽联!在一个封建迷信社会里,对那些不幸被他"挽"了的人们来讲,这可是天大的忌讳。
曾国藩身为一朝重臣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向来藏得严严实实,没有被发觉过。
但是,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这年新春,他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汤鹏到他的寓所给他拜年,寒暄之后,让到书房两人就聊起天来,聊着聊着汤鹏突然看到曾国藩的书桌上有着几张纸,墨迹未干,以为是新作的诗文,便要拿来看看。
曾国藩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
汤鹏一把抢过来,只见包括他本人在内不下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国藩"敬挽"了一番。
新正吉日,吉祥话没开场,竟先看见这么一篇晦气冲天的"悼词",汤鹏不禁勃然大怒拂衣而去,回家之后立即宣布与曾国藩断绝往来。
曾国藩赊礼曾国藩主张节俭,曾经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告示说,凡以后我有事诸位不要送礼,诸位有事我也没钱可送。
有个同僚看他不惯,在他生日的时候,故意羞辱他,只送去五分银子,在封皮上写着:"送贺礼白银一钱,现银五分,赊欠五分。
"后来这个朋友嫁女儿,曾国藩也过府送礼。
同僚一检查,他竟送了个空信封来,封皮上也写了一句话:"送贺礼白银一钱,讨还你欠我的五分,再赊五分。
"曾国藩读书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c9a767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c.png)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曾国藩趣味故事
![曾国藩趣味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958553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6.png)
曾国藩趣味故事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他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智慧,曾国藩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趣闻。
下面将为您分享一些曾国藩的趣味故事。
故事一:猴子摘桃曾国藩年轻时,曾在省城的一个园子里研读书籍。
据说他当时的读书环境非常宁静,但有一天,一只皮猴进入了园子。
皮猴精灵活泼,常常干扰曾国藩的学习。
一天,曾国藩在读书时,忍不住拿过一颗桃子放在桌子上,用来引诱皮猴离开。
皮猴看见了桃子,迅速地从书架上跃过来,伸手想要拿取,却总是差那么一点。
曾国藩故意示弱,将桃子移到更高的地方,引得皮猴如饥似渴。
最终,皮猴跳跃摘下桃子,但被曾国藩识破意图,他把手放到桃子距离桌子边缘至最远处,皮猴急于够到桃子时失去平衡,掉在地上,桃子也被他吃掉了。
曾国藩乘机使用这个教训,比喻学习者不能贪图便利,要踏实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故事二:曾国藩与野狼曾国藩在读书期间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
有一次,他在清晨散步时,突然遇到一只野狼。
野狼突然出现,曾国藩略显惊恐,但他立即镇定下来,迅速就地拾起一块石头,眼神坚定地盯着野狼,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野狼看到曾国藩的坚定和勇敢,立刻转身逃跑。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成为许多学生学习曾国藩的榜样之一,以勇敢坚定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
故事三:曾国藩品尝苦草据说曾国藩在草原上履行职务期间,吃苦受累,曾遇到一次所驻之地水源断绝,饮水非常困难。
曾国藩为了寻找水源,曾亲自爬山,穿越草原,历经艰险,但一直没有找到水源。
饥渴难耐的曾国藩发现了被牲畜咀嚼过的苦草,他发现苦草中含有少量水分,并非常苦涩。
他不顾苦涩品尝后,被苦草的滋味和含水量感到惊讶,他很快告诉众人,每个人都按照他的经验品尝苦草,并获得生命所需要的水分。
这个故事传说在曾国藩的周围,传扬着曾国藩饱含奉献精神和对他人负责的品质。
这些趣味故事展示了曾国藩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胆识,同时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个出色思想家的一面。
曾国藩的励志故事
![曾国藩的励志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376112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8.png)
曾国藩的励志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励志的故事,他的坚韧、果断和勇敢,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曾国藩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他的励志故事令人敬佩。
曾国藩自幼聪慧过人,但家境贫寒。
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个读书人,但因家境贫困,无法供曾国藩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因此放弃,他自幼立志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他勤奋学习,虽然没有老师指导,但他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尤其善于军事战略和政治理论。
年少时,曾国藩就立下誓言要报效国家,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他在军事上有很高的天赋,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在政治上,曾国藩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深知国家政治的重要性,因此在治理地方时,他一丝不苟,力求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尽责任。
他深得民心,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成为了一代名臣。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的一生是对励志的最好诠释,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的曙光。
曾国藩的励志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要有勇气去追求,只要有信念,就要有毅力去坚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和毅力,曾国藩才能够成为一代名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和毅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曾国藩的励志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向曾国藩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奋进,相信自己,坚持梦想,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曾国藩勤能补拙的简洁小故事
![曾国藩勤能补拙的简洁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be8bf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a.png)
曾国藩勤能补拙的简洁小故事故事一: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甚至有些笨。
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去读。
一天晚上,曾国藩正在背一篇文章,但总是背不下来。
这时,一个小偷悄悄溜进了他的书房,爬到了梁上,准备等曾国藩背完文章后再偷东西。
可是过了很久,曾国藩还是没有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跳下梁来,把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听到小偷背得那么流利,非常惊讶,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学习的决心。
故事二:曾国藩在京为官时,他的老师穆彰阿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一次,穆彰阿对他说:“你将来必定会名满天下!”曾国藩问:“不知我该如何做才能不负师恩,使自己能够出人头地?”穆彰阿回答说:“只有四个字——‘勤能补拙’。
”曾国藩从此把这四个字铭记在心,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故事三:曾国藩在带兵打仗的时候,非常注重士兵的勤能补拙。
他经常告诫士兵:“不怕笨,只怕懒。
只要勤快,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他还亲自教导士兵们学习文化知识,使得他的军队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文化素质也比较高。
故事四:曾国藩在家书中也经常提到勤能补拙的重要性。
他告诉家人:“家中之事,只有勤能补拙。
如果家里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要找借口说自己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努力。
”故事五:曾国藩在晚年时,曾经给一个年轻人写过一封信。
信中说:“我年轻时也很想有所作为,但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而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老了,才明白只有勤能补拙这个道理。
你要记住这句话,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好运。
”。
曾国藩的轶事典故
![曾国藩的轶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db1c92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0.png)
曾国藩的轶事典故导语:曾国藩先后晋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英武殿大学士”,升“光禄大夫”,溢称“曾文正公”。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谢谢!【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轶事典故】审鸡蛋案一天,天气晴朗,年幼的曾国藩从学校放学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家里。
刚放下书包,其父就焦急地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了?”于是就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煮熟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少了一个,不知是那个偷吃了,快帮你母亲查一查。
” 曾国藩思索了一下,答到:“这个很容易,我有办法查出来。
” 说罢,曾国藩端出一个脸盆,倒了几杯茶,把家里的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结果有一个佣人吐出的茶水里夹有鸡蛋黄粉。
曾国藩的父亲高兴极了,觉得儿子聪明,将来能当官审案子。
“千年死一个”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
大门口悬挂着“毅勇侯第”四个金色大字。
“侯府”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曾国藩委托其弟在家营造的。
据说建房的时候,曾国潢兄弟对匠工师傅款待很好,而对一般徒弟则有所刻薄。
新屋建成的时候要诵“上梁文”,砌工老师傅尽赞美语,操着荷叶土音为之颂曰:“两江总督太细喱,要到南京做皇帝。
”那天,看热闹的人很多,站在大门口的一个乡民见大门很高很宽,就希奇地问:“这张大门怎么要开这么宽?”一位对曾府心怀不满的徒弟就说:“门宽好出丧么!”师傅听了,觉得这个“良心”不能丧,就马上把不吉的话断过来:“是的,门宽好出丧,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
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
![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843110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6.png)
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为什么天才失败了,而庸才成功了?分享曾国藩的成功故事,来看看曾国藩关于成功的答案。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了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曾国藩的成功故事篇1一曰身勤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
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
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
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
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
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曾国藩慎独的故事
![曾国藩慎独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6263a8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2.png)
曾国藩慎独的故事篇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在自己的思想中非常注重“慎独”,认为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反省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
曾国藩的慎独故事如下:有一次,曾国藩在书房中读书,突然听到窗外有一位老人在敲门。
他很好奇,于是打开门一看,发现是一位他的朋友。
这位朋友告诉他,他的父亲突然生病,需要他前去探望。
曾国藩虽然很高兴能够和朋友的父亲见面,但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忽略自己的责任。
他告诉朋友,他必须马上离开书房,前去探望他的父亲。
他告别朋友后,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忽略了朋友的父亲,是否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他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他能够自己解决的,于是他决定采取“慎独”的方法,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花时间独处,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想法。
他相信,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
拓展:曾国藩的“慎独”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实践,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独处时,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自我反省的机会。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来许多思想家和名人,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家的禅宗等,他们都认为独处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篇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个人修行方面,曾国藩提倡“慎独”,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反省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曾国藩的“慎独”故事如下:有一次,曾国藩在书房里读书,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好像是从房间的角落传来的。
他立即停下了手中的书,向声音的方向走去,却发现声音来自一只灯笼的灯芯。
曾国藩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认为灯笼的灯芯不应该发出声音。
他于是开始仔细研究灯笼,发现灯笼的灯芯是由细线缠绕成的,而细线在缠绕的过程中会发出声音。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故事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079075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1.png)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深受后人推崇。
以下是几个关于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故事:
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曾国藩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
同时,他对待别人却非常宽容,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他认为,严于律己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而宽容待人则可以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注重细节,关注他人感受:曾国藩非常注重细节,他认为细节决定成败。
在与人交往中,他总是关注他人的感受,尽量做到让对方感到舒适和满意。
例如,在与人谈话时,他会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措辞,避免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谦虚可以让自己不断学习进步,而谨慎则可以避免犯错。
同时,他也不骄不躁,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放弃。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曾国藩在任职期间,勇于担当责任,敢于负责。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有勇气和担当精神,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推卸责任或逃避问题。
坚持原则,不失灵活: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但同时也不失灵活性。
他认为,坚持原则可以让自己保持清醒和正直,而灵活则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变化。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风范和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曾国藩12个小故事
![曾国藩12个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e48453dbb68a98271fefae9.png)
曾国潘12个小故事1、向咸丰提建议:青年时代,他还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
不仅要求其他普通人,甚至还要求皇帝。
有一次,咸丰皇帝按照惯例要求群臣给皇帝提意见。
就好比,现在领导让下属给领导提意见一样。
一般,作为下属只要轻描淡写地提上一两条就可以了,比如“领导太不爱惜身体了”。
可是曾国藩却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指出了皇帝的三个毛病:第一条,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任何一个有智商、有自尊心的人,恐怕都受不了这个评价,何况是皇帝老子。
第二条,皇帝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
这不明摆着说皇帝表里不一吗?第三条,皇帝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艾玛,有这么说领导吗?你说这么直白的挑领导的毛病,领导能不跟你急吗?咸丰皇帝果然就急了。
据说他当时拿到这个奏折,脸色变的通红,马上就要派人去弄死曾国藩。
结果被边上的人给拦住了,说是您老人家自己求直言的,这个时候再杀人不好吧?所以曾国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2、曾与小偷的故事曾国藩是个笨人,有多笨?听听下面这个故事——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曾国藩在书房背一篇300字的短文,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读了多少遍,可就是背不下来。
这时有个贼光顾他家,潜伏在他屋檐下想等他读完书熟睡后下手。
左等右等,曾国藩就是反复读那么篇文章背不下来。
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勃然大怒,跳出来说:“像你这等笨蛋还读书!”贼人说完,把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并对曾国藩说:“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就是发扬了这种人一己百的精神走向成功的!这个故事看出:生为庸人,应当以勤补拙;生为才人,应当谦虚稳重。
点评:曾国藩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第一人”,但他在书信中多次说自己“愚笨”、“迟钝”。
这个故事很说明问题。
聪明的人,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
迟钝笨拙的人,无须自卑,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
这就是所谓“天道酬勤”的道理,谁如果对此理有所怀疑,就想想那个背书还背不过贼的曾国藩吧。
曾国藩励志故事
![曾国藩励志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cb643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2.png)
曾国藩励志故事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
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曾国藩励志故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曾国藩孝敬父母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
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6则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6则](https://img.taocdn.com/s3/m/964370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c.png)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6则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6则,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
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
曾国藩勤能补拙的小故事
![曾国藩勤能补拙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886e4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7.png)
曾国藩勤能补拙的小故事曾国潘小时候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聪明过人,他的天资其实并不高,反应也很迟钝,甚至可以说是个并不聪明的“笨孩子”。
但他却非常勤奋,读书很刻苦很用功。
嘉庆二十年(1815年),曾国藩还不满5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
6岁的时候,曾国藩进入家塾读书,起初拜陈雁门为启蒙老师,以《千字文》为课本。
后来,他又跟着父亲竹亭先生学八股文,读《四书》,诵《五经》。
竹亭先生对曾国藩期望很高,一直把他带在自己身边,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从早到晚,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从头再讲,不厌其烦,颇有耐心。
那时候,一般书香人家和耕读人家的孩子取名,都是有名、有字、有别号的,像曾国藩,乳名叫宽一,最初的学名叫“子城”,字“伯涵”。
“城”与“成”同音,“子城”也就是望子成龙的意思。
后来,曾国藩考中进士之后,觉得“曾子城”这个名字太俗气,这才改名叫曾国藩,号“涤生”。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反复朗读了好多遍,可还是没能背下来。
这时,天已经很黑了,家里的人全都进入了梦乡,只有曾国藩的房间里还亮着灯。
四周一片寂静,坐在灯下的曾国藩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这篇文章,朗朗的读书声在静夜里传出老远。
就在这时,有个小偷悄悄地潜入了曾家的院子。
小偷见房间里亮着灯,从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就没敢轻举妄动,而是悄悄地躲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之后,再潜入屋里。
没想到,这个小偷等了半天,眼看着夜越来越深了,可那读书人却毫无睡意,一直坐在灯下翻来覆去地读着同一篇文章。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夜越来越深了。
躲在屋檐下的小偷又冷又饿,两条长时间蜷缩着的腿也渐渐麻木了,可还是不见那个读书人去睡觉。
小偷恨得牙根痒痒的,可毕竟做贼心虚,没敢轻举妄动。
又等了好大一会儿,屋里的读书人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同一篇文章,丝毫没有去睡觉的意思。
小偷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突然从墙根底下一窜而出,推开房门进入室内,指着正在读书的曾国藩,生气地说:“你真是一个又笨又蠢的家伙!一篇文章背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还没有背会,我的耳朵都被你磨出茧子了!你听着,看我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盗贼给你背一遍吧!”说完,小偷当着曾国藩的面,将那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气得一跺脚,转身扬长而去。
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及其启示
![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09df7f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a.png)
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及其启示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历史上的他是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曾国藩的“笨拙”故事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
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
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
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
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
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
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
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
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
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他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
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
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
导语: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一、位高轿低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二、“不要钱,不怕死”
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
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
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
冬买冰买炭等费用)。
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
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
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
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
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墨绖(dié,指服孝)从戎,创建湘军,从此开始了11年镇压太平军的戎马生涯。
晚清
军队是腐败最烈的所在。
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以及在军营中设赌收费都是军官们最普遍的营私方式。
即使清廉之员,也可以凭“截旷”和“扣建”致富。
国家统计的军饷,是足员足月的全额。
但一年当中,军队常有兵员死亡、退伍
或者被淘汰,以新兵补充。
新旧兵员不可能当天衔接,这中间会有空缺。
空缺时的饷银就节省下来,叫做“截旷”。
国家计饷,都按每月30天算,农历小月只有29天,省下的一天军饷扣下来,叫做“扣建”。
这两笔银子本应上缴国库,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缴。
日积月累,为数甚巨。
比如李鸿章带淮军几十年,截旷和扣建积累巨大。
他把其中一部分银子存在直隶藩库中,作为自己的“小金库”,死后还存有800万两。
但曾国藩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
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
”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
曾国藩立定主意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
“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