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合集下载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pt课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pt课件

物质
类别
附件 A 消除
中文名称 艾氏剂 氯丹 狄氏剂
英文名称 Aldrin
Chorldane Dieldrin
农药
异狄氏剂
Endrin
七氯 灭蚁灵
Heptachlor Mirex
毒杀芬 六氯代苯 1 多氯联苯 1
Toxaphane Hexacholorobenzene (HCB) 1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1
例2:多氯联苯, PCB, C H Cl 12 n (10-n)(0≦n≦9)
多氯联苯的发明, 生产, 使用与禁止
1881年
德国人H·施米特和G·舒尔茨首次合成PCB
1929年
美国开始工业生产PCB 混合物 (Arochlor等)
1929-1970年代 北美商业广泛使用, 用于电气设备绝缘, 热交换机, 水利系统以及其它特 殊应用
内容提纲
一、问题背景 二、POPs定义和类别 三、POPs特性、污染和危害 四、《斯德哥尔摩公约》 五、《国家实施计划》
一、问题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工化学品急剧增长,现已达 1000万种以上,有10余万种进入环境。
自60-70年代,在南极和北极开始检测到了DDT、 PCBs等POPs类有毒污染物。
目前POPs污染已遍及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 和生态环境,成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例1:滴滴涕,DDT,(ClC6H4)2CH(CCl3)
滴滴涕的发明, 生产, 使用与禁止
1874年 1939年 1944年 1960年代
1970年代 近年来
奧地利化学系大学生蔡德勒合成了DDT, 但当时仍未发现其用途
农药、工业品,副产物 工业品,副产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日常生活中的防治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可以采取一些防 治措施。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链中 有累积性,因此食物链的高端生物体内比低 端生物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要高。因此人们应该多吃 水果和蔬菜,而少食肉类食物。蔬菜和水果上残留的农药是大 众能接触到最多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们在洗蔬果时,可以 用淘米水浸泡一段时间,而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水果则最好削 皮后再吃。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脂溶性物质而不是水溶性 的,因此它被人摄入体内后会溶于身体脂肪中较难排出体外。 而研究表明,运动则有助于它的排出,虽然非常缓慢。因而, 多进行有氧运动并保持一个乐观平和的心态,对于避免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也有很大帮助。“当然,人们很难从消费环 节来避免受其危害,因此,从生产环节等源头进 行削减和替代才是防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根 本之道。”

五:我国现状
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 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害, 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 尔摩127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 员代表各自政府签署《关于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 《公约》),从而正式启动了人类向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宣战的进程。
– – – – 2001年5月23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2004年5月17日,公约正式生效。 2004年6月25日我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次会议批准了公约。 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生效。
三、生产中的副产品
二恶英和呋喃,其来源: ⑴不完全燃烧与热解,包括城市垃圾、医院废弃物、 木材及废家具的焚烧,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 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 等工业及释放PCBs的事故。 ⑵含氯化合物的使用,如氯酚、PCBs、氯代苯醚类农 药和菌螨酚。 ⑶氯碱工业。 ⑷纸浆漂白。 ⑸食品污染,食物链的生物富集、纸包装材料的迁移 和内积累到万分 之五时就会引起肝细胞 坏死并损害神经系统

POPs

POPs

POPs一、定义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重要特性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同时具有下列四个方面的重要特性:1、环境持久性:POPs结构非常稳定,对于光、热、微生物、生物代谢酶等各种左右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降解。

一旦进入环境中,将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中长期残留,时间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2、生物累积性:POPs具有很强的亲脂憎水性,即:不溶或者微溶于水,而易分配在脂肪中。

由于野生动物以及人体中都含有相当数量的脂肪组织,当POPs通过各种途径为生物体所摄入后,就会在脂肪组织中累积形成“生物蓄积”,其浓度一般远高于周围环境介质中的POPs浓度,形成所谓的“生物浓缩”。

在食物链中由于捕食关系的存在,处于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因不断地捕食体内含有POPs的低营养级生物,其体内将会蓄积更高浓度的POPs。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级,这种沿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无疑意味着人类将可能受到更高浓度POPs的毒害。

3、长距离迁移能力:POPs具有半挥发性,这使得它们能够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中,以游离气体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并能够随着大气流动、水体流动以及生物体的迁徙等实现长达数百、数千公里之遥的远距离迁移。

4、高毒性:这里的高毒性是一个广义词,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对生物体的负面效应”。

POPs大多具有强烈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人类和动物通过饮食和环境污染的途径摄入或接触到POPs,将可能导致生殖、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害身体健康。

三、判断标准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中为360d,在土壤中为360天;(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4)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化学沉淀法
通过加入特定的化学药剂,使污染物与药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 物,再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
生物处理方法
总结词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厌氧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达到 净化水质的目的。
通过在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微生物膜,使污染物在膜上被吸附和 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污染控制技术
研究和发展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和净化技术,包括吸附 、催化燃烧、生物降解等。
综合治理技术
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发展综合治理方案,实现对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的全面控制和治理。
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污染物的发现与鉴定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出现和 鉴定将成为研究重点。
应急监测
在发生突发事件或污染事故时 ,进行实时监测,评估污染状 况和影响。
研究监测
针对特定研究目的,进行长期 或周期性的监测,以深入了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和变 化规律。
0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
物理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总结词
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染物的方 法
吸附法
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 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全球范围内的污染监测与治理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研 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与补偿机制
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探索生态修复和补 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课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课件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可以通过食物链进 入人体,影响人体 健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可以干扰人体内分 泌系统,影响生殖 和发育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可以致癌,增加患 癌风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可以影响免疫系统 ,降低人体免疫力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的处理和防治
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如 焚烧、热解、吸附 等
未来展望
研究目标:深入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和影响 研究方向:开发新型检测方法和技术,提高监测和治理能力 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管和治理力度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挑战
研究方向
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 的降解和 消除技术
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 的环境风 险评估和 预测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和排放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
国际合作与政策法规
国际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
政策法规:各国政府出台的相 关政策法规
国际合作:各国政府、非政府 组织、企业之间的合作
技术交流:向
化学处理技术:如 光催化降解、生物 降解等
生物处理技术:如 微生物降解、植物 修复等
综合处理技术:如 组合处理技术、协 同处理技术等
防治措施
加强监管:对生产、使用和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
替代技术:推广使用无毒、低毒的替代技术,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
污染治理:对已经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如焚烧、生物降解等
鼓励公众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THANK YOU
汇报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的是那些不易分解、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具有毒性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POPs具有对人类和环境的威胁,1995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签署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解决POPs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书。

斯德哥尔摩公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公约的概述和目的,它规定了公约的目标,即减少和逐步消除POPs的排放和随之发生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第二部分是对决策和实施公约的几个具体规定,其中包括确定POPs的清单和控制措施,解决国际交流问题,以及为公约实现提供资金等。

公约的第三部分则是关于程序方面的规定,其中定义了共同机构,例如秘书处、缔约方大会和执行委员会,作为协作的框架,以促进公约的实施。

斯德哥尔摩公约制定之初,指出该公约旨在通过采取监测、调查、替代、控制和减少排放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减少和逐步消除POPs的现有污染和永久消除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内含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农药和有机氯化合物等,这些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和使用已经被禁止或限制,在减少和防止POPs的土壤、水和大气排放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制约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最大原因在于它们能够长期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中,它们的生物寿命很长。

在斯德哥尔摩公约签订这20年时间里,科学家们通过测试和研究将其中一些污染物和非传统化学物质列入了禁用名单,并逐步禁止使用。

斯德哥尔摩公约对于全球环境和生态健康发展提出了重要而及时的警示,及提出了对策方案。

但还有很多工作待完成,它需要各国签署公约、批准公约,并计划财政预算去实施公约,全球共同努力,管理POPs,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的危害。

只有通过全球联合努力,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POPs的控制和消除。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1.持久性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

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

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

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

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

KOW、SW、KOC、Kd。

4.高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正式版ppt课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正式版ppt课件

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染了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其它车辆。
00 背景介绍
多氯联苯——油症
目录
CONTENTS
01
定义及性质
02
种类
03
污染现状
04
危害
05
治理技术
01
定义及性质
01 定义及性质
1.1 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缩写为POPs,是指 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 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 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 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物修复方法
指依靠细菌、真菌甚至高等植物以及 细胞游离酶的自然代谢过程,降解并且 去除环境中有毒、有害的污染物,从而 将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 工程技术体系。广义上的生物修复包括 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细 胞游离酶生物修复四大主要类型。
05 处理技术
5.4封存、填埋及焚烧法
封存、填埋是一种暂时、延缓性的策 略,环境风险较大。填埋场的设计、施 工技术、检测技术、防渗材料的性能还 有待于发展;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大量高 浓度的POPs,但如果运行管理不善,可 能会产生比原物质毒性更大的毒物,如 二噁英类化合物,易形成二次污染。
POP 感谢聆听
S 批评指导
THANK YOU TO LISTEN TO CRITICISM GUIDANCE
04 种类
2.3 塑料类
塑料制品随意乱丢引起的“白色污染”。塑料制品的原材料— —高分子树脂稳定性极强,在自然状态下可存几百-几千年,污染
土壤、水,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畜健康。

1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的英文全称和缩写分别是什么?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英文全称是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缩写为POPs;内分泌干扰物的英文全称是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缩写EDCs.2.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3.什么是内分泌干扰物(也称作“环境激素”)?请举例。

答:内分泌干扰物被定义为干扰那些维持自身平衡、生殖、发育和行为的体内激素的合成、分泌、传输、键合、作用或清除的外源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模拟、强化或抑制激素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组织或器官增生和肿瘤。

简言之,内分泌干扰物就是扰乱激素平衡而且能够对人或动物及其后代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例如滴滴涕、二噁英、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雌激素、双酚A和烷基酚等。

4.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有哪些特点?答: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有以下特点:(1)一旦进入环境,因其持久性而长期残留在环境中,造成人类和动物的潜在暴露;(2)因其强烈的亲脂憎水性而在生物器官产生积累,并沿着食物链逐级浓缩,从而使在环境中低浓度的污染物最终在高营养级别的人类和动物体内达到足以产生负面影响的水平;(3)因其半挥发性而随着大气和水的流动、动物的迁徙、“全球蒸馏效应”以及“蚱蜢跳效应”到达距离污染源较远的地方,并能够沉积到偏远的极地地区,造成全球性污染;(4)在一定浓度下,具有高毒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5.持久性有机物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哪些危害?目前发现的持久性有机物对动物的危害主要包括:生殖障碍和种群下降,功能异常和其他荷尔蒙系统异常,性别混乱,免疫系统障碍,行为失常,肿瘤和癌症等。

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包括:癌症、肿瘤,神经损害问题,免疫系统问题,生殖缺陷和性别混乱问题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43页PPT资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43页PPT资料

二恶英类
根据斯德哥尔摩公约,下列工业来源类别具有相对 较高的形成和向环境中排放这些化学品的潜在性:
(1)废物焚烧炉,包括城市生活废物、危险性或医疗废物 或下水道中污物的多用途焚烧炉 (2)燃烧危险废物的水泥窑; (3)以元素氯或可生成元素氯的化学品为漂白剂的纸浆生 产 (4)冶金工业中的下列热处理过程:铜的再生生产、钢铁工 业的烧结工厂、铝的再生生产、锌的再生生产
9、六氯(代)苯杀菌剂,常用于防治农作物真菌病。
工业产品
多氯联苯(PCB)
又称氯化联苯,是一类人工合成有机物, 是联苯苯环上的氢原子为氯所取代而形成 的一类氯化物。PCB用途很广,可作绝缘油、 热载体和润滑油等,还可作许多种工业产 品的添加剂。曾用于变压器、电容器、油
漆、复印纸的生产和塑料工业 。
POPs的生物学毒性具体表现为以下 几个方面:
• 内分泌干扰 • 免疫毒性 •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 致癌性 • 其他毒性
内分泌干扰
通过体外实验已证实POPs中有多种物质都 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某些能模拟雌激素 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发挥雌激素作用,有 些能发挥雄激素作用有些则能与芳香烃受体结 合后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效应。
这些内分泌干扰物与相关受体结合后不易解
离,不易被分解排出,因而扰乱内分泌系统的正 常功能。实验表明,POPs能减轻性器官的重量, 抑制精子的产生,男性雌性化,少女初潮提前等。
免疫毒性
POPs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抑制 免疫系统正常反应的发生, 影响巨噬细胞的活 性, 降低生物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等。研究发 现美国佛罗里达海岸的宽吻海豚肝血中T细胞 淋巴球增殖能力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有机氯有 显著性相关。
二恶英类
二恶英也可从下列来源类别无意生成和排放出来, 包括: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种类与来源
种类
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氯 农药(如滴滴涕、氯丹等)、多氯联 苯、二噁英等。
来源
POPs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使用 、城市垃圾焚烧和意外泄漏等人类活 动。
0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影响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01
02
03
破坏生物多样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能导 致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甚 至灭绝,从而破坏生态系 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能对免疫系 统造成损伤,降低人体抵抗力, 容易感染疾病。
生殖系统影响
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殖系 统有影响,可能导致不孕不育、 胎儿畸形等问题。
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 2
气候变化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能够传 输到世界各地,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跨国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易降解,可以在大气、水体 等环境中长距离传输,导致跨国污染问题。
特性
持久性
POPs在环境中降解时间较长,可在水体、土壤和大气中长时间留存 。
生物积累性
Ps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导致高浓度污染物在生 物体内富集。
长距离迁移性
POPs可以通过大气和水的迁移,扩散到世界各地,导致全球范围内 的污染。
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POPs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具有严重危害,可引起免疫、生殖、 神经和发育等多方面的健康问题,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易降 解,可以在土壤和地下水 中长期存在,对土壤和地 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食物链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通 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 生态平衡。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环境问题愈发凸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环境监测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且易于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对于我国来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一、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生活排放等方面。

工业生产中的化工厂、冶炼厂、电子厂等会释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例如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等,这些物质会随着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到大气和水体中,引发环境污染。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也会导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积累,而生活排放中的塑料制品、合成洗涤剂、染料等也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很强的毒性,可能导致生物器官受损、生殖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这些有机污染物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对食物链的顶端食肉动物产生更大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影响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

目前,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方面已经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监测手段和技术的不完善,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是监测站点的不足,当前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内陆和偏远地区的监测站点相对较少,需要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

最后是监测数据的利用不足,虽然我国已有一定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加大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力度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

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

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一、什么是持久化有机污染物?持久化有机污染物,即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指在自然环境中极难分解和降解的有机物质。

它们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和降解,具有毒性、易于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并可长距离传播,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多溴联苯醚、镉、铅等。

二、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1. 生物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积累,极易被生物蓄积,导致水生生物、哺乳动物等生物的免疫和生殖系统等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如大型哺乳动物身体内的有机氯类污染物含量高,易导致工作能力下降、肌肉无力、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胎儿死亡等严重后果。

2. 环境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积累的过程中,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打破生态平衡,危及生态系统,带来反复的灾害性事件。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途传输和长寿命性可能导致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相同的问题,使环境和人类更加易受影响。

3. 损害人体健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在体内转化为有毒代谢物,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

长期暴露于有机氯农药,会对人体肝、肾等器官产生危害,增加各种癌症、神经系统疾病、不孕症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三、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防治1. 排放控制有针对性地控制和监测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它们进入环境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预防有害物质的积累和扩散。

2. 培育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环境,通过植物吸收和水体维护来降低有机毒素的含量。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健康水平,减少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3. 加强产品管理加强对化学、制药等领域产品使用的管控,强化环保措施,防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和释放,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4. 加强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加强应急管理的能力,高效、快速地应对各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能够更快、更为有效地防止和缓解有害物质的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课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课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PT课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和消失的有机物质。它们具有 长期的存在时间和广泛的分布范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和消失的有机物质。
特点
它们具有长期的存在时间和广泛的分布范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国内法规和政策
建立和完善国内的法规和政策,加强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的监管和治理。
结论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识
深入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和影响,提高环 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国际合作,为解决持久 性有机污染物问题制定更有效的环保计划。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
监测法
通过环境样品收集和分析,如空气和水样品的取样 及化学分析,来评估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
控制方法
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采取治理措施,以 及开展生态修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控制措施。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应对措施
国际标准和规定
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 应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
1 有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具有毒性,并且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对生物体造成危害。
2 非有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虽然没有毒性,但由于难以分解,同样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去向
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 农药使用和废弃物处理。
去向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流和食物链传播,并最终富 集在生物体中,引发进一步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

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

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由于POPs 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

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POPs 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POPs 有12种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笨并-p-二恶英)、呋喃(多氯二笨并呋喃)这12种被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Dozen)”: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循环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不易分解,对环境和生物造成长期且广泛的危害,因此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POP的科普知识问答。

1.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易分解,具有长期的半衰期(即分解速率很慢)、广泛的分布、易超越地理和生物界限,可以在远离原产地的地方发现,以及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2. 半衰期是什么?答:半衰期指化学物质降解为其半衰期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它们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也很长。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种类?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如DDT)、拟除虫菊酯(如马拉硫磷)、聚氯化二苯酚(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来自化工、农业、工业生产、固体废物处理和焚烧等多种渠道。

这些化学物质在制造、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泄漏、散发或排放到环境中。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广泛的影响。

它们可以进入土壤、水域和大气中,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危害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

此外,它们还会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导致生物体内浓度不断升高。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和生殖等系统的损害。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癌症、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还会对婴儿和胎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7. 如何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答: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高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采用低毒、无毒的替代品,建立废弃物的安全处置系统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谢谢观看
三、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 负荷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负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临 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POPs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需加强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为 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需采取综合措施降低POPs的 生产、使用和排放,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2、POPs的健康风险评估
POP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广泛证实。长期暴露于POPs可导致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我国研究者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评 估了POPs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POPs暴露水平已 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限值,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OPs的暴露水平。
3、降解和转化机制的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是研究的重点之 一。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能够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和酶类。 这些发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替代品的研究:为了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使用和排放,科学家们积极 开展替代品的研究。例如,新型的环保型材料、替代化学品等都得到了广泛的 研究和应用。这些替代品能够替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其对环境和人 类健康的危害。
4、新型光谱技术
近年来,一些新型光谱技术也被应用于POPs的分析。例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谱(FTIR)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等。这些光谱技术具有无损、快速 和非破坏性等优点,可以提供POPs的结构和化学信息。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可以进一步提高POPs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论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在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方法包括改进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免疫分析法和新 型光谱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 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更高效、 更环保的POPs分析方法,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识
赖建豪
基础医学院 1110305129
摘要:工业发展以来,人工合成化学品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DDT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量使用和无意思排放,导致了严重的POPs污染问题,“福音”变成“灾祸”。

本文章先对POPs作基本介绍,再分析其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

最后对POPs解决方法做出探讨。

关键词:POPs 环境与经济化学品毒性
前言:化学农药杀灭害虫,带来丰收。

DDT治疗疟疾,救治生命。

还有许许多多添加于油漆,助燃剂和用于多种化学处理中。

然而从《寂静的春天》发表,人们逐渐意识到有机化学品的危害性,及其富集到人体上对人体的破坏。

面对其中的利与弊,我们应该完全禁止可产生POPs的产品的使用,还是部分保留;禁止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其它替代品。

本文章希望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答案。

正文:
近年来,持久行有机污染物作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各国政府、管理部门、工农业界、学术界以及公共共同关注的焦点。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的POPs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的特征:
(1)持久性。

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通常,POPs在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半衰期分别大于60天,180天和180天。


(2)半挥发性。

它们能够从土壤、水体挥发到空气中,并以蒸汽的形式存在与空气中和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从而能长距离迁移,再重新沉降到地表。

(3)生物富集性。

POPs经环境媒介进入生物体,并经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营养等级越高,BCF越大,毒害越严重。

(4)高毒性。

POPs大多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对人类个洞无的生殖、遗传、免疫、等系统具有强烈的危害作用。

(此部分在后文再做分析)。

由于POPs兼有上述四个方面的特性,因此造成的结果是:有毒有害的POPs 一旦进入环境,由于其持久性会长时间残留;因其半挥发性,通过“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的实现长距离越境迁移;因其强烈的亲脂厌水性,逐级富集到人体上,再由于其高毒性将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影响。

所以POPs问题小到与与我们每个人生命健康相关,大到属于所有国家都因承担的国际责任。

由此,多个国家自70年代以来开始禁止使用DDT与PCB的使用。

并且《关于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在2004年正式成立,禁止和消除有意生产和副产品POPs。

⑴《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受控POPs物质清单中包括三大类,如:有机氯农药类,工业化学品,非故意生产的副产品。

在此针对其中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几种作展开分析。

DDT。

DDT于1874年首次合成,但其杀虫剂效果在1939年在被发觉。

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的使用范围迅速得到
了扩大,而且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

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滴滴涕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滴滴涕,导致鸟壳软化,白头海雕几近灭绝。

1962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

因此从70年代后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针对产生的毒性而言,DDT具有肝毒性,会引起肝肿大的肝中心小叶坏死,同时活化微粒体单氧脢,亦会改变免疫功能,降低抗体的产生,和抑制脾、胸腺、淋巴结中胚胎生发中心的速率。

但DDT无致癌性,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短期致突变性试验中,亦呈阴性反应,此点特性,获得许多国际组织的肯定。

然而却由于DDT 的累积性和持久性形成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危害,遭到禁用。


PCBs。

PCB多氯联苯是在1929年直至70年代末期北美商业上使用的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一直被广泛用于电气设备绝缘、热交换机、水利系统以及其它特殊应用中。

PCBs主要以封闭方式用于电容器。

来自国家环保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965年到1974年间,中国共生产了47万台此类电容器,除电力系统外,许多被用于大型非电力工业企业。

在70年代,因缺乏意识,工人徒手擦洗破损的电容器。

在短短十年间大多工人患上肝肾、神经性、皮肤等疾病。

⑷直到80年代初,国内才基本停止生产PCBs,对原有的变压器作掩埋处理,但至今因资料确实,部分存放点被遗忘了。

不同动物对PCBs的毒性敏感性及中毒症状有差别。

PCBs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很低,但长期小剂量接触后可产生慢性毒害。

PCBs对人体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是1963年发生在日本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受害者达1.3万人,中毒症状有:指甲变形,皮肤有黑点,全身有严重痤疮和肌肉疼痛等。

此外,多氯联苯还具有生殖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


二恶英和呋喃。

PCDDs/PCDFs,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有机氯化合物。

主要产生于燃烧过程和含氯工业中,是副产物。

二恶英有明显的免疫毒性,可引起动物胸腺萎缩、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等。

二恶英还能引起皮肤损害,在暴露的实验动物和人群可观察到皮肤过渡角化、色素沉着以及氯痤疮等的发生。

二恶英染毒动物可出现肝脏肿大、实质细胞增生与肥大、严重时发生变性和坏死。

2,3,7,8-TCDD对动物有极强的致癌性。

用2,3,7,8-TCDD染毒,能在实验动物诱发出多个部位的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二恶英暴露可增加人群患癌症的危险度。

根据《斯德哥尔摩公约》将POPs分成三类,我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应对方法也分成三个方面:
一、对于有机氯农药。

虽然如DDT等有机氯化物对害虫有极强的杀伤力而对
人的急毒性很低,但其持久性和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的长期危害是巨大的,并且有机氯农药通过对昆虫的选择,使害虫的抗药性迅速增长,以后要达到相同的杀灭后果就要使用越来越高剂量的农药。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要逐步用生物防治等方法取代农药的使用。

然而由于在全世界禁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在1962年以后又放松了对疟疾的警惕,所以,疟疾很快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卷土重来,每年大
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及预防疟疾。

世上难有完美的事,在平衡目前的人类生命健康和未来的环境隐患之间,我们应小范围有限度地使用DDT,并努力去寻找更优秀的替代品。

二、对于化学工业品。

由于POPs持久性和稳定性,耐酸耐碱耐腐蚀和抗氧化
等性质,是工商业产品中难以缺少的材料和添加剂。

但其长久的稳定性也成为了破坏环境的一个原因。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遵循绿色化学中的几条原则:化工产品应被设计成即保留功效、又降低毒性的物质;化工品硬背设计成在完成使命后不在环境中久留并降解为无毒的物质。

⑹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开发新材料,另一方面我们进行对POPs产品的回收机统一处理,防止其扩散,并对不知情的群众健康造成威胁。

对于目前无法用其它材料替代但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的产品,我们应果断停产,直至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毕竟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只是暂时的,而健康与环境才是最根本和长久的。

三、对于非故意生产副产品。

对于工业上生产的高危害副产品,我们应提高
工业发展水品,设计能把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所有材料尽可能多的转化到最终产物中的合成方法,即实现“零排放”;进一步发展分析方法,以使在有害物质生成前能够进行及时的和在线的跟踪及控制;对排放的废气废水进行处理,以减少或消除其中的POPs。

除了工业生成外,二恶英类POPs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垃圾的焚烧。

首先,要提高群众意识,杜绝自行焚烧秸秆和生活垃圾的行为。

其次,对于垃圾焚烧厂,要提高化工专业水平,装备先进的废气处理系统。

最后,征服呀加强监督,对不合规格的垃圾焚烧厂进行取缔,并逐步摆脱对垃圾焚烧的依赖。

总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更可能损害我们未来后代的健康。

提高POPs的认识,一方面做好防范,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我们对改良化工技术的紧迫感,为寻找更环保的材料和减少POPs污染而努力。

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余刚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10~13页
⑵《环境化学》夏立江著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⑶《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沈卫、谢英彪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123

⑷《南方周末》2011年11月20日
⑸《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毛跟年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49页 253页
⑹《化学与环境》卢荣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3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