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民族巫觋文化的考古学观察——以楚式镇墓兽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楚式“镇墓兽”与东周时期楚民族的巫文化

丁兰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东周时期南方楚地巫风炽盛,巫术的执行者巫觋在楚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

文运用考古和文献资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楚墓出土的漆木器“镇墓兽”为楚国巫觋

死后载魂升天法器的新说,并藉此从考古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认为战国时期楚地不仅巫文化分

布范围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巫术与政治权力结合的现象。

关键词:楚式“镇墓兽”;巫觋阶层;巫文化

东周时期的楚国僻处于南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其炽盛的巫文化即是其中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日益丰富,特别是上万座楚墓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进一步厘清楚民族巫文化的面貌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在楚墓出土的众多丧葬器物中,楚式“镇墓兽”以其奇特的造型,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综合目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楚式“镇墓兽”是楚国巫觋们死后魂升天界的法器,并据此对楚地巫文化的特征进行了考古学的分析,以求正于方家。

一、楚式“镇墓兽”为楚地巫觋死后魂升天界的法器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巫文化在楚国流行范围较广,延续时间也较长,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对此王国维先生认为:“周礼既废,巫风大兴,楚越之间,其风尤盛”1。而且至战国时期,当中原各国巫风渐弱,理性思想走向兴盛时,楚国尚巫之风仍炽。与巫文化相伴随,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巫觋阶层成为巫文化的执行者。对于巫觋则以观射父之论较为全面,《国语·楚语下》观射父答楚昭王问时说:“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一般来说,先秦巫觋的职司范围为占筮、天官、医药、赛祷、祈雨、禳灾、娱神、诅呪、设蛊、算命、相面、发布预言和表演巫术性歌舞等,楚巫还从事招魂、驭鬼等职司2。

楚人这一信鬼好巫的习俗也为考古发掘资料和相关研究所证实,楚墓中部分丧葬器物被认为与沟通人神以及灵魂升天思想有关。例如部分墓葬的棺椁上绘制或开设门窗以供墓主人灵魂出入,墓葬的棺椁内陈设大量乐器、酒器用来娱神以沟通天地。龙、鹿、鸟等动物形态的器物则为升天灵物的象形,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一件漆瑟的首、尾部更彩绘有巫觋祭祀图,其中楚式“镇墓兽”堪称是此类器物中最为诡谲怪诞之物。

楚式“镇墓兽”是东周时期楚墓中较为常见的随葬品,基本不见于其它国族的墓葬中,为典型的楚式器物。该器物除个别为陶质外,绝大部分为木雕或木雕髹漆。一般器体的最底部为带盝顶的长方体及叠置其上的小方体,其上榫接龙体或人体,最上部为插入龙体或人体之上的鹿角。龙体或人体部分仅为上半截身躯及其上的头部,躯体部分多绘实体龙纹,面部一般雕刻大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眼、长舌外吐,额头绘卷云纹,头顶插鹿角。多数“镇墓兽”可见遍布于器身的红、黄彩绘纹饰,以云纹、龙纹为主,有的鹿角上也施绘卷云纹。

关于楚式“镇墓兽”的象征意义及用途,中外学者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底座部分是专为供奉“镇墓兽”而制作的神台1,其作用仅为安放的平稳2,也有学者提出部分“镇墓兽”的底座形似“魔方”,其内涵为“九宫图”,表示其对死者的护佐3。而对于底座以上的龙体或人体部分更是众说纷纭,据其主体形状主要有“山神说”4、“地神土伯说”5、“龙说”6、“镇墓神说”7、“灵兽说”8、“巫觋之说”9等等,关于鹿角一般取其祥瑞之意。对于楚式“镇墓兽”的功用,多数学者主张为镇墓避邪之用,即护佑死者的亡灵不受侵扰,也有学者撰文论证其功用与引魂升天有关10。目前学术界对于楚式“镇墓兽”的研究虽有多方面的创获,但对其象征意义及功用的讨论却往往仅着重于探讨其上部龙体或人体部分的具体指向物,而疏于对该器物各部分的整体性考察,当然楚式“镇墓兽”本身造型诡谲也是造成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综合考察楚式“镇墓兽”形制的整体特征,并结合文献及有关帛画、帛书画的构图和象征意义,本文认为楚式“镇墓兽”的整体可分为三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一是构成下部基座的带盝顶的长方体部分,象征埋葬死者的墓穴及封土,为墓主人尸身在冥府的居所;二是叠置于基座之上的小方体,象征墓上建筑,是墓主人的灵魂在人间接受祭祀或饮食起居之所;三是插于小方体之上的带鹿角的龙体或人体部分,象征载魂升天的龙和天神,指墓主人的灵魂在天界的归宿,寓示着墓主人的灵魂由龙引接归于天界。楚式“镇墓兽”的这一造型特征与长沙马王堆帛画所描绘的天界、人间、地府的三层结构,以及纵贯三层结构之间的巨龙的布局相一致11,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此帛画的功用为引魂升天。楚式“镇墓兽”自下而上的三个部分分别象征墓主人在冥府、人间及天界的三处居所,以及墓主人乘龙升天的过程,反映了楚人祈望死者尸身安卧于地下,灵魂受享于人间,并魂升天界的愿望,则楚式“镇墓兽”为载魂升天之器当无误。

目前约350座楚墓出土了楚式“镇墓兽”,其墓主人的身份为“士”及以上等级,基本不见平民墓,而且在已发掘的众多“士”及以上等级的贵族墓葬中,也只有一部分墓葬随葬了楚式“镇墓兽”。为什么另外一部分贵族墓葬和几乎所有的平民墓不随葬这一可使灵魂升天的器物呢?既然不是拥有贵族身份就能随葬楚式“镇墓兽”,那么随葬该器物的墓主人是否为一个拥有某种特殊资质的群体呢?从楚式“镇墓兽”由龙载魂升天的造型分析,这可能与一个特殊的群体——巫觋有关,以下试作论述。

《国语·楚语下》记载,战国时期楚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1陈跃钧、院文清:《“镇墓兽”略考》,《江汉考古》,1983(3)。

2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1)。

3潘佳红:《“魔方”意义试析》,《中国文物报》,1989-7-21,(3)。

4王瑞明:《“镇墓兽”考》,《文物》,1979(6)。

5陈跃钧、院文清:《“镇墓兽”略考》,《江汉考古》,1983(3)。

6彭浩:《“镇墓兽”新解》,《江汉考古》,1988(2)。

7蒋卫东:《“镇墓兽”意义辨》,《江汉考古》,1991(2)。

8潘佳红:《小议“镇墓兽”——与<“镇墓兽”意义辨>一文商榷》,《江汉考古》,1992(2)。

9邱东联:《“镇墓兽”辨考》,《江汉考古》,1994(2)。

10陈振裕:《略论镇墓兽的用途和名称》,《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

参见彭浩:《“镇墓兽”新解》,《江汉考古》,1988(2)。

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1)。

11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