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三
初中经典诵读的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经典诵读的基本技巧。
2. 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领悟古代文化的精髓。
教学难点:1. 经典文献的理解和领悟。
2. 经典诵读的技巧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经典诵读的材料,如《弟子规》、《论语》等。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文献的认识和理解。
二、经典文献选读(15分钟)1. 教师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文献,如《弟子规》、《论语》等。
2. 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
3.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三、经典文献解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文献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经典诵读展示(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经典诵读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给出建议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经典诵读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诵读表现,评价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语文课教案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日有所诵》中的优秀选文为主。
(其中有:《三字经》、《老子》、《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的选萃;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等。
)以及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篇目。
分低、中、高三个阶段,6年完成。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0首;优秀儿歌童谣30首。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5首;《三字经》选萃。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优秀中外现代诗文10首;《老子》选萃。
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5首;现代诗文10首;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十则;。
五年级:《诗经》4首;《陋室铭》;《短歌行》;《礼记》:《学记-教学为先》、《不食嗟来之食》、《苛政猛于虎也》;《孟子》6篇;现代诗文10篇。
六年级:《木兰诗》、《满江红》、《岳阳楼记》、《劝学》(前三节)、《师说》、《大学》选萃;现代诗文10首。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1、原则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方法(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初中经典诵读内容教案
初中经典诵读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了解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词: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使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古代散文:选取一些富有哲理和文采的古代散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使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魅力。
3. 古代小说: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感受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和人物形象。
4. 古代戏剧:选取一些经典的戏剧片段,如《窦娥冤》、《长生殿》等,使学生了解古代戏剧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首先进行诵读,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声音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经典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经典诗词: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诗词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3. 教学经典散文: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散文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4. 教学经典小说: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5. 教学经典戏剧: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戏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总结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发音、语调、情感等方面。
2. 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
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单元“诗词中的自然美”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三首古诗的学习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难点:古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事迹,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外两首古诗的意境与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首古诗中所体现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诗词中的自然美2. 内容:《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意境:月夜、湖光山色、秋日山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七、作业设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章《诗词之美》。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经典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国学经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登高、春天等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进而引入诗词的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10分钟)逐一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诗词,讲解其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作者、韵律及意境。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难点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经典诗词,提高国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示例;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初中国学诵读教案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第一章:国学经典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国学经典的定义与分类理解国学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1.2 教学内容国学经典的定义与分类国学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什么是国学经典?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定义与分类,国学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经历总结:强调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三字经》诵读2.1 教学目标熟悉《三字经》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三字经》的诵读技巧和节奏理解《三字经》中的教育和道德观念2.2 教学内容《三字经》的内容和结构《三字经》的诵读技巧和节奏《三字经》中的教育和道德观念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什么是《三字经》?教师讲解:《三字经》的内容和结构,诵读技巧和节奏,《三字经》中的教育和道德观念学生朗读:分组朗读《三字经》片段,注意节奏和发音讨论:《三字经》中的教育和道德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第三章:《弟子规》诵读3.1 教学目标熟悉《弟子规》的内容和结构掌握《弟子规》的诵读技巧和节奏理解《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观念3.2 教学内容《弟子规》的内容和结构《弟子规》的诵读技巧和节奏《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观念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什么是《弟子规》?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内容和结构,诵读技巧和节奏,《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观念学生朗读:分组朗读《弟子规》片段,注意节奏和发音讨论:《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第四章:《论语》诵读4.1 教学目标熟悉《论语》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论语》的诵读技巧和节奏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4.2 教学内容《论语》的内容和结构《论语》的诵读技巧和节奏《论语》中的儒家思想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什么是《论语》?教师讲解:《论语》的内容和结构,诵读技巧和节奏,《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学生朗读:分组朗读《论语》片段,注意节奏和发音讨论:《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第五章: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国学经典诵读的收获和体验反思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和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建议5.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体验教师引导:总结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反思国学经典诵读的效果和改进方向学生讨论:提出改进和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建议总结:强调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诵读第六章:《大学》诵读6.1 教学目标熟悉《大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大学》的诵读技巧和节奏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6.2 教学内容《大学》的内容和结构《大学》的诵读技巧和节奏《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6.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什么是《大学》?教师讲解:《大学》的内容和结构,诵读技巧和节奏,《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学生朗读:分组朗读《大学》片段,注意节奏和发音讨论:《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第七章:《中庸》诵读7.1 教学目标熟悉《中庸》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中庸》的诵读技巧和节奏理解《中庸》中的中庸之道7.2 教学内容《中庸》的内容和结构《中庸》的诵读技巧和节奏《中庸》中的中庸之道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什么是《中庸》?教师讲解:《中庸》的内容和结构,诵读技巧和节奏,《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学生朗读:分组朗读《中庸》片段,注意节奏和发音讨论:《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第八章:国学经典诵读的拓展与实践8.1 教学目标了解更多的国学经典著作掌握更多的诵读技巧和方法将国学经典诵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8.2 教学内容介绍更多的国学经典著作分享诵读技巧和方法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诵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8.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更多的国学经典著作及其价值学生分享:自己的诵读技巧和方法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诵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总结:强调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第九章:国学经典诵读的比赛与展示9.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和传承意识9.2 教学内容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展示诵读成果评价和反馈9.3 教学活动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展示:分组进行诵读表演评价和反馈: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各组的诵读表现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和体验反思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和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建议10.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体验教师引导:总结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反思国学经典诵读的效果和改进方向学生讨论:提出改进和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建议总结:强调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诵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学经典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以及国学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是教学的基础。
初中国学诵读课程设计
初中国学诵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熟练诵读初中国学经典篇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主旨思想和文学特点;2. 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正确翻译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学常识;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学经典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观点。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提高国学经典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国学经典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3. 学生掌握国学经典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热爱祖国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国学诵读教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国学经典篇目诵读:选择《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篇目进行诵读,涵盖诗歌、散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学经典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文言文知识学习: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实词、虚词、句式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古代文学常识:介绍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要作家和作品,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4. 经典作品分析:对所选篇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国学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国学经典无疑是最为精深的一部分。
其中《中庸》、《道德经》、《论语》等经典蕴含着深厚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底蕴,而初中语文学习阶段正是学生从认知、认识到认同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应该把国学经典的诵读作为必修课程,以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目标。
在初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激发初中生对中华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不一样的自我体验。
一、国学经典入课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授课中,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建议初中语文教学尝试将国学经典融入课堂讲解,通过亲身接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古文经典的价值所在;同时,选取多种不同类型的经典文献和相应的注释,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的表达方式和思想特点,实现理解梳理。
1. 融入古文阅读课国学经典大多是古文经典,将经典与古文阅读课程结合起来讲解,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熟悉惯用语,掌握文意,加深对词汇、语法、语气、修辞等方面的认识。
不同的文献选材,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等条件进行,比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把这种经典文言语言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意思,需要通过课堂解释或者补充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其表达方式的并表现出来;《大学》“格物致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解读:"格物"指的是为了求知而对客观事实进行探究,"致知"是通过探究来获得知识。
体现出“博闻达志,辩证思考”的精神。
古文阅读课能够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对文献的认识和理解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学经典中的语言、思想和智慧。
2. 制定国学诵读计划除了在古文阅读课中融入国学经典的内容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个国学诵读计划,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带领学生逐步掌握经典中的主旨、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2. 诵读技巧:语调、节奏、停顿、感情表达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习过的国学经典内容,或者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步骤二: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醒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修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步骤三:示范诵读老师进行示范诵读,突出诵读技巧的运用,比如语调的把握、节奏的掌控和感情的表达等。
步骤四: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练习。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矫正发音和语调。
步骤五:整体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整体进行诵读展示。
可以邀请其他年级的学生或家长观摩,以增加展示的分量和意义。
步骤六:反思总结对整个诵读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掌握。
2. 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活动1. 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读后感,总结自己从国学经典中获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或展示,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国学经典选读资料、诵读音频、学习用书。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诵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情操得到提高,整体素养也得到了加强。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为国学经典的诵读而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
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
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
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第一讲:孝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
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
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1. 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著作中的片段。
2. 对选定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国学经典片段,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等。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讲解:教师对选定的国学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3. 诵读: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美。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道德观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情况。
3.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中,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20篇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20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选材:经典诗文、成语故事、古代散文等。
2. 教学安排:每个学期安排10篇经典诵读作品,每周一篇,共计20篇。
三、教学方法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经典作品,注意语音、语调、语气、节奏的把握。
2.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中,体验经典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4. 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经典作品,注意语音、语调、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讲解:教师对经典作品进行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知识点。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典作品的主题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经典作品中的难点、疑点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6. 应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经典作品中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创作。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典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多思考、多实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经典的准确性、流畅性、表达能力。
2. 学生对经典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经典作品中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熟练掌握经典作品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2. 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初中诵读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诵读国学经典教案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篇:《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孟子》等。
2. 教学方式:诵读、讲解、讨论、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诵读国学经典,理解其中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国学经典选篇。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国学经典的定义、背景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诵读国学经典选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在旁边指导,纠正发音和表达不当的地方。
3. 讲解:对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举例、故事、图表等方式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实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学经典概念或思想,通过实践活动(如表演、制作海报、编写故事等)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熟练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2. 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国学经典,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篇一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
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
”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
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
翠馆对红楼。
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虎类狗,蚁如牛。
列辟pi对诸侯。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列辟对诸侯。
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章《诸子百家》部分,详细内容为《论语》中的“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
通过对这两个章节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论语》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学会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分析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学而第一”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为例,分析句子结构和含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为政第二”中的“君子不器”,并解释其含义。
5.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章节:学而第一、为政第二2.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3. 实践情景:人际关系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翻译并解释“学而第一”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当老师了。
2.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
答案:示例:在与同学相处时,遵循儒家的“礼”,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以诚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帮助学生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国学经典相关的教材、录音等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国学经典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教师示范诵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请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课时:经典诵读1. 教师选择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文字阅读和解释。
2. 学生分组朗读这段经典,并注意抑扬顿挫、字音字调等朗读技巧。
3. 学生小组间相互比较朗读效果,展示优秀的朗读表演。
第三课时:经典理解与表达1. 学生阅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3. 学生进行个人发言,表达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学以致用1. 学生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个人朗读表演。
2. 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一则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小故事,并进行演绎。
3.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拓宽自己的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鼓励学生写作一些以国学经典为素材的文章或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经典,感受经典氛围。
2、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熟练朗诵经典。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诵读,提高诵读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经典中出现的生字,使学生流畅朗诵。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中的名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②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③之旗,无击堂堂④之陈,此治变者也。
一、结合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出示本节课内容。
(时间5分钟)孙子兵法第十章地形篇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阨①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豀;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注释】①险阨(ài):地势的高下广窄。
阨:通隘。
二、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诵读两遍。
三、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诵读。
六、要求学生小组诵读展示。
优胜小组:组组初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编写者:范壮丽张瑞方教学目标:1、导学生熟读经典,感受经典氛围。
2、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熟练朗诵经典。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诵读,提高诵读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经典中出现的生字,使学生流畅朗诵。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中的名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要求学生集体诵读。
(时间5分钟)二、结合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出示本节课内容。
(时间5分钟)孙子兵法第十一章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①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②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释:①众整:兵卒多而阵列整齐。
②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
《神异经·西荒经》:“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
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
”三、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诵读两遍。
(时间10分钟)四、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诵读。
(时间10分钟)五、要求学生小组诵读展示。
(时间8分钟)优胜小组:组组初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经典,感受经典氛围。
2、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熟练朗诵经典。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诵读,提高诵读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经典中出现的生字,使学生流畅朗诵。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中的名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
(时间5分钟)二、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①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三、结合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出示本节课内容。
(时间5分钟)孙子兵法第十二章火攻篇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①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②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復喜,愠可以復说,亡国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注释】①辎(zī):机械辎重。
②绝:阻断。
四、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诵读两遍。
五、要求学生小组诵读展示。
优胜小组:组组初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编写者:范壮丽张瑞方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经典,感受经典氛围。
2、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熟练朗诵经典。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诵读,提高诵读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经典中出现的生字,使学生流畅朗诵。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中的名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
(时间5分钟)二、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①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三、结合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出示本节课内容。
(时间5分钟)孙子兵法第十三章用间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①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②人君之宝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③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注释】①象于事:指神妙莫测之道。
筮占。
②神纪:③诳kuáng)事于外:在外散布假。
四、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诵读两遍。
(时间10分钟)五、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诵读。
(时间10分钟)六、要求学生小组诵读展示。
(时间8分钟优胜小组:组组初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编写者:范壮丽张瑞方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经典,感受经典氛围。
2、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熟练朗诵经典。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诵读,提高诵读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经典中出现的生字,使学生流畅朗诵。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中的名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
(时间5分钟)二、复习内容:孙子兵法——第十一章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①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②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释】①众整:兵卒多而阵列整齐。
②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
三、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诵读两遍。
(时间10分钟)四、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诵读。
(时间10分钟)五、要求学生小组诵读展示。
(时间8分钟)优胜小组: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