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
3、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成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而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二)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2、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但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秦:低潮(焚书坑儒)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文化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引起统治者不满。
→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过程:(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2)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四)西汉:正统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政治上“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大体定型;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文化体制和政策的转变。
(2)评价: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程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
•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变 化,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政权,经济中心随 一次次的人口南迁而逐渐移至江淮流域。 长期的民族战争,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流动 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同时,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作为 新鲜血液不断补充到中国文化的肌体之中。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列强 坚船利炮的轰鸣中,在民主思潮和革命思 想的激荡下,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的发展历程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叶群英
•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 •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 •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定型 • 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衰落
一、史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遥远的史前传说时期 时期,从元谋人到北京人,从仰韶文化到 龙山文化,中国古代文明长河的源头涌出 了第一股活水甘泉,这便是火的使用、陶 器的发明、房屋的建造、农业的经营以及 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道德伦理的萌动等 等。
• 玄学家们的言行,不为传统所束缚,形骸 放浪不羁,菲薄汤武周孔,思想解放的意 味很浓。
• 二是东来佛教的逐渐本土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佛经被翻译成中文, 出家之风渐盛。
•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迅速 传播,尽管不断有人提出“灭佛”,但效 果并不明显。
•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思想, 逐渐形成了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 宗等众多派别,其中禅宗影响最大,后又 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大量吸收儒家思想, 至唐后期几乎垄断佛坛。由此,佛教由外 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并在 此后佛道斗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此之前,我国的祖先们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通过世代相传的传说、神话和故事等方式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来的几千年。
儒家思想主张以道德伦理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从战国时期开始,道家、墨子学派等其他思想流派也纷纷兴起,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家和道家等思想相互交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演化和发展。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化教育普及化,文人雅士的兴起也为传统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此期间,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乱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然而,在中国文化的韧性和有力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作用下,传统文化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有着更强烈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丰富多样的。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美学的结晶,也是中国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源远流长文化的国家。
其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将从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入手,探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1.神话时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对自然界做出深刻的思考,对于自然现象的原因大多归于神话之中。
在神话时代,人们将自然现象与神奇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以尊重和膜拜自然神灵来获得它们的庇护和祝福。
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
这时期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事物形态的描述和直接的感官表达,属于原始的宗教式神话思维。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伴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各地诸侯割据,思想文化的演变体现出一定的地区特色。
其中,齐、楚、鲁三家思想最为突出。
齐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劝导打出规章制度,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楚家则提出“道”、“权”、“变”等思想,主张道德高于法律,反对礼教儒家等传统思想。
鲁家主张以政治道德统一王朝,遵循儒家思想,提倡“仁为贵”等传统概念。
3.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即“以秦为准、以汉为端”的思想。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基础思想,类书《易经》、《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典籍逐步形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步发展的还有道教和佛教两大流派。
道教关注人类自然和谐与修身养性,佛教则主张“空”、“缘”、“苦”、“涅槃”等重要思想,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唐宋元明清唐代文章风骨健朗,宋代则提倡文学时代的平民化。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继出现。
元代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渐渐浮现,由汉族文学形态转变为多民族文化共通特征。
在明清两朝,思想文化发展空前绚烂,文学、考古、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蓬勃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式神话思维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多次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危机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维新变法时 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被抨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争 鸣 、 一 统 到 教 义 化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鸣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荀、孟发展儒学 新儒
儒学创立和 发展
西汉
董仲舒创立 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熟) 儒学正统受冲 击但仍为主流
5、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禁锢人们思 想,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6、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 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宋明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 君主批判
3.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为政以德”;“礼”“贵 贱有序”;“因材施教”;“中 当时不受重视, 庸” 但后来成为中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传统社会主流思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荀子 善论” 想 礼法并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 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墨家 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交替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多神论阶段,各地的诸子百家各有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而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思想得到普遍推崇,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互交融,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
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宗教信仰。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是繁荣的大唐盛世,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唐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而宋朝则是以科技发展为特点,科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陆羽的《茶经》等文化成果也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演变。
明朝推崇文人学士,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科举制度的兴起培养了大量的文人,文化教育得到广泛普及。
同时,明朝也传入了西方的文化,如基督教、天文学、医学等。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紧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面临着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冲击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胶州八诗”、戊戌变法等改革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成为热点。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保持了其独特的特色。
它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历经朝代政权更迭,逐渐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一、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逐渐奠定,包括了古代先民们的宗教、哲学、文字、礼制、音乐、绘画等方面。
这些元素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的兴起与鼎盛(公元前汉代-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几乎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了孝道、仁爱、格物致知等,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与融合(公元前汉代-现代)佛教和道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则发展成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4.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现代)明清时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迎来科技文化的繁荣,哲学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天人合一3.礼仪文化4.倫理与道德5.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是与众不同的。
文人雅士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以文学、艺术和哲学作为表达自己才华的途径,追求内心的清雅、淡泊,崇尚自然与真理。
文人雅士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身价值观与审美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为中国民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
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 + 道家学 说 + 法家学 说 + 儒家学 说 新儒学
董仲舒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迷信宣扬,本质上是思想控制,目的为了加 强封建统治 结果: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为传播,儒 学寄售了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入学日益本土化,道家受到 儒学影响,主张“尊道”又“贵儒”。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唐代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既“尊道、礼佛、崇儒”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本善 人生价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政治思想:“仁义”与“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 伦理观念:性本恶(后成为法家理论的基础)
商鞅变法时期,“燔诗书而明法令”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 毁灭性的打击
三大思想家思想对比表
思想 经济 政治
“君主专制”天下 之大害。“天下为 主,君为客”,行 “天下之法”
代表作
《明夷待 访录》
黄宗羲
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开一代朴实学 风)
唯物主义体系
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
“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众治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1. 古代华夏文明(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古代华夏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包括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
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文字、礼仪、音乐、哲学、历法等基本元素,如《诗经》、《礼记》、《易经》等经典文献。
2. 儒家文化的兴起(公元前256年-公元220年):儒家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的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3. 佛教与道教的传入(公元1世纪-公元10世纪):佛教和道教是两大重要的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禅定、般若智慧等,道教注重自然、养生、修炼等。
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并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融合。
4. 文人雅集与文化繁荣(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文人雅集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
文人们崇尚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精致而优雅的文化风气。
著名的文化人物如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5. 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历史地理、小说戏剧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明清小说的兴盛、清代的康熙字典等。
6. 近现代的文化复兴与变革(20世纪至今):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在文化复兴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审视和推崇,例如中国画、传统音乐、传统医学等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也是十分灿烂丰富的。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博大,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如何发展与演变。
1. 先秦思想在中国,先秦思想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事上的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行事;道家思想则主张顺应自然,讲求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墨家思想注重兼爱、博爱,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格局应该改正;而名家则强调名学,认为名与实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在先秦时期,伦理道德不仅是重要的哲学研究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
各个流派的思想理论在宣传中都有关注实际需要的方面,因此它们流传至今,对当代社会、家庭、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仍有一定的影响。
2. 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期,也是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唐朝在艺术方面发展十分迅速,诗、歌、乐、舞等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唐诗。
而宋朝则更注重文化学术的研究和推广,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化人才辈出,有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还有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影响世界多个国家。
同时,唐宋时期在科学技术、地理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着不俗的成绩,这些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演变史上不可磨灭的瑰宝。
3. 明清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落的时期,但仍不乏文化的繁荣。
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与时俱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体诗、小说、书法、绘画等。
在明清时期,新体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单纯自然,很受民众欢迎,如李时中、辛弃疾等人的诗作风靡全国。
同时,长篇小说的出现也丰富了文学体裁,其中《红楼梦》尤为著名。
书法艺术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董其昌、郑板桥等书法家举世闻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从先秦老子、孔子的思想到唐宋文化的高峰期再到明清文化的繁荣,文明进步没有止境,留下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丰富多彩的面貌。
一、古代文化的萌芽与形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华夏族群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农业社会,并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封建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繁荣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礼制观念深入人心,指导了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不断发生。
例如,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具有强烈的开放精神。
在这一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中国历经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抑制和压抑。
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的时间。
从古代的萌芽与形成,到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再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以及近现代的现代转换,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文化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文化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哲学方面,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文学方面,古代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同时,在艺术、建筑、科技等领域,古代中国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世纪文化的传承在中世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传承和发展。
这个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文学方面,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为后人提供了极大的学习价值。
同时,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三、近现代文化的复兴近现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更新,努力寻找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在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元素,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各种保护、传承措施相继出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过程。
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传承,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信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将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成果表现。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成果表现。
教学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孕育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过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说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有的分为四个时期,有的分为五个时期,也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文化”的认识不同以及粗分和细分不一。
本书是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我们从远古蛮荒时代的原始文化开始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流程。
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期一、远古时代南北各地古文化发展成就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
原始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语言,而且发明了记事符号,还创造了绘画、雕刻、陶塑、音乐和舞蹈等艺术。
原始文化的日益发展促进了生产,改善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为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远古时代,我国境内就存在着一些文化系统和所奉祖先不同的氏族。
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
一是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来散布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华夏集团,所奉祖先为炎帝和黄帝。
二是主要活动在东部地区的东夷集团。
三是主要活动于南部地区的苗蛮集团。
在血和火的厮杀中,华夏集团取得了胜利,因而“华夏”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称号,炎黄二帝被华夏各族人们认为是共同的祖先。
迄今为止,先后在中国27个省、市和自治区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而到距今约10000年前,农业和制陶业普遍出现,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年代从距今10000年前延续到距今四、五千年前,个别地区还要晚些。
主要有红山文化(前5000—前3000年前)、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大汶口文化(前4500-前2500)、良渚文化(前3300-前2250)、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600)和龙山文化(前2800—前2600前)。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早期农耕文化,说明中华大地是世界农业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
二、统一宗教神权的出现在人类早期,由于先民对自身和各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而产生了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进而推广到万物有灵的思想,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而在各式自然崇拜中,尚玉崇龙是一个极重要的特征。
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就已发现了尚玉现象,之后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均存在着这种现象;同样在属于兴隆文化的查海文化中也发现了崇龙现象的存在,而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尚玉崇龙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
三、尚老崇祖与人文主义基调继自然崇拜之后,人类出现了祖先崇拜,相信祖神仍有赏善罚恶的功能,所以上古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孝者,德之本与”,“孝,礼之始也”,“凡治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第二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1、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军队,有了刑法和监狱,农业和畜牧业都有所发展,制造了青铜器,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是我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青铜制品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使用。
商朝的青铜器具有种类繁多、工艺复杂、追求粗犷之美等待点。
商代是天神至上的时代,人们行事以先王的法令制度为不可动摇的原则,而先王的法令制度则以上天的意志为原则,形成了以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为价值取向的天命神权思想和宗教信仰。
《礼记·表记》的记载相发明:"子曰:'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甲骨文是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商代王室用于占卜的一种文字,又叫卜辞。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辨认的文字,其字形结构已具备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
商朝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有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观测记录。
商朝的历法在夏历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使之逐渐趋于完备。
3.西周文化(前ll世纪—前77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周代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商代的天命神权思想,提出敬德保民思想。
他们并不完全信赖天命,而是引进“德”的范畴,以解释王朝兴替、人事盛衰等社会现象,反映了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开始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化:《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提倡“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原指自然现象,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以此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事物。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古代思想家以此来说明世间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西周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的部族,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多为周王的亲属,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是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
周王朝建立了严格的宗法制度,强调宗亲血缘关系。
周王朝利用血缘纽带与封国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巩固政权。
《荀子·儒效》说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大抵姬、姜两族进占已开化膏腴或要冲之地,殷及其联盟各族则被赶至落后偏僻地区,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周王朝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制定了礼制和刑法。
礼是用来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的,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就是祭祀的典礼;丧葬;战事;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等;嘉礼,其内容比较复杂。
以《春秋会要》所辑录的事例论,有婚礼、冠礼、飨燕、立储等类)。
刑是用来镇压奴隶和平民的,有墨、劓(yi4)、非刂(fei4)、宫、大辟五刑。
礼制和刑法都是有明显的阶级性,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即是明证。
周代重巫、史,巫、史的职责是卜筮、记史、祭祀、教育以及对天象、历法等问题的科学研究,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有《周易》、《书》。
周代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小开始教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种全面的教育,奠定了后代教育的基础。
周代重视诗歌和音乐。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其中《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豳风》以及其他部分篇章,都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这些诗歌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
西周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研究上。
西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农人,可以使用百亩土地,其中一部分是公田,公田的收获物归贵族或国家所有,这是奴隶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4·春秋战国文化(前770一前221)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是诸子蜂起、“处世横议”、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文、史、哲、科技全面丰收的时代。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候卿相争相养士。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喝狗盗之徒,莫下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
当时诸侯如魏文候、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土,延搅如恐不及。
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素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
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
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阿、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钅开,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的苏秦、张仪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变。
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关系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井田制土崩瓦解,土地私有制度被确认,赋税制度的改革。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先后在各国夺取了政权,为封建制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战国时期,为了巩固和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富国强兵,各国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运动,著名的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之后,逐步建立了一套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在中央建立了以相为首的中枢机构,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由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荡、社会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
对这些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主要有儒、墨、法、名、阴阳、兵、农、纵横、杂等家。
各家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转化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以仁释礼,仁礼结合,形成仁礼一致的体系。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还提出性善论。
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首倡性恶论,在政治上提倡以礼为本,以法为辅。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其政治思想是“小国寡民”。
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学说,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抛弃功名利禄,超脱一切是非、物我,游心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真正逍遥的境界。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反映了小生产者的道德要求和政治愿望。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和韩非。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而韩非是法家之集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此派主张辨别名实关系。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他用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来解释朝代的更替,创五德终始说。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和孙膑,著有《孙子兵法》和《孙胺兵法》,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主张国君和百姓都要劳动,反对不劳而获。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联合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使六国屈从于秦。
杂家的代表人物是吕不韦,召集宾客编成《吕氏春秋》,撮合各家观点,故称为杂家。
春秋战国时期文、史、哲的成就有:产生于西周至春秋的《诗经》和战国时代兴起于南方楚国一带的《楚辞》;诸子散文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其中《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的文学价值最高;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成就有:论述古代工程技术的《考工记》;反映物理学方面成就的《墨经》;体现天文学成就的《甘石星经》;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郑国主持修筑“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