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82ad3d4431b90d6c85c7c1.png)
1937年比1928年 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轻工业产 值 重工业产 值
8.1% 210% 550%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 候,人均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还 没有达到沙皇时代 的水平。
消极作用1: 农业、 轻工业、重工业发展 不平衡,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缓慢。
材料三: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 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 则作价93卢布。 消极作用2: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材料四: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 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3、关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通过哪几个主要途径建立的?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 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 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 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 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 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 制形式。
目的: 最初,是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支持红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 政权。 后来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1919-1920年,苏俄粉碎了三次 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 利。
积极作用: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 并存 高度集中计 社会主义市 划经济体制 场经济体制 公有制 优先发展 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农轻重协 调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2、“斯大林模式”对中国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什么启 示?
体现: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6张PPT)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1dfe9d3910ef12d2af9e78e.png)
• 三、斯大林模式 • 1、背景: •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 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 己的领导地位; •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 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 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 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 军,战胜敌人 • 3、内容 •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 给制
• 4、特点: •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 消极方面 •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 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 的执行。
•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异同?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 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 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 场都是经济手段”
• 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管理方法 特点 经济体制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 理。 自主权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存 在。
• 5、评价 • 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 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 作用: • 积极方面: •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 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学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5790f9649649b6649d74747.png)
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问题探究[图文史料]苏俄农民踊跃缴纳粮食税 [问] (1)图示显示的经济政策是 ②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农业 集体化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影响。 (2)图示场景反映了该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 国内的政治危机。
际做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 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 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 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丘吉尔 从材料中归纳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影响。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斯大林模式”
①积极: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 停滞不前)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 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简述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 遭到破坏的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 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列宁选集》
问题探究[图文史料]苏俄农民踊跃缴纳粮食税 [问] (1)图示显示的经济政策是 ②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农业 集体化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影响。 (2)图示场景反映了该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 国内的政治危机。
际做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 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 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 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丘吉尔 从材料中归纳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影响。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斯大林模式”
①积极: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 停滞不前)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 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简述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 遭到破坏的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 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列宁选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7bb4e5f705cc17552709c1.png)
人类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三种模式
西方模式: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英国为代表)
国家干预经济体制(美国为代表)
中国模式: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中国为代表)
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为代表)
第七单元
抉择:计划?市场?
——苏(俄)联现代化之路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资本主 1917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义社会 月革命
分配
福特汽车
嘎斯汽车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4、评价:
⑴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 (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⑵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用商 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斯大林模式 (1928-1990)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人类的社会主义梦想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我们的社会主义思考
第一篇章:社会主义之梦想
1、梦想——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
2、成真——1917 年社会主义政权首先 在俄国建立
第二篇章:社会主义之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 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 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 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 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
西方模式: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英国为代表)
国家干预经济体制(美国为代表)
中国模式: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中国为代表)
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为代表)
第七单元
抉择:计划?市场?
——苏(俄)联现代化之路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资本主 1917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义社会 月革命
分配
福特汽车
嘎斯汽车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4、评价:
⑴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 (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⑵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用商 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斯大林模式 (1928-1990)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人类的社会主义梦想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我们的社会主义思考
第一篇章:社会主义之梦想
1、梦想——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
2、成真——1917 年社会主义政权首先 在俄国建立
第二篇章:社会主义之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 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 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 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 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121fe30852458fb760b5676.png)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 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 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 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 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1918年9月2日,苏维埃全俄中央执委会宣布:在 战争形式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要 无条件履行保卫国家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必须用 于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
(1)成就:
①对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 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②对世界: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模式探索: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部分国家经济建设所借鉴。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 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不得不使国民 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 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的阶段,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 立。
──《列宁选集》第四卷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将大中小企 业收归国有,国家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 的集中领导;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实行 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5caf320804d2b160a4ec067.png)
材料2:俄共元老:列宁是向资本主义过渡,是 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俄共青团与俄共: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 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 退团退党!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6b46f36529647d272852df.png)
②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 性。 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 滞状态。 总之: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是导 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两段材料中反映出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最初的目的和后来的目的是什么?
在苏联史以及由中央编译局翻译的《列宁选集》 中是将Военнъй коммунизм翻译成“战时共产 主义”的。其中Военнъй包含有战争的、军事的 等意思,将其译成“战时的”,也即“战时共产主 义”,极易让人理解为“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 这里的“战时”也就包含了“暂时”的含义了。而 实际上,Военнъй коммунизм在政策上是苏维 埃政权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一系列非常措 施和政策的统称,在战略上是苏维埃政权试图以 “赤卫队进攻”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 因此,本人认为将Военнъй коммунизм翻译为 “军事共产主义”更为准确。
——《大国崛起》
思考: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 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既是现代国防的基础,也是一 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表现。中国近代由于没有重工业而 受西方列强侵略。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主要内容: 1925年开始 工业:开展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 1929-1937年 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农业:余粮收集制
战
• 工业:全面国有化,高度集中管理
• •
流分通配: :取普消遍自劳由动贸义易务制共,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 性。 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 滞状态。 总之: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是导 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两段材料中反映出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最初的目的和后来的目的是什么?
在苏联史以及由中央编译局翻译的《列宁选集》 中是将Военнъй коммунизм翻译成“战时共产 主义”的。其中Военнъй包含有战争的、军事的 等意思,将其译成“战时的”,也即“战时共产主 义”,极易让人理解为“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 这里的“战时”也就包含了“暂时”的含义了。而 实际上,Военнъй коммунизм在政策上是苏维 埃政权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一系列非常措 施和政策的统称,在战略上是苏维埃政权试图以 “赤卫队进攻”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 因此,本人认为将Военнъй коммунизм翻译为 “军事共产主义”更为准确。
——《大国崛起》
思考: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 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既是现代国防的基础,也是一 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表现。中国近代由于没有重工业而 受西方列强侵略。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主要内容: 1925年开始 工业:开展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 1929-1937年 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农业:余粮收集制
战
• 工业:全面国有化,高度集中管理
• •
流分通配: :取普消遍自劳由动贸义易务制共,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1(共2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1(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8415295022aaea988f0f2c.png)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 速实现;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俄国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 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 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 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 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 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 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思考:这段话反映了俄国的战时共产主 义经济政策的哪些具体内容?
3.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
给制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9.1821.9.18Saturday, September 18, 2021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能够独立分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原因; 3.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做出你对它的评价。
读读想想
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7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cd65b8aef8941ea66e0509.png)
体制
经济体制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终身制。 政治协商制度。
合作探究:【鉴古知今,鉴外惠中】
从苏俄(联)在探索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 以深刻的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 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立足国情 ②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③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商品交换 分配 按劳分配
求生存·谋发展·图崛起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勇敢的调整
直面现实的“退步”
新 “ 内容”“在战时何共处产主:义策”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①对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成为工业强国。 ②对世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对他国: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 式,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④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弊端
对苏联: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
38-39
斯大林是这样做的… …
工业结构 所有制结构 资源配置方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农业管理
农业集体化
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36ea4702020740be1e9b5e.png)
评价1: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大增
自主探究: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 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 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 “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 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 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 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2)弊端:
①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 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反思历史: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很大程度 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 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 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 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 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 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推在行公有国制有前化提下,允区许别多对种待所大有中制形小式企存业在
贸易 取消利自用由商贸品易货币关系进恢行复社自会由主贸义易建设
分配 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学习探究:
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 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 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
评价2: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 模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
自主探究: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五: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 31.4公斤/年,1955年为31.8公斤/年。
自主探究: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 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 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 “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 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 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 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2)弊端:
①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 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反思历史: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很大程度 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 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 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 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 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 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推在行公有国制有前化提下,允区许别多对种待所大有中制形小式企存业在
贸易 取消利自用由商贸品易货币关系进恢行复社自会由主贸义易建设
分配 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学习探究:
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 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 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
评价2: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 模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
自主探究: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五: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 31.4公斤/年,1955年为31.8公斤/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915d376bd97f192279e9c1.png)
•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稳定政治形势。
<三>崛起之路——斯大林模式
1924年列宁逝世了,斯大林接管政权。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 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 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5.实质: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6.评价
情境三::没过多久,老农感叹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问题探究三:老农为什么这样感叹?
(1)积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 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
•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16-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劳动义 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
4.特点: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 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 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 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 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1921-1928)
• 情境四: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稳定政治形势。
<三>崛起之路——斯大林模式
1924年列宁逝世了,斯大林接管政权。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 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 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5.实质: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6.评价
情境三::没过多久,老农感叹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问题探究三:老农为什么这样感叹?
(1)积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 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
•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16-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劳动义 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
4.特点: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 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 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 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 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1921-1928)
• 情境四: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1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d23ff54028915f814dc225.png)
• (2)特点 •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 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 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 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 (3)影响 • ①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 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 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②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 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 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 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 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四、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二、四”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俄)1921~1928年推行的经 济政策,它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 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 种政策。它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 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 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 史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 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 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 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 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 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 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 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 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 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 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 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 ——《中学历史教学》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4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260fe8adaef5ef7ba0d3ca9.png)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 和 商品交换 。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存在。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
新经济政策。 内容: (1)农业方面: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 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 、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租让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轻巧识记 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 满。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图示图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 和 商品交换 。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存在。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
新经济政策。 内容: (1)农业方面: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 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 、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租让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轻巧识记 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 满。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图示图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知识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
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3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 (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e904da9e314332396893c1.png)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 流通
分配
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存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比较两个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1913
1921
1923
1925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产值指数 100 13.8 1925年 1926年 77.39 75.5 110.83 108.1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
(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原因: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 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 思考1:“非常时期”指什么? 思考2: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 么? “非常措施”有哪些?
背景 ★ “非常时期”指的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 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目的 ★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 军,战胜敌人。 ★ 措施: 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有什么特点?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 和实物配给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4ef7d310661ed9ac51f343.png)
和愉快,我们不禁要呐喊“苏维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政建权,你是干的多么的出色有”利。于稳定政
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理论
治形势,巩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苏维埃政权
PART
02 __________
二、斯大林模式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 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体制。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工农业
比重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60经%济比例失调15%
25%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材料三高邓度小集平中指的出计社划会经主济义体究制竟没是有怎进么行的有,效可改能革列而宁日的新经济
政策比益较僵好化,,只成是为后以来后的苏斯联大解林体模的式重给要弄原僵因化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粮食都被抢光了
生产力
富连农年战:争算使国了民吧经济,遭到大严冬重破天的,我用一百生产卢关系布都换不到
一坏瓶。战酒争喝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
经济危机 工务资业产人劳本生量产只:动家直及你 :线战下 前们 我降19算 斗,131年什 了92的0么 一年一半的, 辈。粮食工 子资 牛了都在主失家,长经直义败这毛济接,…战下…到会了这线命19被,上令次21,的失年牛我办由败春于法表斗们天我在现我倒还们一在们企个:就了天图小用遭天过农无到渡国产了义到家阶严共级里重产按国的
高高度度集集中中的的计计划划经经济济没体有制进没行有有效 进的行改有革效日改益革僵化而,日成益为僵苏化联,解体成的 为重以要后原苏因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共2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共26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46b17516edb6f1aff001f99.png)
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诺门坎
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兵力对比
“诺门坎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日本陆军省
3.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 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 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 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 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 ①促进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②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 治经济危机。 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 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列宁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
-----1921年《论粮食税》
实质是:从生产力水平出发,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作 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途径。 “新”找到了一条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四)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 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 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 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 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 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 动了!”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最简单的恰恰是最难的。拿梦想去拼,我怎么能输。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会努力站在万人中央成为别人的光。行为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不曾扬帆,何以至远方。人生充满苦痛,我们有幸来过。如果骄傲没有被现实的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么会明白要多努力才能走到远方。所有的 豪言都收起来,所有的呐喊都咽下去。十年后所有难过都是下酒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 停止一日努力。失败时郁郁寡欢,这是懦夫的表现。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越努力,越幸运。每一个不起舞的早晨,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死鱼随 波逐流,活鱼逆流而上。墙高万丈,挡的只是不来的人,要来,千军万马也是挡不住的既然选择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漫漫长路,荆棘丛生,待我用双手踏 平。不要忘记最初那颗不倒的心。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 源泉。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一个聪明的大脑。思考疑难的问题,生命的意义;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记住精彩的瞬间,激动的时刻,温馨的情景, 甜蜜的镜头。感恩生命赋予我们特有的灵性。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 的开始。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骄傲是胜利下的蛋,孵出来的却是 失败。没有一个朋友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比得上病魔,与其为病痛暗自流泪,不如运动健身为生命添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缺什么也别缺 健康,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不能不好;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不能不要;什么 都可以忘掉,健身不能忘掉。选对事业可以成就一生,选对朋友可以智能一生,选对环境可以快乐一生,选对伴侣可以幸福一生,选对生活方式可以健康一生。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 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事业和成就,甚至一生。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 消耗身体。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 费。在这个尘世上,虽然有不少寒冷,不少黑暗,但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些信任,多些关爱,那么,就会增加许多阳光。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 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 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时间告诉你什么叫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叫幼稚。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今天做别人不 愿做的事,明天就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到了一定年龄,便要学会寡言,每一句话都要有用,有重量。喜怒不形于色,大事淡然,有自己的底线。趁着年轻, 不怕多吃一些苦。这些逆境与磨练,才会让你真正学会谦恭。不然,你那自以为是的聪明和藐视一切的优越感,迟早会毁了你。无论现在的你处于什么状态, 是时候对自己说: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 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 石。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
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3张PPT)
![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b662435fbfc77da269b1d8.png)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 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 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 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 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听说工人有更多的生 产积极性。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列宁的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 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 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 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 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
的基地……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 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 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 据实验做出判断。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1924年 1924-1953年 1953-1964年 1964-1975年1985-1991年
学习探究:
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 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P64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 速实现;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内阁制、两党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 策的“新”有何表现。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课后作业:
• 1、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特点? • 2、评价斯大林模式?
(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国家工 业化;(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 (3)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 质基础。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 俄罗斯联邦
11乌9922克95年年兰加加入入的的有有 1白94哈俄0乌年罗萨兹斯加克别入克的有
上,成立了苏维埃爱塔沙土吉尼库社克亚曼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吉拉立尔脱陶吉维宛斯亚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 个加盟共和国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2.定义 :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 要意图是什么?
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
• 材料二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 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 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1917.11.7
1991.12.21
梅青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 自主学习教案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 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到“斯大林模式”
——《大国崛起》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联建立(当时俄罗斯、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
(2)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 位确立。 (3)苏联还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 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各俄 外族罗 高斯 加联 索人邦 联邦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 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 内容:
(1)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 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 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义务劳动制。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5、评价:
(1)积极: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 正确的。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 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局限:但它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错误的。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表现:
⑴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 业提供资金。
⑵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 到集体农庄里(1937年90%农户加入)
⑶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 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余粮收集制
大中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监 督小企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 税后剩下的由自己支配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 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 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1924年 1924-1953年 1953-1964年 1964-1982年1985-1991年
战
第七单元
时
共
斯
产新大
主经林
义 政
济 政
模 式
策策
列 宁
斯 大 林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 革
解体
赫
勃
戈
鲁
列
尔
晓
日
巴
夫
涅
乔
夫
夫
流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物配给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①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行政军事管理 →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特点):在国家掌握 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建 设社会主义。
阅读课本引言和第一自然段思考: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
⑴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 来扼杀,1918年进入艰难的国内战争时期。
⑵ 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
⑶经济凋敝,物资极度匮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内忧外患,经济严重匮乏。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 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引起列 宁等人的高度重视。
5、评价: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②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注意: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 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终身制。 政治协商制度。
的艰难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课堂小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 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 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 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 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 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 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原因:
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历史传统制约; ③再加上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