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及收敛性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及收敛性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空间分异及收敛性
汇报人: 2023-12-04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收敛性研究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研究背景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在中国表现突出。
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空间பைடு நூலகம்联性分析
利用空间关联性分析方法,探究各 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分析空间集聚和空间关联性特征。
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因 素,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结构、科 技创新等。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
05
发展空间收敛性研

空间收敛性的概念及测度方法
空间收敛性的概念
空间收敛性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的趋势。
加强财税支持
加大对数字经济的财政投入,优化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 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
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化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与交流。
研究结论与展望
07
研究结论
总结词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 差异和集聚现象,各地区之间的收敛性 较弱。
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 字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1 2
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

陕西与东部省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基于西部大开发前后的比较

陕西与东部省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基于西部大开发前后的比较
第 1 2卷 第 5期
2 l 年 9 月 O2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g a- 版 ) # - N' -  ̄
J un l f otwet o ra 。 rh s A&F U iest i ! !兰 !型 N nv ri 曼 ! y ! ! ! 旦
省 市 与香港 、 门地 区在 过去 4 澳 O多 年 间 人 均 收 入 的
收 敛速 度 , 果 表 明 , 结 在经 济改 革之 前 , 国大陆 、 中 香
港 与 澳 门 地 区 不 存 在 人 均 收 入 的 收 敛 行 为 , 在 经 而
济改 革 之后 , 出现 了显著 的绝 对 和相对 收敛 。 经 却 在
这 一 收 敛 速 度 将 不 超 过 0 0 , 果 考 虑 贸 易 和 对 外 . 1如
B ro 提 出 一 个 关 键 的经 济 问 题 , 穷 国家 或 ar 等 贫
开 放 因 素 , 一 速 度 则 超 过 0 0 。 3 爱 君 、 善 铭 这 .2E 郭 4 贾 以经济 收敛 的增 长 回归 法 基 本 分析 框 架 为 基础 , 运
人 力 资 本 和 对 外 开 放 这 些 变量 保 持 不 变 的情 况 下 , 西 与 东部 各 省之 间存 在 显 著 的 条 件 收 敛 。 陕 西部 大 开 发 实施 后 , 陕 西 与 东部 各 省 的 收 敛 速 度 明显 高 于 西部 大 开发 实施 之 前 。 另外 , 资 率 、 力 资本 和 对 外 开放 对 收 敛 性 起 到 了显 投 人
摘 要 : 用 面 板 数 据 , 西 部 大 开 发 前 后 陕西 与 东部 地 区 经 济增 长 的 收敛 性进 行 了 实证 分 析 。 究 结 论 表 采 对 研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本 、市场 开放 度 等 结 构 特征 的经 济 地 区
其 CYl l 0 为期 初 的人 均 GD P,T 时 为 间跨度 ,Y 为期 末人 均GDP i ,X* 为稳 态
间存 在 着 一 定 的 增 长 收 敛 趋 势 。 刘 强
( 0 1) 为 。中 国地 区经 济 增长 的收 20 认
条 件 下 的人 均 产 出增 长 率 。Y* i 为稳 态 的
人 均 产 出 。 1为 收敛 系数 ,表 示Y 以怎 3
敛 性 存在 明显 的阶 段 性 和 区域 性 。大 规 模 劳 动 力 的 区 际迁 移 是 中国地 区经 济 增 长 收 敛 的 重要 诱 发 因素 。 对 于收 敛 的 影
2 2 6 ,仅 为环 杭 州 湾 地 区水 平 的 约 32元
5 %。浙 江 省 1 个 地 区经 济 发展 水 平 存 0 1 在 明显 的梯度 。
其 中 。C为 常数 ,如 果0 0 < ,则浙 江 区域经 济趋 于收 敛 ;如果0 0 > ,浙 江 区域
2 0 年 。浙 江 全省 人 均 生产 总值 为 08
产 出 具 有 明 显 的 聚 集 现 象 , 而 且 存 在
模型与数据
根 据S lw— wa 模 型 与RJ B r oo S n .. ar o
&X S l IMat 的收敛 性分 析框 架 , . a —— rn a i
平 相 对 良好 。 2 0 年 ,6 " 06 4 城市 实现 生
6 7美元 ( 08 按年 平 均 汇率 折 算 ),已 经
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和 多 种 可 供 选 择 的 方
法 ,但 是 它们 较 少 对 省 域 内 部经 济 增 长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不同地区在相同时间段内的经济变化。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的投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

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的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收敛性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较为贫穷的地区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较为富裕的地区则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这种观点是基于一些经验证据的分析得出的。

首先,相对较贫穷的地区有更多的增长潜力,在较低的起点上难度较小,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本来实现快速增长。

其次,富裕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市场饱和的问题,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然而,收敛性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假设。

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影响收敛性的因素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贫富差距。

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收敛性研究的结论并不是普适的。

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趋势,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衡量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另外,一些学者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等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

总之,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整体的,并结合实证和理论模型,以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和收敛性的理解,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

在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4个经济区的基础上,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同时,还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条件β-收敛的原因。

关键词:基尼系数;β-收敛;条件β-收敛在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北京市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应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这里所说的基尼系数是以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为单位算出的,它可以表示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对1994-200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然后,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β-条件收敛的原因。

一、经济收敛问题研究的简单追朔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技术外生一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而赶上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趋同,即经济收敛。

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与物质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本相关的规模报酬递增很可能使各地区经济增长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发散。

这两种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长期争论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出现。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将经济收敛区分为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

σ-收敛是指经济体人均GDP的标准差具有下降的趋势。

β-收敛可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β-绝对收敛是指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最终都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

β-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的增长由于其自身初始状态的不同而收敛到各自不同的稳定状态。

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同,而集团间的差异仍会存在。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论 和 实证 角度 , 采用 不 同研 究 方 法对 收敛 研 究提 供 借 鉴和 参考 。
济差异 的研 究可追溯 到经济增 长理论 的 起源。一般认为, 现代 经济增长理论源于
性 问题进行分析 , 出不 同的结论 。鉴于 得
此 ,本 文 主要 通 过 对 近 期文 献进 行 梳 理 ,
和 We (9 2 引 入 人 力 资本 建 立 著 名 的 17 i 19 ) l 9 3年 间 的 G P数 据 , 析 了这 些 国 家 异 , 于 数 量 较 大 , 济 收 敛 只 能 是 某 种 D 分 对 经 MR 模 型 , 新 古 典 经济 增 长 模 型 才 得 到 的 生产 率 情 况 , 现 其相 互 之 间的 水 平 越 有 意 义上 的条 件 态 势 而 非绝 对 态 势 。 W 发
国内 域经济 收敛性研究 外区 增长 最新进展
口文 /汪 振 祝凤文
对 代 o e (90 P 提 要 自上世 纪八十年代以来, 经 经济 增 长 收敛 的最新 进 展 , 国 内外 的文 理 论 的论 述 , 表 性 的有 R m r .19 )
进~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 的 以及 B r ar Sl IM rn 19 ) 。 o和 a —— at (9 5 等 a i 济增 长收敛 性的论证丰 富 了当前学术界 献进行梳理, 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 问题的深入 1新古典 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 区经 、 地 对收敛性问题 的研究。8 年 提 出新 增 长 理 论 模 型 。认 为 从 葡 萄 牙 和 西 班 牙 等 ) 减 去 日本 后 , 敛 期 (9 2 16 ) 和 文 化 大 革 命 时 期 96 和 收 15 ~ 95
纵向考察各 国的经济增长 , 国的经济增 性 几 乎下 降 了一 半 。 纠 正 选 择误 差 和 估 (9 5 1 7 ) 一 在 16  ̄ 9 8 。 长率存在上 升趋 势 ; 从横 向比较 看 , 发达 计 误差 后 , eog的计 量 分析 认 为 不 存 在 Dl n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
0期 第 2 7卷 第 1 2 8拒 00 1 O月
技 术 经 济
Te hno o y Ec no c c l g o mis
Vo1 7,N o 0 .2 .1 0c ..2 08 t 0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
尹伟 华 , 张焕 明
( 徽 财 经 大学 统 计 与 应用 数 学 学 院 , 徽 蚌埠 2 33 ) 安 安 3 00
用 时间序列技术 的单 位 根假 设 检验 , 现我 国东 部 发 和西部 地 区的经 济增长在 过去 4 年 是收敛 的 , 全 o 但 国不存 在 收敛 。陈安平 、 国平_ 和程 建 、 玉君l 李 _ 7 ] 连 8 ]
运 用 协 整 检 验 的 时 间 序 列 方 法 , 我 国 地 区 经 济 增 对 长 的 收 敛 性 进 行 了检 验 , 证 结 果 表 明 , 国东 部 和 实 我 西 部 地 区 的经 济 增 长 具 有 收 敛 性 , 中 部 地 区 和 三 而
与决策支持 , 具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与现 实意义 。 自2 O世 纪 8 0年代 初期 以来 , 国宏 观 经济 数 跨 据库 的陆续 出现 , 使得 对经 济 增长 收 敛学 说进 行 详
细地实证研 究成 为可 能 , 自此 关 于 经 济 增 长 收 敛 的 经 验 研 究 文 献 大 量 涌 现 。 所 谓 收 敛 , 指 对 于 一 个 是 有 效 经 济 范 围 内 的 不 同 经 济 单 位 , 初 的 静 态 指 标 期 人 均 产 出 ( 常 以 人 均 GD 通 P来 表 示 ) 经 济板 数 据 , 1 7 - 2 0 本 对 9 9 0 6年我 国 区域 经 济增 长 的 收 敛性 进 行 了计 量分 析 。研 究结 果 表 明 , 革 开 放 以 来我 国 区域 经 济增 长 不存 在 绝对 收 敛 趋 势 , 东 、 西 部 三 大经 济带 基 本 上 存 在 收 敛 趋 改 但 中、 势 , 成 了所谓 的“ 形 收敛 俱 乐部 ” 象 ; 条 件 收 敛 回 归 中 , 果 控 制 了投 资 率 、 力 资 本 水 平 、 国 有 化 水 现 在 如 人 非 平 、 外 开放 度 、 础 设施 水平 和 产 业 结构 等 经 济 变量 , 国 区域 经 济 增 长则 呈 现 显 著 的条 件 收 敛 。 对 基 我 关键词 : 区域 经 济 ; 济收 敛 ; 经 面板 数 据 中图 分 类号 : 2 9 F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8 X 2 0 ) 0 0 7 4 l 0 ~9 0 ( 0 8 1 —0 3 一O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基于1953年-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基于1953年-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
三、 实证 分析
全 国
( I o 。 1 t "5 ) ( - 4 . ∞t ∞) ( 3 。 ∞∞) [ o . es o ]
从 表 2看 ,引入地 区虚拟 变量 改善 了收敛模 型 , t 值也较显 著, 说 明地 区因素是促进沿海省 份经济增长 的重要 因素 。并 且 ,
w■
, ■
- 0 . o o O 稻3
0 . 1 T 3 嬲a l 。 8 3 5 2 5 2 . 8 2 5 l 8
数据 。沿海包括福建 、 上海 、 广东 、 天津、 广西 、 浙 江、 海南 、 辽宁 、 北
全国
1 9怕一 2 o 1 o
( L 7 5 6 6 5 2 ) ( - 0 l 2 酣2 ) ( 2 . 2 0 4  ̄ )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 —
基于 1 9 5 3年 一 2 0 1 0年 面 板 数 据分 析
■潘丽凤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 要: 以经济增长文献 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 , 本文对 中国 3 0个省 市间的经济增长, 以改革开放 为分界点 , 划为 1 9 5 2 — 1 9 7 8年和
1 9 7 9 — 2 0 1 0年 两 个 时段 以及 沿 海和 内陆 两个 地 区 , 进 行 实证 分析 。实证 结论 认 为地 区 间不存 在 显 著 的绝 对 收敛 , 且 地 区 因素使 经 济 无法 达 到 条件 收敛 。 关键词 : 8 收 敛 省 际 经 济


文 献综述
存在绝对收敛 。 林毅夫 、 刘明兴( 2 0 0 3 ) 研究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 结 构 、资源 禀赋与 区域 间要 素流动 等其他 因素相关 ( 魏后凯 , 条件 收敛 ,即 其 他 系数 的差 异也 取 决 于 收 敛 的 速 度 。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提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论证丰富了当前学术界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

但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收敛性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文献进行梳理,并给予述评。

希望对当前有关研究和政府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俱乐部收敛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经济学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落后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仍越来越大。

本文将依据经济增长收敛的最新进展,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的突破口,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收敛性研究进展经济增长收敛研究最早始于Ramsey(1928),其后,Abramovitz(1986)和Bau-tool(1986)等进行了创导性的探索,把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推向了高速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

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建立以来,围绕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争论就一直存在。

关于收敛性的论述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amsey(1928)、Solow(1956)、Swan(1956)、Cass(1965)等;二是新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omer P.(1990)以及Barro和Sala-I-Martin(1995)等。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地区经济差异的研究可追溯到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

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Frank Ramsey(1928)的“储蓄的数学理论”,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则反映在哈罗德(Harrod,1939)和多马(Domar,1947)的著作中,但对现代增长理论的影响不大。

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技术进步论为中心的索洛一斯旺增长模型(1956),此模型突破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② 魏后凯发现 ,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全域性的收敛趋 人均收入水平成反比 。 ③ 蔡昉和都阳 、 沈坤荣和马俊等 90 年代中期之后 势 , 但 80 年代之后人均收入增长却趋于发散 。
的多数研究发现 ,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地区经济不存在全域性的收敛现象 , 但存在俱乐部收敛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R. J .Bar ro , Economic G ro wth in a Cro ss Sectio n o f Co untries , " T he Quarterly J ournal of Economics , vo l . 106 , no .2 , 1991 , pp .407 -443 . 杨伟民 : 《 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 证分析》 , 《 经济研究》 1992 年第 1 期 ;宋学明 :《 中国区域经 济发 展及其收敛性》 , 《 经济研究》 1996 年第 9 期 。 魏后凯 : 《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 《中国工业经济》 1997 年 第 3 期 。 蔡昉 、 都阳 : 《 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 — — — 对西部开发战略 的启示》 , 《经济研 究》 2000 年第 10 期 ; 沈坤荣 、 马俊 : 《 中国经济增长的 “ 俱乐部收敛” 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 《经济研究》 2002 年第 1 期 。 王铮 、 葛昭攀 :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 变前兆》 , 《中国社 会科学》 2002 年第 4 期 。 林毅夫 、 刘明兴 : 《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 入分配》 , 《 世界经济》 2003 年第 8 期 ;董 先安 :《浅 释中 国地区收入差距 :1952 — 2002》 , 《经济研究》 2004 年 第 9 期 ;彭国华 :《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 、 全要 素生 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 《 经济研究》 2005 年第 9 期 。 周业安 、 章泉 : 《 参数异质性 、 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 《经济研究》 2008 年第 1 期 。 Se rgio J .Rey , Bo ris Dev , Sigma Co nv erg ence in the P resence o f Spatial Effects , " Papers in Regional

我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

我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

我国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摘要:本文考察了1984-2008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发现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区域性,东中部地区存在收敛现象,西部地区不存在收敛现象。

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地理位置和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间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人均增长率的差距。

关键词:对外开放;区域;经济收敛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318-01引言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由于存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初始人均收入较低的经济体在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速度高于初始人均收入较高的经济体,这是经济增长内在的收敛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一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

barro(1991)的研究表明,美国1880-1988年跨州数据证明绝对收敛的存在性,但是把样本扩展到世界范围来看,收敛并不明显。

沈坤荣和马俊(2002)研究表明,省际间经济增长不具有明显的绝对收敛性,但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俱乐部收敛”特征。

笔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模型是内生的,没有考虑重要的外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忽略了经济收敛机制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文在对促进经济收敛的内外因素分析基础上,利用各地区时序数据对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做出判断。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一)模型的设定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偏好和技术相似的经济会收敛到相同的稳态水平。

不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加速或阻碍经济收敛。

因此为更好的研究收敛问题,分析两种因素的作用,在建模时引入其他解释变量x。

利用barro的收敛性分析框架,引入代表其他变量的x,构造如下的计量方程:其中,i指某一地区经济,t表示某一时点,t为观察期长度,和分别指观察期的起初和期末人均gdp,指稳态的人均gdp增长率,指稳态人均gdp水平,指人均gdp向稳态水平的收敛速度,x代表其他的外生解释变量,表示随机误差项。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例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例

3 模 型的 设定 和数 据说 明
3 1 模 型 设 定 .



1一 e ( -t —p T ).

T- ,o - J A~ —— = _ - l g(
l y fe n a- i -t
方 程 中 , 和 t 别 代 表 期 末 与 期 初 时 间 , - 分别代表期初 与期末 的人均产 出 , 为收敛 速率 , 表示 向稳 态 收敛 的速 度 , 值 越 大 , 向稳 态 收 敛 』 9 则
省份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在 逐 渐 扩 大 。
关 键 词 : 济 增 长 ; 敛 性 收 敛 ; 罗模 型 经 收 索 中图 分 类 号 : 2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2— 1 10 1 7—1 8 2 1 )30 0— 2
1 引 言 地区差距是指 地 区间社 会经 济 综 合实 力 水平 的差 距 , 即地 区经济发展不 平衡 。本文 主要 是从 经济增 长 的 收敛性 理论 出发 , 论 东部沿海省 份经济之 间是否存在 收敛性 。 讨
( 岛理 工 大 学经 贸 学 院 , 东 青 岛 2 6 2 ) 青 山 6 5 0 摘 要 : 经 济 增 长 中收 敛 性 理 论 为基 础 , 过 对 附加 人 力 资 本 的 索 罗模 型 进 行 变 换 得 到 可 以检 验 经 济 收 敛 性 的 回 归 以 通 方 程 , 我 国 东部 沿 海 省 份 经 济增 长 的 收 敛 性 问题 进 行 的 实证 分 析 表 明 , 海 省 份 经 济 之 间 不 存 在 绝 对 收 敛 , 存 在 阶段 就 沿 只 性 的 条 件 收 敛 , 件 收 敛 性 的 结 果 表 明投 资 效 率 对 沿 海 省 份 经 济 增 长起 主 导 作 用 , 样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在 9 条 同 0年 以 后 对 沿 海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摘要: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收敛假说提出以来,争议不断。

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增长的收敛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最终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本文简要梳理和评析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结论。

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提出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石凤光、杨文举,2008)。

不断地有学者应用趋同假说理论来检验现实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不断完善趋同假说理论。

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怎样?导致经济增长的收敛的原因是什么?大量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对国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主要是在基于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趋势如何以及导致这种收敛趋势变化的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直存在差异(蔡昉、都阳,2000;Ravi Kanbur,Xiaobo Zhang,2004)。

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张可云,1998;蔡昉、都阳,2000),而且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差距(洪华喜、崔焕金,20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集团的经济增长的差异现象也存在的(杨开忠,1994;陈光辉,2001)。

不只是各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存在,各省际的经济增长差异现象也是存在的(覃成林,1998;郝寿义、金相郁,2006;李善同、许召元,2005、)。

二、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种差异变化趋势将是如何,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敛散性将是怎样变化的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有以下几种。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来源:经济论文网摘要: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利用1990—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考虑了空间的相关性之后,1990—2009年期间中国经济存在全域性收敛。

中国各区域之间存在着正空间相关性,并且相邻地区的人均GDP存量和人均GDP增长率对于本地区的人均GDP增长有正相关的作用。

如果以1998年为分界,那么1990—199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的收敛是显著的,但是1998年之后各区域的发展呈现发散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口收敛空间计量经济学一、简介近3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稳定的增长,这是使得全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仅是人口众多,还有地域辽阔。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经济增长的领域里,学者们对于区域经济的收敛性问题也尤为关注。

因此,探讨中国经济区域的收敛性问题,在学术上和实践意义上都非常重要。

而收敛性问题的焦点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会趋于收敛,还是会趋于发散。

由于中国区域经济是否存在收敛性的问题在学术上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因此有不少学者之前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检验结果,大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全域性的无条件口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现象。

魏后凯(1997)对1978—1995年中国区域经济的收敛进行了研究,他发现1978—1995年间总体上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增长趋于收敛,高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间人均GDP差距大约以每年2 的速度缩小。

而分阶段来看,1978—1985年各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的速度相对较快,而1985—1995年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

蔡肪、都阳(2000),沈坤荣、马俊(2002)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全域性的无条件口收敛,但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

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原因解析——基于各地市1989—2008年面板数据检验

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原因解析——基于各地市1989—2008年面板数据检验
均收入增长速度。所 以,我们引入了投 资 率( 以S v 代表 ) ae 指标 。 在本 文的分析 中, 陕西各地市投资率 ( a e) S v 由固定资产投
资 占 GDP 比 重 表 示 , 子 和 分 母 均 为 当 的 分 期 名 义 值 。按 照 理 论 预 期 ,这 个 解释 变量

铜川 、宝鸡、咸阳、渭南 、汉中、安康 、商
洛 、 安和榆林 , 间序列为 18 延 时 9 9—2 0 08
内容 摘 要 : 本 文运 用 陕 西 省 各 地 市 的
面 板 数 据 ,采 取 固 定 效 应 和 两 阶 段 最 4 二 乘 方 法对 陕 西 1 8 、 9年 以来 的 经 济 9
人力资本。新古典增长理论 认为 ,资
本和劳动 的存量变动 ( 即储蓄率 和劳动 力 增长率 ) 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 ,而 内生增长理论 则表明人 力资本存量 的差异 有可能直接影响全 要素生产率 ,从而在长 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 ,即人 力资本存量较 大的经济体有可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 本文将 陕西各地市 的人力资本作为解释变 量( 以Hu 代表 ) 人力资本 ( u mk , H mk) 由
陕 西 各 地 市 普 通 中学 在 校 生 人 数 占其人 1 3
的 比例 表 示 。
L ( / n Y y

) p0 P 1n( .. ) = - L Y 1 .
( 1) f
+ p 2 ab f p3 Sa e '+ p L or + L v _1 n
国省际之间的收敛性 先后进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如 林 毅 夫 ( 0 3) 先 安 ( 0 4) 2 0 、董 20 、 赵伟 ( 0 5) 2 0 、汪 锋 ( O 2 06) 沈 坤 荣 、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关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展开探讨。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差异化和不均衡的特点。

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进行投资和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虽在加快,但整体水平和速度仍与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也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等。

1. 区位优势: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地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吸引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产业结构: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增长动力体系。

3. 政策支持:政府对沿海地区的资金、人才和企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4. 技术创新:沿海地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区经济收敛理论认为,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会高于处于高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最终会出现地区经济增速的趋同现象。

收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

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关观点和结论。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区经济正在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趋势,即处于低水平的地区正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向高水平地区靠近,减缓了地区经济增长差距。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严重不均衡,收敛性极其有限,呈现出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oc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oc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溯源及实证分歧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convergence)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Bernard(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一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一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

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Ramsey(1928)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反向关系。

特别地,如果存在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

Baumol(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

Delong(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Baumol的结论不可信:其一,Baumol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

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有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Rebelo(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Y — — 稳态 时 的劳 动力有 效人 均产 出 ;
— —
“. f 1 —— 残差 。
二、 条件 收敛
条 件 收敛 在绝 对 卢收敛 的基础上 作 了一大 改进 , 进一 步放 宽 了假设 条 件 。条 件 卢收 敛 检验 考 虑初 始经 济增 长率 不 仅 与 初始 人 均 产 出有 关 ,
况符合新古典增长理论 的描述 , 但这与 中国的所
有制 结构 有一 定 的关 系 。
来检验现实经济增长 的收敛性 , 并不断完善趋 同 假说理论 。从 已有 的研究成果来看 , 中国区域经
济增 长差 异 的 收敛性 有 以下几 种 。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 最开始贫穷 区域的经
济增 长率大于 富裕地 区 , 如果 以 G P 人 均 G P D ( D )

绝 对 收敛
增长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 , 假设经济体 之 间具有 相似 的技 术水 平 和偏 好 , 么最 初 G P 那 D
( 或人 均 G ) 的地 区经济增 长率 会 高 , 也恰 DP 低 这 好符 合 绝对 /收 敛 的定 义 , 3 因此 , 改革开 放 以来 中
绝对 收敛 只是 检验 初始 人 均 国民收 人与其 增 长率 之 间的线 性 关 系 , 析 方 法 也 只 是 对 回归 分
f — 某个 区域 或经 济体 ; — Y —— f 区在 t “ 地 时期 的人 均产 出 ;
— —
绝对 收敛检验的假设前提是各个经济体是 封闭的, 而且 具有 相 似 的技 术水 平 和偏 好 等 经 济
特 征 , 而它 们也 具 有 相 同 的增 长 路径 和相 同的 从 稳 态水 平 , 一 假 设显 然 与事 实 不 相符 , 这 因此 , 近 年来 对 中国区域 经济增 长绝 对 J B收敛 的研究 文献 不多 , 学者们 主要 关注 的是 条件 口收敛 。

最新-地区经济收敛的实证透析 精品

最新-地区经济收敛的实证透析 精品

地区经济收敛的实证透析关键词经济增长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内容摘要本文运用陕西省各地市的面板数据,采取固定效应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方法对陕西1989年以来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于省内的收敛性问题却较少有人研究。

因此,深入研究陕西各地区是否发生收敛现象,剖析影响其收敛性的决定因素,对准确把握陕西省经济发展趋势、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具体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等1991提出一个关键的经济问题,贫穷国家或地区是否比富裕国家或地区增长得更快,是否存在必然的力量导致人均产出水平的收敛。

许多学者对我国省际之间的收敛性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林毅夫2003、董先安2004、赵伟2005、汪锋2006、沈坤荣2006和张晓旭2008等通过不同的模型和估计方法考察了我国的省际收敛问题,得出了绝对收敛、条件收敛或俱乐部收敛的结论。

陕西省地区经济收敛的实证分析一模型构建根据1956、--1991、1992、沈坤荣2002和林毅夫2003等人的实证研究和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影响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解释变量有投资率,劳动增长率,人力资本和工业化水平。

,,-1=β0-β1,-1+β2,+β3,-1+β4,-1+β5,-1+,1其中,,-1为-1至期的人均增长率,,-1为-1期对数人均产出,为劳动力增长率,为投资率,为人力资本,为工业化水平,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解释1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1990-2009。

考虑到不同年份可比价格的差异,凡牵涉到不同年份可比价格问题的数据,均采用基年法进行换算和调整,以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增强不同时间数据间的可比性。

本文采用各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进行折减,基期为1989年。

本文采用陕西省十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截面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和榆林,时间序列为1989-2008年,总共190个观测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回归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SOL估计,基于我国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

先对我国经济增长做σ-收敛分析,然后分三个阶段做绝对β-收敛分析,同时对第三阶段做条件β-收敛分析。

实证结果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存在绝对β-收敛的情况,并且第三阶段存在条件β-收敛,第二阶段不存在收敛趋势。

对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投资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引言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经过渐进式的改革,我国经济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地区差距的加大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例如,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地区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即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呢?本文将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产出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比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存在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得落后国家或地区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经济发展状态的过程。

在收敛的研究中,巴罗和萨拉-伊-马丁(1992)把收敛现象细分为σ-收敛和β-收敛两类。

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

此外,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俱乐部收敛”的概念。

1.σ-收敛,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假说,它关注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状况。

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逐渐下降,则认为发生了σ-收敛。

2.β-收敛,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主体比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主体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即不同经济主体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

绝对β-收敛,是指具有相同基本经济特征的经济体,经济状况落后的地区具有比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条件β-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经济特征,只有在模型中控制了这些特征,经济区域之间才呈现明显的收敛性。

3.俱乐部收敛,指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

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本文研究采用1978-2009年全国个省市(海南省和重庆市除外)相关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样本数据取自197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各省份人均GDP 采用实际人均GDP ;各省份样本期内的平均投资率采用原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采用各省份在样本期的普通高校在校人数(本科和专科)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

2.模型介绍及实证分析由Baumol (1986)提出的β收敛模型:,,001,0ln(/)ln()i t i i i y y y ββε=++ (1)其中,y i,t 表示地区i 末期人均收入,y i,0表示地区i 基期人均收入,β是控制收入收敛到稳定状态速度的系数,如果参数β的估计结果为正,就说明收入存在收敛,反之则说明发散。

εi 该模型能反应出具有相同经济结构的地区是否具有经济增长收敛。

对方程(1)进行扩展,引入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建立以下计量模型,,,001,023ln(/)ln()ln(/)ln()i t i i i i i i y y y I GDP h ββββε=++++ (2)I i /GDP i 表示地区i 从基期到末期的平均投资率;h i 地区i 表示人力资本。

2.1.σ-收敛的检验根据σ-收敛的定义,采用全国各省市的人均GDP,计算从1978年到2009年图1 1978-2009年各省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各年度截面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并由此得出各省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见图1),以研究全国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78年到1991年以及2003年到2009年之间,我国各省之间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存在着σ-收敛;而1992年到2002年,各省的人均GDP差距却呈扩大趋势。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随后十四大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使我国的经济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而在这个阶段内,省际间人均GDP标准差由1645.54增加到7514.90(见附表1),变异系数也逐年增加,说明了从1992年开始,各省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即不存在着σ-收敛。

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家开始注重缩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结果显示从2003年到2009年,我σ-国经济又呈现出收敛趋势。

2.2.绝对β-收敛的实证分析根据σ-收敛的情况,本文将分为三个时间段对我国各省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将1978-1991年定为第一阶段,1992-2002年定为第二阶段,2003-2009年定为第三阶段。

基于上述模型(1)分三阶段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情况进行OLS 估计分析。

先分别对三个阶段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同基期人均GDP做散点图以及估计的回归直线(见图2)。

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各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同初始年份的人均GDP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二阶段,各省经济增长速度同初始年份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

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对三个阶段的建立方程。

由于第二阶段常数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在方程中剔除了常数项。

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模型估计的β系数为负,而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二阶段β系数为正,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由此说明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基期的人均GDP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缓慢,即该阶段存在绝对β-收敛,也即贫穷的省份比富裕的省份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在第二阶段,则呈现人均GDP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即不存在绝对β-收敛。

通过观察表1,在第一阶段β值为-0.250552,第三阶段β值为-0.107408,表明第一阶段贫富差距的缩小速度快于第三阶段。

表1三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OLS估计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各地经济均迅速发展,各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90年代,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各省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较大差别,高收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开始拉大。

对此,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使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而避免了地区间过大的贫富差距,为第三阶段出现收敛提供了现实依据。

由表1,也可以看出,在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呈现发散的情况,在第三阶段,经济增长出现了绝对收敛。

2.3.条件β-收敛的实证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本文引入控制变量平均投资率和人力资本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2),对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条件β-收敛分析。

表22003-2009年我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回归分析结果观察表2,模型(2)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每个回归系数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根据表2,β系数值为-0.099263,由此得出,在引入平均投资率和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后,该阶段同样得到了基期人均GDP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该阶段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收敛;投资率系数为0.651003,则说明地区的投资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正的,即在这一阶段各地区增加投资对经济有正向拉动的效应;人力资本系数为0.108877,得到人力资本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对投资率系数和人力资本系数的比较,得出在这一阶段,各地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三、结论本文运用SOL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各省间变异系数的研究,将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得出我国在第一阶段(1978-1991年)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在第二阶段(1992-2002年)不存在收敛趋势;在第三阶段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

由此说明,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而后又再缩小的变化趋势。

而关于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投资率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具有正向拉动效应。

因此,增加投资和人力资本数量,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1]赵长林.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0(3):96 -97.[2]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经济.2006(5):44-52.[3]王建琼,刘晓伟.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6).[4]郭鹏辉.中国大陆省市经济的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3).[5]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6]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机制(1978-2009)[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51-62.[7]陈芳,龙志和.中国县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 分析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11(04).[8]Barro, Robert, Xavier Sala-I-Martin (1991),“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1:107-182.[9]Chen.J,Fleisher.B.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21,41-164附录:表1 1978-2009年我国省际人均GDP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