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摘要: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陕西理工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准我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标签: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转化

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锐意改革,积极追踪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我们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是我校持续、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我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积极构筑校企合作平台,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建设,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1]我们根据学校常设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渊源。从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来看。职业教育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然后又从引企入校到校企共赢,学校与企业相互博弈,但两者的协作关系并未因此而减弱,而是愈来愈强,到最后校企一体化的出现,学校和企业才真正意义上达到深度合作。”[2]为此,我们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常年坚持组织青年教师到汉川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实践和锻炼,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我们还特聘了相关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制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指导学生的开放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聘请他们为师生开设讲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增强了对专业内涵的认识,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

学校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相关企业的技师、工程师等人员力量,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工厂和企业的设施设备与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之中,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课堂,专兼职教师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让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入工厂学习,由学生直接生产操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

团队意识。这样既完成了实习工厂生产经营的任务、增加了企业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教师也强化了校企合作意识,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我校工科类专业坚持校企互利、校企互动和统一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实习实践方式改革,以及社会评价与反馈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借鉴了兄弟院校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不断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比如西安邮电学院认为:“走校企合作之路,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寻求突破,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提出在目前条件下本科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建立以学科基础、专业技术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实现方式[3]。这种好的理念与做法就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我校的探索主要是:

1.校企双方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学校与东风汽车公司、汉川机床有限公司、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等。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根据学校部分长设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共同管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共同建设、合作经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在汉川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的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此种模式还可以使企业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则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来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3.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加强反馈与交流。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三、构筑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陕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人才培养上,一是要以人为本,优

化结构;二是要分类发展,突出特色。陕西将同时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到2020年,建设3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建设5~8所基础良好、特色鲜明、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巩固重点学科优势,增强工学学科优势,提升理学学科水平,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国、省、校级重点学科,到2020年,建成10个国际一流学科,200个国家重点学科,300个省级重点学科。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重点建立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境保护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10个行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成果。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建设一批能承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创新团队。

国家和陕西的教育发展规划为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去年,学校党委、行政高瞻远瞩,提出了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省内外知名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与教育规划纲要是吻合的,与陕西“十二五”教育发展是吻合的,而且是超前的。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机会,就能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面对挑战,在竞争中生存,实现我校教育事业历史性跨越,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如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而搞好校企合作,对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意义重大。近几年,校企合作发展较快,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政策调控力度不够、资金缺乏等,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侧重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4]。”我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准我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学校努力改善研究条件,积极搭建研究平台,为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目前建有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汉中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黑色有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三十个技术研究平台。

我校还通过整合各种力量,建成近二十个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太阳能制冷及蓄能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研发及检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科”、“秦巴山区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等多个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加强了学校的科技竞争实力,也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积蓄了力量。

其次,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一是由陕西理工学院、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工程技术中心联合组建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中心——陕西省薯蓣皂素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获得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