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复式多、高层居住建筑技术原理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跃复式多、高层居住建筑技术原理与应用
1.跃复式建筑技术原理
居住建筑套内空间按活动属性和环境要求可粗略划分为主、副两种空间。主空间为起居、餐厨及其配套空间(如阳台等),是套内的动态空间、共用空间;副空间是寝卧、学习及其配套空间(如厕卫等),是套内的静态空间、私密空间。建筑主、副空间不同的竖向关系安排可衍生出图1所示的居住建筑不同空间类型。普通建筑主、副空间高度和底标高是相同的,即h=H、□h=□H,称为简式空间;变化主、副空间底标高关系,形成跃式空间蔟群(图1中单箭头蔟群);变化主、副空间高度关系,形成复式空间蔟群(图1中双箭头蔟群);在复式空间簇群的副空间内进行跃式安排,便创建出跃复式空间蔟群(图1中虚箭头蔟群)。
图1:建筑内部空间类型蔟群示意图(虚线表示主空间,层高H,底标高□H;实线表示副空间,层高h,底标高□h。)
1.2 复式空间蔟群 h 2.1 半复式空间 h>1/2H 。 典型空间——二层复三层式空间:h=2/3H 。 1.3 跃复式空间蔟群 跃复式空间关系是跃式空间关系与复式空间关系 的创新组合。如图2所示的典型跃复式空间,在副空间 内部进行半跃式空间安排的同时,对主、副空间之间进 行了复式空间安排。 1.3.1 跃半复式空间 H>h>1/2H 。 典型空间——跃二层复三层式空间:h=2/3H , □ h 1=□H ,□h 2=□H +1/3H, □h 3=□H +2/3H 。 1.3.2 跃全复式空间 h ≤1/2H 。 典型空间——跃一层复二层式空间:h=1/2H , □h 1=□H , □h 2=□H +1/4H, □h 3=□H +2/4H,□h 4=□H +3/4H 。 1.2.2 全复式空间 h ≤1/2H 。 典型空间——一层复二层式空间: 2. 跃复式空间基本关系及特点 别墅、农居等低层居住建筑在竖向没有延伸的要求,因此其空间组合不受限制,而多、高层建筑则要求每一竖向组合单元的空间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便在高度上衔接。跃二层复三层空间单元的变化周期是二层,跃一层复二层空间单元无变化,即变化周期为一层,二者均具备在竖向组合为多、高层建筑空间的必要条件。 2.1基本平面关系 由于副空间内为跃式关系,主、副空间之间是复式关系,跃复式空间套内楼梯必须同时联系跃式关系和复式关系,因此其基本平面关系是围绕套内楼梯进行组织的。如图3所示,跃复式空间套内楼梯可分为直跑梯和折跑梯两种类型,其中折跑梯可联系二室型三室型和四室型平面,而直跑梯仅可联系二室型平面。折跑梯型平面可适用于所有跃复式空间,并可在套内竖向延伸,如图2所示在首层及顶层利用外部空间,或实现上下套的连通使用。折跑梯二室型可显著的节省建筑面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直跑梯型仅适用于跃二层复三层空间,但有利于主空间的通风与采光条件,减小套内楼梯所占面积。 图3:跃复式空间基本平面关系 2.2层高分析 建造层高H*直接影响单位建筑面积的材料耗用,对于简式或跃式建筑,层高即建造层高;而对于复式或跃复式建筑,建造层高等于主、副空间层高的面积加权平均高度。按主、副空间平面投影各占一半,副空间(卧室等)层高2.5m计:简式建筑——H*=H=h=2.80~3.00m; 跃二层复三层建筑——h=2.50m, H=3/2h=3.75m, H*=(H+1.5h)/(1+1.5)=3.00m; 跃一层复二层建筑——h=2.50m, H=2h=5.00m, H*=(H+2h)/(1+2)≈3.33m。 2.3适用性分析: 跃复式空间内各私密空间之间为跃式关系,这种竖向分隔更切合现代家庭的家居理念,也能很好地满足宿舍、旅馆等建筑的空间关系要求。同时,由于共用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复式关系,使空间高度分配更合理、灵活。各种功能空间适用的跃复式类型如下: 安居型住宅——直跑梯型平面; 小康型住宅——跃二层复三层式; 豪华型住宅——跃一层复二层式; 高级宿舍——各种类型; 自助旅馆——各种类型; 小型办公——各种类型; 家居兼办公——与各类住宅对应。 由于同一建筑可适用于多种功能空间,跃复式建筑在投资型房产市场中将会有较好的前景。 3. 跃复式建筑典型平面图及其应用 以下附图是作者绘制的部分不同建筑高度和结构类型跃半复式居住建筑典型平面图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跃全复式建筑在折梯形图中的平面布置与之相同。 图中:楼梯或坡道的箭头方向表示向上,B——平均每套占用平面面宽,H——主空间层高,h——副空间层高。 本项设计技术已获中国专利(专利号:ZL 2003 2 0116954.6)并通过PCT国际检索(国际申请号:PCT/CN2005/000306),任何人采用本技术前(设计报建或建造前)必须获得作者签署的授权书———闫峰。 手机:013903016367Email: yfzy_1701@ 2005年8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