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b1151948d7c1c709a14551.png)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原因: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b15d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0.png)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要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即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大臣等,并依赖他们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统治地位,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 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由君主集中掌握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权力。
- 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得以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知识分子的排斥与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严厉打击思想自由。
- 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籍,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1. 土地制度改革- 秦朝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图书统一、货币统一和长度统一- 秦朝实行图书统一,采用了同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
- 秦朝还实行货币统一,推行了一种统一的货币制度。
- 秦朝还统一了长度单位,使贸易和经济活动更加便利。
3.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和汉朝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0e9c2c1711cc7931b71668.png)
专题三ZHUANTISAN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故选D项。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按计划供应粮食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没有改变粮食总量,故不能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时期,不是经济恢复时期,D项错误。
按计划供应粮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和工人的需要,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B项为正确答案。
3.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过渡时期,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
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
4.中共七大、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A.召开于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变之际B.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经验C.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奋斗目标,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背景之下;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故A项正确。
5.中国在1965—1976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现象,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C.“一五”计划的实施“左”倾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b65950b16fc700abb68fc6c.png)
特点
建设与改造并举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 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人民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 的热情
1.故事中的“社”指 的是什么? 2.观察图片《农民踊 跃报名入社》,想一 想:农村社会发生了 什么变化?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在什么时候?有什么 标志性意义?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 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抓住发展机遇。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根据材料思考:毛泽东这段讲话是在什么时期?反 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现状?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各项重要建设的经验将成为新
中国的榜样。”
——《人民日报》
一、在苏联经验中起步 (1953-1956)
1.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
依据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A.提出经济建设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8d592f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1.png)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e5c46ff46527d3240ce021.png)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五、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2、秦:灵渠(湘江——珠江)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灌溉工具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③宋:水转翻车④明清:风力水车▲人力→水力→风力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bf7e844de80d4d8d15a4fe8.png)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精选】_高中历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课件人民版必修
![【精选】_高中历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课件人民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54b33c710722192e4536f6fe.png)
•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背景: • ①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 ②8月13日,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 (2)过程: • ①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_卫_抗__战_声_明__书________》。 • ②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把在西北的中国工_农__红_军______主力和南方八省
• 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 包括全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
•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 (1)___淞__沪_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会战。一
一平五型关师在________歼敌千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材料三 “敌后战场在决定整个抗日战场运动和战争结局中地位越 往后越显著。” • ——《中国复兴枢纽》
• 材料四 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 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 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 美国记者:屈原 • 苏联记者:苏武 •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 AA .持久抗战的理论基点 B.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
• C.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
D.抗战进程的发展方向
• 【解析】 中共在敌后奉行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 则坚持正面战场上依靠政府军队抗战,两者抗战依靠力量不同,故
选A项。
•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 (1)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 (2)细菌和毒气战:在中国土地上用活人进行试验、研制,并在20个 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高中历史 专题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件 人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522061f9b89680202d825b6.png)
第十九页,共38页。
2.名家名剧:_____关__汉__卿__________创作的《感天动
地(gǎn tiān dòng dì)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
批判性。
瓦肆
3.表演场所:“_________________”,“勾栏”。
栏 目 链 接
第二十页,共38页。
应用 思考
元曲(yuánqǔ)兴盛原因是什么?
4.唐代:唐诗,前期(qiánqī)体现了豪放、想像力丰
链 接
富的特色;后期体现了深沉、凝重和悲壮的特色。代表人
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代:宋词,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苏轼、辛 弃疾等。
6.元代: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应用
示例
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wénxué)形式分别 是( )
栏 目
①全盛阶段: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链接
②西汉后期:扬雄《甘泉赋》。
③东汉:张衡《西都赋》《东都赋》等。
班固《西京赋》《东京赋》等。
第十一页,共38页。
应用 思考
汉赋繁盛(fánshèng)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两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fēngjiàn)经 济发展繁荣,这些都为汉赋繁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目 链 接
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分为:《周颂》、《鲁颂》、____________
三部分祭。祀
重大典礼
《商颂》
第五页,共38页。
2.特点: 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 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创作风格: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ace44dfc4ffe473268ab1c.png)
B 答案:
A.①②③④ 2020/6/16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谢谢观看
2020/6/16
2020/6/16
邓小平南巡讲话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2020/6/16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南巡讲话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 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2020/6/16
一、历史性的跨越; 2、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从此,中国的改
革开放步入一个
2)中共十四大; 新的阶段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
2020/6/16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你代获的取豆什腐么票主和要粉票的历史信息?
2020/6/16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2、中共十五大 (1997年);
2020/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
2020/6/16
十二届三中全会
思 想 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4.10 )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放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3cc0fd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2.png)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
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而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根据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及漫画“土地承包到户”等信息可知,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故选B项。
2.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题干粮食产量的前后对比可知,体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变化,故选D项。
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A 项时间段,因为那时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没开始;也不可能出现在B 项和C 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 项时间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应是攀升而不是下降;C 项时间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应是畸形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得到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只有D 项时间段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故选D 项。
4.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在家乡发展乡镇企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db7e2e65ce05087732133e.png)
材料:到1988年,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到,015亿元,国民收入 11,770亿元,平均年增 长.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八位。
80.00% 70.00%
解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和
中共十四大召开
认 识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 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 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 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 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特点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 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 越多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让市场 经济提高效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具体化。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必须坚持以公 展,转换国有企业经 有制为主体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f77a97427284b73f242506d.png)
珠 海
汕头
1981年的深南中路
对外开放特点
浦东
多层次
有重点
厦门 珠海 海南
点面结合
深圳
汕 头
(2)经济技术开发区 (1)特点: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
概念理解
(2)意义: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 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 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 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 展。
1.过程: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 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 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
制改革的试验田。
深 圳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工作重点的转移
改革开放的决策 小岗村的自发行动
改革:从农 村到城市
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 国企改革 经济特区的设立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 局的形成
沿海经济开发区
1.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 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 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551b37416fc700abb68fce7.png)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工业基础极端薄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实施“一五”计划,故选C项。
答案:C3.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1949年B.1953年 C.1954年D.1956年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史实。
答案:D4.右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宣传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不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答案:C5.“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f76b38bd63186bcebbcd4.png)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解析:选A材料提及“突进期”为建国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
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2.下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解析:选B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从中推断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中的时间“1956年”也可印证上述信息,故B项正确。
3.从图1、图2到图3,反映了建国以来()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B.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解析:选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人民的经营方式,故D项正确。
4.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
”此举表明中央力图()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B.调整国民经济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D.深化经济改革解析:选B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质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0741ff7964bcf84b8d57b2c.png)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标准》分析1、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中国文字的固有特色,中国古代往往书画一体,即使后来各分其途,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处颇多。
在学习中,可从汉字和绘画的起源谈起,概述其演变历程,进而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问世,各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众多,作品特色鲜明,其中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最有代表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通过了解典型的文学成就和作者,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形成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
3、中国戏剧在古代亦独树一帜,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剧目繁多,剧种多样,在民间和宫廷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京剧是中国戏剧界的一朵奇葩。
学习中可以京剧为典型,通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而阐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辉煌成就。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成就灿烂辉煌,世所瞩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卓著。
本专题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精选亍一些天文学、算学、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典型为基本内容。
在学习中,可通过对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科学家以及成就的了解,进而认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文化成果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课前练习]一、科技成就二、汉字与书法三绘画四文学五戏剧[精析与探究]1.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1)天文历法:夏朝的《夏小正》;殷商有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确立了19年7闰的历法原则,天文学著作有《甘石星经》;西汉时期制订“太初历”,留下太阳黑子的记录,张衡发明地动仪;唐朝僧一行制订《大衍历》,实际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宋朝沈括著《梦溪笔谈》,提出“十二气历”;元朝郭守敬制作高表,制订《授时历》。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2篇)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b4104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d.png)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____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合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742abe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4.png)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合集高中历史必修二归纳大全合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XXX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XXX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XXX。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XXX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XXX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XXX: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现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绩:手工业代替官营业(1)原料利用先后按次: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期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共同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磁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代:粉彩磁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三)现代中国的贸易发展(1)秦朝办理“市”有明白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会合贸易的“市”,有特地的办理机构(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23f3b8c850ad02df804170.png)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2【必做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2【必做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c16aac202d276a200292e6c.png)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此开始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挫折和失误。
2.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开始起步,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逐步地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与此同时,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时间:1956年底。
2.三大改造的方式(1)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思维点拨]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图解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二、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线索: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也有失误和挫折。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6--1966年:十年曲折发展时期(《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1976--1978年:思想碰撞时期(“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9月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3、内容:(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
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
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1、思想基础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时间:1978年12月3、★主要内容有:(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4、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召开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始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四、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创办乡镇企业;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③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①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所有制上: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上: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3、★基本特点(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点)(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线)(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面)。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2、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