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七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解释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3. 理解并记住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中个体道德推理的主要特征;

⏹4. 了解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5.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对强化概念的发展;

⏹6.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的措施。

⏹7. 运用关于品德形成的各派理论中的合理观点,对德育工作改进提出建议。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性质

⏹态度的定义:是习得的,影响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态度的构成因素(认识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倾向)

二、品德的性质

(一)品德的含义

◆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二)品德与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共同点——较稳定的态度与品德是同质的

⏹区别—— a.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b.范围不同

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教师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用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来解释。

⏹1. 班杜拉其人

⏹2.两种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亲历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历学习。

⏹经典实验

⏹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打娃娃)——该实验说明:儿童通过对榜样的行为的观察学会攻击反应。

⏹言行一致实验——这个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只在口头上要求儿童,而做起事来言行不一,那么,儿童接受和模仿的是不良行为。而且不管是成人还是同辈的不良行为对儿童均有影响。

3. 观察学习的过程

4. 观察学习具有五种功能(效应)

⏹5. 认知交互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三元交互作用观。他认为,环境因素、个体

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这些因素之间彼此交互影响,双向地相互影响。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模式

⏹B行为(个体行为、选择、语言表述)

⏹E环境P主体(信念、价值、期望、情绪

(资源、行为结果、他人和物理环境)

6. 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包括客观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观察到的榜样等等)

⏹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

道德行为的影响

二、态度的改变过程

(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年提出态度形成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上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2.认同——是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一层。认同不受外在压力影响;

3.内化——在思想和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品德不良行为和过错行为的转化过程

⏹品德不良:主要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者处于在犯罪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

⏹醒悟阶段——

引起醒悟的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

⏹转变阶段——

此阶段要避免出现反复,其方法:回避或逃避原先的旧刺激;接受旧刺激下的考验⏹自新阶段——

此阶段教育者应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帐,予以信任;使之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第三节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1. 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

2. 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

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

⏹ 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

⏹ 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5-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以后)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1.三水平六阶段说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0-9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