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宁波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于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20)一定地区集聚的“本地化”现象,他提出“本地贸易秘密(和“本地化技能”(localized skills )导致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的经典,被称为“马歇尔外部性”(Marshallian Externalities )。
在新古典经济学从“外部性”角度考察产业区域集聚的同时,经济地理学也从投资区位选择的角度研究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现象。韦伯(1929)反区位因素归结为区域因素、集聚因素。工业如何布局于各个区域的,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则受集聚因素影响。集聚因素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使地方工业化,韦伯的第一阶段论相当于内部规模经济,而第二阶段论则与“马歇尔外部性”相似。与马歇尔不同的是,韦伯认为,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
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的一段时间,只有经
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内生增长理论中提出的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克鲁格曼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理论和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有机的集合起来。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携尔的外部性理论,将导致产业集群的外部性分为“技术型外部”和“经济型”,克鲁格曼认为,中间投入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张这类市场因素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可称为“经济型外部性”。而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带来的溢出效应可称为“技术型外部性”,这两种外部性都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向心力,但是,在集群内部企业间市场份额竞争,价格竞争对区域集聚的分散作用,称之为集聚的离心力。
1.2
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普遍采取的主要形式,自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科学园区━━斯坦福科技园区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全世界约有各类的科技园区3000多个,并且仍有方兴未艾之势。从世界高新区发展的40多年的历史来看,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按照国际惯例,这些科技园区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科学园:科学园一般都位于大学、科研院所比较密集的地区,通过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有机联系,加速科学成果产业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并迅速得到发展。科学园模式是目前世界上采用的最广泛的发展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已不仅仅是科技和工业简单结合,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当作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就业和改善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剑桥大学城就属于这种类型。
(2)科学城:科学城是国家为提高本国的科技术水平而营建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集结地。与科学园相比,科学城的人为意识比较明显,是用国家意志把科研机构进行的集结。依托科学城建立高新区,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图书、文献、情报、计算机等设备和服务设施的共享,即提高了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又增加
了企业投资的效益,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的北卡罗莱纳三角研究园、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3)技术城:技术城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发展支柱,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平衡发展产、学、研、住而形成的新型城市化模式。技术城与其他高科技园模式的最大差异在于:它是追求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状态,它不单纯以追求高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中为目的,而是追求在未来社会中高技术机构与根植于高技术和谐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就是这种类型。
(4)高技术产品加工区:高技术加工区是指在区内很少或不进行科研开发工作,而是利用即成的外来高技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新型科技园区。也有些高技术产品加工区利用特殊的优惠政策,通过进口或其他方式购买高技术产品,然后进行销售活动,充当高科技产业的集散地,它们也具有高科技园区的孵化、传播高技术产品、把经济与高科技联姻的功能。九州硅岛就属于这种类型。
(5)高技术产业地带:高技术产业地带是由若干规模较大的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园区和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群体,连成一片所组成的科技地带。它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高科技园与其周围的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集合体,也可能是由若干个高科技园共同组合成的集合体。这类高科技园区往往没有具体的边界和区域限,一般是较广阔和狭长的地带。国外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地带有美国旧金山的硅谷、128号公路、加拿大的北硅谷和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走廊,其中以硅谷最为有名。
1.3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
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使得产业和企业能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率等方面。
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建设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不仅可以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中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为产业集群实现激进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往与合作,导致一些渐进的技术创新不断产生;政府对共同技术研究的支持,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金融机构的风险
参与等,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较容易发生。正是通过五大行动主体的共同作用,产业集群内比较容易实现区域系统的创新,因此,产业集群也就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处所。
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所发现,通过技术转上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
1.4
我国高新区的建设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使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地域经济的发展得到密切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本地
区及至全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我国高新区也开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1984年以来,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省级政府批准的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57个。
经过近12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据对2003年53个高新区3.3人员达到395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20939亿元、工业总产值业增加值4361亿元、净利润1129亿元,上缴税额990美元。2003年高新区各主要经济指标与2002总收入年增长36.6%;工业总产值增长33.4%;工业增加值增长32.7%;净利润增长41%;上缴税额增长29.2%;出口创汇增长55%。高新区以上各项指标自1992年以来,保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0.6%、50.9%、32.7%、42.0%、52.0%和55.0%。显示了十三年以来,高新区企业的经济发展效果明显,特别是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