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试卷(四)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Ⅰ卷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试卷(四)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色彩是人类视觉快感的第一种形式,因而色彩观念就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审美观念。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面前便是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人类最初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认识、再观看。人类在对于色彩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制造和利用颜料,并利用人造色彩美化生活用品,可称为彩陶时代。原始彩陶的发明是餐饮器皿的审美化。原始彩陶的最大成就是基本确立了赤、白、黑、黄、青(蓝)五色观念6这与《尚书·益稷》对于“五色”的记载是相吻合的。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二类染色生活用品是锦绣,可称为锦绣时代。锦绣的发明是服饰用品的审美化。

锦绣的出现还是中华色彩观念成熟的标志。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能够认识、提炼和利用植物染料。《诗经·小雅·采绿》就是写一位妇女采摘染料植物的诗歌。朱熹注云:“蓝,染草也。”植物染料的发现和利用是一大进步。同时,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东汉织锦常用红、蓝、黄、绿、白五种色彩,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不同色彩的丝织品就有35种之多。也有人对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绸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大部分是间色。所以,在色彩观念上,锦绣时代比彩陶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是在丝绸锦绣生产中丰富了对于色彩的认识,所以也就将色彩与丝绸锦绣联系在一起了。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更可以看到丝绸锦绣对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说文》云“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缁,帛黑色也”等。虽然丝绸锦绣并不是提炼色彩的原料,但是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和利用确实与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有关,所以就用各种色彩的丝绸锦绣作为标识色彩的文字。因此,在这些标识色彩的文字里就永远积淀下了丝绸锦绣的痕迹。

锦绣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从商周至战国时期的人们观念中,“锦绣”被称为“美物之首”。锦绣还与生活风俗结合,端午节有绣香包和送香包的风俗。送香包给小孩是保其平安,送给男孩或者女孩是传达爱情,送给老人是保其健康。此外,还有婚俗中以丝绸锦绣制作喜服和合欢被等。在当代政治、外交、体育和科技等活动中,丝绸锦绣作为中华审美元素被广泛地使用着,北京人民大会堂就悬挂着四大名绣精品。

西方人认为“美”在艺术之中。因为现实生活里充满了功利的欲望,是无美可谈的。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则认为,“美”就在人的生活里,审美是一种高级生活方式。锦绣对于人类生活的美化,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古风《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面对眼前那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时,他们的色彩观念主要表现为被动地观看与认识,从而形成色彩审美的基础。

B.在彩陶时代,人类对色彩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他们制造和利用颜料来美化各类生活用品,这是人类色彩观念进步的表现。

C.《尚书·益稷》和《诗经·小雅·采绿》的记载,都证明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

D.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得以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种类,这一点得到了古代的文献和出土文物的有力证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色彩斑斓的锦绣,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二类染色生活用品,更是我国古代服饰用品的审美化和丝绸生产技艺成熟的标志。

B.彩陶时代形成了“五色”观念,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东汉织锦常用五种色彩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

C.丝绸锦绣与中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都有丝绸锦绣的痕迹。

D.锦绣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还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更在当代政治、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色彩观念就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审美观念,所以要考察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起源,就应当从考察这个民族的色彩观念开始。

B.人们为什么要用丝绸锦绣的名称标识色彩,是因为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直接决定着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与利用。

C.锦绣与生活风俗的结合,产生了许多寄寓美好愿望与祝福的风俗活动,这说明美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锦绣的出现,丰富了“美”的存在形式,打破了西方人认为“美”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只存在于艺术之中的狭隘偏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

——对话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①记者:从莫言到您的获奖,人们陡然发现,世界已在注视中国。通过写作,您把自己重年的经历存留下来。而这个过程,也成就了您。

曹文轩: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文学一直所持有的态度。中国儿重文学也是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份特殊的贡献。我们的国家,曾经历过苦难、灾难。当造物主把这样的命运赋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时候,他当时是说了一句话:若干年以后,所有的这一切都将会转化为你们的财富。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将所有预期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时刻,我们正在做这个事情。英国《独立报》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英国的孩子将会看到英国以外的小孩不曾看到的故事。这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特有的意义,

这个意义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来的。

我们差不多已经失去了欣赏同胞作品的目光。其实,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世界水准的儿童文学。这次获奖,我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欣慰,它帮助我佐证了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看法。而最近十年、二十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认可一直非常吝啬。

对一个中国作家而言,他知道他的双足是站在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的。他忽视、忘却甚至拒绝这块土地是愚蠢的。这块土地一天24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我知道那个故事会给我带来世界欣赏的目光。

但是,只知道立足于这块土地的人远远算不上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是双足坚定地立于这块土地,双眼穿过滚滚烽烟,眺望国内外大事,眺望国家界碑之外的事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却是人类的。要从一个个中国故事中,看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要从一个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看到千古不变的基本人性,而他又永远希望用他的文字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我一直努力想成为这样聪明的人。

我们也需要从西方的儿童文学里面鉴别各种各样的经验,用虚心的态度向全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习,这是每一个中国作家必须有的态度。

②记者:远离搞笑、娱乐,荡漾着悲悯的情怀,又葆有淳朴的美感,让您的作品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中显得不同。

曹文轩:一个孩子没有悲伤,难道就算是健康的生命吗?我们不能为追求快乐而快乐,这个经验我们是不可以忘却的,也是不可以丢失的。

当下,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不需要怀疑,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对孩子们而言,那是打精神底子的书。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敏感,要有前瞻意识,至少要向这个阅读社会发出提醒。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也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里的快感包括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让孩子们感动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存的。

小说是为了人们可以超越生活,在丰厚的人文关怀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小说的真正深刻,并不是来自对生活的摹写,而是来自对生活的对抗。这种对抗可以是剑拔弩张的,也可以是另一种策略:用神圣、典雅、高尚、悲悯、宽容等加以净化、改造和呼唤。我让我的作品在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更相信后者的力量。我还是相信,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记者:常常走在学生中间,大约是您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大学教授的身份,让许多学生感到亲切。

曾文轩:文章既是一个人的面子,也是里子。一代一代人,相继去世了,但因有文章在,他们的精神、灵魂就在那永生。

世界上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是不可传授的,文章也不例外。现在有许多人说写文章是不可教的,既然是不可教的,又谈什么文章之道和文章技法呢?其实,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在琢磨文章之道,并且总结出了许多道理,教给后来人。有些道,后来还成了法。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在否定天分的作用。

写作会对这个世界的堕落、恶变产生一点儿抑制作用吗?我们无法判断。但写作,至少可以舒解人心中的郁闷,理清如同乱麻一样的思绪。这个时代需要写作。

天下万物,其实没什么是不朽的,我对写作还是痴心不改。8月我将去新西兰领奖,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最重要的礼物就是我将携带一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一定要完成,哪怕有枪林弹雨我都要完成它。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