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上)) 【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

1.吉藏

隋、唐时僧人,俗姓安,本安息人。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七岁从道朗法师出家。唐高祖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吉藏曾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制疏,对三宗论贡献巨大。

2.二谛义

(1)有为世谛、无为真谛;

(2)有无二为世谛、非有非无为真谛;

(3)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4)释名中,明二种二谛,即教二谛和于二谛,以随名释、因缘释、显道释、无方释四种解之。

3.评述

吉藏注重在三重二谛皆须废,此为大乘空宗之说。此宗之形上学虽与道家异,然其所说实相一切皆非之意,颇与老子言道常无名,庄子主张不知无言之意,在表面上有相同处。故亦为中国一部分人所喜。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1.玄奘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人。年十三岁出家。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时年二十六岁,至贞观十九年归长安。回国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是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2.唯识教双离空有

(1)教义

①众生皆有我法二执。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

②所谓“我”“法”,“但有假立,非实有性”。所谓“我”及“法”之诸现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2)目的

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二空者,我空法空。

3.识之四分

(1)漏者烦恼之异名。带有烦恼之识,即有漏识。“识谓了别。”故“有漏识自体生时”,必了别其所了别,必有能了别及所了别。能了别即能缘,所了别即其能缘之对象,即所缘。因有能缘,故有所缘。所缘亦识所变。

(2)相分见分所依之识之自体对于其自己之知识,名自证分。自证分即识之自觉。其自觉之自觉,则第四证自证分。

(3)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二分即相分、见分。“依斯

二分,施设我法”,此施设即是假施设。

(4)外境非如识之有,内识非如境之无,此所谓离二边,契中道也。

4.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1)第八阿赖耶识,译言藏识,因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又名异熟识,因其能引生异熟果故。

(2)阿赖耶识中之诸法种子,有谓“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3)种子又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有漏种子,即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即出世间诸法之因。阿赖耶识有诸法种子,其余七识熏之,令其增长。阿赖耶识为所熏,余七识为能熏。

(4)吾人所见外境,如山河大地,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皆异熟识中不共相种所变。

5.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1)第三能变前六识者,能了境之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2)第七识之末那识,“恒审思量,所执我相”,故与四种根本烦恼相应。

(3)阿陀那识,译言执持,即第八识之别名。第七第八识,无时不在现行之中。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则须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6.一切唯识

(1)为破此二执,当知“我”“法”皆“非实有”。

(2)所谓唯识者,谓识外无物。“唯言为遮离识实物。”“离识实物”,“决定皆无”。至于“不离识法”,则“亦是有性”,此唯识义所以为“远离增减二边,契会中道”也。

7.三性、三无性、真如

(1)三性者

①遍计所执性;

②依他起性;

③圆成实性。

(2)三无性者

三无性者: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3)真如

三性中,前一性是真无;后二性但“假说无性”。故三无性说非了义。心及心所,亦属依他起性。惟其如此,此诸法实性,即名真如。

8.转识成智

(1)资粮位

在“资粮位”中,修行者仅对于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所取之二取。

(2)加行位

在“加行位”中,修行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方法,皆“假有实无”“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于是知“无所取”。

(3)通达位

修行者至“通达位”时,则“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而“证真如”。此时修行究竟,大端已得。惟尚需加修治琢磨之功。

(4)修习位

修行者至“修习位”时,至修行之最后结果也。

(5)究竟位

此时八识皆转为智。识皆为无漏识。无漏识亦为能变。诸种佛身佛土,为其所变。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1.法藏

法藏字贤首,姓康。本康居人,其祖父归化中国。法藏于唐贞观十七年,生于长安。曾参加玄奘译经事业,后以与玄奘“见识不同而出译场”。后即发挥杜顺和尚及智俨之说,立华严宗。

2.“明缘起”

金师子之所以成,金为因,工匠之制作为缘。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因缘和合,方能生起,所谓缘起也。

3.“辨色空”

所谓空者,非绝无诸事物之“断灭空”,亦非诸事物以外另有之“色外空”,空亦非另是一物,若然,则空为有矣。《金师子章》以为幻有是幻,因之言色空。所谓空者,即指此耳。故曰“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也。

4.“约三性”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须因缘和合,方能生起。但是幻相似有,本无自性,故曰依他,此即《成唯识论》所说之依他起性。

5.“显无相”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是真心所现幻有。若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可谓为无相。

6.“说无生”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待因缘和合,方能生起。由有待,故缘生无定。缘生无定,故曰无生。

7.“论五教”

(1)华严宗判教方法

将佛教中诸派别整齐排比,使其在一整个的系统中,皆自有相当之地位,使诸派别所说之义理,均为一整个的真理之一方面。

(2)一乘圆教教义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之全体。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谓一即一切,即一有力而收一切;谓一切即一,即一切有力而收一。

8.“勒十玄”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由此而言,则师子亦真心全体也。故“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9.“括六相”

就现象世界中一事物而言,分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