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参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

1.跨国公司:在他们的基地所在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

(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

(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

(3)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它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

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2.跨国指数:也称跨国程度指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跨国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佣人数/雇员总数)/3 *100%

3.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联系和区别。

(1)母公司:指通过拥有其他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或用过协议方式能够实际上控制其他公司经营决策的公司,使其他公司成为自己的附属公司。

母公司的主要特征:

➢母公司实际控制子公司经营管理权。

➢母公司以参股或非股权安排行使对子公司的控制。

➢母公司对子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

(2)子公司:指一定比例的股份被另一家公司拥有或通过协议方式受到另一家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主要特征:

➢子公司是独立法人。

➢子公司在经济上和业务上被母公司实际控制。

➢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实际控制或是基于支配性协议等非股权安排。

(3)分公司主要特征:

➢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其一切行为后果及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分公司由总公司授权开展业务,自己没有独立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分公司没有独立的财产,其所有资产属于总公司,母公司对分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4.国际直接投资:指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

核心内容:(1)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2)投资方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权。

5.直接投资的四种形式

(1)资源追求性的直接投资

(2)市场追求型的直接投资

(3)效率追求型的直接投资

(4)战略资产追求型直接投资

6. 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像外部市场一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7. 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阶段理论:

(1)罗宾逊六阶段理论。

(2)波尔穆特四阶段理论

(3)安索夫三阶段理论。

8.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和多样化:专业化必须是针对一个产业,核心是比较优势。

国际化生产经营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横向联合型的国际化生产。

(2)纵向联合型的国际化生产

(3)混合型国际化生产。

9.哪三大产业是生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化工,汽车,电子。

10.跨国公司的早期发展:主要资本输出方式为间接投资,主要采取借贷资本输出的形式。

11.第一家跨国公司:美国第一家跨国公司就是建立于1867年,以生产缝纫机起家的“胜佳”。日本首家国际化经营企业是三井公司。

12.直接投资的发展分界点:1960年。在此之前是FDI的初始发展阶段。

13.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形式主要有三种:

(1)资源开发型投资模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范围获取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以满足本国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

(2)产业结构转换型投资模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转移到国外,本国着重发展重化工业,促进本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

(3)市场导向型投资模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14.1.垄断优势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海默博士(Hymer. S. H,1960 年提出)

(2)理论基础

试图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导致的垄断来解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比如:政府介入,如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关税等

对比:传统的要素禀赋论——完全竞争市场

(3)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垄断优势

•技术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囊括了教材中的管理经验)

•资本优势:筹资能力、产业金融资本、坚挺的货币

•规模经济优势: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

•信息优势

(4)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跨国企业有比被投资国同类企业更有利的垄断优势。

(5)评价

局限:对发展中国家的FDI以及中小企业的FDI没有分析,只局限于大公司。因而垄断优势理论在现在已经失去普遍意义。

14.2. 产品周期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Vernon. R,1966 年提出)

(2)前提假设:

•发达国家对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发展中国家更大。(保证美国出口的时候其他发达国家马上就进口)

•发达国家拥有特定的技术优势。(保证首先出口的是美国)

PPT图:

(3)理论核心:

•周期变化趋势:

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出口→当地生产→返销出口

•产品的特征:在技术密集产品的导入期,技术优势比成本优势更重要,需求价格的弹性低。在新产品的导入期,市场不稳定。

•新产品阶段--在本国组织生产,适当对外出口

•产品成熟阶段--降低成本成了竞争的关键,创新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

•产品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选择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地区,以确保价格竞争优势,并将部分产品反销到本国市场

(4)评价:

•假定不符合现实,发展中国家也有创新。

•过分强调产品,忽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跨国公司的决策不可能只基于一个创新产品。

•技术外溢,产品周期被打破。

•多元化格局使得美国不再居高临下。

(5)模型修正:

•“创新寡占阶段”:竞争重点在国内市场,适度将部分生产移至其他发达国家。

•“成熟寡占阶段”:对主要竞争者行为及时作出反应的战略,相互牵制战略、投资跟进战略。

•“衰老寡占阶段”:在全球寻找成本最低的生产区位。

•始终认识到竞争者的存在来决定各阶段的行为,尽可能地保持垄断地位。

14.3. 比较优势投资论

(1)代表人物: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0 年代中期提出)

(2)理论核心

•批评前两种方法无法解释日本60年代开始的对外投资。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认为FDI可以扩大双方的比较成本差异,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图4-3)

(3)理论验证:

•日本式FDI是补足贸易的,而不是替代贸易。(产品是否对外销售?)

•“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充。

•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