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美的历程第三章概括
《美的历程》第三章主要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
这一章主要从思想(儒道互补)、美学原则(赋、比、兴)以及建筑艺术三个方面来阐述。
在思想方面,孔子对“礼乐”的实践理性解释奠定了理性精神的基础,由此发展出儒
道两家不同的观念。
儒道共同倾向都是理性精神,它们有离异和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而协调的一面。
在美学原则上,《诗经》中的民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而比、兴正是使主体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
先秦散文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赋的原则,但仍然是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交融。
在建筑艺术上,先秦建筑的艺术风格仍然是实践理性精神。
平面整体、严格对称的土木建筑体制蕴涵了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这也影响了后世的建筑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第三章主要从思想、美学原则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体验,指导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工匠的艺术创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和之道”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中和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中国传统美学;中和之道中华文化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这一璀璨的文化,使其处处散发着淳朴自然之美。
倘若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我们便会发现“中和之道”处处有之,中和美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在历代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1、天人合一之美中和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
《礼记·中和》强调: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使万物化育生长,这是最理想的“中和”之美境界,亦即天人之合、風调雨顺的自然生态之美是“中和美”的主要内涵。
因此,儒家强调从人的主观性出发,将外在的天地万物看作是人的内在品质的象征。
其实,这一思想并非儒家一家所有,道家、禅宗关于这一点也均有论述。
老子主张道之自然、以无为之法而达无不为之境,庄子提出“兴斋坐忘”[2]说,二者均强调人的情性当与自然保持一致、达到融合。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反映于绘画领域,便是画家的创作动机。
画家笔下的自然景观是画家要借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变为与人密切相关的可亲之物,甚至进一步进入人的生活世界。
如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作品尽管是山水,但刻画的却是人的生活世界,画中错落着渔村山庄,点缀着道路小桥人家,一副人间可观、可居、可游的气派。
天人合一思想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其对吉利祥和的美好诉求上:如五福捧寿中的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
2、适度适中之美中和之道在于适度适中之美。
《礼记·中和》篇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
此句既强调了情感的含蓄性,又强调了情感的适度性。
艺术概论知识点
1.中国核心艺术观念:三种美学核心思想2.中国传统美学:儒家:礼乐合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崇尚自然自由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禅宗: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人物:弘忍南北二宗3.西方艺术观念:(1).模仿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2).表现论:艺术是人情感的表现(3).形式论:艺术的本质是艺术作品的形式(4).艺术体制论:艺术体制论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特定时期存在的关于艺术的各种观念与知识系统,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完整的社会体制。
4.马克思主义观念:(1).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艺术是人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2).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属于上层建筑(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5.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3).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4).在特点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6.审美的四种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2).审美教育功能:通过艺术鉴赏人们能够领略其中的真善美,从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感受愉悦。
(4).审美体验功能: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同身受的认识生活之美。
(核心)7.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1)艺术家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凭借艺术才华,通过创造性劳动,创作、生产优秀的艺术作品,(2)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诉诸人类情感,直通人类心灵;艺术具有怡情养心、铸造灵魂的功能。
(3)艺术家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开创者:每一次成功的、精彩的艺术创作,既是对艺术经典的继承,也是对前人作品的超越;既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求发展的过程。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阴柔之美,静美也,神清、骨秀、质柔、味 淡、韵适。
对人而言,男为阳刚,女为阴柔。
服饰 -- 汉代开 始男女的服饰 开始朝着阳刚 阴柔分化。 男-袍服、冠 帽(骨拙、质 刚) 女-襦裙(骨 秀质柔)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体审美 一、中国历代人体审美观 1、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以健壮、高大、白皙、 清新、自然为美; 2、春秋重朴素为美,战国好修饰为美;
表达了一种协调适度的美感,如“和悦、和 畅、和谐、柔和”等等。 音乐的和谐
“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 于温润呈之。” “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 所以达其中和也。”
建筑:
“故宫三大殿及其附属建筑艺术最富中和之审 美特色……其中心均在中轴线上呈纵深有序排 列。”
人体美的欣赏
美学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医和认为音乐的创造应该 和大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一致。 宋 代 欧 阳 修 提 出 “ 与 造 化 争 巧 ” 发 展 为 “当造乎自然”、“天然去雕饰”、“巧 夺天工”才是美的创造的最高境界。(盆 景)
四、文质之美
“文”即文饰,“质”即不加修饰的本质。
“文”不仅指色彩、形状的美化,还包括语言、文 笔等一切外在形式的美化;“质”不仅指本色给予 人感官上的美,更主要的还是指人的精神美。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一、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两个 哲学思想,最初分别按照各自对构成宇宙的 基本元素的认识,来探讨宇宙的起源、生成 及其系统存在。但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二 者相互补充、统一为一个体系。“阴阳者, 天地之大理也”,而五行则是宇宙万物在阴 阳二气“大理”支配之下的根本存在系列。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第三章 秦汉美学
目录
第一节 秦汉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秦汉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秦汉美学的基本领域 – 三、秦汉美学的多面演进
第二节 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
– 一、秦汉大一统与巨丽美学 – 二、事、辞、经:对巨丽美学的规范 – 三、诗人、辞人、骚人:巨丽的美学标准
目录
第三节 秦汉的音乐宇宙
– 一、阴阳五行与音乐宇宙
小篆《会稽刻石》(李斯)
汉隶《曹全碑》
第二节 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
一、秦汉大一统与巨丽美学
– 秦汉的大一统,形成了秦汉美学对“大”的推崇,在美学上体现为巨丽。司马相如在《子虚 赋》《上林赋》中,把齐国的车骑之壮、楚国的云梦泽之大,与天子的上林苑相比较,而称 上林苑之美为“巨丽”。在司马相如的描写中,上林苑是天子拥有天下的象征,由此而产生 的巨丽形成了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是从秦开始的秦汉人对胸怀和宇宙之大的追求,汉 武帝之后对巨丽之美引进了儒家的思想规范。
律吕黄钟大吕姑洗仲吕季节孟冬仲冬季冬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月份111210时辰季节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姑洗仲吕黄钟大吕时辰天干甲乙丙丁乐器琴瑟青阳明堂因宇宙的音乐本质显出了自然现象的音乐性进而使得社会中君臣管理者的行为呈现为一种音乐性在音乐性的韵律的指导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表现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行为
《子虚上林图》(仇英)
巨丽的前身“大”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在远古,最初是指天(宇宙),反映在先秦的文献
里,孔子的“惟天为大”(《论语·泰伯》),老子的“天大地大”(《老子》),庄子的
“夫天地,古之所大也”(《庄子·天道》)。然后是帝王圣人因效法天而大,尧因为法天被 孔子赞为大,老子也讲王法天而成四大(《老子》古本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之一,到了孟子,“大”成了执道以论政的士人,因养浩然之气,“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孟子·尽心下》),同时《老子》古本四大中的“王亦大”改为“人亦大”,这人既是帝 王也可是士人。帝王与士人经过春秋战国的数百年演进,共创了秦皇的世界,这时的“大”从 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帝王胸怀之大,二是由帝王的胸怀之大而实现的宇宙之大,三是士人用文 艺来表现这一大的宇宙而成的文人的胸怀之大和文艺所呈现的宇宙之大。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单 纯 , 确 定 性
匀
称 , 和 谐 , 秩
复 杂 , 混 沌
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秀雅 合适
蛇形线与人体
博克:小;光滑;各处方位有变化;无棱角;娇柔纤 细的结构而非强壮有力;颜色洁净明快;若有耀眼色, 需有其他色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二)崇高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 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如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温柔敦厚。”(情与理的统一)
3.艺术领域。此中的优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统一。
如:古希腊的雕塑,尤其是女性的雕像女神 维纳斯,黑格尔说 它具有“优雅、温柔和 爱的魔力”,罗丹说它身体具有一种“委婉 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
(二)崇高
对立冲突。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 “和”
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
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 制,从而达到和谐、 顺遂的境界。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适度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一)“崧”与“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1.以“和谐”为核心: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和谐、统一、协调等美的理念,强调物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崇尚自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非常崇尚自然。
自然是美的根源,人应该在自然中追求美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诗歌、画作、建筑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3. 强调“中庸”: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思想,强调适度、平衡、节制等美学理念,既不过于奢华,也不过于简陋。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4. 注重“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是指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思想、意义等超越作品表象的内在境界。
意境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体现。
5. 重视“笛声画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笛声画意”是指音乐、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所表现的情感、意境等内在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 1 -。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相融合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相融合研究第一章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是形成现代时尚美学的重要根源。
1.1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其中的美学理念包括"和而不同"的审美精神、"以雅致为贵"的审美标准、"大美之道"的美学思想、"形神兼备"的审美价值观念等等。
这些美学理念的形成,为现代时尚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2印度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印度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的美学理念主要表现为"色彩斑斓"、"富有灵动性"、"锻炼自我修炼"等等,这些美学理念为现代时尚设计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
第二章现代时尚的审美标准现代时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涌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时尚设计。
2.1 时尚的流行性这种审美标准具备高度的流行性,风格多样性,不确定性。
因为时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流行趋势,是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新的,所以时尚设计的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具有轻量化的流行性。
2.2 个性的彰显时尚是一种展现个性的方式,因此时尚设计的审美标准需要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相衔接,让人们通过时尚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使时尚更具有个性化的意义。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相融合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是时尚设计的灵魂,对时尚设计起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相融合,使时尚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又具有时尚的风尚。
3.1 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是时尚设计师进行创作的基础,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时尚设计中,例如中国元素的龙、凤、麒麟等都成为现代时尚广受欢迎的设计元素。
3.2 时尚设计的美学受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文化始终是时尚设计的灵魂,时尚设计需要依托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标准以及文化底蕴进行创作,从而产生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背景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员,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美学思想。
这些思想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自然美学、装饰美学和意境美学。
一、自然美学自然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大自然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如风景、动植物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价值。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认为自然美是无可替代的、有限而珍贵的。
因此,他们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也以自然为基础,如《山水诗》、《山水画》等。
中国自然美学的代表性作品是《山水经》。
该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的美学理论著作之一,它描绘了中国自然景观特别是山水景观的美丽之处。
该书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该书也提出了与美学相关的观念和理论,如“天人合一”、“景物合一”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装饰美学装饰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装饰等手段来表达审美情感。
中国古代装饰美学的代表作品有玻璃器、陶器、木器等。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通过精致的装饰和设计,表达了文化和审美价值。
中国装饰美学的代表性作品是“景泰蓝”。
景泰蓝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工艺品,它以独特的装饰效果著称,经常被用于制作珠宝、器物和装饰品。
景泰蓝的装饰手法多样,包括采用五彩缤纷的彩绘、象牙、珍珠等高贵材料制作精致的装饰等。
这些装饰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审美趣味,也显示了制作者对美的追求。
三、意境美学意境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刻和广泛的美学思想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绘画和音乐艺术中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高级艺术品应该能够超越自然和现实,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美学工具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点,它不仅强调艺术表现的高度,也注重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中华美学教材
中华美学教材美学是研究和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理以及美的感知与体验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美学涵盖了艺术、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而中华美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和深化人们对美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将介绍中华美学的起源与发展、核心概念与理论,以及中华美学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华美学基础中华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从《周礼》中的礼乐观到孔子的审美观念,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言文审美,中华美学积淀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传统。
我们将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解读,探索中华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概念。
第二章:中华美学的核心概念中华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吉祥”、“和谐”、“意境”等。
我们将一一剖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用与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华美学的价值和魅力。
第三章:中华美学与艺术中华美学与艺术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起源、特点和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对中华美学的影响和贡献。
第四章:中华美学与当代社会中华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探讨中华美学在现代艺术、城市规划、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对中华美学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总结:中华美学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化表达形式,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内涵给我们提供了深思的空间和启迪。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美学的核心概念和艺术形式,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与影响。
希望本教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扇窥探中华美学奥秘的窗口,让我们一同探索美的无限魅力。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美学百年回顾邹其昌摘要本文从20世纪中国美学的理论来源、发展阶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百年美学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并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美学百年美学四大来源20世纪中国美学,是中国百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关注着中国的现实,关怀中国人的当下生存状况.着力解决中国的问题。
大量借鉴引进西方理论,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理论来建构各自的美学体系,是中国百年美学的一大特色。
中国20世纪美学体系可谓学说林立,理论来源纷繁复杂。
从历史的建构和现存的理论形态来看,中国百年美学建构的理论根据或来源大致有四个。
第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在本世纪救亡图存,复兴中华过程中选定的指导思想,无疑占有主导地位。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无论是对政治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都有不言而喻的真理性,同样为美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建构起美学理论的学派主要有实践论美学、客观论美学、主客观统一论美学等,特别是实践美学是中国本世纪美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当代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
从历史上看,唯心主义者只注重在心灵中去考察美学,认为美是纯精神性或上帝的产物,而否认物质性的内容.尤其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民族、时代的内容。
机械唯物主义虽注重物质或客观事物方面,但又忽视人的创造性、建构性功能,把美理解为人对外在事物的被动反映。
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对美学研究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就现实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取得了很大成功。
这里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最为重要原因,恰好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
第二个来源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自19世纪中叶的西方文化伴随西方的利炮坚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来,20世纪中西文化之争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如尼采哲学、叔本华哲学、康德哲学、柏格森哲学、克罗齐哲学、杜威哲学、萨特哲学、海德格尔哲学等。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三章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
蔡元培
王国维
吕荧
11.
曾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的美学家是( )。
朱光潜
李泽厚
蔡仪
宗白华
12.
庄子的美学观是()。
君子成人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充ຫໍສະໝຸດ 之谓美美在虚实13.
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
《诗经》
《尚书》
《庄子》
《论语》
14.
25、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是( )。
羊人为美
羊生殖崇拜为美
羊综合感觉为美
羊大为美
18.
下列说法是庄子提出来的是( )
上善若水
智者乐水
柔弱胜坚强
天地有大美不言
19.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说明了美感的产生取决于( )
审美环境
审美能力
审美需要
审美心理
20.
以下不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是( )
《谈美》
《西方美学史》
《判断力批判 》
《文艺心理学》
蔡仪
朱光潜
李泽厚
高尔泰
8.
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常被称为( )。
刻镂无形
胸有成竹
气韵生动
心手相应
9.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
审美的非功利性
审美的非自觉性
审美的具象性
审美的个性
10.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 )是将“意境”范畴发展为“境界”的美学家。
一、
单项选择题
1.
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 )
柳宗元
白居易
杜甫
王昌龄
2.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中国美学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以及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以下是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一、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爱”、“礼制”和“中和之美”。
儒家美学认为,美是一种道德品质的表现,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情感体验。
在儒家美学中,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
同时,儒家美学也强调“中和之美”,认为它是审美境界的最高标准。
儒家美学对于艺术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儒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实现“仁爱”和“中和之美”的手段。
儒家美学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伦理性和社会性。
二、道家美学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自然”和“虚实相生”。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道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平衡的手段。
道家美学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应该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道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三、佛教禅宗美学佛教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宗美学的核心是“禅定”、“般若”和“空”。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在佛教禅宗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是实现内心平静的手段。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艺术的修行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帮助人们修行成佛。
因此,佛教禅宗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修行作用和宗教性。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老子》一章:“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老子》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 迷,是谓要妙。”此“要妙”即指玄妙的不可言说。 范应元《老子直解》:“善人之道如阳和陶物,公而无 私,薰然融怡,使人自得之也。一旦洞悟,则默契玄同之 真,了无贵爱之迹,自上而下至今,不传之传也。是道也, 及其至也,虽智者亦有所不晓。此乃谓道之要妙也。”
由于中国古代对物之神与己 之神往往混而不分,所以在 使用“神”这一审美形态时, 其指向往往不仅仅指主体、 客体或主客体结合即审美这 三者之中的一种,而且要兼 有其中的两者或三者均兼。 所以作为中国古典审美形态 的“神”的含义就更加丰富 复杂,因而也更加有包容性。
“妙”这一审 美形态是由先 秦道家美学的 奠基者老子率 先从哲学层面 提出来的。
道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老子· 第二十五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 大宗师》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里仁》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 尽心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 系辞上传》
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格理解中和的几个层次?政治道德?美学标准?民族性格?人生境界?天地大道天地大道人生境界民族性格美学标准政治道德二中和的文化渊源与思想基础?一中和的文化渊源?华夏文化是由各种相异文化之间相互交往斗争和融合而成的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探讨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它涵盖了多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以下是每章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学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的影响。
美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对美学的贡献。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塑造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美学与中国古代绘画。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点和价值。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法和审美原则,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
这一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音律、音色和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美学与中国古代舞蹈。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舞姿、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舞蹈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
第六章,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意义。
第七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雕塑。
这一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态、材料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雕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八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戏剧。
这一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剧本、表演和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戏剧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和审美意义。
第九章,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美学的贡献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达到长寿、驻颜晚衰的美容目的,使人年愈70仍
“面如童子”、“色如少女”、“发白再黑”,更 有“身轻若风”的体态。
2)补益驻颜
人体美是通过形式美显示出来 人体审美的中心环节和对象是容貌美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历来高度重视容貌审美 健康和美好的人体形式是旺盛生机表现,是成功的基础
中国传统人体美学审美趣味及审美思想,与现代医 学美学的人体形式美的理论不谋而合。
1.人体美的本质是比例和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体形式美的调和式多 样统一 比例协调美
“质”既指人体形体美,更主要指人的精神美; “文”主要指对身体的装饰,如化妆、服饰等。 质美时效性较差,但持久;文饰之美美容效果短,但立
竿见影。
中医美容重视质美
质美包括肌体的质美和品德的质美。 通过内部调理,使人脏腑协调、经络通畅、气血充盈,
姿态动作,自然,和谐,庄重,优美 2)具有均衡匀称的形态。
身材,相貌,比例协调、均匀 3)生命活力美。
气质风度,雅而不俗
★人体几乎反映了所有形式美的规律
和谐的容貌 优 雅 的 气 质
均
称
优美的姿态
的 身
材
4、医学人体美的概念
医学人体美是指人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 理过程和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适应等方面都 处于健康状态下的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的 统一体 。
中和之美思想使中国各个艺术领域的风格偏重于阴柔美 者多,偏重于阳刚美者少。
和风细雨、含蓄淡雅、怨而不怒 对人的审美偏重于欣赏阴柔之美 温柔敦厚、娴淑至今仍是女子美的重要标准
4)“中和”之美在中医美容中的体现
在中医保健美容中的体现
汉代董仲舒:“能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中医养身美容非常重视中和之道,追求中和之美。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征
是一种“潜在的”、“隐蔽的”、“内在的”美学思想体系 因中国文化及其思维方式而表现出一种女性特质 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观 是一个复合的互补系统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人体审美有独特的要求
阳刚阴柔的人体审美,偏于阴柔的审美 形神俱美的人体审美 文质并重的人体审美
养生长寿和补益驻颜,都是“因其可”、“因其然”地 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的前提下,通过全身内在 调理而达到外表局部之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 强调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
1、人体美根于健康
1)人体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体健 神韵
2)美容中医学以健康和审美双重标准综合评价人体 是否健美。
2)神韵表示审美对象的内蕴之美,是中国传统审美 的重点。
它与形体之美相对应。神韵是人品的外在表现,人品 高,神韵就会高。人品靠后天的修养提高。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3)精神美和外貌美相统一,是美容中医学对人体美 的主要着眼点。
当一个人具有在健康基础上的美的形体的同时,又具 有潇洒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时,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美人。 “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
“文”不仅指色彩、形状的美化,还包括语言、文笔等一切外在形式 的美化;
“质上表现的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质结合之美即是美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文质 并重是中国传统审美观。
2)中医美容非常重视文质并重的人体审美观。
中医美容中文、质的含义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通过审美角度阐述女性人体美 的体质标准
阴柔之美,静美也,神清、骨秀、质柔、味 淡、韵适。
“妇人之质,贵静而贱动,贵重而贱轻,贵厚而贱薄, 贵苍而贱嫩” (张景岳《妇人规》)
“多肌肉,丝发小眼,目精白黑分明者,面体儒滑, 言语声音和调而下者,其四肢百节之骨皆欲令没,肉 多而骨不大者,……” (《玉房秘诀》)
第三章 美容中医学 的传统美学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美学(Aesthetics)
1、概念: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现实美与 艺术美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已有数千年历史,但是真正成为一
门独立学科,始于1750年德国哈利大学教授鲍姆
嘉通写的《Aesthetik》一书,首次提出了美学
的概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为研究人和物
据考证,“和”有两个字源,一是“盉”,意为饮食调和;一是 “龢”,表示音乐和谐。
“中和”基本含义是协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
2)中和之美
表达了包括生理上、伦理上多因素的协调适度的美感, 是我国最富特色的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素以中正平和为贵 是中医养生美容和治疗美容中的基本美学特征。
3)中和之美思想源自儒家“中庸”思想。
“中和”是处理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这对我国以后 的文化以至美学思想,影响长期而重大。 以“中庸“为修身养性的手段。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人性修养应“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
中和养生观对后世影响很大。
晋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亦指出:“能中和者必长寿。”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的区别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研究侧重于情 具有形象性、综合性、描述性特点 讲求气韵意境
西方美学
研究侧重理性 具有抽象性、分析性、思辨性特点 讲求逻辑推理
二、医学美学 (Medical Aesthetics)
1、概念
医学美学是一门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 学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 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科学。
姿势动作、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 广义人体美:文质并重。
广义的人体美包括人的身材、相貌、五官、体态、装饰的美,也 包括人的风度、举止、言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内在气 质之美。
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交叉表现。
狭义人体美:
主要指人的形体和容貌的形态美。
2、人体美基本上是自然美: 3、人体美的特征: 1)和谐统一的整体。
医学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医学美与医学审美。
2、医学美的基本形态
可分为医学自然美、医学社会美、医学艺术 美和医学科学技术美四类。
3、人体美是核心
任何形态的医学美都是以维护人体美和人体 健美为基础而展开的,因此,人体美是医学美的核 心,也是医学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的核心。
三、医学人体美
1、人体美的概念: 人体美是指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形体结构、
之道也。”
4)对神形美的双重追求,是美容中医学人体审美的 重要特点之一。
5)神韵美还强调人体静态美与动态美的一致性 强调人体动作姿态要和谐协调的审美要求。
眉目传情 香唇带笑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静如处子,动若狡兔
5.强调中和平衡之美
1)中和的含义
“中”本义:不偏不倚,居于正中。 郑玄:“和,不刚不柔”。
2、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是协 调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的整体观念即是祖国 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的核 心。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 而调刚柔”
3、 “天人合一”倡导遵循自然、合于自然 的美学思想。
1)养生长寿
养生术美容法是中医美容的手段之一。
二、传统美学的人体审美观
(一) 提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观思想 (二) 强调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 (三) 对人体形式美的详尽表达 (四) 美学疗法
(一) 提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观思想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推崇医学整体 审美观的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5、追求医学人体美的原则
医学原则 美学原则
西方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原则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一、概述
1、求美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同时也积累了无比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孔子:“美在和谐”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指导 医学美容应用实践、培养美容医师的高尚审美情操 与修养等,将会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骨肉莹光,精神纯实”(《广嗣纪要》)
3.人体容貌美的基本图式
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是 人体容貌美的基本图式。
2、传统中国人体审美观还有鲜明的美、“丑” 辨别标准。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 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若恶女之相.蓬头憎面,捶项结喉,麦齿雄声, 大口高鼻,目精浑浊,口及颔有高毛似鬓发者, 骨节高大,黄发,少肉,……”(《玉房秘 决》)。
“面焦”、“面黑”或“发堕齿槁”、“垢发无泽”、 肌肤“色白、夭然不泽”等容貌上的损害,都可由于体 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虚损而导致,“有诸内 必行诸外”。
孙思邈:“凡人四十以上……须服补药,五十以上,四 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可延年”。
治疗: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4、 “天人合一”追求不矫饰的自然健美。
长发育期以及外界各种因素对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
“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 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
体质的演化变异会影响形体美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若“起居无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
精,以耗散其真”,则“半百而衰也” 疾病导致体质改变,使“肌肉消,胰理发泄……令人消烁脱肉”
“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处之部位也;耳小轮薄 者不堪,此肾气之外候也,声细而不振者不堪, 此丹田之气本也;形体簿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宫 城也;饮食纤细者不堪.此仓廪血海之源也;发 焦齿豁者不堪,肝亏血肾亏精也;睛露臀削者不 堪,藏不藏而无后也;颜色娇艳者不堪.与其华 者去其实也;肉肥胜骨者不堪,子宫隘而肾气诎 也;袅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肝肾亏而根干 不坚也;...” (张景岳《妇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