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者:余念慈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8期

【摘要】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而诗词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形象高度集中并意象化,感情真实、独特,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肥沃土壤。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关键词】诗词;语文教学;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3-01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而诗词,作为最富有想象性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极好材料。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各学段的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在诗词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那如何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的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琢磨诗题,激活学生想象力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词的标题也由无标题发展到标题类型化,逐渐成熟。诗题能揭示诗词的具体内容,富含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标题这个窗口,诗词的创作背景,去想象诗词的内容,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先从诗题着手,结合诗歌的背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去想象那时可能发生的生活画面,揣摩诗人的心境。这样,学生能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大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教曹操的《观沧海》一课,让学生在了解此诗是曹操在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一背景后,紧扣诗题想象作者观看到海上的景象特点。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心境和诗题去想象秋天的黄昏,居住在山村的风景。这样既可以在新课开始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尽情联想与想象,从而克服了畏惧想象的心理,从而激活了想象力。

二、串联意象,发展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即想象的能力。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想象内容如何荒诞,都有其客观的实体作为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想象便成了无源之水。诗词中高度集中的意象群是诗人

寄托情感的物象。因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直觉材料,串联意象,构架画面,大胆联想与想象,融情入境,体味诗歌的魅力。

上课时,让同学们把所有意象找出来,进行串联,想象。善于画画的同学可以边想边把脑海中的画面描画出来;而其余同学则可用散文形式(要把诗歌中的所有意象都用进去)把它描写出来。在或画或写中,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它的情感。例如在《登高》中,诗人集中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描写了萧瑟的秋江景色,意境苍凉壮阔,让一个忧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声声慢》中,词人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那个孤独憔悴的女子,也可以在画画和写散文中,慢慢向我们走来,走进我们的心里。

能力层次更高的同学,甚至可以化用诗词,创作歌词。《涛声依旧》对《枫桥夜泊》中意象“渔火、枫桥、钟声、月落乌啼、风霜、客船”的借用,能更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把诗词的感情补充得更丰厚。

想象力的运用是需要脑力的耗费的,也就是说形成一个方案要进行大量的搜索、联想以及反复组合等等思维形式。串联意象,重新组合,都能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放飞想象。

三、引起共鸣,拓展学生想象力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也说:“人天生来就是诗人。”诗揭示的是普遍真理,表达的是普遍情绪,描写的是事物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规律,而不只是某人对某事的宣泄,或“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这也恰恰是诗歌能穿越时空不断流传的原因。因此,在解读时,我们不能仅拘泥于对作者感情的解读,更应是对人类感情的解读。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经历因人而异,对同一事物的感悟也不一,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个人经历,去跟诗词中的情感进行共鸣,多元化理解诗词。因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主动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进而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有效的落实的目标。想象力也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共鸣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表达的是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的悲戚之情。但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当然没有国破。但是,我们还是经常有这种感慨。因为,它的“愁”,那一种悲凉与绝望,可以是一种更广阔意义的情感。《虞美人》虽是李煜的亡国恨,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也可以是一种得而复失的悲怆,更是我们坎坷人生旅途中的不堪回首的过往。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可以是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也可以是对事业的鞠躬尽瘁,更可以表达不达目标死不休的执着。《枫桥夜泊》,本是借传统意象表达思乡之情、羁旅之情,而学生共鸣的情感可以是旧情想复燃、鸳梦想重温,

也可以是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能否再延续,也可以表达一种怀旧情结,更可以是一种追求后的遗憾、失望之中的渴求……

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下会与诗词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而诗词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要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而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因此,凭借诗词课堂,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培养有想象力的学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蒋民主.欣赏想象:诗歌学习的钥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1月版

[3]郭铭辉.《粒粒皆欢喜》. 线装书局,2008年7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