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周小伟;王云云;Anandas S;袁如霞;李浩然;朱少华【摘要】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情绪或躯体应激诱发的非典型性心肌病,以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与心电图呈一过性改变为特点,严重者可发生猝死,其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确切病理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述,以期为法医病理学诊断提供帮助。

%Stress cardiom yopathy is an atypical myocardial disease induced by em otional or physical stress, w 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transient im aging and electrocardio-gram (ECG ) changes. Sudden cardiac death can occur in severe cases. Clinical sym ptom s are likely to appear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ut the exact pathological m echanism is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w e perform a system 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linical m anifestations, epidem 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CG , im aging and laboratory tests of stress cardiom yopath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val-ues for forensic pathology diagnosis.【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377-380)【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心肌疾病;综述文献类型;应激【作者】周小伟;王云云;Anandas S;袁如霞;李浩然;朱少华【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舟山市普陀东港医院司法鉴定所,浙江舟山 316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情绪或躯体应激诱发的非典型性心肌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左心室功能不全,1991年由日本学者Dote等[1]首次报道,其发作时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呈底部圆隆、颈部狭小,和日本古代渔民捕章鱼所使用的篓子形状较为类似,因此命名为章鱼篓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72智慧健康Smart Healthcare2020年12月第6卷第36期No.36 Issue, Vol.6#December, 2020•健麼科半.w床慝学工a DOI:10.19335/ki.2096-1219.2020.36.036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赵小燕\武利军2*(通信作者)(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福建厦门361004;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心内科,山西太原030001)摘要: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应激 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5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相关临床特点。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 50M患者均出现异常改变,ST段抬高异常、T波异常、病理性Q波、QT间期延长均高于应激性心肌病组(尸<0.05),但总 异常数和应激性心肌病组无差异(尸>0.05)。

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患者均出现异常,其中左前降支狭窄32例(64.00%),左回旋支狭窄23例(46.00%),右冠状动脉狭窄11例(22.00%)。

应激性心肌病组患者44例(88.00%)无异常,6例(12.00%)为轻度冠脉狭窄。

急性心肌梗死组死亡3例(6.00%),应激性心肌病组无死亡病例。

结论应激性心肌病虽然与心肌梗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具有自身的特点,心理应激因素是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诊断上需要在考虑心电 图的基础上借助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早期明确,该病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预后良好。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预后本文引用格式:赵小燕,武利军.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U].智慧健康,2020,6(36):72-73.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Stress CardiomyopathyZ H A O Xiao-yan1,W U Li-j u n2*(1.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Zhongshan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4; 2. Department ofCardiology,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No. 985 Hospital Of PLA, Taiyuan, Shanxi, 030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lpo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stress cardiomyopathy. MethodsReview and analyzed 50 cases stress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8 to July 2019 as study group, and 50 cases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s control group. Compare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groups. Results All 50 cases in AMI group had abnormal changes, abnormal ST segment elevation, abnormal T wave, pathological Q wave and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in AMI group was higher than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P<0.05),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otal variation constant and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F>0.05).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there were 50 abnormal cases, including 32 cases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stenosis (64.00%), 23 cases of left circumflex artery stenosis (46.00%), and 11 cases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22.00%). In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44 cases (88.00%) were normal, 6 cases (12.00%) were mild coronary stenosis, 3 cases (6.00%) died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and no death in stress cardiomyopathy group. Conclusion Stress cardiomyopathy is similar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stress factor is an important inducing factor of the disease. Clinical diagnosis should be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ECG, echocardiography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which can achieve good treatment effect and prognosis.KEY WORDS: Stress cardiomyopathy; Clinical features; Prognosis〇引言应激性心肌病是由躯体应激、心理应激等因素导致 的心肌损害,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可以伴有相应的生物标志物及心电 图检查的异常[1]。

Takotsubo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Takotsubo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本一 种用 来捕捉 章鱼 的壶 ,因其 与T T C患者 的心脏 外形相 素通过与p : A R结合 ,触 发细胞 内信 号转导开关 ,使 G s 蛋白 T T C 也称为心碎综合征 、急性应激性 心肌病等 ,好 发于有情 最 后 所 产 生 的 效 应 是 负 性 肌 力 作 用 。 这 种 效 应 在 心 尖 部 最 绪压力或身体应激 的绝经后 中老年妇 女。T T C的临床表 现与 为 明显 , 因 为 p : AR在 心 尖 部 分 布 最 为 密 集 , 这 也 就 解 释 了 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e ,AC S )相 似 , T T C好 发 于 心 尖 部 的 原 因 。从 心 尖 到 心脏 基 底 部 , p AR的 主要表现为胸骨后 疼痛 ,但 是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T T C有 分布是有浓度梯度的 ,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解 释T T C 发 病特 典 型 的发 病特 点 ,即区域性 室壁运动 异常 ,其 中 以左 室壁 点是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原因。在T T C 患者中研 究发 现, 常见 ,在 心室收 缩期 可见左 心室 明显 的向外膨胀 突 出,就 低浓度 的肾上腺 素是通 过p : AR. Gs 通路 发挥 正常作用 的, 像充气 的气球一样 。 目前对 于T T C的发病 机制有多种争议, 而高浓度 的肾上 腺素则是通过1 3 , AR — Gi 通路发挥负性肌力 的 本文综述 了 目前的主流研 究成果及最新想法 ,具体如下 。 作用 。因此 ,这种特异性 的肾上腺素介导的 AR Gi 通 路很
Au g . C 2 0 1 6V o 1 . 4No . 2 4
2 2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应激性心肌病病例讨论

应激性心肌病病例讨论

运动异常位于较 大 范 围心尖 部心 肌 , 且这 种异 常是 可 逆 并 的, 因此可能会存在 冠脉微 循环 异常 。K m u e等 研 究发现 根据患者 出现低 血压休 克 , 心电 图显 示 存在冠 脉微循环紊 乱 。Y sia等 利用 铊 一 0 单 电子计 ohd 21 算 机断层扫描 和 1F氟脱 氧葡 萄糖心 肌正 电子发射 断层摄 8 影, 也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存在冠脉冠状 受损和严重 的心 肌代谢 异常 。Eeb r l e 等 证 明该病 患者存 在一定 比例 的微 s
认为 , 明显升高
而 , 非所 有 该 病 患 者 都 能 发 现 儿 茶 酚 胺 水 平 增 高 … 并 。既
仍无统一的诊 断标 准 , 目前通 常采 用 20 0 4年 MaoCii y l c n 提 出的诊断标准 : 1 短暂 的左 室壁 中段 运动障 碍或机能 减 () 退, 伴或不伴心尖部 参与 , 局部 室壁运 动异 常范 围超 过单 只 冠脉血管支配区域 , 经常 由应激性 因素诱发 ;2 无冠脉完 全 ()
非 是应 激性 心肌 病 的病 因 。 2 13 2 冠 脉 微 血 管损 伤 因 为 应 激 性 心 肌 病 患 者 左 室 壁 ..
2 讨

2 1 0 —1 我 院 心 内科 组 织 病 例讨 论 , 会 医 生 就 以 0 2— 1 1 参
下 问题展开讨论 。
2 1 讨 论 要 点 .
血 管 功 能 异 常并 且 发 现 微 血 管 异 常 严 重 程 度 与 心 肌 细 胞 坏
2 1 1 临床诊 断 ..
类似急性心肌梗死样改变 , 给予对症处理 后临床症状及 心脏 功能迅速 改善 , 结合冠 脉 6 4排 C A检查 结果 , T 考虑诊断 : 应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状 动脉 综合 征 的鉴别 诊 断 ,应该 受 到关注 。但 对应 激性 心肌 病 发病 机制 的认 识还 不够 明确 ,有 待进 一步研 究 。 2 应激 性心 肌病 的临 床特 点”
等 认 为 ,交 感神 经 的过 度激 活 在发 病 过程 中起 关 键作 用 , 其 机 制 可能 是 儿 茶 酚 胺 对 心肌 细 胞 的 直 接损 伤导 致 心 肌 顿 抑 。高浓度 的儿 茶 酚胺 通过 钙超 载 、氧 自由基释 放等 使心 肌 细胞 受损 , 导 致心脏 收缩功 能降 低 , 表现 为室 壁运 动异 常
【 关键 词 】 应激 性 心肌 病
[ 中图分类号 ] R 5 4 2 . 2
1 应 激 性 心 肌 病 发 病 机 制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5 — 0 0 1 9( 2 0 1 3 )1 2 — 1 2 0 5 — 0 3 交 感神 经 兴 奋 导 致 血管 收缩 在 应激 性 心 肌 病 的发 病 中起 到 定 作用 。
[ 3 ] 郑修 霞. 护
社 .2 0 0 5: 1 7 8 - 1 9 2 .
【 4 】 吕式媛 . 护理 学基础 . 北京 : 中国和 平 出版 社 , 1 9 9 6 : 8 8 — 9 2 .
应 激 性 心 肌 病研 究 进展
陈琼 烟 台市福山区人 民医院 ( 山东 烟 台 2 6 5 5 0 0 )
【 摘要 】 应 激性 心肌 病 ( S t r e s s c a r d i o m y o p a t h y) 指 严重精 神 或躯体 应 激 下 出现 一过 性左 室功 能 障碍 的 疾病 ,1 9 9 0 年由 日 本人 首先报 道[ 1 1 , 由于心 尖部呈 气球 样 隆起 、心底 部运 动增 强 、整体 形 态与章 鱼 篓相似 而被 命 名为 T a k o . T s u b o( 章 鱼瓶 )心

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

03 心肌酶学改变
心肌酶谱可能升高,但通常不 如急性心肌梗死显著。
0 左心室功能障碍 4左心室造影或超声心动图可显
示左心室中部和心尖部呈气球 样隆起,心室收缩功能降低。
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表现
包括胸痛、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学改变等 。
明确的应激因素
如严重的精神刺激、身体创伤或手术等。
影像学证据
左心室造影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气球 样变。
轻肌肉紧张。
心理干预
心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 态和需求,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 。
心理疏导
采用心理疏导技巧,帮助患者缓解焦 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应对能力 。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 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
社会资源利用
引导患者利用社会资源,如参加心脏 病患者康复俱乐部等,与病友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支持。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在明确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介 入治疗、基因治疗等,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精神心理因素
如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或长期处 于高压力状态。
心血管疾病史
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在应激情况下更 容易发生应激性心肌病。
03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01 胸痛或胸闷
常伴随强烈的情绪刺激或身体 应激,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相 似。
02 心电图异常
可能出现ST段抬高或T波倒置等 心电图改变。
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可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但通常无明 确的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改变,且症状多与情绪变化有关。
04
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与预防

应激性心肌病最新版本

应激性心肌病最新版本
• “neurogenic stress”--神经源性的应激或压力-所以多见 于女性。
• nor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
.
(一)2. 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
有研究显示,精神压力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情绪 应激可作为启动因子导致应激性心肌病。儿茶酚 胺通过激活β₁-受体导致微血管内皮损害,引起微 血管功能不良。引起冠脉血管狭窄、痉挛,导致 微血管功能障碍,减少心肌灌注。
.
(一)1、儿茶酚胺及心肌顿抑学说
铬细胞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水平 升高,亦可有左心室功能障碍的表现
PAUR H等人对大鼠注射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后发现 了心尖部更容易受到肾上腺素作用的影响,会导 致可逆性心尖运动减弱及心底部运动增强,进而 推测高剂量的肾上腺素可直接导致心肌顿抑。这 也可能是造成独特的心尖部球形变的原因
.
(一)4.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儿茶酚胺导致冠状动脉小血管收缩和 全身血压升高,可诱发罪犯血管上的斑块 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随后血栓自溶,早 起即出现血管再通,但体内仍存在心肌损 伤和微量心肌酶的释放。
.
(一)4.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 Ibanez 等人通过对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行血管内超 声检查,发现左前降支血管斑块有部分破裂,故 而引起左心室的短暂缺血,导致左心室急剧收缩, 随后血栓自溶。
• Pawlowski 等人对14 例tako-tsubo 患者行血管 内超声检查以识别不稳定的坏死斑块,其中在7 例患者中检查出有斑块破裂,推测儿茶酚胺诱发 血管痉挛可能会破坏斑块和导致瞬间的动脉阻塞
.
(一)5.遗传学倾向
• Kleinfeldt等报道了1列女性应激性心肌病 的病例,其FMR1基因突变,基于此考虑 FMR1基因是女性环境更早进入更年期及过 早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因素之一。

应激性心肌病与心衰的关系

应激性心肌病与心衰的关系

左室造影:
左室心尖部和/或左室中部呈球囊样膨出,伴该
区域心室肌运动减弱或消失,而左室基底部则收
缩增强
(最特征表现)
Figure 1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Left (A) and right (B) coronary arteries in a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exclud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eft
应激性心肌病表现及特征(5)
CEs:
★86.2%肌钙蛋白阳性; ★ 73.9%CK-MB升高; ★轻至中度升高,升幅明显低于AMI,且较为恒定; ★即使出现左室大范围功能障碍(收缩减弱或消失),
肌钙蛋白和CK-MB也只是有限升高,与心肌功能障碍的 范围没有关联
应激性心肌病表现及特征(5)
BNP:
7.检验指标异常,与心电图、影像学资料不符 8.不能用常见疾病来解释的症状:休克、晕厥、肺
水肿、心脏频率节律异常等。
应激性心肌病与AMI区别:
1)前者多见于绝境后妇女,后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2)前者发病前常有应激史,后者不一定;
3)前者心肌酶学仅为轻度升高,后者升高更明显;
4)前者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CA)血流通畅,后者一般为 IRCA急性闭塞
治疗
6 考虑到儿茶酚胺在本病中大量释放及过量 儿茶酚胺可导致心肌顿抑及损伤,建议儿茶 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应为禁忌。
治疗
7 严重室壁运动障碍有发生血栓栓塞的危 险,可考虑使用抗凝剂以防止发生附壁血 栓或继发性血栓栓塞等。
8 如伴有呼吸衰竭,可使用通气支持。 9 ACEI、ARB等心衰治疗可持续应用至院

重症患者应激性心肌病的常见病因及诊治原则

重症患者应激性心肌病的常见病因及诊治原则

重症患者应激性心肌病的常见病因及诊治原则应激性心肌病( SCM) 又称Takotsubo 心肌病或综合征,是一种由强烈的身体或心理应激引起的以可逆性心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典型特征为短暂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及室壁运动异常。

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相似,SCM 可有胸痛、心电图动态ST-T 段异常、心肌酶升高等表现,但一般并无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梗阻。

重症患者受危重疾病、手术、感染等多种因素的打击,是SCM 的高危人群,然而重症监护病房( ICU) 收治患者继发SCM 的数据较为缺乏。

由于重症患者常存在基础心脏疾病,且气管插管或镇痛镇静状态下难以表述胸痛等症状,冠脉造影难以在这类患者中广泛实施( 排除冠脉病变) 。

当重症患者合并SCM 时,其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早期识别这类患者的SCM,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床旁心脏超声及其他循环监测手段在重症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重症患者SCM 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更新。

一、流行病学及常见病因美国一项纳入超过3.35 千万例住院患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诊断为SCM 的患者有6 837 例,占所有住院人数的0.02%。

国际Takotsdubo 登记性研究的长期随访表明,SCM 的死亡率为5.6% /人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9% /人年。

而来自重症患者SCM 的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其中两类人群合并SCM 在ICU 最为常见,分别是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和神经重症患者。

有报道显示,脓毒症休克患者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比例高达60%,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脑创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3% ~29% 、20% ~25% 和20% ~70%。

合并SCM 的重症患者病情轻重不一,可表现为仅有轻度的心肌标志物升高或心电图改变,至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

Oras 等对 6 470 例ICU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提出的SCM 诊断标准,纳入由应激诱发的短暂全左心室功能障碍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排除合并冠脉病变和其他心功能障碍病因明确的患者,发现合并SCM 患者的30 天病死率( 32% ) 显著高于一般ICU 患者( 20% ) 。

Takotsubo综合征的

Takotsubo综合征的

心内膜活检
Wittstein等对5例确诊为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的患者进行了心内膜活检, 其中4例发现了单核和巨噬细胞浸润,另外1 例患者除广泛的炎症性淋巴细胞浸润外,还 发现了多个局灶性、收缩带性心肌细胞坏死
发病机制的探讨(1)-儿茶酚胺
交感神经系统和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
触发因素
压力触发是典型的,但并不总是存在。触发 条件可以是心理的或生理的,包括急性内科、 外科、产科或精神病急症触发Takotsubo综 合征发作
继发性Takotsubo 综合征的触发因素
心电图特点
在急性期多数患者心电图出现胸前导联的 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部分可出现病理 性Q波,恢复期常有T波倒置 心电图的ST段抬高可维持数小时,病理性Q 波可完全恢复,T波倒置常持续数月之久, 数月后心电图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Wittstein在13例患者中进行了神经体液因子的 测定,发现在住院的第1-2天内,其血浆儿茶 酚胺水平是AMI患者的2-3倍,是正常人的734倍 在住院第7-9天,血浆多数儿茶酚胺、神经代谢 产物、和神经肽恢复至峰值的1/3~1/2左右, 但仍高于AMI相应的血浆浓度
发病机制的探讨(1) -儿茶酚胺
临床特点
患者发病前常有强烈的精神或躯体应激(包括亲人 亡故、惊吓、情绪激动、医疗过程中的恐惧、遭遇 车祸、抢劫等,或是由于其他躯体疾病发作或突然 加重,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癫痫发作、 支气管哮喘、急腹症等而诱发) 应激距发病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出现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剧烈胸痛、胸骨后压榨 感、呼吸困难和晕厥,部分患者以心衰为首发症状
高浓度的儿茶酚胺通过钙超载、氧自由基释放等机 制使心肌细胞受损,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表现 为室壁运动异常和心功能不全

内分泌疾病与Takotsubo心肌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内分泌疾病与Takotsubo心肌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内分泌疾病与Takotsubo心肌病的关系研究进展李莎综述,刘纯△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重庆400016)[摘要]Takotsubo心肌病(TTC)是一种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似的急性可逆性心肌病,其发病前多有强烈的情绪应激或躯体疾病作为诱因%随着对TTC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内分泌疾病与TTC的发病有关。

该文从TT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其与嗜珞细胞瘤、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关联方面进行论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关键词]Takotsubo心肌病;内分泌疾病;心肌损害;嗜珞细胞瘤;综述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0.14.024中图法分类号:R542.2文章编号:1009-5519(2020)14-2209-04文献标识码:ATakotsubo心肌病(TTC)又称应激性心肌病、左室心尖气球综合征、心碎综合征,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由于左室壁收缩期基底部呈圆形而颈部缩窄,与章鱼的罐子-Takotsubo很像,故而得名TTC。

因TTC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故容易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但TTC的冠状动脉造影多显示为无阻塞性狭窄和左心室一过性功能障碍,因此可将其作为鉴别点。

TTC发病前大都有强烈的情绪或躯体因素应激。

在躯体因素应激中可能与癫痫、重症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等疾病有关。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能诱发TTC,本文将总结嗜锯细胞瘤、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疾病与TTC的关联,以期 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认识该病,避免误诊误治。

1流行病学随着人们对TTC的逐步认识,越来越多的病例及临床研究被报道。

有研究对美国3000多万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TTC患病率约占总人群的0.02%[1]。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性心肌病 .主要与近年冠脉 导管技术提高 了对 冠脉病变认 识有
关。A b h i s h e k等[ 2 1 统计 了美 国 2 0 0 8 年 住院患者 中应激性心 肌病 的发病率 , 发 现美 国所 有住院病人 中有 O . 0 2 %诊断 了应 激性心肌 病, 绝 大多数绝经期后女 性 , 与吸烟史 、 酗酒 、 焦虑 状态 和高脂血 症 相关 。


C h i n a & F o r e i g n M e d i — c a l Tr e a t me n t
口固 — ■ ■ — 置 幽
应激性心肌病 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王 运 红
中国医学科学 院阜外 心血 管病 医院心内科 . 北京
1 0 0 0 3 7
【 摘要】 应 激性 心肌病一词 自 1 9 8 0年提 出 , 该病是一组 临床症候群 , 临床表现 与急性心肌梗死 ( A MI ) 类似, 临床特点为 急性
定 的作用 。
2 诊断
目前应激 性心肌病 临床诊 断多 以 M a y o 标 准[ 1 l 怍 为依据 : 0 3
左心室心尖部 和, 或中间部一过性室壁运 动减 低 、无运动或运动
s t i mu l u s t r a f i c k i n g ” 理论 , 即血儿茶 酚胺 水 平过 高可 使 B : 受体
颅 内出血 、 嗜铬细胞瘤 、 阻塞性冠状 动脉疾病 、 心 肌炎 、 肥厚 型心 肌病等 。
3 治 疗
酚胺过度 激活 G s 蛋 白可诱导 心肌细胞凋 亡 ,而转化 为 G i 蛋白
1 . 1 儿 茶 酚 胺 水 平 过 高
步研究 明确 。 鉴于应激性心肌病 有反 复发作和家族发病倾 向。推测其 可

Takotsubo综合征研究进展

Takotsubo综合征研究进展

李东梅等Takotsubo综合征研究进展第6期-1531•Takotsubo综合征研究进展李东梅刘亚聪樊吉文张梦洋刘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关键词〕Takotsubo综合征;应激;心力衰竭〔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M)5-92O2(2O19)06-153143;doi:KI.3969/j.issn.lOO5-92O2.2O19.O6.O77Takotsubo综合征于1991年被首次报道,因其左心室造影与日本颈窄基底宽的捕章鱼罐子相似而得名⑴,随着类似病例报道量增加,命名多样,也被称为心尖样气球综合征,壶腹型心肌病和心碎综合征。

2006年美国心脏联合会(AHA)正式将此类疾病命名为应激性心肌病(SCM)⑵,2008年欧洲心脏学会(ESC)将此归于未分类心肌病⑶,2015年ESC 综合大量的临床报道及研究,认为术语“心肌病”意味着心肌的原发性疾病,而Takotsubo综合征患者似乎没有原发性肌肉疾病,也没有发现常见的遗传改变,故建议以“Takotsubo综合征”统一术语命名,同时也表达了对原创的尊重⑷。

1发病机制1.1高浓度儿茶酚胺诱导冠状动脉痉挛有研究⑸认为,急性儿茶酚胺释放能产生心肌顿抑,导致远端微血管痉挛,引起微循环障碍,造成相应区域心肌缺血、坏死,出现心脏功能失代偿表现。

其心肌顿抑可能与短时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激素导致心肌细胞|32-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路由兴奋性Gs耦联通路转为抑制性Gi耦联通路相关⑹o Wittstein等⑺对13例确诊Takotsubo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血浆儿茶酚胺激素水平检测,发现急性期其儿茶酚胺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2~3倍,是正常人的7~34倍。

1.2心脏微循环功能障碍绝大部分Takotsubo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提示不同导联ST段抬高,T波改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坏死。

有研究⑻认为心尖部供血主要来自于前降支,多绕过心尖沿心脏膈面走行,且心尖部属冠脉供血末端,容易受累,易岀现相应区域微循环供血障碍,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冠脉畸形假说。

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

斑块形成及破裂
病生学机制----雌激素水平减低

在14项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中,绝经期妇女占88.85 %,平均年龄58~77岁。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由应激导致 的高雌二醇水平可引发左室功能障碍。雌激素通过抑制 交感神经活性导致微血管功能不良,此外,雌激素还可 以降低冠状动脉内皮系统的一氧化氮生成,影响微血管 的反应能力。雌激素水平下降使绝经期妇女的心脏对儿 茶酚胺的敏感性过度增强,从而产生一系列儿茶酚胺介 导的心肌毒性作用,但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总之, 雌激素水平下降在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是发病的环节之一

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

A.右前斜收缩期左室造影,示左室前壁、心尖部及下壁运动减低,如口袋 装,LVEF 36.2%。B.1月后复查,左室前壁、心尖部及下壁运动较前增强, LVEF 63.6%。C.患者无明显症状,室壁运动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磁共振成像
左室心尖部收缩减弱,心尖部动脉瘤形成
实验室检查----心脏标志物测定


大部分患者有肌钙蛋白和CK-MB的升高, 分别占86.2%和73.9%,但通常仅为轻度升 高。 发病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明显升高 , 随后迅速下降 ,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一致。
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

大多数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的阻塞性 病变,8 0.6%的患者冠状动脉正常,其他患者仅仅 显示轻度的冠状动脉狭窄<50%。 对比增强的磁共振成像可用于排除心肌梗死和心肌 炎等引发的左室运动障碍。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1990年,日本的 H.Satoh首次报道,80%发生于60岁以上绝经期 后女性,多于应激后发生。

应激性心肌病病例报告

应激性心肌病病例报告
病 例 报告
病例
患者,女性,82岁,因“反复胸闷20年,再发半月,加 重1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周前丈夫离世。
现病史:患者20年前始出现劳累性胸闷不适,1年前拟 冠心病住院造影提示左主干未见病变,前降支近中段 40-50%狭窄,回旋支近段60%狭窄,远段90%狭窄,右冠 口部40%狭窄,中段30%狭窄,术中在回旋支植入药物支 架两枚。此后规律服药。近半月来反复阵发性胸闷痛, 数分钟缓解。1天前情绪激动后症状再发加重,持续时 间明显延长来院。
初步诊断:
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 3、高血压 4、贫血

冠脉造影结果
左主干未见异常,左前降支近中段多节段呈50-60%狭窄,左 回旋支原支架通畅,未见再狭窄。右冠近中段40-50%狭窄, 右冠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基本同2019年造影情况
CT
1.即刻的ST段抬高 2.第1~3天出现第一次T波倒置 3.第2~6天出现倒置T波的短暂恢复 4.进展至巨大T波倒置伴QT延长,直至完全恢复,
持续约2个月。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虽然没有和急性心梗类似的冠脉阻塞或狭窄,但还是 存在明显的血流缓慢,提示存在着冠脉微循环的病变。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一种由 冠脉的微循环病变导致的、和传统的急性心梗略有 差别的、一个新的“急性心肌梗死”
查体
体温:37.4℃ 脉搏:67次/分 呼吸:20次/分 血压:116/71mmHg 疼痛评分: 0。意识:清楚,精神尚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 及干湿性罗音,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与锁骨中线内侧0.5cm处,心界大 致正常,未扪及心包摩擦感,心率:67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 闻及杂音,未闻及额外心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壁紧张度:软,全腹 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剑突下未及,肝区无叩痛,脾脏肋下未 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正常,Babinski氏征: 正常。

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
制动应激组:每天将大鼠放入高15~19 cm、直径 约5 cm的透气铁质圆桶内,禁止进食及饮水,制 动6 h,2W后处死
冰泳应激组:快速将大鼠放在冰水中泳动 10 min , 连续两次以后处死动物
编辑版ppt
16
编辑版ppt
17
编辑版ppt
18
编辑版ppt
19
实验结果
HE染色结果:光镜下制动应激组、冰泳应激组 大鼠心肌组织可见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 心肌点状坏死、肌纤维萎缩。 交感神经系统和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 雌激素水平减低:绝经后女性发病率增高 脂肪酸代谢障碍 冠状动脉痉挛 微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冠脉灌注减低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
编辑版ppt
15
动物实验
36只健康纯系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 正常对照组、制动应激组、冰泳应激组
编辑版ppt
2
入院时心电图ST段一过性抬高、广泛T波倒置 化验心肌酶 : CTnT 为 0.21 ng/ml(正常值
0-0.1ng/ml)、CK-MB 为 45U/L(正常值 0- 25U/L)
超声心动图表现为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心尖 部运动减弱,射血分数40%
排除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等
编辑版ppt
9
因其大多有良好的预后,心彩超提示其心功能 常由射血分数减低渐恢复至完全正常水平,故 又称为一过性左室功能不全综合征。
发病的患者大部分有明显诱发因素,主要为心 理和生理性应激所致,故命名为应激性心肌病
编辑版ppt
10
有研究显示: 26.8%的患者有心理性应激因素,如亲友意外
死亡、家庭暴力、生意失败或赌搏亏损、激烈
编辑版ppt
24
电镜:细胞核畸形、染色质边集

NCC: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

NCC: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

NCC: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63岁,女性。

需要进行紧急巨大慕上乳腺癌转移瘤切除术。

患者最初的GCS 14分。

其他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未诊断过糖尿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按照患者的病史,她没有胸部疼痛病史,能够爬到二楼而不感到疲劳。

手术前EKG 正常,由于没有任何心脏的危险因素,手术前未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应激试验(stress test)。

手术前给予了激素治疗,手术时给予了一个剂量。

麻醉诱导前开始监测EKG,有创血压,SaO2(脉氧),ETCO2,BIS,四组肌松监测,中心体温。

患者气管插管后置入了右侧颈静脉中心导管。

最初SaO2为99%。

静脉诱导麻醉(丙泊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七佛醚(最小肺泡浓度为0.7-0.9),以及静脉输注(0.2-0.3 mg/kg/h)氯胺酮。

BIS 维持在40-50%。

维持正常的体温,血气和电解质(Na,K,Mg)。

由于血压略微下降,麻醉诱导后,开始给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NE)(0.02-0.03 ug/kg/min),维持适当的平均动脉压和颅内灌注压。

术中未见严重出血。

维持等容治疗。

手术4个小时时,心功能正常,心率70-80/min,收缩压100mmHg 左右。

在切除最深部肿瘤手术的最后节段,突然心率升高到130/min,随后收缩压降低到80 mmHg。

高血糖伴严重代酸(PH 7.19,乳酸4.9 mmol/L),少尿,电解质在几分钟内发生异常。

表1为患者的生化指标,包括手术前、中和手术后24-48h。

去甲肾上腺素(0.05-0.9 ug/kg/min)和胺碘酮持续静脉输注,随后给予肾上腺素(0.18-1 ug/kg/min)、碳酸氢盐、胰岛素和电解质,逐渐增加剂量。

在停止肿瘤切除术前2小时内没有达到稳定。

图1为脑和实体瘤增强 MRI 扫描。

这个手术是在神经导航下进行的。

三个转移了紧密相连,可见颅内占位效应,这使得神经外科医生能够进行一步切除手术。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理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理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理摘要】近年来,应激性心肌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明显增加,引起临床研究的重视。

它是以心室壁收缩功能异常为主要病理生理的一类疾病,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本文综述了与其发生机制有关的研究结果,包括儿茶酚胺、神经递质、冠脉血管、雌激素等相关指标。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108-02【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i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linical incidence,which cause the atten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It is based on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as the main case of a class of physiological diseases,the mechanism is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related to its mechanism, including catecholamines, neurotransmitters, coronary blood vessels, estrogen and other related indicators.应激性心肌病又称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可逆的左心室室壁,尤其是心尖部收缩力减弱,心底部代偿性收缩增强的运动异常。

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冠脉综合征,而部分患者检查并无冠状动脉的异常发现。

TTC的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发生率为7.5%~12%,约为男性的6~9倍[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是一种临床表现似急性充血性心衰,心电图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但冠脉造影无闭塞性病变,心肌收缩时左室心尖部的膨出、心底部狭小的左心室造影影像的急性心脏综合征,也叫Tako-tsubo心肌病,可逆性心尖部气球样综合症[1](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心尖部气球样心肌病[2](apical ballooning cardiomyopathy),破心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 )[3],应激诱发的心肌顿抑(stress induced stunning),是一种突发短暂的心肌收缩力减弱的非缺血性心肌病。

已经公认应激性心肌病是急性心衰、致命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破裂的原因之一[4]。

这种病最先是由日本报道的[5],心尖部的膨出和心底部狭小的特点将其命名为Tako-tsubo(日本古代捕章鱼的瓦瓶)心肌病。

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多的报道了本病。

应激性心肌病在绝经后妇女更易发病[6]。

通常有强烈心理或躯体应激史[7]。

发病原因主要为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主要是肾上腺素)假说。

冠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

左室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

见图1、图2。

应激性心肌病(A) 正常人(B).图1应激性心肌病示意图图2应激性心肌病收缩期左室造影1病因學本病发病机理一直存在争论,已提出以下几种发病机制。

1.1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损害压力(精神或身体上)导致儿茶酚胺增多,进而导致心肌损害的理论已被提出,并且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介导的心肌顿抑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左室心尖部易于受到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脏毒性物质的作用而发生顿抑现象支持该假说[8]。

1.2前降支旋段指数增大前降支从心尖部到终末点的一段被称为前降支的旋段,旋段占整个前降支的比例,叫旋段指数。

绝大多数患者左室前壁是由前降支供血的。

如果前降支包饶了心尖部,那心尖部及心前壁由其供血。

研究表明:如果旋段指数加大,本病的患病率加大[4]。

又有研究表明:由于前降支解剖上的多样些无法完全解释本病[9]。

这种理论也不能解释已有报道的室间隔及心底部心肌收缩功能不全[10]。

1.3冠脉痉挛早期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表明:多支冠状动脉同时痉挛可以导致冠脉血流中断,而这又可以导致心肌暂时收缩功能不全[11]。

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血管痉挛也比原来预计的少见[12-14]。

文献报道,当存在血管痉挛,甚至多支冠脉痉挛时,不会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不全[15]。

1.4微血管功能障碍冠脉微小血管的功能障碍理论得到较多认可,而这种障碍血管造影是无法发现的。

可能是血管痉挛,也可能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相似。

在病理条件下,微血管不能为心肌收缩提供足够的氧气。

1.5室间隔功能障碍研究表明[16]室间隔增厚导致流出道障碍也是本病发病机理之一。

也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能有冠脉血管痉挛、微血管病变、儿茶酚胺的的共同作用[17]。

系列报道一些患者是在情感打击后发病,另一些是原有急性病(如哮喘,猝死等)基础上发病。

大约1/3的患者患病前没有应激事件发生[18]。

最近大量来至欧洲的报道表明:应激性心肌病冬季发病率略高。

这可能与两种猜测的病理机制有关:冠脉微血管在冬季更易痉挛,有些病毒,如细小病毒B19,在冬季也更易感染。

2组织学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起始阶段是病灶肌溶解。

微生物学与本病密切相关。

Kloner et al.报道在病变心肌中并没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

一些病例报道有单核细胞的侵润。

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而非冠状动脉疾病[19]。

3诊断mayo临床应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20]。

3.1短暂特异性的左心室心尖部或室间隔或心室局部运动减弱或消失,累及范围超过了单一冠脉供血。

3.2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或斑块破裂的出血事件。

3.3新出现的心电图的改变(ST抬高或T波改变)。

3.4无新近出现的头外伤、脑出血、嗜铬细胞瘤、心肌炎(因其心电图,超声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其中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的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基底部收缩功能正常或者亢进,而左室的其余部分运动减弱或消失。

本病的血管造影典型表现为心尖部气球样变,但本病的左室功能障碍不仅表现为经典的心尖部气球样变,还包括不同的血管造影形态如室间隔气球样变,及罕见其他局部部位的气球样变[1,21-24]。

在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症中,1.7%~2.2%的患者最后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1]。

文献报道[25],本病患者几乎100%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症。

而影像学上短暂性可逆性异常改变等回顾性特征,对急性期患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帮助亦较为有限,因此本病在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早期诊断本病是困难的,前应激性心肌病的早期诊断迫切需要特异性更强的手段。

4治疗对于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除了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所采取的利尿、扩血管、机械辅助循环等标准措施以外, 其他治疗通常为支持疗法。

由于本病患者是高儿茶酚胺水平,应用缩血管药物是不合理的。

病患者如有低血压时,应用血管收缩药可以加重本病。

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加压药物和受体兴奋药物, 推荐IABP,补液,血管舒张药物如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断药的治疗。

强调早期应用受体阻滞剂。

提倡对于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更多地采用机械辅助循环手段[26]。

大多数患者在2个月内左室功能恢复[25,27]。

阿斯匹林等其他心脏病药物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5预后尽管本病初始临床表现危重,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度过急性期,有极低的住院死亡率及合并症。

一旦患者度过急性期,远期预后也良好[1,19]。

即使左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在几天内收缩功能会有所恢复,几个月内会完全恢复[1,11-13]。

参考文献:[1]Eshtehardi P, Koestner SC, Adorjan P, et al.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allooning pattern,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a Swiss population[J].Int.J.Cardiol,2009,135 (3):3705.[2]Bergman BR, Reynolds HR, Skolnick AH, et al.A case of apical ballooning cardiomyopathy associated with duloxetine[J].Ann. Intern. Med.2008,149 (3): 218-219.[3]Mayo Clinic Research Reveals ‘broken Heart Syndrome’ Recurs In 1 Of 10 Patients[4]Akashi YJ, Nef HM, Mollmann, H, Ueyama T.Stress Cardiomyopathy[J].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2010,61: 271-286.[5]Gianni, M, Dentali F.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or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J].European Heart Journal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6,27 (13): 1523-1529.[6]Azzarelli S, Galassi AR, Amico F, 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J].Am J Cardiol,2006,98 (9): 1273-1276.[7]Ibá?ez B, Navarro F, Farré J,et al.Tako-tsubo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a long course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long the apical diaphragmatic surface of the left ventricle[J].2004,57 (3): 209-216.[8]許原.应激性心肌病心电图[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0):381-382.[9]Inoue, M, Shimizu M.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atients with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and those with anteri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 J,2005,69 (1): 89-94.[10]Kurisu S, Sato H, Kawagoe T.Tako-tsubo-lik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 novel cardiac syndrome mimick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2,143 (3): 448-455.[11]Tsuchihashi, K; Ueshima, K, Uchida, T, Oh-mura, et al.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 novel heart syndrome mimick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gina Pectoris-Myocardial Infarction Investigations in Japa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1,38 (1):8.[12]Desmet, WJ; Adriaenssens, BF, Dens, JA.Apical ballooning of the left ventricle: first series in white patients[J].Heart (British Cardiac Society) ,2003,89 (9): 1027-1031.[13]Abe, Y; Kondo, M, Matsuoka, R, et al.Assessment of clinical features in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3,41 (5): 737-742.[14]Merli, E; Sutcliffe, S, Gori, M, Sutherland, GG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new insights into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J].European Journal of Echocardiography ,2006,7 (1): 53-61.[15]Wittstein IS, Thiemann DR, Lima JA,et al .Neurohumoral features of myocardial stunning due to sudden emotional stress[J].N. Engl. J. Med,2005,352 (6): 539-548.[16]Elesber, AA; Prasad, A; Lennon, RJ, et al.Four-Year Recurrence Rate and Prognosis of the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J].J Amer Coll Card ,2005,50 (5): 448-452.[17]Bybee KA, Motiei A, Syed IS, et al.Electrocardiography cannot reliably differentiate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from anteri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Electrocardiol ,2006,40(1): 38.e1-6.[18]Pilgrim TM, Wyss TR.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or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J].Int. J. Cardiol,2008,124 (3): 283-292.[19]Akashi YJ, Nakazawa K, Sakakibara M, et al.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J].QJM,2003,96 (8): 563-573.[20]ShimPezzo SP, Hartlage G, Edwards CM.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presenting with dyspnea[J].J Hosp Med,2009,4:200-222.[21]izu M, Kato Y, Masai H, et al.Recurrent episodes of takotsubo-like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ballooning occurring in different regions: a case report[J]. J. Cardiol,2006,48 (2): 101-107.[22]Hurst RT, Askew JW, Reuss CS, et al.Transient midventricular ballooning syndrome: a new variant[J].J. Am. Coll. Cardiol,2006,48(3): 579-583.[23]Yasu T, Tone K, Kubo N, et al.Transient mid-ventricular ballooning cardiomyopathy: a new entity of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J].Int. J. Cardiol,2006,110 (1): 100-101.[24]Dhar S, Koul D, Subramanian S, et al.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heep in wolves’ garb[J].Cardiol. Rev,2007,15(3): 150-153.[25]张建义,何秉贤.心尖球形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5): 864-867.[26]李田昌,胡大一.应激性心肌病[J]. 中国医药导刊,2005,05:19-21.[27]Nyui N, Yamanaka O, Nakayama R, et al.Tako-Tsubo’ transien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 case report[J].Jpn Circ J,64 (9): 715-7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