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儿童两性化人格新视点

儿童两性化人格新视点

儿童两性化人格新视点一、两性化人格的定义:幼儿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而两性化人格正是个性健康发展的新模式,因此幼儿教育教学的教师应以此研究结论为依据,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和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两性化人格是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

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工作胜任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男女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征,才能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二、性别因素对两性化人格的影响:幼儿由于性别角色尚未成型,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问题,比如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女性教师一统天下,女性教师在幼儿园占绝对多数,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它会导致幼儿的“女性化”。

在现实生活中养护人员以女性为主,不论是母亲、保姆、祖母还是外祖母。

她们在对儿童的养护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孩子的性别鼓励或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

在幼儿园,教师也常常以既微妙又显而易见的方式鼓励孩子们的性别分离,如老师喜欢把幼儿按性别排座位,按性别结成游戏小组,按性别分开来排队等等。

甚至在游戏角色扮演上也有性别差异,如勇敢、冒险的角色通常给男孩子;温柔、乖戾的角色通常给女孩子,似乎男孩就不可以扮演妈妈,女孩就不可以扮演海盗。

虽然女性从事幼教工作是她们的长处,比较耐心细致,富于爱心和母性,和孩子容易亲近、沟通等。

但由于性别和天性的不同,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方面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对幼儿心理或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女教师大都会上前呵护,表现出焦虑、关心或怜惜;而男教师一般都会带着鼓励的神情和语气说:“没关系,勇敢点,自己爬起来!”比较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忍耐、坚毅的品格,而这对于男孩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性别心理差异与双性化人格

性别心理差异与双性化人格
化特质的平衡或混合, 并进一步编制性别角色量表(BSRI)来区分四种类 型人格(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 未分化人格)


据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约1/3的人是男女兼具型者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 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 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有人解析(方俊明 1996),双性化人格是一种 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 性和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 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既独立 又合作、既豁达又敏感、既自信又谨慎、既热 忱又成熟。我国古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静如 处子,动如脱兔。表明了对这种人格的赞赏。
的焦虑表现在失败和成功两个方面。

Horner把这种心理障碍称作“逃避成功的动机” (motive to avoid success, MAS),或成功恐惧 (fear of success, FOS)

Horner用故事完成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 施测于大学的男女学生。

安妮(或约翰)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学期 的期终考试之后,安妮(或约翰)的成绩,高居全 班第一名。请按照你个人直觉的想法,描述一个故 事,用以说明安妮(或约翰)对自己取得名次后的 心理感受,以及此后可能演变的情形。 研究者让男性受试者写约翰,让女性受试者写安 妮。 结果发现,女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安妮者,有 65%;而男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约翰者,则只 有10%。


女性还有一些其他反应:如考试分数打错了, 安娜其实不是班里的第一名;安娜实际上是男 孩,只是错给男孩起了女孩名,或者安娜的婚 约就此告吹,因为她比她的未婚夫工作表现出 色;安娜下一学期结束时成绩就掉下来了等。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女人 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 , 往往最初表现为某种大
原始经验 的集结 , 其本身是无意识 的, 我们 的意识无从认识
它,但是可 以通过原型意象 ,来理解原型 的存在及其意义。
收稿 日期 :2 1 -0 — 1 00 5 8
力士或运动员 的形象 ; 然后会 出现计划与行动 , 以及独立 自
李宇春和温柔妩媚的李玉 刚受到众多歌迷的追捧 , 到韩 国人
如果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心灵 中内在的部分 , 那么
人格面具实 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我们所表演给别 我”
人看到 的我们 自己。但是人格 面具只是我们所扮演 的角色 , 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来的 自己。荣格认为 ,“ 人格面具是指
人 的期望行 事……。人格 面具协调 了人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 ,
决定一个人 以什么形式在社会上露面。 6 ”l 】 阴影是荣格用来描述 我们 内心深处隐藏 的或无 意识的 心理层面, 是人 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 的
中性 化作 为一种社会现象 , 并不是空穴来风 , 究其原 因, 主要受 以下几个 因素影响 :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 象征着女人内

荣 格原 型理论 对 双性 化人 格 的阐释
原型理论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 是 解释人格双性化现象的有力武器 。原型 (rhtp )是人类 ace e y
在的男性成分 。同阿尼玛一样 ,阿尼姆斯既是原 型的意象 , 也是女人的情结。同样 , 荣格也描述 了女人 内在的阿尼姆斯 的发展阶段 :赫尔克里斯一亚历 山大一 阿波罗一 赫尔 墨斯 。
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意象 , 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 情结 。“ 男人 的潜意识中 ,通过遗传方式 留存了一个集体 在 形象 ,借助于 此 ,他得 以体会到女性 的本质”口。男人总是 . 】

心理学上双性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上双性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上双性化的名词解释双性化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特质的现象。

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不同,双性化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分割框架,使得性别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男性或女性。

双性化并不是一种疾病或异常,相反,它是性别表现的一种连续性特征。

在双性化的个体中,心理和行为特征与他们的生理性别并不完全吻合。

他们可能同时展现出传统意义上被视为男性特质的坚强、决断和理性,以及传统意义上被视为女性特质的温和、敏感和情感表达。

这种综合特征使得双性化的个体在性别角色表达上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双性化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显现。

研究发现,双性化的儿童常常在玩具、兴趣和行为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特点。

例如,一个双性化的男孩可能会喜欢玩娃娃、穿裙子,对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女性兴趣的艺术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一个双性化的女孩可能会喜欢玩汽车、对科学和技术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这种跨越传统性别界限的行为表现可能与遗传、生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双性化的存在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或接受。

长期以来,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性别二元制度的强调使得双性化个体常常遭受歧视和偏见。

他们可能在学校、工作场所或家庭中遭受负面评价,被误解为“不正常”或“性别有问题”。

这种偏见不仅给双性化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也限制了整个社会对性别多样性的认知和接纳。

然而,近年来,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社会对双性化的认可和尊重也在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性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认识到个体在表达性别上的灵活性。

许多组织和教育机构也开始致力于创造一个包容和尊重性别多样性的环境,为双性化个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在心理学中,双性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双性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他们致力于消除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个体产生的限制,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同。

同时,心理学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治疗和咨询方法,帮助那些双性化个体处理他们的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自尊和幸福感。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

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ans'SexRoleInventory)。

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

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

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

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两性化”人格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

性别差异心理学和性度心理学通过分析发现同时具有两性积极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

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

他们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男女两性心理品质水平,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的基础。

吾国人漠视幼稚时代之重要,学校教育耗费精力,纠正幼稚时代已成之不良态度、习惯、倾向,可谓事倍功半”。

陶老先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幼儿阶段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我园对小班幼儿实施“两性化”人格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径对幼儿进行“两性化”人格教育。

一、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两性化”人格我们抓住孩子喜欢游戏这一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游戏。

因为体育游戏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较强的集体性。

要达到游戏的目的,幼儿必须勇敢顽强、机制果断、团结友爱,通过相互合作去完成各项活动。

同时,我们注重在游戏中增加一些竞争成分,通过这种初步相互竞争的游戏,可唤起幼儿渴望取胜的心理,有助于从积极意义上培养幼儿良好的竞争意识。

二、利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两性化人格的发展我们创设了医院、娃娃家、儿童超市、体操房等角色游戏区,根据孩子的表现,对他们进行指导,发挥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鼓励每个幼儿全面发展。

同时注意两性的差异,让男孩子参加一些安静的游戏,如担任娃娃家的爸爸,学会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女孩担任儿童超市的经理,培养其自强、自立、自信的品质。

这对幼儿的语言、动作、思维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1.引言双性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并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企业家所接收。

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均较低。

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偏科现象严重,思考问题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

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

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

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2.双性化现象概述性,自古就是人类孜孜探求的一块神秘的领域。

但即使是权威的性研究者,也不敢轻易给“性”作以界说。

而性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角色差异,即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双性化”即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

与易性癖不同的是,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他们虽然可能进行着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中性化穿着,但并没有跨过性别界限,也几乎不会渴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

双性化的人通常在外表、穿衣打扮及行为方式上有异性化的倾向,然而从其本质心理上来说往往是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性别的。

在现代很多家庭和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角色关系已经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了。

“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潜在规律早已被打破。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事业之中,照顾家庭生活自然而然地开始由女性一人承担变成双方共同甚至男性独自承担的责任。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透视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透视
维普资讯
第1 4卷第 5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 0 8年 9月
工 会 论 坛
7 d e in rfb n os i ue t
V0. 4No 5 11 . S p2 0 e .0 8
【 高教研究 】
女大 学 生双 性 化 人 格 模 式 透 视
山 东政 法 学 院 副 教 授 。
从心理学 的角度来 看 ,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 合的 同时认 为 新 时 代 的 女 性 不 仅 要 温 柔 也 要 独 立 、 强 和 进 坚 人格类 型: 即在一个人 身上 同时具备男 性与 女性 的兴趣 、 取, 小鸟 依人 不是女性本色。学生的性角色期 待修正 了传 能力 和爱好 , 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 的长 处 统观念 , 使两性 角色都 更加饱 满。 与优点。本文针对 女大学生 双性 化人格模式进 行探 讨。 3 、双性化人格模式 的女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 的情绪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形成 的原 因 双性化人格特质与 良好情绪状态具有较高 的相 关性 ,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 生越 表现为双性化人格特质 者其 抑郁焦 虑水平最 低 。这说 明 来越多 了。究其原 因, 中国正处 于高速 变化 的转型 期 , 首 双性化者具有积极健康 的情 绪。笔者对 大学 生群体 的调 在对男女两性 的 自我评价 和交互 评价 中 , 女学 男 先, 从大 的环境讲 , 社会 的稳定性被破坏 , 这种稳定性 的破 查表明 , 坏同时表现在 家庭生 活和经济生 活中 , 因此对女性 的独 立 生不约而同地将乐观的情绪作为女性优秀 品质放在前位 , 性要求增高 ; 第二 , 社会 环境 日益宽 松 , 价值标 准多元 化 , 希 望女性在温柔体贴 、 善解人意 、 富有爱心 , 能敏感地 理解 性别 弹性 随之增大 ; 第三 , 巨大 的生活压力 , 男人对女人 别人 的感情 的同时拥有开朗乐观的情绪 , 令 因为这可 以给男 的要求也发生 了变化 , 很多男人 并不满足于找个依人小 鸟 性 带来心理安慰和积极 的影 响。这说 明男 女学 生不仅 追 来 圈养 , 也希望另一半能分担 自己的压力 ; 四 , 第 大众审美 求 柔顺 的女性形象 , 也期盼女性 的积极情绪能够带 来家庭 标准发生变化 , 康 、 健 阳光 等 审 美 地 位 的 提 高 也 促 进 了 这 的温 馨 。 现象 的产生 。 4 、双性化人格模式 的女 大学生行为之 间有一定 的差 二、 女大学生双性化 人格模 式的特点 异 1双性化人格模式 的女大学生 自信心 、 全感 较高 、 安 双性化 人格 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 、 文化 、 专业 、 年龄等 大多研 究都 表明 , 双性 化人 格模式 的个 体在 自信 心 、 因素 的影响 , 双性 化特质得分与双性化特质者行为之 间有 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 化 、 非男非 女气 质类型 的个体 , 定 的差异 , 因此 , 能简单地 以双性 化测 量来评 价人格 不 具有 比较 高 的 自信 心 和安 全 感。 马锦 华 ( 0 1 通 过 对 特质的优劣 。王 红瑞 ( 0 5年 ) 20 ) 20 的研 究结果 显示 : 双性化 14 7 名大学生进行 B R ( 别 角色量表 ) s - ( 全一 不 人格特质在人群 中的比例受多种 因素的影 响, S I性 、_ I安 如调查人 群 安全感 问卷) 自信 心测验 问卷 的测试 , 、 结果 显示 : 具有 双 的分布 区域 、 社会 文化背景 、 别刻板 印象等 。以上 研究 性 性化人格 的个体在 自信心 和安全感方 面 明显优 于女性 化 都表明双性化是一种理想 的性别角色模式 , 双性 化人格 但 气质和非男 非女气 质类 型的个 体 , 代表着较高 的心理健 康 还必须和其它一些 因素协 同作 用才能 使人具 有更 高的心 水平, 是一种心理健康 的理想模式。笔者对大学生群体 的 理健康水平和更好 的适 应能 力。笔者对 大学 生群体 的调 调查表 明 , 女生对理想 女性 的期待 极具现 代气息 , 6 % 有 7 查 表明 , 从性别角色 态度到 良好性 角色行 为 的形 成 , 到双

研究实践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研究实践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 图分 类 号] G 4 中 4
[ 文献 标识 码 ]B
[ 编 号 ] 17 — 64 (02 1— 00 0 文章 6 12 8 2 1) 4 0 1— 3
问题 的提 出


近 年 来随 着 “ 级 女 生” “ 油好 男 儿 ”等 电视 选 秀 超 加 节 目受 到 各 地 电 视 观 众 的热 议 和 追 捧 .中性 气 质 的 选 秀 明星 也成 为亿 万青 少 年 崇拜 的偶 像 。2 o 年 的 “ 女 ”冠 05 超 军 李 宇 春 凭 借 其 超 酷 的外 形 和 接 近男 中 音 的 嗓 音 将 自 己 定 格 在 了万 众 瞩 目的 时代 焦 点 ;2 0 年 “ 男 儿 ” 向鼎 、 07 好 师 洋 以其 甜 美 、乖 巧 的形 象 在 选 秀 舞 台 上 无 往 不 胜 。 与 此 同 时 .一 场 声 势 浩 大 的 中 性 狂 潮 席 卷 而 来 ,而 被 卷 入
一 研 究 实 践
[ 要 ] 近 年 来 随 着 中性 之 风 越 来越 热 ,教 育 工作 者 摘
也 开 始 更 多 地 关 注 中性 化 的 人 格 特 征 双 性 化 人 格 是 一
种 综 合 的 人 格 类 型 :即在 一 个 人 身 上 同 时具 有 男性 与 女
性 的 综 合 人 格 。 近 几 十 年 来 多 位 国 内 外 心 理 学 家 的 研 究 揭 示 : 拥 有 双 性 化 人 格 的 个 体 较 一 般 个 体 具 有 更 高 的 心
统 的 勇 敢 、坚 强 、大 方 等 特 质 外 ,更 多 了爱 心 、善 解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实 在我 们 国家 ,双性 化人 格 的思 想 由来 已 久 .很 多

当代青少年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2)

当代青少年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2)

当代青少年应当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摘要性别角色双性化直观地是讲男性拥有女性的温柔女性拥有男性的独立。

所谓“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

双性化者并非“变态”,相反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当代青少年进应该扮演双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当代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性别角色双性化一.社会性别角色概述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概念的界定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决定的。

这一定义不仅过于宽泛,而且饱含着浓郁的两性生理含义的“Sex”一词,遭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反对,并开始使用“Gender”这一原本表示词汇属性的词来取代“Sex”,成为“Gender Roles”。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

如Spence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如Lerner与Shea认为性别角色就是社会一群既定性别之人所界定的一套行为规范。

前后概念的差异,不仅是词汇选择的变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决定角色,而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期望对角色的影响和塑造。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也像国外一样经历了两个阶段。

刘达临认为所谓性别角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

直至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后“Gender”一词传入我国,性别角色也被重新定义。

著名学者张春兴认为“性别角色即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

因此性别角色乃是经由行为组型来界定,而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向的言行服装等。

二.当代青少年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1. 当前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当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存在着许多的性别刻板印象,这正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所以综合国内外对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研究 可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有三个优点: 一是允许表达异性特征,具备双性化人格 的男人虽然具有某些女性特征但他们的独 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二是富有同情心, 有教养。三是自尊心强
研究还表明,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有着更积极 的归因模式:即将成功归为稳定的内部因素, 将失败归与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此外双性化者 更富有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 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自我效应良好。
需要指出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 类型: 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 女性的兴趣、 能力和爱好, 尤其是心理 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上 的两性错位和异性癖。
国内的双性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选取对安徽蚌埠医学院学生的的调查中发 现:双性化人格比例不足1/4,说明我国双性 化的人格特质的人少于美国,这个可能是由 于两国的文化,经济,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我国是一个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久远的 国家,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人们的心理 及思想。
2004年 王学研究发现: 2004年,王学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的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具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2003年 张莉研究发现: 2003年,张莉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心理健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感情用 顺从、通融。 事、顺从、通融。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中 国双性化者的人格特征中人际能力具有很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但无明显的独立 性。双性化者的男性度较女性度与其人格的 相关较大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性别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类标准,它把人分为‎两大阵营——男性和女性‎。

如我们前面‎介绍,男性与女性‎在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来自‎脑生理方面‎的影响,也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而值得重视‎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二者孰‎优孰劣。

事实上,男性与女性‎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

他们各自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取得‎成就,女人绝非是‎天生的弱者‎。

也许有人说‎,既然男女两‎性各有所长‎,那么,如果将两性‎的优势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岂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了吗‎?这种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日‎常的生活,就会发现,男性与女性‎的特点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些女人在‎建筑、工程方面颇‎有建树,有些男人在‎言语方面有‎惊人的才华‎,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可能兼具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因此,根据生物学‎的特征简单‎地将人分为‎两类有一定‎的局限性。

罗西在1964 年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认为人身上‎既可能有男‎性化特征,也可能有女‎性化特征,当男性化特‎征高时称为‎男性化型个‎体,女性化特征‎较多称为女‎性化型个体‎。

如果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在一‎个人身上都‎表现得较多‎时,就称为双性‎化个体;而当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表现‎得都比较少‎时称为未分‎化个体。

这种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划分,不是考虑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依据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

从行为表现‎上来讲,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男女的性格‎特征是混合‎交织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关系。

这一观点为‎理解和认识‎两性的性别‎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

双性话人格

双性话人格

双性话人格“双性化人格”指人的性格里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中性化”概念侧重形象,两者存在分离与契合。

【关键词】双性化;中性化;性别;电视选秀。

“双性化人格”指人的性格里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中性化”概念侧重形象,两者存在分离与契合。

“中性化”一词的流行始于2005年“超级女声”的播放。

2005年李宇春以小巧的五官、硬朗的脸庞、接近男性的声线、高大却无曲线的身材以及干净俊朗、帅气洒脱的气质开启了“中性化潮流”的大门。

2006年出现了尚雯婕、刘力扬、厉娜、许飞等一大批造型中性化的女孩。

2009年因绵羊音备受争议的曾轶可也是以中性化的形象示人。

2010年“花儿朵朵”再刮中性风,花儿十强中,中性风基本占了半壁江山。

“中性化”率先以女性男性化的方式,成为一个时尚的概念,并逐渐确立为一种新的前卫风向标。

“女性男性化”只是中性化潮流的一个表现方面,几乎是在同时,“男性女性化”的趋势也悄悄发迹了。

2006年东方卫视开办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打造了不同“款式”的中性美男:有羞涩型的、颓废型的、温柔型的、忧郁型的等等,其中选手向鼎甚至被冠以“男版李宇春”的头衔。

无独有偶,同年《我型我秀》节目中的师洋在海选时就顶着假发反串蔡依林,把阴柔、可爱、性感、妩媚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众多粉丝的支持。

2010年,“快乐男声”开赛以来女性化打扮的男生层出不穷,一名叫刘著的男生,其容貌、着装、说话、唱歌都酷似女性,甚至引发了现场评委“安妮玫瑰”对于他身份的几度质疑,“伪娘”一词也因他疯行于网络。

随着中性风的刮起,学术界对中性化现象的研究热情也日益高涨,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位学者给“中性”一词下个严格的学术定义。

笔者认为,从人文意义上来看,中性主要是强调行为方式和个体形象的去性别化特征,尤其体现在装扮方面。

女性男性化,除了没有胡子、胸毛外,举手投足趋于男性特征,包括言谈、着装、身材、长相等;男性女性化,身材纤细、面部白净、胡须稀少、化妆美容、穿戴配饰、腔调柔软、阴柔过剩,缺乏阳刚之气。

双性化的名词解释

双性化的名词解释

双性化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而独特的现象:双性化(Binarism)成为了许多领域的热门话题。

从性别到语言,从文化到身体,双性化的存在变得愈加显著。

那么,何谓双性化?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令人着迷的名词。

当谈及双性化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二元性别”(Binary gender)这个概念。

二元性别源自于视男性和女性为二分的两个极端的观念,以性别为主导的社会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人们按照生理性别进行划分,将男性与女性赋予了特定的性别角色和行为期望。

但是,双性化则指的是超越了二元性别的概念,考虑到了更多的性别身份和表达方式。

在性别方面,双性化意味着对于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共同认同。

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该阳刚、坚强,女性则应温柔、敏感。

然而,双性化的观点认为,人的性别特质不应被单一地定义,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上跨越传统的性别定位。

这种无视二元性别的态度鼓励人们摆脱刻板的性别角色,真正做到自由,不受性别限制。

在语言上,双性化意味着将性别中立化,减少对特定性别的称呼。

在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先生”和“女士”这样的词语来称呼他人,而这些称谓通常代表了受到二元性别观念影响的传统性别角色。

然而,在双性化的语境下,人们开始采用一些性别中立的称谓,比如“亲爱的”或“朋友”,以避免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的产生,给人们更多尊重和平等的感觉。

双性化还在文化方面呈现出显著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化都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

而双性化的文化观念则鼓励人们跨越这些刻板印象,拥抱不同性别身份的表达方式。

文化创作中的性别角色多样性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样的变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文化创作中找到自我认同。

双性化不仅仅局限于性别议题,它还涉及到个体身体的多样性。

传统观念将人的身体特征仅限于男性和女性两种类型,而双性化思潮认为个体身体的多样性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尊重。

例如,跨性别者的存在反映了性别身体多样性的现实。

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性之风越来越热,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中性化的人格特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综合人格。

近几十年来多位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拥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较一般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良好的适应性,并提倡从小开始培养双性化人格。

本文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双性化人格的建议。

〔关键词〕中性气质;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等电视选秀节目受到各地电视观众的热议和追捧,中性气质的选秀明星也成为亿万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2005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凭借其超酷的外形和接近男中音的嗓音将自己定格在了万众瞩目的时代焦点;2007年“好男儿”向鼎、师洋以其甜美、乖巧的形象在选秀舞台上无往不胜。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中性狂潮席卷而来,而被卷入狂潮的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愈演愈烈的中性狂潮,也使得人们在思索当今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开始关注中性的人格特征。

事实上,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很多少男少女冲破了性别刻板印象的框框,显示出新时代青少年独有的特征。

笔者曾在高中校园里进行了调查,一个班的26位女生中有22名女生特别喜欢李宇春式的直爽、开朗、不拘小节,有15名女生不喜欢穿裙子,更爱穿牛仔裤或运动裤。

而另一项“你心目中理想男生特征”的调查显示,除了传统的勇敢、坚强、大方等特质外,更多了爱心、善解人意、细心、周到等词汇。

由此可见,“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

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中,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二、双性化人格的起源与界定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背姆(s.lbem)于1977年提出“双性化”的概念,androgyn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男子andro”和“女子gyne”,指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双性化

双性化

1、《不到黄河不死心》2、《噩梦》3、《宫孽》4、《戏梦》5、《迷失》6、《雀巢》7、《细雨飘零》8、《血葬》9、《折翼的青鸟》10、《梧桐相待老》Constantinople在1973年提出性别角色与个体的生理学和以往经验有关,具体表现为长相、态度和行为上的区别,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Spence在1985年指出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界定,界定的内容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双性化”,即指个体同时拥有传统上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人格特质。

并指出双性化是一种适合人们的性别角色模式,社会应该鼓励培养双性化人格。

James是最早提出自尊公式的人,他认为,自尊=成功/抱负水平,这个公式表明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决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尊的主要功能有四项:(l)自我保护。

这是自尊的首要功能。

自尊能使个体通过自我保护而免受焦虑和恐惧;(2)经验解释。

(3)决定个体的期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个体的自尊会影响到个体对事情发生的期待,对情境中他人行为的解释或者他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4)影响人格健康发展。

人格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它可以维持个体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人格的发展。

个体间的人格差异是由自尊导致的。

《自尊的六大支柱》是关于自尊的权威著作,人际交往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特殊形式,它实质上是把人的观念、思想、情感等作为信息进行交流的过程[52]。

对于个体来说,其人际交往能力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反映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它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情感情绪成分,它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过程的外在表现和结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两个:传达信息和满足个体心理需要。

而前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认为,交往的功能有三个:信息沟通、思想沟通和情感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性别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类标准,它把人分为两大阵营——男性和女性。

如我们前面介绍,男性与女性在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来自脑生理方面的影响,也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而值得重视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二者孰优孰劣。

事实上,男性与女性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

他们各自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取得成就,女人绝非是天生的弱者。

也许有人说,既然男女两性各有所长,那么,如果将两性的优势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岂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了吗?这种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日常的生活,就会发现,男性与女性的特点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些女人在建筑、工程方面颇有建树,有些男人在言语方面有惊人的才华,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可能兼具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因此,根据生物学的特征简单地将人分为两类有一定的局限性。

罗西在1964 年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认为人身上既可能有男性化特征,也可能有女性化特征,当男性化特征高时称为男性化型个体,女性化特征较多称为女性化型个体。

如果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在一个人身上都表现得较多时,就称为双性化个体;而当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表现得都比较少时称为未分化个体。

这种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划分,不是考虑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依据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

从行为表现上来讲,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男女的性格特征是混合交织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关系。

这一观点为理解和认识两性的性别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

当人属于典型的男性化型或女性化型个体时,会抑制很多被认为与其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

而典型的双性化的人,则会更自由地表现出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为,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双性化个体尽管具有女性特点,如当听到别人的不幸时,双性化个体会立即表现出女性特有的同情心,但他们的独立性并未受女性特点影响,对事物的看法有独立见解,不容易受他人影响。

双性化这种性别差异的新看法,为儿童性格和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

它用釜底抽薪的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先天因素决定论的消极影响。

传统的先天因素决定论,暗含了一个偏见,即男性要优越于女性,新的看法不但同时肯定了两者各自的优越性,并且认为这两者在同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具备,都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获得。

未来的优秀任务应该是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优秀特质的双性化的人。

这就超越了传统上对性别进行简单二分的局限性。

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可能脱离人的生物学因素而存在,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概念。

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探讨不完的话题,正如我们前面强调的,这种探讨并非想证明男女两性谁更优秀,而是为了促进男女两性之间更好的理解和交流,并为最终超越各自性别特点的局限而努力。

*上文摘自董奇、陶沙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9 月出版的《脑与行为》第119--121 页几乎所有的性别差异理论都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是线性连续的两个相反的终极,即一个人可能是男性化的,或是女性化的,但不可能二者兼有,因为,根据定义,更多的男性化意味着更少的女性化;二者是不可能结合的。

此外,这些性别理论都认为性别定型是必然的。

并集中探讨了早期儿童的性别认同的达到和性别定型模式的建立;且都把性别定型行为看作是早期经历的直接结果和发展的终点。

近20 年来,随着妇女心理学的发展,以上观点大都受到质疑。

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得以产生,双性化人格的提出是对传统的两极性的男性化、女性化观点的革命和批判,展示了人格教育、两性平等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在心理学中,君格(Jung )提出了anima (男人自我中的女性化部分)和animus (女人自我中的男性化部分)这两个概念。

君格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两者的结合,自我才是完善的。

现在,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所用的这个术语——心理的双性化,是指作为心理特质的被刻板化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平衡或混合。

双性化不是女性社会角色的自由化,与性无关,也与生理特点无关。

如果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那么它就应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

双性化人格的优势贝姆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强,并能在各种情景中取得成功。

她充分看到了双性化的价值,认为在将来会有一天,双性化的人将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也有一些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

有关理论研究认为,两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的长处与优点。

男性气质多表现为独立、勇敢、自信而且具有支配感和成就感,喜欢竞争性强的激烈活动。

女性气质多表现为温和、敏感、被动、缺乏自信和果断精神。

而双性化人格则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气质的优点,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

认为这种双性化人格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的一些成语:“静如淑女,动若英豪”,“绵里藏针,柔中有刚”等都是对双性化人格的生动刻画。

研究结果证明,双性化者思维敏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乐于助人,适应能力强,行动充满魄力,沉着,言行一致,独立积极,代表了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该研究还发现,双性化者90% 担任各级学生干部,成绩优异,在班级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不仅能恰当地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常常在舞台上、辩论竞赛中和运动场上看到他们的英姿。

双性化者尽管专业、家庭背景不同,但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即较强的责任感、自信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心理。

该研究结果证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

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含义是: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男女学生的人格双性化,从而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防止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消除性别图式。

但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培养双性化人格的途径和方式。

对双性化人格优势的质疑双性化人格的优势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它引起了许多有关的研究。

与人们的期待不一致的是,一些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人们的理想。

但是,从这些对双性化人格优势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培养女性具有某些男性化特质(即男性的长处),赋予女性化的特质以价值,是培养双性化人格和消除性别图式的重要途径。

两个人性格非常一致会出现什么情况,两个人性格差异很大会出现什么样的矛盾,我们也许会发现现在个性比较火爆的女孩子是越来越多了,同时还有一些男孩子给人感觉不像以前那种形象,好像越来越趋向于中性化。

但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性格在恋爱当中反而比较吸引人。

“我的野蛮女友”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现在心理学界也有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女孩子有女孩的性格,同时又具备男孩的性格。

比如说她很独立,很坚强,挺有主见,甚至有时候挺厉害。

这些性格以前只赋予男性,但现在的女孩子身上也有,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女孩子也不失女性温柔的一面—一个同时具备有女性性格又有男性性格的人,我们管它叫“双性化”。

按以前传统的概念,男性就男性化特征特别多,比如刚强、勇敢、独立、自信,像个男人。

但如果一个男人比较细腻、温柔,我们会想这人女里女气,不太能接受了就给他一个很负面的词。

但现在一个女孩特别活泼开朗,还仗义,爱打抱不平,有人说像个男孩一样,或特别疯,也是很负面的评价,我们以前看人的时候就是这样,但现在不太相同。

现在我们把一些词赋予男性特征,比如勇敢、果断、坚强、冒险、独立、自信等,我们也把另一些词赋予女性特征,比如善解人意、温柔、善良、体贴。

假如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那些描述男性性格特征的词,同时也有描述女性特征的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双性化”了。

若是在一个人身上具有男性化的词比较多,我们就叫男性化性格特征,也许有的女性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女性化特征比较多,我们叫女性化性格,女人是这样,男人中可能也有。

还有一类人,我们发现他身上男性化性格特征也不突出,女性化特征也不突出,我们叫“未分化的人”。

现在按性格特征来讲,我们可以把人分为四种。

恋爱中我们会跟某一个性格特征的人相处,会因为对方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满意度不同。

哪个满意度最高?具有“双性化”性格特征的男孩跟具有“双性化”性格的女孩恋爱,一直到走进婚姻,他们对婚姻和恋爱的满意度是最高的。

以前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

以前认为一个特别男性化的男孩,跟一个特别女性化的女孩,他们的结合可能是满意度最高的,现在研究的结果不是这样。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的弹性是比较大的,他双方面的特点都有,因而对方的满意度可能会增高。

比如你需要一个很勇敢、坚强的男朋友,但不等于你不需要他的温柔体贴,因为这是人性,我们必须回到人性本身。

人性的本身是超越性别的。

比如我们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等。

有个词是“大男子主义”,有时你会觉得他很“男人”,但是因为大男子主义,他有时就不尊重女朋友。

他常到外面去打架,你可能就没有安全感了。

所以只具有男性化特征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满足人其他的心理需要。

作为男人也一样:假如男性需要温柔、关怀、体贴,从一个女孩子身上能得到,但并不等于你不需要另外一方面,比如她是个独立自信的人。

假如她天天靠着你,你就真的没办法独立了。

而且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这么激烈,女孩子在这竞争当中,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不会因为是女的就会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尤其现在高科技时代,你会发现性别在这当中已经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区别了,所以这时候的工作,可能有双重性格特征的更有优势。

工作中一样,人际中、恋爱中也是一样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双性化性格特征的人在相处、做事情、情感满足、心理需要等方面就能给对方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满意度,所以他们的关系更稳定。

那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比方说一个女性,她身上女性化的特征占60%,男性化的特征占了40%,同样反过来讲,如果一个男性,他的男性化特征占大多数,女性化特征也有,这样的两人就会处得比较好吗?对,应该是这样的。

假如我们拿婚姻的例子说,有的男人,他可能外面有婚外情,妻子觉得特别不高兴,不可理解,其他人也不可理解,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这个女性,是个标准的妻子,按传统的观念在家里照顾孩子、做饭,对老公照顾得无微不至,说话声音特别小,从来不会跟人吵架,什么事都主动问丈夫“你说怎么办吧”!大事小事都交给丈夫解决。

按传统标准这妻子简直完美极了,但这个男人好像那么不珍惜,到外面找别的女人。

现在用心理学的东西去理解,其实是能够理解的。

这个妻子身上差了一些东西,就是她没有一点主见,没有独立和自强,今天转了一圈说回来,我觉得里面一定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可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社会的价值观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