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个性。这是 因为: (1)人们的遗传素质不同; (2)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 (3)人们的主观努力不同。 后面两个原因与社会化紧密相关。
所以,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 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 的有机统一过程。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案 例
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 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 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同时同宿 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 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 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000元钱。 经公安机关 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 。 “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马加爵如是说
《社会学》课件
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角 色的内涵、类型;认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的过程 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了解并掌握社会角色失调 的调适方法。
一、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含义:P90
狭义的理解: 青少年的成长
社会
广义的理解: “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 语文教师尹健庭
你认为尹老师的做法对学 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吗?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内容:P90-92
1、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生活 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学 习方面的、体育锻炼方面的、饮食营养方 面的、身体发育和卫生方面的、常见传染 病及其预防方面的、意外伤害处理方面的 技能。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家庭
童年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是人出
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社会化从家庭开始,因此家
庭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于儿童。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教导文化与行为规范
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在成 长及生命全过程中接受所在社会的 文化从而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过程。 行为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 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表 现 性 角 色
功 利 性 角 色
二、社会角色
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 也有下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二、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因
素的影响,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龄、走出家庭后的第一个正式场所
就是学校,在这一场所中,儿童学习并形成自己的社
会价值观,甚至学到了自己将来的谋生技能。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使各种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传播

社会学概论四

社会学概论四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主讲人:曹颖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 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 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 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 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 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 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 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 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 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 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 完全的狼的习性。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
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 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 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吃饭、穿衣、走路,这些衣食住行的 技能并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文化。
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
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 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 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 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家庭气氛
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赖德 克从六个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
1.社会化的必要性 个人角度:个人成长 社会角度:培养合格成员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述1.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个人为适应特色觉得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一是,基本社会化知识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二是,现代社会化中,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三是,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局限性,四是,人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成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的先天条件是有差异的。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

1.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是个 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而将自己 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社会化的内容
2.1 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2.3 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 律准则规范的内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化过程。
塔普的法律社会化三阶段论: (1)前习俗阶段 (2)习俗阶段 (3)后习俗阶段
2.4 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 同的角色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 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3 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化研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社会 化的过程看作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用以下三种主 要机制来解释社会化: (1)奖励与惩罚 (2)模范 (3)认同
4 符号互动理论
根据解释理论,个体的社会化或发展是一个再生的过程, 儿童不仅仅学习文化,而且还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着他们学习 或发现的语言和解释技巧。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是现 代社会的基础。作为青年面向社会的地方,工作单位在本身 职能之外,也承担着对其职工进行教育的责任。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传达于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 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在现 代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强调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影响的理论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从社会的视角看,社 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从个体的视角看,社 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 成员。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 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 社会化。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基本社会化 (儿童及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人)。
社会角色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不同 的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 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 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 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性别、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 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既是个人 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再社会化:因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 社会化。包括对在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中没有 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目标和内容 (一) 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 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 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通过教育和舆论力 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 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 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通过多种途 径指导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 会整合之目的。 (四) 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获得 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 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
所谓功利性角色,是指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 标的社会角色。如商人、经理、企业家。
所谓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 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 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伦理道德 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艺术家,医生,教员, 政府领导人,慈善家。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角色

林顿:角色是“与特定地位有关的文化模式总和, 包括社会对于占据这一地位的所有人的一切态度、 价值观和行为。” 比德尔: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 为特点”。 我国学者指出社会角色包含了角色扮演者、社会 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 要素。 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 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人行为模 式” 。
6、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分类
第二节 角色理论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概念: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一种试图从人 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 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 来源: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起来。 从其发展渊源上看主要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学中的 符号作用论的影响、来自于心理学的角色扮演技 术的影响和来自于人类学的结构功能论的影响。
角色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同时
也重视个人可能的角色创造,因而被认为是“社
会有限决定论”。
第三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一、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一是学习角色技能。
1、角色观念 角色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 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最后,角色学习是随着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学习。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 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一)社会学视角:互动与表演 米德的角色理论
个人具有的“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是与他人进行互
动的基本条件。通过角色扮演,产生暂时的自我形象, 逐渐定型,就会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 “斯坦福监狱”实验。
结构角色论强调了社会过程的既定的、结构化的 一面,即强调了围绕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代 表社会结构因素的期望对于角色扮演者的行动起 制约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10
(4)我国学者的定义
我国学者奚从清、俞国良认为,社会角色 包含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 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要素。
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 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 人行为模式”。
——奚从清、俞国良著:《角色理论研 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 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 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 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 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7
role playing
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 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 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 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 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
19
2、主要观点
第一,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 并进行发展。
第二,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 在三种意义期望中建构角色。
第三,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 连接点。
20
四、斯特里克(S.Stryker)的理 论
前两种理论实际上是一个互补的理论, 1980年, S.Stryker提出了一个比较典型 的融合方案。
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 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 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 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 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 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28
3、角色冲突
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能保持 各角色间和谐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角色 冲突。例如,一个职业妇女的职业角色和 她作为妈妈的角色有时会发生冲突;一个 刚进大学的学生,当父母来访时,他作为 一个独立大学生的角色和作为父母的孩子 的角色也会发生冲突。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定义西方: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

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道德社会化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2024版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2024版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角色定型与刻板印象
角色定型的表现与影响
角色定型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固定 化认知和期望,如性别、职业等角色 的刻板印象。这种定型可能导致对个 体的误解和歧视,限制个体的自由和 发展。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破除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基于有限的信息 和片面的经验,因此具有不准确性和 误导性。为破除刻板印象,需要增加 对多元群体的了解和接触,促进不同 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角色转变与适应过程
角色转变的动因与过程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经历不同的角色转变,如职业变动、家庭地位变化等。这些转 变通常由内部动机或外部压力驱动,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调整。
角色适应的挑战与策略
角色转变可能带来适应上的挑战,如新角色的期望与原有角色的冲突、新环境中的 不适应等。为应对这些挑战,个体可以采取积极应对、寻求支持、调整期望等策略。
角色转变 领导者应根据组织发展和团队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 定位,从单纯的管理者向领导者、协调者和创新者等多重 角色转变。
领导力提升 领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和卓越的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
激励与引导 领导者应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通过合理的激励和引导措 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组织目标的实 现。
角色过度占据时间和精力。
05
社会角色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角色定位
01
根据组织目标和结构,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包括职位、
职责和权力范围。
职责划分
02
将组织任务划分为不同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清楚自己的职责
范围和工作要求。
角色期望
03
成员应了解并符合组织、团队和领导对其角色的期望,以实现

第 4 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 4 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因为:其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其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所谓反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超我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精品课件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社会规范 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 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 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 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个体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 范社会化。
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 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 他担心自己的 3 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和1岁。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 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 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
步发展。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
的文化。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 会性增强的过程。
精品课件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从未成年到 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有自我 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 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3.研究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
社会化有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化可 以使个体与自己所在的社会群体保持协调一 致,认为遵守常规与社会秩序、服从道德要 求与法令、承担公民义务与责任等 。
从社会的角度
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培训、成人
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此类现 象在移民家庭中尤为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 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期
1.婴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
2.幼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 的关键期
3.童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 的关键期
4.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 的关键期
5.青年初期是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 形成的关键期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六大因素
两个学科共属总会下的第八分会,即人格与社会心理 学分会。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2. 3. 4. 5. 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行为规范社会化 社会角色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
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自理技能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初内容) 是一个人生存的首要必需技能 谋生技能的社会化 是一个人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又一项能力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问题
第一节
社会化
一、概念及分析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 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 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 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什么是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从无知到具有社会行为规范,获得某些社会能力及执行特定职责能力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在社会中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社会认知的过程。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在不断接受和适应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获得社会知识和技能,进而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人的生命早期,社会化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它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进行。

家庭是每个人社会化的基础,通过家庭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具有自我认知的能力,学会与家庭成员互动,形成合适的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

社区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区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和社会,逐渐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角色。

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提供了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等资源,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用语言、文化、行为等方式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变化和个人生命经历的不断增长,人的社会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往往是受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文化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造成行为、思维和语言等基本模式。

通过对文化的学习,人们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并逐渐形成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行为和价值观。

社会化的意义社会化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化是人类认识、学习、适应社会的过程,是获取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式。

通过社会化,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获得更高级和更广泛的生存能力,并能逐渐获得和提高社交技能。

而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化是社会塑造、维持和发展的后备力量。

通过社会化,个体在不断探索、学习和认识社会,对社会进化与变迁的贡献不可忽视。

此外,社会化对个人的道德素养、行为规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养成了合理的人际交往方式和道德倡导。

这些道德规范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共有文明。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

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个人观念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属于客观现实形态(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性别角色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如师生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商人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多种来源共同形成,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 2.2 • 2.3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关于社会 2.生命历程理论
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1)
• 1.1 库利的“镜中 我”理论
–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 社会互动的产物, 是在不断观察和反 省他人对自己的反 应的过程中形成的 – 三个阶段
“镜中我”理论的三阶段
•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 • 2、继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 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 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评价的想象来 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 的反应。
米德及其名著
米德
• 米德(1863—1931)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 的代表人物。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 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 的,”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 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米 德认为社会实质就是”角色扮演“,即学 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 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代 沟 问 题1
案例: 某女士A在网络上认识某男B,该男士是一 位自由职业者,并通过网恋迅速准备结婚。但 是,该女士父亲C认为网恋不安全,男士的职 业不稳定,坚决予以反对。A认为父亲观点过 时,又太过于严厉,只好采取离家并与B结婚。 这样,即使双方结婚并育一子也不愿意互相见 面,直到央视介入。
问题
你认为导致父女两的冲突原因是什 么?错误是在谁身上。你认为他们 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
代沟问题2
代沟就是年龄差异吗? 代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异吗? 代沟(gap of generation)是转型社 会对社会化的影响在两代人之间的代 际互动和代际文化传递活动中所表现 出来的问题,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 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 方面的差别。
核心内容:从依赖走向自主,突破交往上对家庭的依附; 突破对教师的依附;突破价值观念对成年人的依附。 青年期要完成的转变:角色转变(从被动转为主动、从 消费转为创造者、从性意识淡薄到性意识萌动);环境 转变;文化转变。 讨论:年轻人应该做什么?大学时期应该结婚吗? 要完成的任务:学习与同龄男女交往;学习性别角色; 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从父母和其他 成年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准 备择业;准备结婚与组织管理家庭;学习公民经验;追 求并实现社会性质的行为;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 伦理体系;学习为人父母;寻找合适的社会团体。 问题:角色混淆,不知所归;对社会认同复杂化。
社会化
•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 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 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 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 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 1. 社会化研究的三个来源及角度 – 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承 – 社会心理学:个性发展 – 社会学:社会结构的整合 • 2. 社会化概念内涵的发展 – 从少年儿童扩大到成人 – 从个体扩大到群体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 • • •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初社会化
初社会化主要包括少儿期与青年期 两个阶段。 少儿期的社会化(从出生到15岁) 少儿期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这是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社会 规范、建立人际关系、建立基本善 恶标准的时候。 这是社会化的基础阶段,往往影响 其他阶段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 正确对待家庭在这一阶段的作用: 实现正确的行为导向与家庭知识化 的辨证结合。
小专题:青年社会化
续社会化
概念:主要指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不断 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 变化,提高知识化程度和增加现代性的过程。 中年的人生危机(4050现象):理解你的父辈们 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知识更新与思维惯性的矛盾;
90 15 2年 8 社会变更与家庭内部冲突; 更年期:角色扮演中的新问题。 25 30
•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与宏观社会结构是密切相 关的 • 人生就是一个由无数生命事件所构成的序列, 宏观社会结构通过影响生命事件的排列方式 而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历程 • 理论要点: –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 生命的相关性 – 生命的时间安排 – 人的能动性
道德意识发展理论
• 科尔伯格 • 对于道德判断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成熟 水平不同: • 前常规水平 • 常规水平 • 后常规水平
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
社会失范:社会失范失转型社会中关注的重大问题。它 是在社会结构加速分化,而新的结构尚未形成过程中存 在的某些方面和某些程度的模糊混乱与趋于多元化的现 象。 案例:如何理解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向社会人转
变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障碍)
精神贫困论; 家庭解体论; 个性纵容论; 色情渲染论; 司法纵容论; 再社会化:克服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病态现象就称之为 在社会化。
弗洛伊德及其名著
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4)
• 1.4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 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八 个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怀疑、主动与 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密与孤独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 善与绝望。 –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必须解决的心理困境
人· 格发展理论
二、道德社会化(1)
•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 知识,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 程。 • 道德社会化的意义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 1.皮亚杰:
– 他律阶段(5~8岁) –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 2. 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人格(personality)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 观照的模式。它包括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 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 人格发展理论 库利与“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米德与角色借用。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I)与客我 (me)。主我是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客我 要经过模仿、嬉戏、群体游戏三种形式的长时间的社会 化。 弗洛伊德与无意识。他认为自我包括“本我”、“自 我”、“超我”。超我相对于米德的客我,本我是无意 识记忆和心理、生理尤其是性冲动。 艾里克· 艾里克森的认同危机。
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 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 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符号 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 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 扮演”:
– 模仿阶段 – 游戏阶段 – 博弈阶段
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3)
• 1.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 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 (ego)和超我(superego) – 人格的形态取决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 平衡 –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 批评:泛性论与早期决定论
何谓社会化
• 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 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 过程。 • 时间角度 • 内容角度 • 关系角度 • 社会化的特点:强制性与能动性
社会化的内容
• • • • • 生活技能社会化 价值观念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行为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
• 1.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社会性。 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学习 的不是现在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 2.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而进 行的学习的过程。 • 3.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全面放弃原先习得的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建立新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 范。 • 4.反向社会化 :传统社会较少,现代社会变迁加剧,知 识更新加快,长辈也向晚辈学习。 • 5.正向社会化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 1.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环 境 –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至 冲突
• 2.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 无效的文化传递 – 陷人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 • • • 一、政治社会化 二、道德社会化 三、性别社会化 四、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
• 概念 • 生理物质基础 • 语言活动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 • • • •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媒
互联网
• • • • • •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提供了选择权 开阔了视野 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社会规范 虚拟环境提供了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 消极影响:
兽孩的故事 苟不教,性乃迁——摘自《三字经》 虎妈式教育
人的社会化
•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 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 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 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 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 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 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讨论之一:企业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吗? 讨论之二:学校应该教什么?
教导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职业技能); 学习社会规范(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体系、社会 规范); 指点生活目标(自我观念、自我认知); 培养社会角色(正确扮演社会角色)。
一、政治社会化
• 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 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 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