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症状与防控策略
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近期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份多个地区发生猪口蹄疫疫情,根据今年猪口蹄疫的临床反馈,我厂结合2年来防治经验及今年猪口蹄疫的特点,做出如下防治方案:第一点,猪场朋友首先要根据症状,来初步判断,尤其是有猪口蹄疫疫情地区,更要十分注意,猪群感染出现发热(40-41.5℃)(公猪及母猪猪群)、精神不振、厌食。
体表症状:口、鼻、乳房、蹄脚等部位红肿,后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如果没有其它病原并发感染的话,死亡率低。
如果发现仔猪出现发热、呕吐、厌食等症状。
解剖可见明显的心肌炎、肺炎、脑炎、胃肠炎、腹膜炎等继发感染,哺乳期的仔猪死亡率高,速度快。
防治方案如下。
第二点,主动进行防治。
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天行健动物药业的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
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同时防止心肌炎的继发。
水泡破溃处可结痂。
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
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1. 尽早注射(口蹄一针灵),越早越好,病毒控制在潜伏期,提高猪群免疫力.2. 已感染猪群(口蹄一针灵)注射两天,4-5天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可解除隔离。
3. 对感染后恢复的弱仔群体,每天加强消毒,五天后注射(口蹄一针灵)再加强一针,防止再次感染以上方案根据近3年来对江西100多家大中型猪场临床防治经验及药物配伍经验,10年冬季到14年春季,对江西,北京,广东,浙江等多个大小猪场做预防,没有一家爆发猪口蹄疫的情况。
浙江有一家个别发散的,紧急用抗生素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
后来建议此猪场加强接种了猪口蹄疫疫苗后再没有发生疫情。
今年3月浙江省江山市一小规模场,在已感染的情况下,用复方花青素治疗后,哺乳仔猪死亡了2窝,其它的猪群基本很快恢复了正常。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牛羊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反芽病毒科动物,如牛、羊、猪等。
这种疾病在牲畜中的传播很快,一旦发生就会对牲畜业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牛羊口蹄疫的发生口蹄疫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是密切相关的。
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粪便、尿液、乳汁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感染的动物能在短短几天内释放出大量病毒,所以任何与感染动物接触的牲畜都有可能感染口蹄疫。
在牧场或家畜饲养场,动物群体密集,因此一旦有一只动物染上口蹄疫,整个群体可能会很快传染上这种疾病。
1. 临床症状牛羊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流口水、消化不良、呼吸困难、进食不良、蹄受累、蹄部坏死、口腔黏膜溃疡等。
牛羊患上口蹄疫后,体温会显著升高,呼吸急促,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2.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迅速确定牲畜是否感染了口蹄疫。
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技术和病毒分离鉴定。
这两种方法能够精准快速地检测出口蹄疫病毒,帮助兽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分析疫情的蔓延程度,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 疫情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疫情的地区,应尽快隔离患病的牲畜,阻止疫情的传播。
所有接触过患病牲畜的人员,也应当进行隔离观察,以免进一步传播疾病。
应禁止外出交易牲畜,并且对污染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
2. 疫情监测对于疫情发生的区域,应当及时对受影响的牲畜进行监测,诊断患病情况,帮助兽医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3. 疫苗预防目前,针对口蹄疫病毒的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并且在很多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对于疫情高发的地区,可以通过接种口蹄疫疫苗来提高牲畜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在疫情发生之前,也可以预防性地对牲畜进行口蹄疫疫苗接种,增强牲畜的抗病能力。
4. 疫情治疗对于已经感染口蹄疫的牲畜,应当尽快进行治疗。
对患病的牲畜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抗炎、消炎、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帮助牲畜尽快康复。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牛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的疾病,主要影响牲畜群体,特别是牛、羊、猪等。
牛口蹄疫对畜牧业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防止疫情扩散至关重要。
一、牛口蹄疫的诊断牛口蹄疫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两种方式进行。
1.临床症状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1) 口腔粘膜和蹄部出现水疱或溃疡;2) 咳嗽、打喷嚏和流涕;3) 抑郁和食欲下降;4) 蹄部出现严重的肿胀和疼痛。
2.实验室检测对于疑似感染牛群,应立即采集血样和口腔分泌物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1) 病毒分离2) 病毒抗体检测3)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以上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诊牛口蹄疫的病情,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牛口蹄疫的防治措施针对牛口蹄疫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隔离防控和消毒等方面。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牛口蹄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针对不同的疫情传播情况和牲畜种类,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牛群的抗病能力,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 隔离防控一旦出现牛口蹄疫病例,应立即对患病的牲畜进行隔离,避免疫情扩散。
应对已接触的牲畜进行观察和隔离,以避免病毒传播。
隔离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3. 消毒定期对养殖场的设施、器具、车辆等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牛口蹄疫病毒的传播。
采用有效的消毒剂对场地和设施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以杀灭病毒,降低传染风险。
4. 严格管理加强养殖场的环境和卫生管理,保持牲畜养殖场的清洁和卫生,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定期清理牛舍、改善通风条件、减少牲畜之间的接触,都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5. 屠宰检疫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应加强屠宰场的检疫工作,确保被宰牲畜的健康状况。
对于疫情区域的牛群,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和监管,确保屠宰的牛群不会成为病毒传播的源头。
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是牲畜养殖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羊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具有高传染性、高发病率、可远距离传播、难以防控的动物烈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偶蹄兽,猪、牛、羊最易感。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WOAH)将口蹄疫列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
我国农业农村部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口蹄疫对羊的危害较大,病死率有可能会达到50%以上,对羊产业造成的危害巨大。
一、口蹄疫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有明显的多型性和易变性,目前有7个血清型,分别是A 型、O型、C型、Asia1型,SAT1型、SAT2型、SAT3型。
每个血清型还有多种亚型,不同血清型的疫苗无相互免疫保护作用。
口蹄疫病毒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干燥和低温,对常见消毒剂如醇类、酚类、氯仿等有机物不敏感,对高温、酸碱敏感,短时间内能将其灭活。
二、口蹄疫传播与感染口蹄疫有多种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发病动物(包括隐性感染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后发生感染;间接传播主要是指健康动物接触了发病动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品后发生感染;空气可传播口蹄疫,病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当健康动物通过呼吸吸入病毒后发病,空气传播的距离可达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从而加大了口蹄疫的防控难度。
口蹄疫病毒经由破损皮肤表面、呼吸道黏膜、消化道侵入机体而感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后不断繁殖,形成原始水疱,而后病毒进入血液形成毒血症,在口腔内齿龈、舌头、乳房等部位上皮组织内产生水疱或溃疡样病变。
三、羊口蹄疫临床症状羊感染口蹄疫经过5-14d的潜伏期出现症状,患病羊体温升高到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内齿龈、舌头、乳房等部位产生水疱或者溃疡样病变,严重的感染甚至能蔓延到气管、咽喉、前胃等黏膜处;蹄部仅出现小水疱,快速恢复消失,部分病例水疱破裂后发生糜烂、形成溃疡,会出现跛行、流涎、倒地不起等症状。
水疱破裂后体温开始下降,症状逐渐好转。
良性症状通常在患病后一周即可自愈,死亡率约为2%,病变主要是皮肤及黏膜发生烂斑或水疱。
口蹄疫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什么是口蹄疫?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有蹄类动物,包括猪、牛、羊等。
该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的体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存在较高的传染性和病毒稳定性,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制定有效的口蹄疫防治措施对于动物健康和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口蹄疫临床表现口蹄疫主要表现为猪、牛、羊等被感染动物出现口中溃疡、蹄间溃疡、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运动困难等症状。
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导致动物死亡率提高,且该病毒可通过病死动物的体液进一步传播,引发更广泛的感染。
口蹄疫防治措施1. 严格的动物检疫措施为了防止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动物检疫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禁止从疫区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对进口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隔离;•定期进行动物疫苗接种;•对进口动物产品进行消毒和检疫等。
2. 高标准的养殖管理养殖场应采取一系列高标准的养殖管理措施,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健全的养殖环境,包括清洁的养殖场、合理的通风和排水系统;•注意动物饮水卫生,定期清洗水源和饮水设施;•定期消毒养殖设备和场地;•定期巡视动物健康和观察动物行为异常情况等。
3. 口蹄疫疫苗接种口蹄疫疫苗接种是预防口蹄疫的一种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动物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
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和剂量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4. 动物屠宰和处理如果发现有口蹄疫病例,应采取紧急的动物屠宰和处理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这些措施包括:•将感染动物隔离并进行集中屠宰;•按照规定进行屠宰和无害化处理;•加强环境消毒,清理养殖场地。
5. 落实防疫责任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养殖户、动物检疫部门和政府应共同落实防疫责任。
养殖户应加强动物健康监测和日常防护,及时报告异常症状;动物检疫部门应加强监测和检疫工作,确保病毒不会通过动物和动物产品传播;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疫情监测和处理。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预防措施【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预防措施】猪口蹄疫是由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采取预防措施对于保护猪的健康和农业发展非常重要。
一、症状表现猪口蹄疫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热: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猪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发热现象,体温可超过40℃。
2. 口腔病变:受病毒感染的猪口腔内会出现严重的病变,口唇、舌头、颊黏膜、齿龈等处会出现溃疡、水肿、出血等症状。
同时,猪的食欲会明显减退。
3. 蹄部病变:猪的蹄部也是猪口蹄疫感染的重要目标,受感染的猪蹄冠、蹄壁、蹄底等部位会出现糜烂、坏死、水肿等症状。
此外,猪在行动时可能出现跛行现象。
4. 体重下降:由于疾病对猪的食欲造成了不良影响,受感染的猪通常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二、预防措施针对猪口蹄疫的流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口蹄疫的一种重要手段。
农民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及时按照疫苗接种计划为猪接种相应的口蹄疫疫苗。
这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2. 环境清洁:保持猪圈的清洁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环节。
定期清理猪圈内的污物和排泄物,保持卫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动物隔离:对于新购进的猪,应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后再引入种群中。
同时,在发现感染疫情时,要立即将患病猪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4. 严密监控:建立起完善的动物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对猪的监控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5. 消毒措施:定期对饲养设施、饲料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和细菌,降低感染风险。
6. 交通管控:禁止非养殖业人员进入猪场,加强对外来人员、车辆和工具的管控,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口蹄疫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保护猪的健康与养殖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科学养殖知识学习,提高养殖技能水平,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牛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影响牛、羊、猪等动物,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口腔和蹄部病变。
牛口蹄疫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诊断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牛口蹄疫的蔓延至关重要。
一、诊断1. 临床症状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舌部溃疡、牙龈炎、蹄部病变等。
牲畜进食困难,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跛行。
而年轻牲畜死亡率较高。
在发病期间,养殖户应及时对牲畜进行观察,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隔离患病动物并寻求兽医的帮助。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牛口蹄疫诊断的重要手段。
诊断牛口蹄疫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和鉴定、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
病毒分离和鉴定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通常采用组织培养、PCR、ELISA等技术。
3. 流行病学调查在牛口蹄疫的监测和诊断中,流行病学调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及时掌握疫情的动态变化,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防治措施1. 预防措施(1)加强动物检疫对于从疫区进口的动物,应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健康。
养殖户应定期对牲畜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隔离并报告当地兽医部门。
(2)保持场所清洁牛口蹄疫病毒对环境温湿度要求不高,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养殖户应保持牲畜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
(3)控制昆虫传播昆虫是牛口蹄疫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尤其是牛蝇、蚊子等。
对牲畜场所周围的环境进行杀虫处理,减少昆虫传播的可能性。
(1)隔离患病动物一旦发现患病动物,应立即将其隔离,并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出入。
(2)疫苗接种牛口蹄疫疫苗是预防牛口蹄疫的主要手段,能有效提高牲畜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养殖户应积极配合当地兽医部门的牛口蹄疫疫苗接种工作。
(3)控制人员交通为了防止病毒的传播扩散,应限制人员和物品在疫区的出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健康监测,确保病毒不会通过人员传播。
猪口蹄疫的防制
汇报人:
2023-12-07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预防措施 • 治疗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 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 染病。
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为蹄部的水疱、烂 斑,口腔黏膜的水疱、溃疡,严 重时会出现蹄壳脱落、卧地不起 、食欲不振等症状。
浸泡,每天浸泡1-2次,连续浸泡3-4天。
03
全身治疗
针对病猪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可以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
生素进行注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免疫球
蛋白等。
支持治疗
补充营养
为病猪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给予一些易消化的 饲料和营养丰富的饲料,以促进病猪的康复。
补充水分
保持病猪的水分摄入,可以给予一些电解质溶液 或者葡萄糖溶液进行补充。
规范疫苗使用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疫苗接种 ,确保疫苗效果和使用安全。
加强技术培训
对兽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防治 猪口蹄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做好宣传指导
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指导,提高养殖 户对猪口蹄疫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05
结论
总结
• 猪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从病原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制等方面对 猪口蹄疫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发现,口蹄疫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变异特性,且在猪群中可快速传播。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在口腔、蹄部出现水泡和溃疡,同时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诊断时,除了临床观察外,还需结合实验室检 测如ELISA、RT-PCR等方法进行确诊。在防制方面,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需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消毒,以降 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猪口蹄疫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名言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恩格斯猪口蹄疫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冼卫平(大姚县昙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大姚 675408)在生猪养殖中,猪经常会感染口蹄疫疾病,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猪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扩散速度快,一旦养猪场中的猪感染了此类疾病,将给肥猪、种猪带来长期患病导致生长停滞;造成大批仔猪的死亡。
将会给养猪从业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1猪口蹄疫特征依据临床诊断,猪口蹄疫主要特征为: 口腔粘膜、蹄子、乳房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烂的现象,猪的体温会迅速升高。
猪感染口蹄疫疾病之后,会出现躺卧现象,走路不稳,并且蹄壳脱落。
猪口蹄疫疾病的发病频率较高,传播速度较快,会引发猪大批量死亡。
当前,人们对猪口蹄疫疾病十分关注,将其视为猪产品交易的重要检疫病种。
猪口蹄疫疾病在实际发病过程中,感染程度与猪年龄有关,猪的年龄越小,就越容易感染口蹄疫疾病,而且病情会迅速加重,死亡数量增多。
就猪口蹄疫爆发时间而言,春季与秋季为高发季节,从发病区域而言,猪口蹄疫疾病常发生在交通沿线的养殖户。
就传染源而言,其传染媒介主要为人与猪。
2猪口蹄疫流行特点猪口蹄疫属于热性与急性传染性疾病,一般情况下,疾病高发季节为春季与秋季。
在猪感染口蹄疫疾病过程中,会通过呼吸道、粘膜和已经损伤的皮肤进行传播。
同时在湿度较大的区域,一旦风速较高,猪口蹄疫疾病的传播速度就会加快,影响着猪的健康生长。
仔猪与未接种口蹄疫疫苗的猪很容易感染口蹄疫疾病,并且临床症状较为明显。
猪在感染口蹄疫1周之后,就会出现病毒血症,在感染口蹄疫10 d 左右,就会成为2次感染源,影响养殖户的效益。
3猪口蹄疫疾病的诊断对口蹄疫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诊断人员可以利用采集检验病料方式实施工作:1)采集检验病料。
在对病猪蹄子进行仔细消毒之后,利用剪刀将其蹄子部位的水疱剪下,然后放置在青霉素空瓶中,送到实验室中等待检验。
2) 对病料进行检验。
猪口蹄疫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猪口蹄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一、口蹄疫概述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二、流行特点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有时牛、羊等偶蹄兽不发病,猪还能发病;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尤以春季达到高峰。
三、临诊症状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病猪破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仔猪可因肠炎和心肌炎而它。
四、患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病猪排毒量很大,24小时自呼出的气体就可以向外排出大量病毒。
其中病猪口、蹄部水泡皮排毒量最多。
据测算,1克蹄水泡皮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
病猪作为最危险的传染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多在24小时后到临床症状期,长达8天时间里出现高病毒血症,排毒持续期为4~5天以上。
因此患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猪痊愈康复后,口蹄疫病毒仍能在猪体内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五、规模化猪场口蹄疫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猪场的布局不合理。
猪场建在距离道路或邻近猪场太近,猪舍之间距离太短,口蹄疫病毒易随风传播,一旦邻近猪场有此病发生,会迅速蔓延。
(2)种猪引进不规范。
有些猪场引种和仔猪是从曾经发生过口蹄疫的猪场引进,虽然这些猪没有什么可见临床症状,但往往体内带有病毒,这样引种时就将病原带进了本猪场。
(3)疫苗质量不好、免疫注射不规范或疫苗剂量不足,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4)患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猪只患口蹄疫痊愈康复后,该病毒能在猪体内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成为传染源,如当各种应激因素使带毒者免疫力降低,或由于病毒变异增强了毒力,引起本病暴发。
(5)消毒措施不力。
选用消毒药物不当,或配制的浓度达不到消毒目的,使病毒散布。
六、防治方法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如疑为口蹄疫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采集病料送检;对发病现场进行封锁,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执行严格的封锁措施,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对猪舍、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严格消毒;病猪隔离,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促进口腔和蹄子的早日康复;发病地区可用口蹄疫灭活疫苗注射,有一定预防效果。
口蹄疫的防控治疗对策
口蹄疫的防控治疗对策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为口腔黏膜和蹄部皮肤形成水疱性溃烂,蹄壳脱落,不能站立,能侵害多种动物,人也能感染。
病猪以蹄部,口部水疱为主要特征,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
口腔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逐渐形成溃烂和蹄壳脱落,并有细菌感染,可引起死亡,加大损失。
猪口蹄疫又称之为猪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
治宜抗病毒、局部消炎。
以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多发。
现在已经步入秋季,最近阴雨连绵,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五号病的防疫关键期已经来临,养殖户们要做好装备。
五号病的预防原则是“早、快、严、小。
”早为早教育、早普查、早发现,“快为快动手、快扑杀、快消毒、快免疫,”严为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小为疫点划小,损失最小。
因此猪场一旦发现猪口蹄疫后立即隔离病猪和可疑猪,进行严格的封锁、消毒,及对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药物预防、中药拌料预防为主,尽量避免打针和受到惊吓。
对于一些常规性的预防措施便是老生常谈的免疫接种、严格消毒、加强防疫。
对于口蹄疫我们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根治,因此目前只能还是以预防为主。
五号病发病率很高,但成年动物病死率比较低,一般不超过3%。
幼畜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100%,死亡率很高。
因为养殖户要特别加强对仔猪等的护理。
病猪应在严格隔离、加强护理的条件下,进行对症治疗。
口蹄疫治疗小知识加强接种: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公猪3个月接种一次,每头每次4毫升~5毫升。
后备母猪产前30天接种,每头4毫升~5毫升,产前10天再次进行,每头每次接种5毫升。
仔猪出生70天接种,每头3毫升,100天加强接种,每头5毫升。
注意:注射疫苗时不要使用抗病毒药和大剂量抗生素,选用优秀的疫苗,在免疫前3天后饮水活力源增加疫苗的免疫反应。
对口腔病变用清水、食盐或0.1%高锰酸钾液洗涤溃疡面,涂以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简称FMD)是一种非常具有传染性的猪、牛、羊、山羊和其他反刍动物的病毒性疾病。
以下将介绍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
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牛口蹄疫的典型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口腔发炎、鼻孔和口
腔溢液、角质薄层脱落和水泡形成。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怀疑牛口蹄疫的可能性。
防治措施:
1. 预防措施:
- 疫苗接种:牛口蹄疫病毒有多种血清型,因此采用多价疫苗对不同血清型进行
预防是必要的。
对于易感动物,如牛群、猪群和羊群,应定期接种合适的疫苗来增加免疫力。
- 严格的动物进出活动的管理:确保进入养殖场的动物健康,并加强对进入动物
的检疫和隔离措施,以防止病毒传播。
- 卫生措施:养殖场应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和病毒传播。
这包括在进
入牲畜区之前对人员和装载工具进行消毒。
2. 控制措施:
- 隔离:对于已经被确认或怀疑感染了牛口蹄疫的动物,应立即隔离并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以阻止疾病的传播。
- 屠宰和焚烧:对于严重受到感染的动物,它们可能会造成疫情扩散的风险,因
此应将其安全屠宰,并对其遗体进行安全处理,如焚烧或深埋。
- 监测和报告:养殖场应密切监测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将怀疑或确诊的病例及时
报告给当地农业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预防和控制牛口蹄疫方面,动物养殖场的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必须密切合作,及时采
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牲畜的健康和农业生产。
口蹄疫防治方案
口蹄疫防治方案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牛、猪、羊等反刍动物,其症状包括上呼吸道症状、口腔炎症、乳房发炎等,会导致动物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因此,有效防治口蹄疫病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动物防疫措施首先,畜牧场应定期进行消毒,对动物饮用水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动物生活环境的卫生。
其次,对动物进行定期检查,如发现有感染的动物,及时将其隔离、治疗或者淘汰。
此外,动物的运输也应严格控制,不允许运输口蹄疫感染区的动物,同时车辆、马具、人员等也应进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二、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是做好口蹄疫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
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对动物进行定期检测,提高发现口蹄疫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同时,对于疫情的预警及时跟进,对于疑似病例、感染动物的隔离和诊疗应及时、科学的进行,以防止疫情蔓延。
三、疫苗预防措施疫苗预防是目前控制口蹄疫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根据动物的种类、年龄、品种、疫情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口蹄疫疫苗,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接种。
口蹄疫疫苗应保证质量,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定。
同时,注射口蹄疫疫苗要注意保证注射用具的卫生和干净,防止交叉感染。
四、做好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做好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是防治口蹄疫疫情的重要方面。
在出现口蹄疫疫情时,应及时向公众公布相关情况,包括疫情的发展、控制措施、防范措施等信息,并对公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这样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措施,避免疫情的快速传播。
总之,口蹄疫疾病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一系列措施的综合防控,才能有效遏制口蹄疫疫情发展,提高畜牧业的健康水平。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牛羊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牛羊的口蹄部位,包括蹄子、口腔和乳房等处。
其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易造成大规模的牛羊感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以下将对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进行详细阐述。
一、发生牛羊口蹄疫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疫区环境或间接接触携带病毒的物体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触摸感染牛羊、使用被病畜污染的工具、饲料和饮水,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媒介等。
牛羊在携带病毒的状况下,也可通过粪便排泄、口咳喷出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牛羊。
牛羊口蹄疫在病毒传播后可以表现出多种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步态异常、牙关紧闭、唾液分泌增加、舌头疼痛等。
口蹄部位可能出现典型的脱皮、溃烂、水疱和溃疡等病变。
二、诊断针对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缺乏食欲、动作不协调、口粘液膜充血和溃疡、蹄蹄间充血和溃疡等。
还需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诊。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病毒分离等。
ELISA检测可通过血清样本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用于初步筛查;PCR检测则通过扩增病毒基因特异序列,用于明确病例。
三、防治牛羊口蹄疫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接种、隔离和综合防控措施。
1. 预防接种:牛羊在出生后,一般在1-2周龄之间进行口蹄疫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牛羊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口蹄疫疫苗主要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2. 隔离:在发生口蹄疫病例后,应立即将病畜与健康畜隔离开来,避免病毒传播。
隔离病畜可采用单独圈舍或隔离区域等方式,同时也需要做好隔离区域的消毒工作。
3. 综合防控:综合防控是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提高防控效果。
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做好动物健康检查,保持圈舍和饮水设施的清洁卫生,合理饲养管理,禁止携带或储存潜在病毒的物品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牛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浅谈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控
浅谈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控牛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疾病,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牛口蹄疫是一种甲类传染病,属于动物健康监督与兽医防治的重点监测对象,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牛口蹄疫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兽医和畜牧业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牛口蹄疫的诊断1. 临床症状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蹄部的水泡和溃疡、蹄部疼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
因为这些症状在牛口蹄疫和其他口蹄疫相关疾病中都会出现,所以根据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牛口蹄疫并不可靠。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定牛口蹄疫的最可靠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其中PCR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牛口蹄疫。
3. 快速诊断试剂盒为了快速诊断牛口蹄疫,在实地检测中通常会使用快速诊断试剂盒。
这些试剂盒通常基于抗体检测原理,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是否患有牛口蹄疫。
要注意的是快速诊断试剂盒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需要谨慎使用。
4.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疫情发生时,通过对患病牛只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情的时间、地点、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可以帮助确定是否患有牛口蹄疫,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 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监测疫情动态,对可能存在牛口蹄疫的地区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测,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动物隔离在疫情发生时,要及时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对可能接触到患病动物的人员和物品也要进行隔离。
3. 病毒灭活对可能受到感染的场所、器具和物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4.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牛口蹄疫的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牛口蹄疫的发生。
在疫情高发地区和养殖密集的地区,可以考虑开展疫苗预防接种计划。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防治
牛羊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牛羊的口蹄部位,如蹄、口腔、
舌头等。
本文将从发生、诊断和防治方面进行介绍。
1. 发生
牛羊口蹄疫主要由牛羊口蹄疫病毒引起,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呼吸道和
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
2. 诊断
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
(1)临床症状:牛羊患口蹄疫后,常出现下述症状:食欲减退、体温升高、步态异常、口臭、口腔溃疡、牙齿松动、皮肤破溃、蹄壳脱落等。
(2)病理学检查:牛羊患口蹄疫后,可在口蹄部位发现溃疡、坏死和出血等病变。
(3)实验室检测:可通过采集患牛羊的血液、唾液、皮肤组织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测序等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毒的存在和类型。
3. 防治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牛羊口蹄疫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可以选择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接种,提前预防,增强牛羊的免疫力。
(2)隔离治疗:一旦发现牛羊口蹄疫疫情,需要立即将患病的牛羊隔离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3)环境消毒:口蹄疫病毒可以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因此对牛羊生活和饲养环境进行定期消毒是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4)安全检疫:加强进口牛羊的安全检疫工作,做好隔离观察和病原学检测,避免疫情从外部输入。
(5)减少传播途径:加强对牛羊运输工具、人员、工具等的消毒和管理,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和机会。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和防治需要全面综合的措施,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环
境消毒、安全检疫和减少传播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牛羊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牛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能够感染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
该疾病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牲畜的严重损失,对畜牧业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诊断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介绍。
1、疫病学资料:对于出现牛口蹄疫病例的养殖场,应该立即收集养殖场内所有动物的疫病学资料,包括发病时间、发病率、病死率等。
这些信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该疾病在养殖场内的传播情况。
2、临床表现特点:牛口蹄疫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病毒感染后一般会出现高热、食欲不振、乳量减少、喘息和体重下降等症状,同时还会在动物蹄上和口腔黏膜处出现水疱、疮疤和死皮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可以在养殖场内采集病畜的组织样本,比如口腔分泌物、蹄缘、皮肤组织等,将样本送往当地畜牧部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如病毒分离、补体结合试验和ELISA检测等,能够准确快速地确定是否感染牛口蹄疫。
1、传染源的消灭:感染牛口蹄疫的动物是该疾病的传染源,因此应立即隔离感染动物,进一步对于病死或者被宰杀的动物,应该采用焚烧或沉淀处理,杀死可能存在的病毒,减少疾病的传播。
2、疫情监测:长期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可能感染牛口蹄疫的偶蹄类动物进行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隔离治疗,进行疾控预防。
3、消毒杀菌:在感染牛口蹄疫后,应尽快进行灭菌处理,在养殖场内对物品、设备及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能够有效防止该疾病的传播。
4、疫苗预防:使用疫苗对偶蹄类动物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牛口蹄疫的有效手段之一。
全球普遍具有使用牛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经验,通过有效接种能够提高动物对于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总之,针对牛口蹄疫的防治措施有很多,但是预防牛口蹄疫的关键在于提高防疫意识,加强疫情监测和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只有做好全方位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才能够保障畜牧业的发展,避免影响农经和环保问题的产生。
羊口蹄疫的发生鉴别诊断及防治
羊口蹄疫的发生鉴别诊断及防治羊口蹄疫是一种由牛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羊和猪等蹄类动物。
该病病程短,症状严重,传染性强,给养殖业生产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羊口蹄疫的发生、鉴别诊断及防治进行详细了解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羊口蹄疫的发生羊口蹄疫是一种世界性广泛传播的传染病,主要由于引起该病的牛口蹄疫病毒呈高度变异性,且易致病毒复制,适应性强,易突然大规模爆发。
该病在高温多湿季节易发生,受气候、生态环境、动物品种、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
二、羊口蹄疫的鉴别诊断1. 临床症状:羊口蹄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起病,突然出现高烧、抑郁、食欲减退、流清鼻涕、乳房肿痛、罕见不规则蛋白质体,在食管、胃、肝、脾、肠壁和黏膜部位均有出现疱疹、溃疡、坏死等临床症状。
它是病毒性动物疾病的经典病例。
病程短,死亡率高,易于诊断。
2. 病原学检验:通过病原学检验可检测到牛口蹄疫病毒抗体和DNA,确诊羊口蹄疫。
3. 免疫学检验: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核酸杂交等检验方法,检测到牛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抗原和抗体。
4. 病理学检验:可通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检测到牛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病变和典型病理改变。
5. 分子生物学检验:通过PCR技术、转录组学技术、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可以检测到牛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变异情况。
1.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控制羊口蹄疫最有效、最经济、最可靠的方法。
通过疫苗注射,可以显著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减轻病毒感染的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2. 防控措施:及时发现疫情,立即采取检疫隔离、隔离观察、消毒杀菌等措施,尽快控制疫情扩散和传播,降低病死率。
3. 病原学控制:通过扑杀传染源动物、严格实施封闭养殖、加强场区管理等措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途径和机会。
4. 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畜舍、消毒饲槽、喂水器等设施,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病毒残留,预防二次感染。
5. 畜牧科技:利用病害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推广高产、高效的畜牧科技,提高畜群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猪口蹄疫诊断与预防措施
猪口蹄疫诊断与预防措施猪口蹄疫诊断与预防措施一、猪口蹄疫诊断:猪口蹄疫呈流行性发生,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仔猪出现急性胃肠炎和肌肉震颤,成年猪其口腔粘膜、鼻部及蹄部皮肤发生水泡和形成溃烂症状,个别剖检可见心肌炎和胃肠炎病变。
出现可疑病猪,可采水泡皮和水泡皮,迅速送上级检验机构进行确诊,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二、猪口蹄疫预防措施:1、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如疑为猪口蹄疫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采集病料送检;对发病现场进行封锁,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执行严格的封锁措施,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对猪舍、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严格消毒;病猪隔离,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促进口腔和蹄早日康复;体重达到一定重量的病猪,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集中屠宰,按食品卫生部门的有关法规处理。
一定要作好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扩散传播。
发病地区可用口蹄疫灭活疫苗注射,有一定预防效果。
2、使用口蹄灵,效果比较好。
口蹄灵能够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口蹄疫,提高仔猪免疫体质,同时可以辅助治疗其它一些细菌及病毒病。
口蹄灵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治疗量每瓶20ml用于200斤体重、预防量每瓶20ml用于400斤体重。
预防量减半。
猪口蹄疫诊断与预防措施 [篇2]口蹄疫俗名“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自然发病的动物常限于偶蹄兽,如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等,幼畜(新生仔猪、犊牛、羔羊)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100%,常引起幼畜死亡。
本病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
通过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的气体等途径向外排散感染力极强的病毒,污染饲料、水、空气、用具和环境。
屠宰后通过未经消毒处理的肉品、内脏、血、皮毛和废水广泛传播。
1.猪回蹄疫的诊断猪口蹄疫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胯部、颊部以及舌面粘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溃疡,水泡也会出现于母猪的乳头、乳-房等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蹄疫的治疗方案与防控策略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复杂,病原多型易变,破坏力极大,能形成大范围流行,被国际兽疫局(OIE )列为 A 类动物疫病之首,可使乳、肉和其他畜产品大减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应值得重视和加强防治。
我国也将其列为第一类传染病之首,对养猪业、国际贸易危害极大。
1 病原
口蹄疫病毒极易变异,迄今为止共发现7 个血清型,即O、A、C(称欧洲型)及SAT1、SAT2、SAT3 (南非1、2、3 型,称非洲型)和AsiaⅠ(亚洲Ⅰ型,称亚洲型),其中O 型和A 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但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区分。
每个血清型又有若干亚型,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亚型间也只有部分交叉免疫性。
如果给畜群注射过有效疫苗,之后1-2 月内又有口蹄疫发生和流行,就可疑是另一型或亚型致病。
2.1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3 天,但个别可拖延至12天。
病猪经常挤于猪栏角落阴暗处,全身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卧地不起、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至40 ℃~41 ℃,强行驱赶时起立困难,站立不稳、跛行明显,常会发出痛苦的尖叫声。
病猪常在鼻镜上缘、蹄冠、蹄踵、蹄叉和副蹄等处出现水疱和溃疡,发病严重的患猪口腔和舌面也出现水疱和溃疡。
抵抗力强的患猪,精神状况正常,四肢、蹄冠起水疱仍只出现轻度跛行,鼻镜出现水疱仍能正常采食,有时只是一只蹄出现水疱,较难判断。
若猪群较为拥挤或人为强行驱赶走动,患猪一般会在发病2~4 天后蹄匣脱落、鲜血淋漓。
若处置及时、合理,可有效防止蹄匣脱落和感染,一般在10 天左右可愈合。
母猪高烧可致流产;哺乳母猪可见乳区有白色水疱和溃疡。
成年猪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5%,但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多数因患病后护理不善、走不动而饿死、渴死,偶尔也发生心肌炎而死亡。
初生仔猪通常突然发病,出现角弓反张、口吐白沫、倒地四肢划动,呈急性胃肠炎或心肌炎症状而衰竭死亡。
病程稍长者可见口腔及鼻盘有水疱和糜烂,出现蹄、脚破损疼痛,跪行。
在非疫区,哺乳仔猪死亡率非常高,周龄以下可达100%,2 周龄以上及保育阶段为40%~80%。
2.2 病理变化
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心肌和骨骼肌病变。
心内膜点状出血,心肌色淡,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纹或斑点,形似虎斑,称为“虎斑心”;骨骼肌,特别是腿部肌肉多发现玻璃样、蜡样变性坏死;部分患猪胃、大肠、小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咽喉、气管、支气管、胃黏膜有时可见烂斑和溃疡。
3 口蹄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诊断
3.1.1 初步诊断可根据疾病发生经过、流行性传播特点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
主要特点: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2 周龄以下哺乳仔猪多整窝死亡;②病变部位在蹄、口鼻、口腔黏膜、乳头皮肤,特征为
出现水疱和糜烂;③急性死亡仔猪可见虎斑心。
3.1.2 血清学诊断我国《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指定的方法有中和试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非结构蛋白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血清抗体水平,进行追溯性诊断、病毒定型和区分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等。
3.1.3 病原学诊断应在国家许可的专门实验室进行。
样本以病猪未破裂的水疱皮和水疱液为最好。
采集部位可用清水清洗,切忌使用酒精、碘酒等消毒剂消毒、擦拭。
临床健康但怀疑带毒的动物可在扑杀后采集淋巴结、脊髓、肌肉等组织样品作为检测材料。
3.2 鉴别诊断
猪口蹄疫的诊断需与其他3 种水疱性传染病(水疱性口炎、水疱病、水疱疹)及猪痘相区别,临床鉴别要点如下,确诊需做病原学诊断。
(1 )水疱性口炎多见于夏季和秋初,常在一定地区散发,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低;口蹄疫一般冬、春较为寒冷的季节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
水疱性口炎病猪的水疱液肌肉接种牛不发病,而口蹄疫水疱液肌肉接种牛发病;水疱性口炎病猪的水疱液接种马发病,而口蹄疫水疱液接种马不发病。
我国境内尚未发现水疱性口炎。
(2)水疱病病猪和口蹄疫病猪的水疱液等病料分别接种1~2 日龄和7~9 日龄乳小鼠,口蹄疫病料能使两组小鼠均死亡,水疱病病料只能致1~2 日龄乳小鼠死亡。
(3 )水疱疹只发生于猪,其水疱液接种小鼠及其他动物均不发病。
(4 )猪痘痘疹出现部位及特征与口蹄疫不同。
痘疹出现在躯干的下腹部和肢内侧及背部或体侧部等部位,刚开始为深红色硬结节,呈孤立的圆形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表面平整,与周围界限清楚,未见到水疱即形成脓疱,并结成棕黄色的痂。
4 口蹄疫的传播
病猪和潜伏期带毒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症状出现前即开始大量排毒,水疱皮、水疱液、乳汁、尿液、唾液、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最强,呼出的空气、精液、分泌物、流产时的羊水都含有大量病毒,病愈动物带毒期2~3 个月。
健康猪直接接触病猪,或接触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和污染饲料等都可感染发病。
高湿和低温利于口蹄疫远距离空气传播。
对于大规模养猪,口蹄疫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5 发生猪口蹄疫时的控制策略
口蹄疫疫情的控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封锁,小范围隔离、扑杀处理。
猪场发生口蹄疫或疑似口蹄疫时,必须按“早、快、严、小”原则,采取得力紧急措施,尽快将口蹄疫消灭在萌芽状态。
5.1免疫
使用O 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O型合成肽疫苗是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在体外人工合成含有口蹄疫病毒主要抗原位点的多肽,并连接人工合成的可激活辅助性T 细胞的短肽,以此作为免疫原,加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或高效浓缩苗进行免疫注射。
种公、母猪接种3 头份/次。
种公猪每年接种 3 次,每 4 个月 1 次。
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间隔30 天免疫两次。
种母猪分别在配种前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1 次,以使产后乳汁内的母源抗体达到较高水平,确保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对口蹄疫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
为防止母猪因注射疫苗产生应激,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等抗应激药物。
仔猪可在断奶后60~70 日龄注射1~2 头份,105~115 日龄再注射2 头份,商品猪出栏前25~30 天再免疫2 头份,预防运输途中或在屠宰场感染发病。
试验表明,母猪1年免疫3 次,仔猪经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保护其到60~84 日龄。
如果仔猪在40~45 日龄免疫甚至更早,会使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快速下降,免疫效果不甚理想。
治疗方案:
预防:使用碘制剂的消毒药1:100全群消毒,每天消毒两次
使用生石灰给养殖场周围消毒
对于没发病的猪群及时隔离
处于潜在感染的猪群使用多抗免肽做紧急预防
治疗:
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
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水泡破溃处可结痂。
每瓶100kg体重配合核酸肽连续注射2天。
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
1. 尽早注射(口蹄一针灵),越早越好,病毒控制在潜发期,提高猪群免疫力.
2. 已感染猪群(口蹄一针灵)注射两天,4-5天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可解除隔离。
3. 对感染后恢复的弱仔群体,每天加强消毒,五天后注射(口蹄一针灵)再加强一针,防止再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