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021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2021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乡发展中,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模式。
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平衡流动,促进城乡发展的有机衔接和互动。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推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此外,要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另一个重点任务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要素的平衡配置。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还包括加强城乡规划和管理。
城乡规划和管理是城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乡规划方面,要加强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用地,促进城乡用地的合理利用。
在城乡管理方面,要加强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乡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城乡管理效能。
同时,还要加强城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各项政策的衔接和配合,推动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政府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制的统一,是农民直接得实惠最多、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一项 的重大变革。
可以说,现在农民的显性负担基本上没有了,但
是农 民的隐形 负担或灰色负担还不少 ,有些方面农 民 负担还很重 。比如说 :现在农 民购买农 业生产资 料 ,
村提取 剩余 ,使农村缺乏 自我 发展 所必须的积 累;另
题 的解决 ,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 。十八大报告
不能收 ,不该 由农民承担的不合理负担一定要减下来 。
二 、加 大 “ 多 予 ” 力度
“ 多予”就是加大国家对 “ 三农 ”投入 ,实现公共
提 出,到 2 0 2 0 年 ,要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 面建成小
康社会 ,最艰 巨、最繁重 的任务是在农村 ,面临的最
的利息的负担 比城市要重得多 。总之 ,在取消农业税
以后 ,怎么样 能够 巩 固少取 的成 果 ,还不 能掉 以轻 心 。我们 要时 时处 处多为农 民着想 ,多为农 民解 忧 , 多为农 民办实事 、谋好处 。不该 向农 民收 的钱一分也
就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 国 “ 三农 ”问
提供最基本 的公共物 品和服务 。城乡之 间公共服务 的 提供基本上是 “ 一 国两策 ” 。到 9 0 年代末 ,由农 民负
担 问题引发 的恶性事件逐年增多 ,农 民负担 日益沉重 已经成 为影响基 层干群关 系和社会 稳定 的重 大问题 。 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中央果断决策 ,启动农村税费
老保险制度 、农业 的直接补贴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保 证钱是花在 了农 民身上 ,可 以使得农 民直接受益 ,而
且可 以使得农 民长久受益 。可以说 ,现在农村基本可
村居合一运行机制-定义说明解析
村居合一运行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村居合一是指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村级和乡镇级的资源和权力,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举措。
村居合一的核心理念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均衡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村居合一成为了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就村居合一的概念、优势和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村居合一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村居合一运行机制。
在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从村居合一的概念、优势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村居合一的运行机制。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村居合一的意义,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村居合一运行机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读者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村居合一运行机制的相关概念、优势和实施策略,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村居合一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同时,我们将总结村居合一的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村居合一的实践和推广提供借鉴和指导。
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2.正文2.1 村居合一的概念村居合一是指农村地区充分利用村级和乡级资源,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种机制。
其核心是实现村村通和村乡通,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村居合一的概念首先强调整合资源,通过整合村级和乡级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其次,村居合一强调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示范区调研报告
城乡融合示范区调研报告城乡融合示范区是我国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城乡融合示范区的建设情况,我特进行了实地调研。
经过调研发现,城乡融合示范区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城乡融合示范区通过土地整合、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有效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了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
在经济发展方面,示范区通过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示范区加大了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公共服务方面,示范区积极探索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共享模式,弥补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衡。
其次,在农民增收方面,城乡融合示范区采取了多种措施,详细调研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链提升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土地流转方面,示范区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促使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产业链提升方面,示范区通过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农村电商等途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示范区引入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帮助农民发展产业。
这些举措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最后,在提升农村发展质量方面,城乡融合示范区注重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示范区加大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治理力度,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升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在生态保护方面,示范区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了农田生态资源。
总的来说,城乡融合示范区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规范性问题、农村公共服务的均衡性问题等。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本文将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现状和推进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其次,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再次,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迅速,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再次,农村人口的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农村经济的衰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培训。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农民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具体措施1.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
我们要引导城市向农村延伸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比如,鼓励城市企业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将重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我们将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
4.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我们将坚决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2021-2022年)。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2.规划设计阶段(2023-2024年)。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出具体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
3.实施阶段(2025-2030年)。
这个阶段,我们将根据规划设计,全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
四、预期成果1.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通过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一体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城乡差距将明显缩小。
2.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善,预计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
3.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预计到2030年,城乡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
五、风险防范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如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
为此,我们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个方案,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
我知道,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城乡一体化 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
城乡一体化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与融合。
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实现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它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同时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福祉。
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其次,城乡一体化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消除贫困现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方针时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
其次,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四,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最后,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四、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中国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福利差异仍然较大。
五、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政策的协调和整合,促进城乡发展的领域深度融合。
其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
第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陈锡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陈锡文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
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我国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
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经济实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党中央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
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尔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判断和要求作出了深刻阐述。
此后,就有了一系列以前难以想象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密集出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都有了明显改观。
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精神指引下,近1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也开始发生积极变化。
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年总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到2011年的11424亿斤,年均增产350多亿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从2003年的2622元提高到2011年的6977元,年均增收540多元,尤其是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此有所缩小。
第八章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八章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用地市场,创新发展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组建省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
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发展现代农业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落实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田间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农田灌溉机井升级改造和田间排灌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档次。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全部实现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重点挖掘秋粮增产潜力,到2020年,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6369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左右。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三农 ’ 问题 的根 本 途 径 ” 。中国的“ 三农” 问题 长 期 解 决 不 好 的重 要 原 因 , 是 因 为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体 制 的
障 碍 。文 章 从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体 制 的 由来 、 特 征 以及 几 次 破 除 二 元 结 构 体 制 的实 践 角 度 进 行 分 析 , 指出目 前我 国“ 三农 ” 问题 的根 本 仍 然 是 二 元 结 构 体 制 的存 在 。城 乡二 元 结 构 体 制始 于 2 O世 纪 6 O年 代 初 的我 国严 格 户籍 制 度 的 执 行 , 具 有城 乡 不 平 等 性 和 社 会 区隔 等 特 点 。在 严 格 区分 的城 乡 户 籍 制 度 管 理 下 , 国 家土地制度 、 财 政 支 出等 都 呈 现 出 城 乡 不 平 等 。 因此 , 文章从 户籍 制度 、 土 地 制 度 和 财 政 体 制 三 个 方 面
初, 国家 实行 严格 的户 籍管 理制 度 以后 , 农业 户籍 人 口很 难 转 为 非农 业 户 口 , 或 成 为城 市居 民 。政 府对 城 市 、 对 市 民实行 一种 政策 , 对 农村 、 对农 民实行 另一 种政策 。例 如 , 在城 市实 行生产 资料 的全 民所 有制 和 大集 体所 有制 , 在农 村则 实行 生产 资料 的集 体所 有制 ; 再 如 医疗卫 生 , 在 城市 对公 务员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1 1
[ 作者简介 ] 陆学艺 , 北 京 工 业 大 学人 文 学 院 院 长 、 社 科 院荣 誉 学部 委 员 , 教授 ; 杨桂宏 , 北 京 工 业 大 学人 文 学 院 , 副教授 , 邮编 : 1 0 0 0 2 2 。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Actuality,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rural-urba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was imbued with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y in China,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to be studie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actuality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actua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即我国的城乡关系能否达到一体化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城乡一体化认识的研究;二是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现结合大量相关统计资料,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1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1.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 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 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产值186 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产值171 005亿元,增长9.5%。1.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 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1.3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0%提高到2009年的45.68%,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1.4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正逐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通过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均衡发展。其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根据这一战略思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突出[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表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这一制度将是对传统“以农立国”和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总体生产要素缺乏生产要素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农民。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且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极小,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其积极效果是解放了农民,农民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不仅洗脚上岸,离乡离土,而且跨省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人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大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流动的,如低廉的农民工待遇和土地。这种单向和低廉的要素流动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空心化”,即农村发展需要的要素严重短缺。不仅农村自有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而且农村市场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更是十分紧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实现城市“资本下乡”,甚至农村金融也进城了,如中国农业银行成为中国城市银行。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却在1985年达到最低值,为1.86,直到现在均呈扩大趋势,自2002年开始,其比值已经超过了3(图1)。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 253元上升至5 919元,增加了3 66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280元上升至19 109元,增加了12 829元,增幅为农村的3.5倍。到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4 027元上升至13 190元。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前景不容乐观。2.3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城市吸纳能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城乡一体化推进是建立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5~35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也相差10~15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化过程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城市失业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城乡基础教育非均等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地方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加不足。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8年,全国有8 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基础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义务教育水平。第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城市。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0张,而每千农业人口病床位数仅为0.85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病床位数为2.83张。尽管自2003年“非典”暴发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实施还远远不够,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分布、总量及人均方面不及城市,而且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问题。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非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其身份条件、居住地、户口等不同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少,水平低,保障力度较小。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均等化。农村地区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例如,农村电网简陋,时常断电;交通不方便,有些村庄不通公路;农田机电灌溉面积不足30%,许多农村没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山区仍未实现通邮、通车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3.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集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农村的实力和水平与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农民进城”的同时推动了“资本下乡”,让农民能够获得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其次要实现要素的平等流动,尽量减少征地,推动土地要素的资产化和资本化,使农民能够从土地、山林、草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次是对要素向农村流动给予特殊支持。如近年来选派“大学生村官”,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并加以制度化。3.2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国民待遇(当然户籍的开放会给政府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统筹、协调)。二是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村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这一文化知识结构与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一致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必然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困难,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阻碍。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致富的角度看,农村居民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客观上需要制定一系列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3.3积极推进城市化水平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应把中心城市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发达区域优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中心和市场引力中心,产生城市聚集效应和效益,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内涵提升和经济边界的扩张,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化率来支持新一轮经济发展。另外,在突出地区和地方特色的同时,对具备发展条件的大中城市进行扶持,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应当放开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充分考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3.4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以产业差别为基础的城乡差距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与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因此相对落后,城乡因此发展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世界发达国家都给予农业以特殊支持。日本、韩国实行的是“高农价”,欧洲美国实行的是“高补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由权,但从农业产业特性考虑给予农业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却相对不足。农业发展因此缺乏后劲。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却是农业弱国。发达国家尽管农业比例不大,但农业产业却较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农业产业特性,通过补贴稳定农民,通过投入做强农业。这种补贴和投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现代工业国家保持城乡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3.5强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农业税费废除后,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强调公平赋税、强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民。由此开启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这一体制意味着农民不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特殊人群,更是同样生活在共和国的平等国民。。
用“五个一体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用 “ 个 一体 化 ’ 五 ’ 突破 城 乡 二元 结构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 的《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 决 定>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 切实加强农村制 度建设 。它包含六方面内容 , 中第一条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 其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 发 展一 体化 制度 。 省委农工办负责同志在谈 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时告诉记者 , 我省这方面一直走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 的 重 点 , 为全 局改 革 的突破 口, 作 全会作 出的部 署 、 出台 的 政策 , 际上发 出 了逐 步 从 制度 上 、 实
根本 上破 除城 乡二元 结 构 的强烈 信号 。
加 快 推进 一体 化 , 苏 有 基础 有 条件 江
《 见》 出, 意 指 推动科 学 发 展 、 设 美 好 江 苏 , 切 需要 发挥 我 省 优 势 , 面实 行 以 工 促 建 迫 全
农、 以城带乡 , 加快改造传统农业 , 推进农业现代化 ,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 形成城乡经济 社会 发展 一体 化新 格局 。 省委农 工 办负 责 同志说 , 的十七 届 三 中全会 《 党 决定 》 出 了“ 国总体 上 已进 入 以工促 作 我
结对、 村企挂钩 、 南北合作等, 又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和财政支出结构 、 大幅度增加“ 三
农” 投入 等 。所 以 , 全省 应该 顺 势而 为 、 势 而上 , 乘 不失 时机 地加 快推 进城 乡一 体 化 。
城 乡居 民收 入 差 距 :. 0:1 25
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
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城乡互动、产城互动、城乡和谐发展为重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这一理念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首先,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这意味着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强调城乡一体发展。
这意味着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第三,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强调城乡互动发展。
这意味着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互动、人才互动、技术互动和文化交流。
通过加强城市对农村的产业支持、人才培训和技术推广等措施,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四,产城互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城互动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产业和城市的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城市扩容,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意味着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总之,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它强调统筹规划、一体发展、互动发展、产城互动和和谐发展等方面,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关深化农村改革解读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解读: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
这种障碍在制度层面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从身份上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镇和城镇居民,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拉大。
关于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决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解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创新。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在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完善农地权能结构:即由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并行分置”向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发展,提高农地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效率。
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决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解读: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通过承包经营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按现行法律规定,农民享有的承包地权能不能抵押,这使得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完整、不充分。
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权能,就是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拥有抵押、担保等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所抵押的只是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因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并不会改变。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之策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城乡一体化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差距较大、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治理之策。
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的基石。
长期以来,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而农村地区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环境卫生等方面。
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条件,不仅可以方便农民的出行,还能促进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村的水电通信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
同时,要注重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产业是城乡发展的支撑。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立足农村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的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带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同时,要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和互动。
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是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目前,城乡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医疗方面,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目标及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目标及路径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13:55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延芝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基本含义是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把城乡置于同一层面上进行科学谋划,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消除城乡分割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其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生产力发展,以坚实的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应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科学谋划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科学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科学选择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路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抓好城乡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格局、人力资源布局调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为重要保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让广大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保障城乡居民合法权益,必须坚持党管统筹城乡工作。
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城乡发展实际,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应围绕以下目标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比较完善,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热论政策新规划共同解读十八大十八大报告强调“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提出“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是对解决“三农”问题路径的顶层设计,也是我们党关于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思考。
连日来,系统内外围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贯彻部署。
本期,我们专题刊发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三农”专家学者、系统内基层工作者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和剖析,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
编者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
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我国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农业及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
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经济实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党中央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
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尔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判断和要求作出了深刻阐述。
此后,就有了一系列以前难以想象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密集出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都有了明显改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农村和城市关系。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整合城乡资源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同时,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和社会公平。
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共享和均等化,提高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
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推动城乡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降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和心理隔阂,促进全民素质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三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城市规划和农村改造,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可以降低城乡土地利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进步和生态文明双赢。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从政策、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财政投入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和创新。
特别是需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特殊制度和机制,包括土地、财政、税收、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
同时,需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完善农村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产业发展等。
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功能分工和协调合作,形成城乡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和协同进步,促进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美好格局。
应该充分发掘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和创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况 汇报 。会议还 研究决 定 , 在部 分经 济发达 镇开 展 行 政管 理 体制 改 革 试点 工 作 。省委 书记 梁保华 主持会 议 。
会 议认为 , 加快 推进 城 乡经济 社会发 展一 体化 , 党 的 十七 大 作 出 的重 大 战略 部署 , 是 也 是 江苏 实现 “ 个率先 ” 两 的重大 战略 任务 。20 0 8年省委 、 省政 府决 定在 苏州 市开 展城 乡 发展
费 , 响社 会 主义经 济发 展 目的 的实现 。其次 , 影 政府 扮 演 市 场 主体 的 角色 , 民收 入分 配 容 国
易 向财政 收人 而不是 劳动者 的收入倾 斜 。再次 , 政府扮 演市 场 主体 的角色 , 会有 意无 意地偏 向国有企业 , 忽视 其他 经济 成分 。最后 , 政府 既 当运动员 , 当裁 判员 , 又 不利 于建立 良好 的经 济秩序 。 ( 作者 为 中国人 民大学 经济 学院教 授 )
以 破 除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为 突 破 口 加 快 形 成 城 乡发 展 一 体 化 新 格 局
省 委 常委 会 听取 苏 州 开 展 城 乡发 展 一 体 化 综 合 改 革 试 点 工 作 情 况 汇 报 , 究 并 决 定 开 展 经 济 发 达 镇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试 点 梁 保 研 华主 持 会 议
经 济 社 会发展 中的辐 射带 动 作用 。各有 关 地 方 、 门要切 实 加 强 领 导 , 心 组织 实 施 , 实 部 精 扎
细致 地做 好改 革试 点 工作 。
( 顾雷 鸣 )
从 “ 商引资" “ 招 到 资本 输 出 " — —
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有之意
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有之意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乡村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过去,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民流失到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农村则面临大量的人口流失,经济落后和文化缺失等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城乡融合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惠互利的城乡关系。
其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
乡村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如水、土、阳光、气候等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优势的生产环境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在推动城乡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京发展,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文化和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推进社会发展。
乡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一片“沃土”。
近年来,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许多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受到了冲击,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落在了压力山大的农民肩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重视乡村文化和民俗传承,并通过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乡村的文化振兴和社会发展。
最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乡村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要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乡村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保护水源、草原、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
同时,要科学规划农业生产、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各项环保工作,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确保乡村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明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个论断抓住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指明了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
武汉作为特大中心城市,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围绕这一重大课题,结合平时的调研思考,在此简要汇报一下我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瓶颈――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的集中表现:五大失衡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失衡。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高达2.42:1;全国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44:1。
这还没有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30%左右的实物收入,20%左右的农业扩大再生产支出;城镇居民除不用考虑再生产支出外,同时还要享受农民没有的多种福利补贴,两相对比,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左右。
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在1.5: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倍以上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即为其中之一。
2、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失衡。
目前,从全国看,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区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在教育方面,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农村人口为7.3年,西部有些农村大概在3—4年左右。
在医疗卫生方面,我国目前虽然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仍很突出,我国八成以上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占全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所用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30%。
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2011年,全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达到84.7%,人均月退休金1527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仅34.6%,月均养老金74元,后者不到前者的5%。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失衡。
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公路、电力、饮用水、生态环境和乡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已有重大改善,但受体制和区位条件的制约,城乡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故有“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一说。
就拿武汉来说,目前中心城区的道路、高架桥、地铁、隧道四通八达,城市绿化日新月异,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100%,燃气化率达到98%;而农村地区尽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村湾道路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90%,偏远地区农村居民饮水还比较困难,农民的生活燃料仍以煤炭、薪材为主;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
4、城乡居民社会权利失衡。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基本社会权利极不平等。
首先是生命权、健康权不平等,如在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伤害时获得赔偿的城乡“同命不同价”现象,城市医疗水平远高于农村,农村婴儿死亡率远高于城市,等等。
其次是教育机会不平等,如农村儿童的失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在国家重点高校中,城镇生源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三是就业机会不平等,农民目前仍然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平择业机会,即使农村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了就业,在劳动过程中也往往受到不公正对待,同工种农民工的月工资一般只有城镇职工的60%左右。
四是财产权利不平等,如城乡居民住宅的权利完全不一样,城镇居民的房产价值动辄几十万、数百万,而农民的房屋则基本没有市场交易价值。
5、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失衡。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在吸纳生产要素禀赋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势差,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农村劳力、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仍然在大幅向城市流动。
如农村青壮年人口、尤其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基本上都在城镇务工经商,留在农村务农的多数属于老弱病残;农民的闲散资金,绝大多数都通过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吸纳存款的方式,转移到了城市,近几年由此造成的“农转非”资金每年都在2万亿元以上;大量高产耕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近10年全国由此减少的耕地近1亿亩。
(二)二元结构的主要根源:五个偏差1、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受当时资源禀赋的限制,采取转移农业剩余的方式,把一部分农业收入转化为工业化的启动资金。
据有关研究,1952~1989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税收,从农村抽取资金7000多亿元,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
1990~1998年间,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金融等渠道,又从农村汲取资金19000多亿元。
2、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
从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将城市土地收益全部列入地方财政收入。
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之下,不少地方政府将经营土地视为重要的生财之道,低价征地、高价转让成为新时期“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新方式。
据专家测算,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征用农地的过程中,利用垄断一级土地市场,通过土地价格“剪刀差”,从农民身上拿走了近20万亿元。
近年来,在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土地纠纷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用地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时,农民几乎没有议价权利,导致土地的增值收益绝大部分进入了地方政府的金库和开发商的腰包,农民所得甚少。
3、制度安排的城市偏好。
过去,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走的是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之路,在工业、城市优先战略影响下,国家以法令的方式,在生活资料供应、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财政投资等方面作出全面偏向城市的制度安排,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以“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提留积累,全面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虽对相关政策安排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大的制度框架则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4、农民工劳动价值低估。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许多农民工一方面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却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工人等量的劳动报酬、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平等的社会权益。
2010年4月,北京市政协在全市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3万多名一线农民工中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城市单位职工的37%,有81%的农民工工资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农民工价值的低估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巨大的财富积累。
5、农业资源的低效利用。
我国农村拥有大量的资源,但这些资源由于不能交易而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转化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我市为例,全市农村现有耕地260万亩、水面150万亩、林地185万亩、“四荒”地45万亩、农村建设用地24.4万亩和农村宅基地14.8万亩,其中仅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两项就超过中心城区建成区总面积,资源价值非常可观。
但目前除了部分耕地、水面、林地进行了流转外,其他资源由于没能实现市场交易,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
二、破除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基本路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我们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安排科学、基础设施夯实、环境资源节约。
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
一是是完善好城区建设规划。
将城区与周围乡村的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
二是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
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各中心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培育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
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集中联片的原则,通过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等措施,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全市层面上看,就是要形成以城市区为核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农村大社区为纽带的“一核多极”城乡发展格局。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在于积极构建相关制度基础和实现机制。
一是从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
政府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在城乡户籍制度、教育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就业、人才培养、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重点调整优质资源布局,以引导各种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和水平较低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二是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要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从投资性的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与管理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转变,必须把为农民提供基本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作为首要的职能,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
三是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
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目标的重要手段。
当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重点向新城区乡镇级倾斜,提高新城区、乡镇基层政府财力,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城乡建设同步化。
加快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
重点完善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骨干交通网络,延伸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到6个新城区和新城区组团,建立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快速通道,形成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半小时交通圈。
推进“湾湾通工程”,加强村湾、园区和生产基地与主干道连通道路建设,实现农村交通路网全覆盖。
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标准,加强农村公路的管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