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续)
除此篇外,《张耳陈余列传》中张耳陈余的以 “以利交”、《汲郑列传》中“门可罗雀”的 典故都等寄托着司马迁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可 以参看。战国策士的言论在此篇中亦写得纵横 捭阖,滔滔雄辩,很有文采,不妨从中体会论 辩技巧。
第十二讲
《匈奴列传》:司马迁是较早关注民族史的史 家,除《匈奴列传》之外还有《东越列传》、 《百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 传》、《大宛列传》。把《匈奴列传》与这些 篇章贯穿起来,具体了解汉代的对外政策与司 马迁的民族观念。《匈奴列传》中有一个中行 氏,此人因个人恩怨而引狼入室,后来“中行” 便成了一个典故,用来指卖国贼与投降派。
教案
第一讲
概述:(上)后人对《史记》有代表性的评价。 《史记》的史学成就:实录精神。“厥协六经 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 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对史体的创例 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 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与史实。 《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 系。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
第九讲(续)
在阅读中具体领会司马迁组织、编排史料时的技 巧。联系本篇与《鲁周公世家》、《《晋世家》 等相关篇章具体理解《史记》中“互见法”与 “迭见法”之不同。将本篇与《周本纪》、《孝 文本纪》、《伯夷叔齐列传》等篇章综合对照, 体会司马迁对“立德”与“立功”的辩证认识以 及对儒家正统观念局限之处的超越。
第十一讲
《苏秦列传》:本篇把苏秦的一贵一贱、亲友 的前倨后恭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引发后来许 多得志与不遇文人的共鸣,本篇形成的“苏秦 憔悴”、“苏秦羁旅”、“苏秦佩印”、“二 顷”等典故也都与这些有关。司马迁能够对世 态炎凉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与 他的身世有关。遭李陵之祸后,“交游莫救, 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司马 迁深刻体会到了人性中的“势利”一面。
第六讲
《孝文本纪》:“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 文皇帝”是本篇的关键语,注意本篇表现文帝德 治的具体事例。本篇多用诏令、文书体现史实、 寄托史论,类似的还有《秦始皇本纪》,不妨体 会二者的异同。在行文上,此篇节奏舒缓,正与 孝文帝仁厚、宽和的性格特征一致,是所谓的 “写一样人。便用一样笔墨”。本文的“互见法” 将吕氏与大臣们血腥的政治斗争归置于《吕太后 本纪》中,也正是要以舒缓的笔墨与孝文帝仁厚、 宽和的性格特征形成同构关系,颇为巧妙。
第七讲
《十表序》:由《三代世表序》,我们可看出 司马迁“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严谨的史学态 度。由《十二诸侯年表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 “王道”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由“王道”到“霸道” 再到礼崩乐坏之“仁义陵迟”历史过程的勾勒, 还可看出司马迁在史学精神方面与《春秋》的传 承关系。由《六国年表序》与《秦楚之际月表 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的人道观念,可看出司 马迁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对“天人之际”的 辩证认识,还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发展之大局的 深刻体认。
第七讲(续)
由《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我们可看出司 马迁“仁义”为本、“形势”为末的历史理念。 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惠景间侯者年 表序》、《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建元已 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贯穿起来,再参之以各表, 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汉代立国以来至武帝时期 政治模式的变迁。
第八讲
《平准书》:联系《货殖列传》,了解《史记》 对汉代经济制度的具体记载,从中可以看到一 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 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危 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卖官爵和卖复 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展到平准法的 确立)、强制征商等。
第六讲(续)
后世多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推崇文帝之“德”, 甚至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可是,不少 文人墨客也注意到了“圣主”与“贤臣”并不完 美的搭配,“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吊贾谊宅》)、“汉文疑贾生, 谪置湘之阴”(白居易《读史》)、“汉文明圣 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白居易《偶然》)、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贾生》)等诗句颇可体现出对此的深刻体认。
第四讲
《项羽本纪》:此篇的文学性很强。重点体会: 立体化、“复综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描 写与形象描写、事件记叙的有机结合。泛写与 特写的有机结合。悲剧氛围的营造。“摇曳 法”。“泣数行下”与《汉书》中“泣下数行” 的不同文学效果。以此篇为个案理解 “有节制 的互见法”。
第五讲
《吕太后本纪》:司马迁具有比较进步的女性 观。古人有着“红颜祸水”的观念,司马迁则 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样的局限,为一位女政 治家吕后立了“本纪”。联系本篇与《孝文本 纪》中缇萦、《货殖列传》中巴寡妇清的事迹 与司马迁的态度,可体会《史记》中颇为进步 的女性观。联系本篇与《高祖本纪》、《淮阴 侯列传》、《陈丞相世家》、《李将军列传》、 《六国年表序》等,可体会《史记》中对“公 德”与“私德”的不同理念。可参看《外戚列 传》,体会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 量的评判。
第二讲
概述:(下)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 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 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以人为 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 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 《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塑造人物形象 时的“颊上三毫”技法。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 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 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 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至 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第十讲
《陈丞相世家》:本篇形成了“白登之围”、 “陈平分肉”、“陈平奇计”、“陈平不长贫” 等诸多典故,人物有传奇色彩,事迹亦是曲折 生动,也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深 入体会本篇的文学性。联系《吴起列传》、 《商君列传》、《万石列传》、《张丞相列 传》,参照司马光《资治通鉴》关于“三家分 晋”的一段论赞,认识司马迁“德才”观的超 前性及对“长者政治”的批判。
(2)本课程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经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 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项目又把教师研究性 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 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 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 尚、商业炒作所左右。
第八讲(续)
《平准书》中表现出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 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 亦可看出,司马迁肯定经济的重要性,把经济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记录下来并加以研讨,而 且还表现出由当时的经济问题引发出来的社会 政治问题,比如酷吏(可参看《酷吏列传》), 苛政(可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 《大宛列传》),腐败,等等,对大一统封建 王朝繁荣背后的诸多隐患予以揭示,富于批判 精神。
第九讲
《齐太公世家》:本篇的史料本《国语》、 《左传》、《公羊传》,又参以《管子》、 《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诸 书而成,记载了从齐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齐的齐 国六百余年的历史,内容繁浩,头绪繁杂,但 是司马迁以“略小取大,举重明轻”的剪裁工 夫予以了清晰的记述。主要是抓住三个阶段, 着重记述了太公与桓公的事迹,并对两位贤相 管仲、晏婴的政绩多有载录。
(3)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 程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不是如选修课那样的 “散兵游勇”,而是将四部国学专书融会贯通、 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 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够 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 文化整合能力。
(4)本课程注重从原典着手,避免“束书不 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不是泛泛而谈的 专题、浮光掠影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而 是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促使学生对传 统文化有着原滋原味的了解。
《红楼梦》中以“情”为媒介的“真假”观念 (《红楼梦学刊》2000,1)、唐前小说中的韵文 (《文史知识》,2000,11)、明代小说中的侠 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以 论说文法点评小说结构——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 个本质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2) 等,另外译有《中国诗学中的宇宙论》(收入乐 黛云先生主编《欧美文学名家论古典文学》, 1999)。曾获2001年华师大第四届青年教学评比 第一名,多次获社科处“受学生欢迎”奖。
《史记》讲读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意义:(1)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 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传统遭到了冷 落与忽视。国内许多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灌输 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 文化内涵、心灵轨迹的教学建设却相当薄弱。 本课程《史记讲读》与《论语讲读》、《庄子 讲读》、《文选讲读》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 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 对人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 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十三讲(续)
另外,面对儒学自身的矛盾与欠缺,司马迁亦 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在《孔子世家》这 本是推崇儒学的篇章中也批评儒学“累世不能 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在《齐太公世家》 中称赞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本篇中, 写辕固生和黄生的争论也暴露了儒家学说难以 自圆其说之处。与之相应,司马迁对黄老之学 颇为赞赏。可联系《乐毅列传》、《萧相国世 家》、《汲郑列传》、《循吏列传》, 理解 《史记》中黄老之学与儒学的关系。
第三讲
《秦本记》:了解秦国从一个诸侯国发展为大 一统帝国的历史进程。以本篇为个案,理解 《史记》的互见法与“原始察终”的历史观察 法。掌握“三良”、“由余兴秦”、“五羊 皮”、“穆公赦贼”、“孟明雪耻”五个典故。 能对前人的《秦本纪》评点有一个整体了解。 能够联系《史记》的其他篇章为《秦本记》定 位,体会司马迁的“史心”。
第十三讲
《儒林列传》:在司马迁所的时代,儒学己是 官学,可是,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并没有追随时 尚,也没有屈从权威。从此篇中,可以看出司马 迁对儒学在当时的盛行持一种批判态度:“太史 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 书而叹也。”
第十三讲(续)
其实,司马迁对先秦儒是相当尊重的,并无侯 国的孔子被列入“世家”,儒家的经典“六经” 又是司马迁作史时的重要参照——“考信于六艺” (《伯夷叔齐列传》),可是,尽管儒学在武帝 时被奉为官学、儒生地位大大提高,这时的儒学 反而沦为利禄之学、阿世之学、记诵之学,儒学 的真精神反而丧失了,所以司马迁要为之“废书 而叹”。细读本篇,理解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