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的‚茶室四宝‛:玉书(石畏)、潮 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 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 泡茶。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 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 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其制作的小 壶非常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 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 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 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 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 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 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 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 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 击拂。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 方法。 陆羽《茶经· 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 者,乃斫(zhuo)、乃熬、乃炀(yang)、乃舂, 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
宋辽点茶 见于河北宣化下八 里村1号墓辽代壁 画《点茶图》。壁 画描绘了两人正在 配合注汤点茶的情 景。
宋辽点茶 见于河北宣 化下八里村6号 墓辽代壁画。 壁画中共有6人 ,一人碾茶, 一人煮水,一 人点茶,反映 了当时的煮茶 情景。
南宋开庆年间,斗茶的游戏漂洋过海传入了日本逐 渐变为当今日本风行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唐),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 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 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 镰仓时代(南宋),日本荣西禅师在中国学到了茶 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 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 记》。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 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 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 为主发展。
一煮茶法 二煎茶法 三点茶法 四泡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唐代以前无制 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 饮。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 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 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 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 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 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日本茶室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
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 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 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
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 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茶 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 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 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 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 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 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 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
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 香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 内壁贴白瓷。
除了这四种必备茶具外,乌龙 茶的冲泡中,仍用到其它名目 繁多的茶具,简单介绍如下: 茶船和茶盘 茶海 茶荷 闻香杯 茶匙 茶盂、茶夹、茶则、茶漏等
三、饮茶风俗成于唐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 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 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 《旧唐书· 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 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 嗜好尤甚。“ 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 尤其嗜好。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 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 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 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 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 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 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 魂。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 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 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宋代市井斗茶 见于南宋刘松年 《茗园赌市图》。 图中的茶贩有注 水点茶的,有提 壶的,有举杯品 茶的,这是宋代 街头茶市的真实 写照。
什么是点茶法呢? 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 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 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建窑鹧鸪斑星盏 宋由于斗茶需要比 较水痕,颜色较深的建窑瓷成为了 宋代流行的茶具。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 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 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 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 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 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 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 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 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 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 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 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 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 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 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 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 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辽茶具 见于辽代张文藻墓壁 画《童嬉图》。壁画 右有四个人物,四人 中间放茶碾一只,船 形碾槽中有一碾轴。 旁边有一个黑皮朱里 圆形漆盘,盘内放有 曲柄锯子、毛刷和绿 色茶碾。盘的上方有 茶炉,炉上坐一执壶。 画中间的桌子上放着 些茶碗、贮茶瓶等物。 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 代晚期的烹茶用具和 方式。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 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 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 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 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 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 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 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wenku.baidu.com
具体过程就是: 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 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 “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 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 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 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 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 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 的沫饽。
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 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 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如果你是女性的话.杯子的拿法应该是右上左 下.即右手握手着杯子的二分之一处,左手拖着杯子底部.如果你是男性 的话.则双手水平拱握着杯子的二分之一处 倒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倒 茶要浅;倒酒要满,茶壶嘴不能对这客人 。茶要浅,有个道理,叫十 分水的容量,倒满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倒茶倒七分,七分茶水, 三分人情)。俗话说“茶满赶人”,意思就是,茶倒得太满了就是在 赶客人走。 倒茶顺序 如果客人不止一位,还要给客人分出个先后.如果都是同性, 可以先从年长的开始;如果异性结伴,则先从女士优先,再敬年长的人; 但如果对方有职称应当先从领导开始,再女士或年长者 倒茶位置 在别人的右后方倒茶,在靠近之前,你应该先提示一下:"为 你奉茶."以免他突然向手转倒了一地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 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
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 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 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 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又《尔雅》中,‚苦荼‛ 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 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 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 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 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 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
食品生物系 杨希
“茶”字是“荼”减一画而写 成, 始见于陆羽《茶经》: “茶之为 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 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 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 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 全书”,其作者被后人称为茶圣
一、饮茶始于西汉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 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 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
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 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 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 茶叶就称为“抹茶”。 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 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 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斗茶
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 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 “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 足利义政——建造了“同 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 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 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 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 了各式各样的“茶室”。
饮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 王褒《僮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 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 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 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 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 作进贡支用. 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 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 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 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