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公开课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03ec5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9.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想北平》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介绍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北平》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想北平》的作者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想北平》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教学内容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讲解《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理解《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2 教学内容《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第四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想北平》中表达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老舍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老舍其他作品的推荐。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65f0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6.png)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想北平》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老舍笔下的北平形象,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老舍先生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3. 感受老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先生复杂的文学手法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手法,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相关文本。
2. 课件: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文学手法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
《想北平》公开课优秀教案
![《想北平》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97e4c4fab069dc51220132.png)
想北平老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从有人类以来,便有了家,也有了迁徙,也便有了思乡。
思乡便成了他乡游子永恒的话题。
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又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板书)二、解题1、标题中的“想”字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呢?对北平的思念;作者不在北平。
这篇文章实际是写于1936年。
作者当时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
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所以较平日里也就更为强烈。
2、那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找学生回答)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强调了对故乡的想念。
而“写”只是客观地描写,不能体现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走进文本下面我们就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分享他对北平浓浓的爱意。
1、那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呢?同学们可先朗诵前三段,划出能表达对北平深爱的句子。
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在这里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而是用平淡质朴的文字,却又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他对北平这份质朴而又浓厚的爱意。
尤其是在这里作者几次强调他对北平的爱“想说而说不出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学生回答)作者以母亲作类比,并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对故乡的爱是何等的深沉。
他又说“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的爱不仅深沉,而且专一。
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而又专一的爱,所以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2、那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自由朗读第4—7段,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有着怎样的特征。
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应该是怎样的。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完整版)想北平公开课教案.doc
![(完整版)想北平公开课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1826a695ed630b1c58eeb583.png)
想北平上海南汇中学姚宏虹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书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2、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作者“于细微中见真情”的写法。
难点: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之情是“源于爱”。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导入新课。
1、由老舍的相关资料引入(ppt)请同学来朗读2、你从中得出结论:作者和北平的关系如何?——紧密、亲密。
(二)初探文本,初步体悟情感。
1、能不能把“想北平”改成“写”北平?为什么?不能。
( 1)“想”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表达想念之情。
“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
( 2)点明了作者不在北平,与北平有着距离的现状。
2、朗读 1-3 节,思考: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一种爱?找出相关语句3、“说不出”在 2、3 两段中四次出现,“说不出”的原因是什么?偏爱、深爱(说不出)(1)我的母,怎?我不出。
料:生于北平,三失怙,可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无君。
无父无君,特孝老母。
分析:老舍是母 41 生的“老儿子” ,父早逝,由母含辛茹苦,拉扯成人,因而老舍母的感情特深,深到无法用言表达母的,因任何言都是白无力的。
老舍将北平比作自己的母,可它在作者心中不一般的地位和分量。
(2)我不是人,我将永道不出我的,一种像由音与画所引起的。
分析:里作者把北平的与音、画所引起的做比,音与画是一种特的形式,与言不一,音和画的理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的,因此北平也是一,它的以表达。
(3)夸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北平的全部,不是枝枝的什么⋯⋯只是不出而已。
分析:作者整个北平,而北平么大,得写的地方太多了,作者想夸整个北平太了,很。
(板——深 )(4)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我的北平”是于北平的偏的,私人的。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16b92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e.png)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运用。
2. 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4. 模仿创新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文本及其相关注释。
2.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修辞手法分析、课堂活动等。
3. 教学资源:老舍作品集、相关研究文章、北平历史图片等。
4.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老舍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想北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想北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d5a16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d.png)
《想北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
1.2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情感表达,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句子,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想北平》,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
4.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修辞手法。
4.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4.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句子,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
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情感,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6.2 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6.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写的短文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的表达和鉴赏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推荐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7.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历史建筑,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7.3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课文文本:《想北平》原文。
8.2 参考书籍:老舍作品集、关于老舍的传记、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599f7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b.png)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分析作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家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北平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2. 作品主题分析: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和思考。
分析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3. 文学手法鉴赏: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思考和表达对现实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鉴赏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2. 阅读理解: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d7fc5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8.png)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北平的形象,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北平的形象及其特点。
2. 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如何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思考课文内容可能涉及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北平的形象有哪些特点?(2)全班交流: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举例说明课文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谈谈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布置写作练习:以“我想我的故乡”为主题,进行写作。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d95ad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5.png)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想北平》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家国情怀。
1.3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眷恋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4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49年离开北平后,对故乡的思念之作。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回忆了作者在北平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第一段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地北京说起,描述了儿时的生活环境,展示了北平的自然景色。
2.2.2 第二段作者回忆了在北平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北平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2.2.3 第三段作者描述了北平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朴实风貌。
2.2.4 第四段作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2.3 教学活动2.3.1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眷恋之情。
2.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描写手法3.1.1 景物描写课文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北平的自然美景。
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昼夜循环,各有各的景色。
”3.1.2 人物描写课文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性格特点。
如:“孩子们在街上嬉戏,老年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服。
”3.1.3 对比描写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如:“离开了北平,才体会到它的美好。
”3.2 情感表达课文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想北平的优秀教案
![想北平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c2c5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0.png)
想北平的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北平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北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文学作品中关于北平的描写和表达。
3.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北平的作文。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 北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北平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摘录。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北平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北平的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思考北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步骤二:学习北平的历史和文化(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索北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2. 教师补充和解释学生提到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现象,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展示。
步骤三: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北平描写(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些与北平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摘录,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并分析其中关于北平的描写和表达。
2.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他们对北平文学描写的理解。
步骤四:撰写关于北平的作文(25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北平主题,例如北平的建筑、风俗、人物等,展开写作。
2.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参考,引导学生组织思路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3. 学生交换作文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文,并进行班级评选或展览。
2.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北平历史和文化,提高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北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索北平的某个方面,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的报告和展示。
2. 学生的作文和互评。
3. 学生对北平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程度的口头回答。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c6a1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01.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6e891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b.png)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假如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可怕,由于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方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始终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也许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爱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简单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始终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大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久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由于我的最初的学问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由于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对北平特别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喜爱和思念。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f6cf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7.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想北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想北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3. 搜集有关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表现欲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e4c41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8.png)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探讨小说的特点。
(3)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4. 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如何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bfdf2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想北平》教学设计篇1想北平一、结构及说明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同学现有的基础和学习爱好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支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育;(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同学,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晰了,目标定位才能精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同学学,培育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同学利用课内所学的学问、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学问和力量的迁移。
另一作用是扩展同学的学问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学问,积累语文的素养。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
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同学对散文的鉴赏已把握了肯定的方法,有了肯定学问的积累。
所以在巩固从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连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同学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愿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规律起点和归宿,核心愿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担当落实延长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担当对同学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由于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把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1581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03.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老舍。
2. 引导学生关注北平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北平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分析文章“想北平”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想北平”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3. 让学生预习文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章:文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步骤: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即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总分总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想北平》这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上想北平优秀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上想北平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52966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3.png)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上想北平优秀9篇八上想北平优秀 1《想北平》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
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
”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二、课文赏析(15分钟):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
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学生回答:4、5、6段。
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好,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
(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4、(过渡)刚才我们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
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
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9bb8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2.png)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为大伙儿找到的《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篇一【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课内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35eea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4.png)
1、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一、课前四分钟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二、导入: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想北平)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三、鉴赏过程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
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血肉相连。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
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3、研究探讨㈠在下文,羁旅青岛的老舍也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
(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活动,能在课后了解更多描写天涯游子孤独乡愁的诗文。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四、教学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五、布置课前预习:1.了解老舍;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
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
”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二、研习文本(15分钟):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
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学生回答:4、5、6段。
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好,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
(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过渡)刚才我们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
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
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
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
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
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三、评点文本(15分钟):6、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我想这个问题就不再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了,我们请同学们根据昨天的预习,先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点评,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学生交流评点内容,可以一段一段来,也可以三段一起来)第一节:①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第二节: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
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第三节: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
“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7、小结: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四、情感体验(15分钟) 8、最后一小节的点评是我们同学昨天最感到头疼的地方,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了。
这样吧,我们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诵,然后再一起来说这个问题。
听朗诵:《想北平》(6分钟),体会老舍语言的京味特点。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
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
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
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
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9、课堂总结: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五、作业安排:1、学习与评价p62,1-7 2、明代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全集之水浒传为古往今来之伟作,我们不妨模仿古人评点老舍名作《想北平》。
整理课上点评,结合笔记,小组合作,给全文作全面点评。
3、选作:a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
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b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
想北平教案一、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篇饱含真情的想北平。
二、了解老舍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一生中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不堪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2、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的,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深入文本,体会情感文章读完了,你通过读文体会到的是什么?(一种对北平深沉而厚重的爱,一种催人泪下的情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思念)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定义这种深沉的爱的?请你速读课文2、3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
这是一种________的爱(真爱说不出的爱)这份爱虽说不出我们却感觉到了,段中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呢?A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句中包含一个典故杜鹃啼血,什么意思呢?就是杜鹃鸟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由此可见这份爱很感人B、类比对于母亲的爱读出原文你觉得这种爱里包含什么?(包含儿子对母亲的牵挂、担心、发自内心深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爱,这份爱很厚重)C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
(语言直白干脆,因为心中只有北平,所以无法再爱上别处。
显示出这份爱很坚定执着)老舍是这样深爱着北平,可是他却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达,我想,所谓大爱无言,真爱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吧,为什么我如此之爱北平?我和北平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你能从2、3段找出这样的句子吗?(北平与我的心灵相粘合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于北平,它在我的血里,它赐给我性格与脾气中的许多地方)看来,他的生命,他的灵魂早已和北平紧紧连在了一起,如果母亲赐予了他的肉体,那么北平赐予他的是什么呢?我们接着来看课文4、5、6自然段,每一段都在写他心中的北平,那么他心中的北平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带给他怎样的生活呢?4段,北平是一个安适温和的地方,动中有静这一段讲北平的生活环境,为什么要写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段中有一句“假如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感到寂苦”言外之意是什么?“北平给了他家的安宁幸福”这一段中有几个句子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美好惬意的意境,你注意到了吗?(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上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样的生活叫他如何不去想,不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