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及代码:微生物学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B类

学分:3

计划学时:48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

1 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涉及临床细菌学、临床病毒学、临床感染病原体的检验、药物敏感试验等。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检验技术,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重点阐述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验程序及方法、结果分析、报告。

1.2 基本理念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必修课程之一,属岗位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非细胞型、原核、真核三大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条件、繁殖方式和致病机制;微生物的分布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控制微生物的污染,保障产品的质量贯穿在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和保存的各个环节。利用微生物生产、研究开发药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是培养从事药学服务、药物生产、检验、保藏、质量管理等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必要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药物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才能满足将来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及今后从事药物及相关领域工作提供理论与技能支撑。

1.3 设计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新发展特色。本着“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导、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模式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工学交替、任务引领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生理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掌握重要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正确使用微生物学检验常用仪器;正确配制各种常用染色液、培养基、试剂及消毒剂;学会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学会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生化及动物试验的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实训依据。

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2.2 技能目标

具有微生物检验的能力。

有意识地将所学微生物学专业知识运用于药品检测技术的能力。

初步掌握药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控制技术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具有医学道德责任感。

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在实训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48课时,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从知识内容及要求和技能内容及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作任务的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及计划学时

4 实施建议

4.1教学组织建议

首先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教学材料,熟悉教材内容,同时将与课程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典型的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设计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课后答疑,解决学生不懂或不清楚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最后

在课程的考试考核环节上,灵活设置考题,既做到对课程知识点的覆盖,又要考虑对重难点的侧重。

4.2 考核方式建议

本课程通过讲授、答疑、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按微生物检验的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整合与改进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和测评体系,制订校内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采取考试加考核的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客观评价学生岗位操作技能。

4.3教材选用建议

[1]《微生物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甘晓玲主编;

[2]《微生物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于淑萍主编;

[3]《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沈萍主编。

建议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校本教材。

4.4资源开发建议

在教学的资源开发上,多与兄弟院校的相关学科紧密合作,补充和丰富自身教学资源的不足。二是适当与生物系或企业合作,开展部分实验性的或实践性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对课程与现实建立连接。三是从网络上收集相关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进一步丰富教学素材。

4.5条件建设建议

一是尽可能的在教学中引入相关实验,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提升课程的实践教学。二是与一些相关企业协同办学,让学生去企业进一步学习和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4.6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